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漢字都是鮮活的有機體

2021-01-09 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客戶端北京1月5日電 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書法小故事》今日在北京王府井書店發布。

《中華書法小故事》由著名書法家、書法博士安軒編寫,集漢字知識和書法知識於一身,把漢字的誕生、成長變化,以及五體書法是怎麼變來的,每一種書體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特點等,都用小故事的形式,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地娓娓道來。可以說,該書是一部中國書法的簡史,從中國漢字的起源開始,採用了「編年體」的形式,把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石鼓文,和秦小篆、漢隸、楷書、行書、草書,包括文房四寶知識、書法術語知識的整個書法發展歷程,用一百個小故事穿成了一個完美的項鍊。

書中故事內容系統,文章短小精悍,有敘述,有評論,專業客觀。看完這本書,就能知道漢字是怎樣來的,怎樣變的,怎樣寫的。這對解決當下青少年學書法的困惑有著重大的意義!真可謂是「小故事,大學問」,更可謂「小故事,大作用」!

同時,這本書引入了有聲書的形式,是一本文字+音頻的書,只要掃描每輯的二維碼就能收聽故事,每輯故事播講的時間都在五分鐘左右。這樣既方便了同學們的學習,又減輕了家長的壓力,是幫助廣大中小學學生愛書法、學書法的優秀引導教材,是學習書法之人的入門寶典。

發布會上,新華出版社社長梁相斌說,《中華書法小故事》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推介中華傳統文化的新名片;是展示中華傳統文化,踐行道路自信的活教材;編撰該書籍是文化創新方式,振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新抓手。

作者安軒表示,在國家大力倡導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大好形式下,國家教委下達了加強全國中小學學生書法教育的辦法,在書法進課堂的大背景下,我們對漢字的本來面目卻有些模糊不清了,我們已經不知道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鮮活的機體,每一個漢字都充滿著生機勃勃的生命,甚至每一個漢還隱藏著一個神秘而美妙的故事。

小朋友們最喜愛看動漫,因為動漫裡有吸引他們的味道,如何讓小朋友們象喜歡動漫一樣熱愛寫字,就要讓他們知道到「枯燥無味」的點點槓槓中有生動的故事,就要要追根求源。安軒說。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抽象藝術形式,《中華書法小故事》這本書,目的就是激活漢字,把漢字裡的味道調出來,引發中小學生愛上漢字,讓他們產生書法情趣。

發布會後,作者向參會的讀者籤售了《中華書法小故事》。(記者 歐陽)

