科學(普)有道:在偏遠星系中尋找黑洞

2020-08-27 xia聊匯


黑洞(網絡圖片)

黑洞是宇宙動物園裡的奇怪野獸。它們有兩種類型:恆星型和超大質量。現在大家都知道,大多數星系中散布著許多恆星質量的黑洞。它們通常是由恆星在超新星爆炸中死亡而產生的。它們有時在雙星系統中被發現,黑洞和白矮星或其他類型的恆星在一起做軌道舞蹈。


藝術家對恆星質量黑洞的構想

遇見龐然大物

最大的黑洞,也就是超大質量的黑洞,藏在星系的中心,其質量相當於數百萬或數十億顆恆星。天文學家所知道的絕大多數超大質量黑洞都隱藏在星系中,這些星系本身被捆綁在一起形成星系團。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個有210億個太陽的質量,位於彗發星系團星系的核心。彗發是一個距離銀河系3.36億光年的巨大團塊。


彗發星團的心臟;其中一個星系包含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黑洞。

這不是唯一的大問題。天文學家還在一個名為NGC 1600的星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質量達170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該星系本身就處於宇宙的死水地帶,那裡只有大約20個星系。由於大多數真正的大黑洞都生活在&34;(即數量稠密的星系團中),發現這個黑洞說明一定有什麼奇怪的事情在它現在的星系中產生了它。

合併星系和黑洞累積

那麼,一個巨大的黑洞是如何隱藏在一個星系團中的呢?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它在遙遠的過去的某個時刻與另一個黑洞合併。在宇宙歷史的早期,星系間的相互作用要普遍得多,從較小的星系中形成越來越大的星系。


星系碰撞有助於形成超大質量黑洞

當兩個星系合併時,不僅它們的恆星、氣體和塵埃混合在一起,而且它們的中心黑洞(如果它們有的話,大多數星系都有)會遷移到新形成的更大星系的核心。在那裡,它們繞著對方旋轉,形成了所謂的&34;。在這些黑洞的引力作用下,任何恆星、氣體雲和塵埃雲都處於雙重危險之中。然而,這種物質實際上可以從黑洞中竊取動量(只要它不正好落入黑洞中)。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恆星會逃逸,給黑洞留下較小的動量。它們開始靠近,最終,它們合併形成一個巨大的黑洞。在整個碰撞過程中,它通過吸收匯集到核心的氣體繼續增長。

NGC1600,巨大黑洞

那麼,NGC1600的黑洞是如何變得如此巨大的呢?最可能的解釋是,它在生命早期的某個時刻極度飢餓,導致它吸收了大量氣體和其他物質。

這種巨大的胃口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宿主星系處於如此小的星系團中,而其他超大質量黑洞位於更大的星系團的中心。NGC1600是星系群中最大、質量最大的星系。它也比附近任何其他星系亮三倍。這種巨大的亮度差異是天文學家在其他類群中所沒有看到的。

很久以前,當物質被加熱成發光的等離子體流進黑洞時,這個星系的大部分氣體就被吞噬了。在現代,NGC 1600的中央黑洞相對安靜。事實上,天文學家稱之為&34;。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早期的星系研究中沒有發現它。天文學家在測量附近恆星的速度時偶然發現了這個巨大的怪物。黑洞強烈的引力場影響著恆星的運動和速度。一旦天文學家能夠測量這些速度,他們就可以確定黑洞的質量。

天文學家如何發現黑洞?

天文學家使用夏威夷雙子座天文臺的特殊儀器來研究ngc1600黑洞附近恆星發出的光。其中一些恆星圍繞黑洞旋轉,這種運動表現在光譜中。其他恆星的運動似乎表明,它們曾經冒險太靠近黑洞,但由於引力的作用,從星系核心以一條或多或少的直線拋出。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數據也顯示核心非常微弱。NGC 1600的核心可能已經釋放出了足夠多的恆星,從而產生了400億個太陽。這告訴天文學家,在這個星系的中心隱藏著一個強大而巨大的黑洞,距離地球約2.09億光年。


