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腦海中的原子模型是什麼樣的?

2020-11-28 博科園

最近,我突然發現有許多人都沒有正確地認識原子模型。我指的這些人是他們知道原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單元,但卻沒有正確地認識原子的結構。

我認為「原子」這個概念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知道的科學術語,畢竟你、我、包括日常我們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地從原子模型的發展歷史來正確的認識目前已知最準確的原子模型。

在開始之前,我先做個調查,你們知道下面五個原子模型哪個是最正確的嗎?

我也對身邊許多非科學專業的朋友做了個小調查,排除那些不知道原子這個術語的人,大多數人給出的答案都是圖三,少部分人認為是圖四。

的確,如果你在谷歌或百度圖片輸入「原子」就會發現,搜出來的圖片大多都是原子的行星模型(圖三)。也難怪很多人想到原子就會想到圖三所顯示的那樣。

而事實是這個圖像是不正確的。

早在古希臘時期,德謨克利特(更有可能是他的老師留基伯)就提出萬物皆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但直到到19世紀,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才重新復活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理論,基於實驗證據提出了實心球模型(圖一)。他認為所有的元素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不可能被繼續分割或摧毀。

到了20世紀初,科學家知道原子是由帶負電的電子,加上某些帶正電荷的東西構成的。當時主流的想法認為(由電子發現者湯姆遜提出)原子是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電子鑲嵌在裡面,看起來就好像是葡萄乾布丁,因此被稱為葡萄乾布丁模型(圖二)。

△ 湯姆遜的葡萄乾布丁模型,也被稱為梅子布丁模型、西瓜模型和湯姆遜模型。(圖片來源:boundless.com)

但到了1911年,盧瑟福的登場使一切都改變了。當時他正在曼徹斯特大學,發表了著名的金箔實驗結果。在盧瑟福的實驗設置中(下圖),一個放射源射出了一束帶正電荷的 α粒子,打到一面非常薄的金箔,金箔的周圍圍有一圈硫化鋅熒幕,如下圖(a)。當α粒子打到熒幕時就會發出一點閃光。

△ 盧瑟福的金箔實驗。今天,物理學家依舊按照盧瑟福的實驗模式來探索亞原子世界。(圖片來源:Book Archives)

根據葡萄乾布丁模型,我們預期會在實驗中看到 α粒子直接穿過金箔,在熒幕上形成一小簇閃光,像上圖(b)的情況。

但是!從上圖(c)中可以看到,有一些 α粒子以大角度偏折了!!!實驗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由於帶正電的 α粒子被偏折了,盧瑟福因此對他的實驗結果做了一個大膽的總結:在原子內部,使 α粒子往其它方向偏折的東西一定很小、很重,而且是帶正電的。原子應該帶有一個原子核!

因此他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電子像太陽系的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旋轉。

△ 盧瑟福的行星模型。(圖片來源:SciShow)

盧瑟福模型準確地預言了原子的中心是質子,以及電子環繞著原子核運行,今天你仍然可以看到他的模型被應用在對原子的基本解釋。但是,行星模型有一個重大的問題:根據經典電磁理論,這樣的電子會發射出電磁輻射,損失能量,以至於它會坍縮到原子核裡。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原子最終都會坍縮。但我們知道穩定的原子確實存在,不然也就不會有我們,因此肯定哪裡出錯了。

就在兩年後,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盧瑟福的學生)對盧瑟福模型進行了修正,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玻爾模型(圖四)假設電子只能在一系列特定能量的軌道上繞著原子核做圓周運動,這些特定的能量稱為電子的能級。電子只能精確地在特定的軌道上運動,因此不會向原子核坍縮。

△ 玻爾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釋了氫原子光譜。當一個電子從一個能級跳到另一個能級的時候,就會輻射出光子,光子的能量由圖中△E可計算。( HyperPhysics)

當電子從一個能級跳到另一個能級上時,就會發射或吸收與能級之間能量差相對應的光子。玻爾模型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的光譜線的分布規律。因此,很快就成為了最流行的原子模型,今天也經常被用來解釋原子的基本結構。

但玻爾模型依然不是完全正確的原子模型。

到了1932年,有了一個突破性的發現。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的存在。中子是電中性的,也幫助解釋為什麼原子核很重。

而另一個突破性的發現跟量子力學有關,即電子並不一定要沿著特定軌道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事實上,電子在任何給定時間內並不一定要在一個特定的位置,而是在一個更大的區域內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方。接著,當你真正的去測量一個電子時,它就突然待在那個區域的某個特定地方。

這個概念跟我們現實中所體驗到的世界是非常不同的。但這就是量子力學。當你去測量電子時,你可能找到電子的那個區域叫做電子云。比如,氦原子結構:

△ 氦原子:原子核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構成,圍繞著原子核的是電子云(黑色區域)。(圖片來源:SciShow)

在氦原子結構中,中間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原子核,圍繞著原子核的是球形的電子云。越靠近原子核的電子云會比較黑,這意味著當你測量的時候,在更黑的區域找到電子的概率更高。科學家也發現,在玻爾的軌道上找到電子的概率最高,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用玻爾模型來簡化計算。

△ 電子軌道。(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但是,當研究越來越大的原子,也就是包含越來越多的電子時,電子云開始互相干涉,並且開始有各種不同的形狀。

量子力學的電子云模型(圖五)是目前已知最準確的原子模型。

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它的模型沒有用。例如,當你想專注於能級和輻射的研究時,玻爾模型就很有用的。如果你想研究化學鍵,你就需要電子云模型來確定電子究竟在哪裡。但如果你想讓別人對原子的結構有一個非常基本的了解,行星模型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想知道原子結構的真實圖片,看這張:

△ 氫原子軌道結構的第一張真實圖片。(圖片來源:APS/Alan Stonebrakere)

最後,留一個問題給你們思考。你認為我們身體中的原子有沒有可能是來自過去的事物?例如,在你的身體中的原子有沒有可能曾經也在秦始皇身上?(需要注意的是,你通常會認為這裡的「你」是指你的骨頭、肌肉、皮膚或其它器官,但從細胞的角度看,這些只包含了你身體4%的細胞。其它的96%來自血細胞和細菌。)

文/正恩 /原理(principia1687)