相關焦點

  • 一個鮮活的有機體:荷蘭Unseen攝影節印象
    一個鮮活的有機體:荷蘭Unseen攝影節印象 責任編輯: 工蟻 來源: 守候微光
  • 陳凱歌拍攝的電影人物,每一個都是鮮活的角色
    但是我就覺得無極搜索妖貓傳都很好而且我覺得陳凱歌一直都沒變,不管多少歲拍出來的電影都有一種固執到偏執的少年愛情我覺得陳凱歌是最適合那句「出走半生,歸來還是少年」的人。因為大部分時間,世界上大部分民眾都是沒有邏輯性的,或者邏輯推理性很弱,陳導是一個非常強調細節表演,以小見大的人。
  • 中國的漢字,美且韻味豐富,足以震撼全世界!
    但是,在我看來,最能代表中國的,是漢字,在我看來,漢字是東方的藝術之巔,是祖國的靈魂!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在我看來,它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漢字是形體字,是從古代的結繩記事開始,慢慢的演化成在木片或竹片上刻記號,再到八卦。
  • 「祈福英語實驗小學」準而美,書寫漢字之韻
    準而美,書寫漢字之韻——記語文科組漢字聽寫大賽為檢驗學生新教材詞語學習掌握情況,推動孩子努力學好語言文字,積累更多詞彙。一邊是筆墨飄香潤心靈,一邊是橫豎撇捺涵素養,從流動的筆尖下,每一個漢字仿佛都幻化成孩子們喜愛的靈動小精靈,在他們紛呈的世界裡,漢字或坐、或起、或飛、或躍、或奔,或舞。漢字有著鮮活生命,在這個「提筆忘字」的年代裡,校園漢字聽寫大賽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方塊漢字的獨特魅力。本次聽寫大賽旨在檢驗孩子們能否準確書寫漢字,在準確的基礎上做到美觀、規範。
  • 有機體
    主要內容為: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2.所有細胞在結構和組成上基本相似;3.新細胞是由已存在的細胞分裂而來;4.生物的疾病是因為其細胞機能失常。5.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 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說文解字,原來這麼有趣
    每一個漢字都是逐漸演變而來,都有著它獨特的含義。今天說說來、麓、廉、法這幾個漢字。1.來。字義說明:來去的動作詞,古時視為麥類之一;許慎解釋,來是周代先人所接受的瑞麥,一莖兩穗,像芒刺之形。與來有關的字,有萊、徠、淶等字。
  • 全球很多文字都用字母,為何我國能成功保住獨創的漢字?
    在很多街頭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外國人覺得漢語和漢字是特別難的東西,我們或許見過能說很流利漢語的外國人,但是很難見到漢字寫得方方正正的外國人,這就說明,漢字是一門學問。大家能發現,現在國際上通用的文字基本已經被字母化,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會覺得單詞很難背,其實據統計,漢字才是讓很多外國人頭疼的噩夢。全球很多文字都用字母,為何我國能成功保住獨創的漢字?
  • 字理識字,走進漢字的源頭
    字理識字,走進漢字的源頭字理就是漢字的構形理據,即漢字的構行之理,演變之理,漢字的字理中存在生動的生活形象,還有古代的文化知識。如果教師能根據字理去教學,讓學生理解字的構形、讀音、表意的道理,無疑就抓住了識字的重要規律。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而日本仍在本民族文字體系中保留著漢字。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東亞漢字圈的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共享著漢字書寫系統。而現在仍在國家層面上使用漢字的,只剩下中國和日本。「從4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到今天,漢字在日本列島使用了1700多年。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漢字在日本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生長出許多新的內容,它已經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
  • 超級有機體形態的民族
    後來,我讀到凱文凱利在《失控》(1997年出版)一書當中提到的「超級有機體」概念,發現與上述鬆散生命論頗有相似之處。KK(大家對凱文·凱利的暱稱)認為,像蜜蜂、螞蟻等這些社會性極強的低等動物以龐大的數量和特殊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組成了「超級有機體」。每個個體已經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同時變成了「超級有機體」的一個器官或零件,兼具個體與整體的雙重屬性。
  • 中國最簡單的4個漢字,每個都只有一筆,網友:認識一個都不錯了
    毫無疑問,中國漢字無疑是這個世界傳承下來的歷史最悠久的文字。雖然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漢字更悠久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但這兩種文字都隨兩大文明的衰落出現過斷代的情況,如今想要認全猶如天方夜譚。唯獨華夏5000年的輝煌文明裡,中國漢字從未出現過斷代和失傳的情況,一直變化發展到今天。
  • 86歲「人民藝術家」王蒙:「當我寫起小說來,我每一個細胞都在得瑟」
    「當我寫起小說來,我每一個細胞都在得瑟,每根神經都在抖擻。」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就一定要先了解中國漢字,中國漢字既生動形象又富有邏輯。世間萬物的聯繫、中國特有的整體主義思想甚至是對世界的深刻認知,都能在漢字中體現。」講座中,王蒙引經據典,講述了文字、文化、書法、文學的內在聯繫,傳達出深刻的哲學思考。「天雨粟,鬼夜哭。」王蒙說,中國漢字不僅僅把聲音變成了符號,更表達著一種敬畏、崇拜之情。
  • 你是一個「超級有機體」
    你是一個「超級有機體」 2011-06-16 15:21 作者:曹玲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
  • 形成完整的有機體?高能技術讓單細胞夢想成真!
    不管是一隻蟲子,一個人還是一頭藍鯨,所有多細胞生物的生命都是源自一顆單細胞的卵。這個單細胞分裂,產生大量細胞並進而形成一個有機體,每一個細胞都要在正確的時間、地點發育,並與它的相鄰細胞一起協調執行精確的功能。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研究,生物學家們對這一過程並不完全了解。
  • 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而不是增長機器
    以生命體、有機體來講城市,是城市知識的觀念變革,它改變了過去城市作為增長機器、鋼筋水泥、生態花園等觀點,強調城市也具備生命體、有機體的特徵,城市存在生命周期,它有可能孕育、生長、成熟、死亡等。比如「城市體檢」就是借用了生命體和有機體的隱喻,通過生命體和有機體發現問題的機制來促進城市問題解決。
  • 木活字印刷、挑戰甲骨文 寓教於樂打開漢字之門
    木活字印刷、漢字大富翁遊戲、挑戰甲骨文……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王淑晨人體拼成漢字、通過漢字猜成語……坐落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的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常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漢字愛好者體驗漢字遊戲大家膚色不同、年齡不同、所在的國家不同,但置身於這座體驗園時,都被漢字世界所吸引。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體驗園中,「巧拼漢字」展板上用磁鐵做成的漢字筆畫靜靜地躺在田字格裡。在「口」字展板前,兩名外國女孩正比劃著組漢字。擺好筆畫,便喊同伴拍下與漢字的合影。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同樣的,大多數支持漢字簡化的人們其實也可以一次反唇相譏,漢字簡化後,「黨(黨)內無黑,雖醜(醜)無鬼,窮(窮)不卑躬,車(車)不行田」等等。從客觀角度看來,漢字的簡化絕對是利大於弊的。在漢字簡化之前,在中國流傳的除了基本的繁體字之外,還有許多異形字,這些字大多都十分複雜,不僅嚴重缺乏實用性,而且會阻礙普通人的學習,致使教育始終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
  • 無腦有機體也有學習能力
    習慣性學習是指,作為對反覆刺激的反應,最初的行為發生改變。例如,一個人在接受治療、反覆接觸針之後,對針不再害怕。這一團隊希望了解,一個沒有神經系統的有機體能否同樣地從經驗中「學習」,並相應地改變其行為。他們選擇了一種非常低級的生物類型———多頭絨泡菌。
  • 70歲美國「漢字叔叔」潛心研究30年 打造漢字字源資料庫
    將漢字數位化是他最想做的事1950年,理察·西爾斯出生於美國西部的俄勒岡州,擁有物理學學士和計算機碩士學位,後來對東方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2歲隻身來到了中國臺灣希望學習漢語。和詞彙、語法比起來,漢字筆畫繁多且複雜多變,死記硬背只會令人痛苦不堪。
  • 《有機體》:「織品」與舞蹈對話
    2012年莫蘇奇受邀創作新作品,同時被譽為時尚界臺灣之光的服裝設計師古又文為十位法國與臺灣舞者量身製衣,共同完成《有機體》這齣結合舞蹈與時尚的新作。在《有機體》中,舞者也將穿上臺灣設計師古又文特別開發的立體針織服飾,讓織品與舞蹈對話,打造出跨界閃亮的舞蹈新語言。穆哈更是親選五位臺灣現代舞舞者,與五位法國「新街舞」舞者參與《有機體》的演出。穆哈·莫蘇奇於2008年在與四川和北京的舞者們的合作下已經因為他的演出《獨奏》而被中國觀眾認識。這一次,他再次讓人們著迷,與臺灣當代舞者的相遇使他獲得靈感編排了《有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