天文臺器械

相關焦點

  • 科學(普)有道:X射線天文學
    這些耀斑中包含的能量也告訴了天文學家一些關於恆星進化活動的信息。年輕的恆星也是忙碌的x射線發射器,因為它們在早期階段更加活躍。當恆星死亡時,尤其是那些質量最大的恆星,它們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這些災難性的事件釋放出大量的x射線輻射,這為爆炸中形成的重元素提供了線索。這個過程會產生金和鈾等元素。質量最大的恆星可以坍縮成中子星(也會發出x射線)和黑洞。
  • NASA尋找仙女星系黑洞
    視頻:40億年後銀河系將會和仙女座星系發生大碰撞,時長約1分34秒騰訊太空訊(桂林)美國宇航局(NASA)官網1月6日消息,近日NASA的「核光譜望遠鏡陣列(NuSTAR)」對仙女座星系進行了大範圍拍照,獲取了該星系迄今最清晰的高能X射線波段圖像。
  • 科學(普)有道:深入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論
    作為一個靜態的、永恆的宇宙的信徒,愛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加入了一個宇宙常數,&34;了這個&34;,從而消除了膨脹。他後來稱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事實上,已經有觀測證據支持宇宙膨脹。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維斯託·斯萊弗觀測到了一個螺旋星系——當時被認為是&34;,因為天文學家還不知道在銀河系之外還有星系——並記錄了它的紅移,即光源向光譜紅端移動。他觀察到所有這樣的星雲都在遠離地球。
  • 星系在黑洞盛宴中倖存
    黑洞被認為吞噬了周圍的大量物質,以至於終結了其宿主星系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創造了一個高能的物體,叫做類星體,以前被認為可以阻止恆星的誕生。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星系,該星系通過繼續誕生新恆星(每年約100個太陽大小的恆星)來生存在類星體的強力作用下。
  •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的締造者?
    當時,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只有類星體中才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而類星體在宇宙中又十分罕見,因此它們只不過是無關緊要的宇宙「異類」而已。然而,隨著在絕大多數的星系中央都發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這一觀點也發生了改變。在大多數星系(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中,這些「中央引擎」由於缺少燃料一直處於休眠狀態,因此都隱藏得很深。
  • 科學(普)有道:原子論簡史
    希臘哲學家德克利特原子理論是對原子和物質的本質的科學描述,結合了物理、化學和數學元素。道爾頓的原子理論網絡圖片直到18世紀末,科學才發現了原子存在的具體證據他的口頭報告(1803)和出版(1805)標誌著科學原子理論的開始。在1811年,阿伏加德羅修正了道爾頓理論的一個問題,他提出等體積的氣體在等溫度和壓力下包含相同數量的粒子。阿伏伽德羅定律使精確估計元素的原子質量成為可能,並明確區分了原子和分子。
  • 科學(普)有道:關於有機矽
    矽主鏈中的矽氧鍵是高度穩定的,比許多其他聚合物中的碳碳鍵結合得更牢固。因此,矽酮往往比傳統的有機聚合物更耐熱。矽樹脂的側鏈使聚合物具有疏水性,使其適用於需要疏水的應用。側鏈通常由甲基組成,也使得矽酮很難與其他化學物質發生反應,並防止它粘在許多表面上。這些性質可以通過改變附著在矽氧主鏈上的化學基團來調整。
  • 新發現找到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從木星開始由引力波尋找到最大黑洞
    四個世紀後,科學家們通過尋找引力波,正經歷著對黑洞認識的類似轉變引力波在搜尋以前未被發現的比太陽質量大數十億倍的黑洞時,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前天文學家史蒂芬·泰勒與北美納米赫茲引力波觀測站(NANOGrav)合作,通過找到精確的位置—
  • 一個超大型黑洞失蹤了,天文學家正在尋找它
    這個缺失的黑洞應該位於星系團Abell 2261中心的巨大星系中,該星系距地球約27億光年。Abell 2261的合成圖像包含來自哈勃望遠鏡和斯巴魯望遠鏡的光學數據,顯示了星團和背景中的星系,錢德拉X射線數據顯示了遍及星團的熱氣體(粉紅色)。圖像的中部顯示了星團中心的大橢圓星系。宇宙中幾乎每個大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百萬倍或數十億倍。
  • 科學(普)有道:什麼是低溫學?
    液氮低溫學是研究材料及其在極低溫下的行為的科學。這個術語通常在物理、材料科學和醫學中遇到。研究低溫學的科學家被稱為低溫學家。低溫材料可稱為低溫劑。儘管使用任何溫標都可以報告低溫,但開爾文和蘭金溫標最常見,因為它們是具有正數的絕對溫標。一種物質究竟要多冷才能被認為是&34;,這在科學界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 科學有道(普)有道:阿波菲斯——引發恐慌的太空巖石
