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印刷、挑戰甲骨文 寓教於樂打開漢字之門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木活字印刷、漢字大富翁遊戲、挑戰甲骨文……

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

王淑晨

人體拼成漢字、通過漢字猜成語……坐落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的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常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漢字愛好者體驗漢字遊戲。大家膚色不同、年齡不同、所在的國家不同,但置身於這座體驗園時,都被漢字世界所吸引。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體驗園中,「巧拼漢字」展板上用磁鐵做成的漢字筆畫靜靜地躺在田字格裡。在「口」字展板前,兩名外國女孩正比劃著組漢字。擺好筆畫,便喊同伴拍下與漢字的合影。一撇一捺、一點一橫……漢字筆畫構成了變化萬端的漢字宇宙,體驗者開動腦筋用肢體和筆畫拼著自己心中最喜愛的漢字,也感受著漢字的脈絡,探索著奇妙的漢字世界。

進入木活字印刷的展室,濃鬱的墨香撲面而來,一字排開的木桌上,宣紙、墨汁、刷子、字盤、硯臺一應俱全。幾名小朋友戴著圍裙坐在桌前,鋪上宣紙,用刷子壓過字盤。「我認為我的作品更完美。」一名來自西班牙的小朋友自豪地把自己剛印好的詩畫舉在空中。

相關專家表示,木活字印刷是雕刻在木板上的單個文字,通過排列組合以印刷不同內容的書籍。雖然我們的生活中已經看不到木活字的身影,但木活字印刷體驗遊戲可以讓體驗者感受這門傳統工藝。

「有時候項目老師也會跟體驗者們來一局《漢字大富翁》廝殺,這是一場漢字愛好者之間關於成語、漢字、詩歌知識的比拼,有時候,一盤遊戲會將老師困在遊戲室裡數小時。遊戲設計老師在親身體驗中找到新思路,汲取新靈感,與體驗者們進行漢字思維上的交流與碰撞,做出來的遊戲更加好玩有趣。」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項目負責人桂帆說,「2020年,項目將進行更多跨界合作,運用VR等新媒體、新科技手段設計更多符合漢字教學規律又生動有趣的漢字體驗項目,為每一名體驗者打開漢字之門。」

知識點和趣味點相結合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設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內,既接待體驗者,也承擔教學功能。這就需要既解決漢語非母語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漢字難寫難記的問題,又要寓教於樂,同時適應教學模式差異,以確保達到漢字知識點和趣味點的有機結合。因此,該體驗園的每個遊戲環節的背後都有數位語言領域專家無數輪的探究論證,這為體驗項目提供了強大的學術支撐。

事實證明,體驗式漢字遊戲經得起考驗。2019年11月,在希臘雅典扎皮翁宮裡一個挑戰甲骨文展臺前,當地民眾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希望一睹漢字風採。這正是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推出的「挑戰甲骨文」系列體驗活動,在希臘舉辦的「設計中國·魅力漢字」展覽上一經亮相,便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

展覽吸引了一位希臘本土漢語教師的關注,「我覺得活動非常有趣,增加了中國對我的吸引力。作為一名中文教師,也想了解更多漢字教學方式,如果有機會到中國學習就更好了。」

看到展覽上那熟悉的筆畫和文字,一位曾經在中國生活的希臘留學生說:「我在讀大學時選擇學習中文,後來到中國武漢大學留學。我熱愛漢字,懷念中國。」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項目是漢字體驗遊戲式學習的一個縮影。相關專家表示,體驗遊戲式學習使每個漢字愛好者能夠「身臨其境」,觸摸漢字的骨骼,感受漢字的靈魂,追溯漢字的歷史,真正沉浸在生動鮮活的漢字環境中。