喜歡這類內容?也願意再閱讀其內容…?那麼敬請關注【博科園】今後我們會努力為你呈現更多科學知識。

相關焦點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審核:小文引言:世間萬物都是由基本物質組成的,而學過中學化學的朋友就知道,基本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其中基本粒子就有原子和離子。那麼你知道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嗎?原子和離子存在什麼關係呢?人類最早對原子進行探索應該是在十九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在提出原子模型之前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了最初的原子模型,並且認為它是實心的。但是盧瑟福和他的學生在利用阿爾法粒子撞擊原子結構的時候,發現只有少數粒子發生了反射現象,其他的粒子都透過了原子外層進入了原子的內部。該實驗說明了原子的內部結構並非是實心的,因此盧瑟福對原子結構模型進行了修改。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葡萄乾布丁模型不過到此為止,還有一個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原子中到底有幾個電子呢?1906年,湯姆遜提出,原子中的電子數,與這個原子的原子量大致相同,也就是說,氫原子中應該只有一個電子,氦原子中那就有4個電子。當然了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結論其實是錯誤的,畢竟當時人們還並不知道中子的存在。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1902年,開爾文勳爵提出,原子是一個帶正電的球體,而電子便鑲嵌其中,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葡萄乾布丁」模型。葡萄乾布丁模型不過到此為止,還有一個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原子中到底有幾個電子呢?1906年,湯姆遜提出,原子中的電子數,與這個原子的原子量大致相同,也就是說,氫原子中應該只有一個電子,氦原子中那就有4個電子。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組成的,原子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深入,原子的模型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
  • 原子模型最短簡史
    老子在他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五個出場的是Leucippus(留基伯,本文譯作劉慈普,大概是劉慈欣他哥)和Democritus(德謨克利特,本文譯作德謨克)。劉是德的老師,他們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
  •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關於原子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問題,早期那些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度也就在如今我們高中階段的知識水平。那時候科學界已經有的物理學基礎就是牛頓力學、電磁學以及熱力學等等經典物理的內容。對於氫原子這樣一個最簡單的原子,它有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以及一個核外帶負電的電子組成,這是當時的科學家們知道的。
  •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是原子,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原子是單一的,獨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學變化中保持著穩定的狀態,同類原子的屬性也是一致的。按照道爾頓的理論,原子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毀滅,也不可再分割的最基本的物質粒子。那麼,放電管中的「射線」是什麼呢?湯姆遜實驗證實:是電子,而且組成物質的不同元素的原子中都有電子。
  • 20世紀初,「原子模型」進化中的「春秋戰國」黃金時代
    》的論文,他在這篇論文中批評了湯姆生的「葡萄乾蛋糕原子模型」的不合理性;他認為,湯姆生的原子模型不能夠讓正、負電相互滲透運動,於是,他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土星結構原子模型」,即一個大質量的帶正電的球,外圍有一圈等間隔分布著的電子以同樣的角速度做圓周運動;而且電子的徑向振動能夠發射線光譜,垂直於環面的振動則發射帶光譜,環上的電子飛出的是β射線,中心球的正電粒子飛出的是α射線。
  • 如果我們肉眼就可以看見原子,它們會是什麼樣子呢?
    你根本就看不見原子核,除非你把原子放大到巨大的尺寸。如果你把原子放大到體育場那麼大,你就會看到原子核(當然是透過電子云的薄霧),在中間就像是一個彈珠大小的球體。原子核看起來也很模糊,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很難看到它,因為模糊的電子云會擋住你的視線。
  • 致敬盧瑟福,淺談「行星繞日」原子模型的由來
    上篇文章我們談到了原子的一些基本知識,例如原子質量的測量還有原子大小尺度相關的問題。這篇文章主要是想寫來致敬物理學上對原子物理學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一位物理學家——盧瑟福,以及研究討論一下他所建立的經典原子模型——「行星繞日」模型。
  • 玻爾的原子模型
    經典物理學既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又無法解釋原子光譜的分立特徵,這時就需要新的理論,波爾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關於光子概念的啟發下,於1913年把微觀世界中物理量取分立值的觀念應用到原子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基礎物理百年停滯,是光子模型和原子模型錯了嗎?
    是不是我們之前對光和原子的建模錯了呢?我們知道光的波粒之爭就長達兩三百年,最後還是愛因斯坦做了個和事佬,說光即是粒子也是波,算是暫時平息了這場紛爭。原子模型也不斷修改,由實心球變成棗糕模型,再到行星模型、波爾模型,最後是現代的電子云模型。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亞原子和光子太小,在量子級別我們的探測技術無法達到,測量本身就會對本質造成幹擾,量子的動量和位置無法同時獲得。
  • 原子結構模型:科學家的探索之旅
    1808年他發表了《道爾頓原子學》,從而被譽為原子理論的創建人。他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第一個原子結構模型—實心球模型的提出者。道爾頓歐內斯特·盧瑟福是湯姆生的研究生(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紐西蘭著名物理學家,被稱為核物理之父,開拓了原子的軌道理論,特別是在他的金箔實驗中發現了盧瑟福散射現象,而且提出了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
  • 原子被放大一億倍後,是什麼樣子的?出現了宇宙模型!
    宇宙是非常龐大的,在茫茫的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天體,每種天體對於人類而言都是非常神秘莫測的,一直以來科學家對宇宙的探索也是源源不斷的,但是人類所探測的宇宙也只是冰山一角。人類是生活在太陽系中的,但是當前人類連太陽系都無法飛出去,更別說探索宇宙的深處了,不過經過人類的不懈奮鬥,人類可觀測的宇宙範圍為930億光年,即使宇宙還在不斷發生膨脹,但是相信在未來人類一定可以探索到宇宙更多未知的事物。
  • 長岡半太郎:提出土星結構的原子模型
    他提出一種稱之為「土星模型」的結構——即圍繞帶正電的核心有電子環轉動的原子模型。他證明了亞洲人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是有天賦的。雖然他的努力被同時代的歐洲科學家有意的忽視了。 長崗半太郎188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去德國和奧匈帝國進一步深造。他對原子結構很有興趣。當時,人們已知道原子中含有帶負電的電子。J.J.湯姆孫設想原子是帶正電的球體、加上散布在球體表面的電子。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對於原子的探索和研究持續了上千年,從古希臘抽象的哲學推理到近現代不斷完善的物理概念,如同大多數科學探索一樣,過程中出現了無數錯誤的認知和模型。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原子核像一顆恆星,電子像行星一樣圍繞原子核運轉。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作為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對於原子的探索和研究持續了上千年,從古希臘抽象的哲學推理到近現代不斷完善的物理概念,如同大多數科學探索一樣,過程中出現了無數錯誤的認知和模型。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J. J .湯姆遜提出了他關於原子模型的觀點。
  • 高中物理 | 18.2原子的核式模型詳解
    在湯姆孫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核均勻分布在整個球內,電子鑲嵌其中。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助手們進行了 α 粒子散射實驗。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原子核的電荷和大小根據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和 α 粒子散射的實驗數據,可以推算出各種元素原子核的電荷數,還可以估計出原子核的大小。
  • 原子既然不是行星模型,那麼是什麼力使電子與原子核不離不棄?
    這個問題我一直想弄清,電子與原子核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在起作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世界現在已知的有4種相互作用力存在,即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引力是我們最常見的力,凡有質量的物體都受這種力的約束。
  • 高中物理 | 18.4波爾的原子模型詳解
    玻爾指出,原子在不同的狀態中具有不同的能量,所以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在這些狀態中原子是穩定的。能級:量子化的能量值。定態:原子中具有確定能量的穩定狀態。基態:能量最低的狀態(離核最近)    激發態:其他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