    這種情況可能會再次發生,科學家們正在尋找即將到來的撞擊物。每天都要進行搜索,尋找那些可能太靠近地球軌道的物體。在這次飛掠中,阿波菲斯將比我們使用的許多地球同步通信衛星中的某些衛星更接近地球,將在31200公裡範圍內經過。現在看來,阿波菲斯在那天不會撞擊地球。然而,這次飛越將稍微改變阿波菲斯的軌道,但還不足以使這顆小行星進入2036年撞擊地球的軌道。
  • 從「小宇宙」中尋找原始黑洞和暗物質—論文—科學網
    (圖片來源:Kavli IPMU) 這一系列研究由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暗物質被視為宇宙的主要組成,人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在銀河系或其他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黑洞或許都源於暗物質。而在原始恆星和星系誕生前,早期宇宙中就有黑洞形成,這些原始黑洞很可能是暗物質的重要構成。
  • 科學(普)有道:X射線
    人們觀察到x射線是從大約1875年發明的克魯克斯管中發射出來的。倫琴稱這種光為&34;,以表明它是一種之前未知的類型。有時這種輻射被稱為倫琴輻射,以科學家的名字命名。術語x射線也用於指使用x射線輻射形成的射線圖像和用於產生圖像的方法。
  • 科學(普)有道:火星衛星的神秘起源
    火衛一和火衛二看起來更像小行星而不是衛星,這使得許多行星科學家開始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尋找它們的起源。另一些人認為,這些衛星可能是在火星形成的時候形成的,或者是太陽系歷史早期某些災難性事件的結果。當第一批探測器登陸火衛一時,巖石樣本很有可能會更明確地講述這些神秘的伴星的故事。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已知)的黑洞
    研究合著者彼得·哈德拉瓦(Petr Hadrava)在媒體聲明中說:「當我們意識到這是第一個用肉眼可以看到的黑洞的恆星系統時,我們感到非常驚訝。」安靜的黑洞當非常大的恆星在生命的盡頭坍塌時,就會形成黑洞。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儘管它們對我們來說似乎很陌生,但這些恆星質量的黑洞應該非常普遍。 科學家預計,我們的銀河系將容納數億顆銀河系。
  • 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中並不罕見
    該研究團隊的帶頭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學教授馬中佩(Chung-Pei Ma)表示,此次新發現的黑洞位於橢圓星系NGC 1600中,和后髮星系團在天空中所處的位置正好相對。馬中佩還是MASSIVE Survey項目的帶頭人,該項目著眼於在臨近宇宙中尋找質量龐大的星系和黑洞,希望能了解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 在一個「不起眼」的小星系裡,包含了普通星系中最大的黑洞
    今天我們就一起尋找下宇宙中我們目前已知普通星系中和特殊星體中質量最大的黑洞!原始大質量黑洞怎麼來的當一顆恆星的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100倍左右的時候,內部就會發生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梅西耶87(M87)中心黑洞質量高到讓人咋舌那麼哪裡有巨大的星系巨獸呢?而離我們相對較近的、最大的一個星系是梅西耶87,位於室女座星系團中心的巨大星系!
  • 科學(普)有道:俄羅斯太空探索簡史
    在此之前,兩國都曾涉足火箭科學。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發射了該國的第一批火箭。在蘇聯,工程師謝爾蓋·科洛夫(Sergei Korolev)也做過火箭試驗。然而,學習和改進德國設計的機會對兩國都很有吸引力,兩國在20世紀50年代進入冷戰,都試圖在太空領域超越對方。美國不僅從德國帶來了火箭和火箭部件,而且還運送了一些德國火箭科學家來幫助剛成立的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及其項目。
  • 科學(普)有道:關於對流的知識
    因為固體中的粒子是固定的,所以對流只在氣體和液體中出現。溫度差導致能量從一個高能量區域轉移到一個低能量區域。對流是一種熱傳遞過程。當對流產生時,物質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所以這也是一個傳質過程。自然發生的對流稱為自然對流或自由對流。
  • 發現「卡岡圖雅」——被逐出星系中心的超大黑洞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正在熱映的影片《星際穿越》裡,「卡岡圖雅」可以說是當仁不讓的主宰,不僅扭曲時空為複雜的故事提供了上演的舞臺,還首次將超大質量黑洞逼真地展現在大銀幕上,並由此引發了一場全民科(tǔ)普(cáo)熱潮。比如一些死理性派就吐槽說——超大質量黑洞不是應該位於星系中心,被無數明亮的恆星包圍嗎?為什麼電影裡「卡岡圖雅」周圍看不到多少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