「我因愛漢字而愛上中文,但對漢語為非母語的漢語學習者來說,漢字是學習路上的一大挑戰,學起來有點難。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如果可以將學習和體驗遊戲結合起來,會簡單很多。」在中國留學的美國留學生傑克說。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個以文字為主題的甲骨文保護、展示、傳播平臺,以保護傳承『甲骨文化』為己任,剛剛承辦過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文化論壇和世界漢字大會等重大活動,下一步要加快推進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進一步推動甲骨文活起來、動起來。」
  • 浮光躍金:從甲骨到紙張,從抄寫到印刷
    浮光躍金:從甲骨到紙張,從抄寫到印刷 現場展示的古代典籍。     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在蓉開展,展示典籍的起源與流變□本報記者吳夢琳文/圖  8月14日,「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在四川省圖書館開展。
  • 回放 走近木活字印刷術 重溫光陰的故事
    回放 走近木活字印刷術 重溫光陰的故事
  • 有趣的甲骨文字「屮」,生僻的文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卻很有意味!
    甲骨示例說起漢字中的生僻字,肯定都是讓大家很頭疼的文字很簡單地一個漢字「屮」,只要看一眼,就會記住她的寫法。而不像其它的生僻字,筆畫繁複的讓人難以記住!「屮」在現在漢語中,發音che(音同徹),當然漢語字典還有兩外一個讀音cao(音同草)。作為一個現在漢語中的生僻字,去追尋一下她的原初本字,比如在甲骨文中的寫法,還是非常有趣的!
  • 中國文字載體的發展|從甲骨到「蝴蝶裝」,再到偉大的印刷術
    紙發明前的文字載體商代甲骨考古學家發現的甲骨片上已經有了大約3500個不同的漢字,甲骨的放置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單個放在一起,有的則是幾個捆在要一起擺放的。公元932年,馮道給皇帝建議使用雕版印刷來保存經典文獻,因為當時的朝廷還是用的石板雕刻保存經典文獻,但這樣耗費的財力是巨大的,於雕版印刷得到普及,從932到953年,大多數傳世文獻都被印刷出來。這一新技術也得到了官方正式認可,馮道也被認為是印刷術的發明者。其實和東漢時蔡倫一樣,雕版印刷真正的發明者是不得而知的。
  • 趣味漢字:偏旁講解之二:肉月旁
    偏旁講解之二:肉月旁肉,甲骨文作《說文解字》:肉,胾肉,象形,凡肉之屬皆從肉。作為形旁,「肉」主要有四種類型。一、直書肉字。三、在漢字下部時寫作 「冃」( 只是隸定後同形,並不是「冃」字。)例字:腎、臀、肩、育、膏肓、肖、胃作「冃」字形時主要指身體部位、器官及生育等等。特殊情況如「胥」字,《說文》:胥,蟹醢也。從肉疋聲。本義為蟹醬,引申為庖人,又引申為小吏之意。
  • 漢字與古建築:穿梭千年的不解之緣
    漢字有多美? 觀之形式多變,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無窮。而建築,是凝固了的詩,古建築文化與漢語文化同根同源。 一、文字的演變 漢字造字之初,採用的都是「象物之形」的造字方法,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涉及古代建築的字有50個左右,不是很多,說明當時的建築類型較少,房屋結構也簡單。但我們從這些有限的古代漢字中,仍然可以透視出凝結積澱於其中的古建築形態。
  • 花式「玩」漢字、潛心探字源,他說:每個漢字都蘊藏著中華文明的...
    在出租房裡領略他們對古文字的各種「玩兒」法:進門一個狹窄的走道左側是廁所門,覆蓋著他手刻拓印的漢隸《石門頌》拓片,上面有個紅色的獸面門環飾件。主室的門也是這種「制式」,放大刻印的國寶《散氏盤》拓片,上面鑲嵌饕餮紋飾件,只是氣窗多了一幅隸書牌匾「徐州學堂」。
  • 人工智慧綴合千年甲骨 首款AI甲骨綴合產品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 實習生 姬嫻禕)「冷門」不冷、「絕學」不絕,用人工智慧實現甲骨批量綴合,新科技與傳統文化跨越千年實現完美結合。在10月31日舉行的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十三屆學術年會上,由河南大學主研的首款AI甲骨綴合產品——綴多多現場發布,首次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人工智慧批量綴合甲骨。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均寬1.30釐米,高2.1—2.2釐米,厚薄則依該木活字所表示符號的大小而定。因每枚木活字表面均有墨跡和磨損,說明曾經曾頻繁印刷過書籍和文獻。」楊富學說。目前史料中沒有關於回鶻文木活字使用的有關確切記載,對其使用年代是根據敦煌地區回鶻人活動的史料以及莫高窟興衰的歷史等,推測應在12世紀到13世紀上半葉之間。實際上,這只是活字被棄用而封存的年代,而雕刻與使用它的年代必定比之更早。
  • 漢字的故事:關於漢字的故事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淼」應是最滋潤的漢字了。   焱(yàn),火花、火焰。值得一提的是,「火」比「木」更有意思,「木」有木、林、森,「火」則有:   火【甲骨文字形象火焰。
  • 問源漢字初心 傳承甲骨文化——福泰小學獲評山東省甲骨文特色學校
    為落實教育部「推動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工作要求,福泰小學於建校之處就確立了「文字意象」辦學特色,引導學生「用文字感知世界」。學校緊緊圍繞課標中所倡導的「興趣、實踐、面向全體」的新理念,開發「字育萬象」系列特色課程,讓學生了解博大精深的甲骨文化,多種形式推動甲骨文化進校園,著力打造甲骨文特色學校。漢字浸潤人生,國學傳承文明。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有人認為,漢字仍以表意為主,尚未完成這一「進化」路徑,因而漢字就是落後的文字。目前發現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距今約3600年歷史,其發展軌跡非常穩定,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外來文字影響發展至今的自源性文字。雖然書寫形式上經歷了陶符甲骨、夏彝商鼎、秦篆漢隸的字形演變,但構字原理數千年來未曾變化。
  • 漢字的發展史
    漢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 「文字文明」竹簡與毛筆,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漢字字形、古書形制?
    文\金岷彬 圖\除題頭圖外均為金岷彬提供 編輯\王巖林 一、毛筆對漢字字形的影響毛筆,是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與毛筆書寫相對照的,是契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符號和現今用鋼筆、鉛筆等硬筆書寫的漢字。許慎在《說文》裡釋「篆」為「引書也」,說的就是把字拉開了寫——「引,開弓也」。另一方面,在造字時可以在竹簡上多排布一些向上下發展空間的橫筆道,多用一些橫筆畫來構成字形,這是漢字符號系統裡橫筆畫多於豎筆畫的發端。現在所見到的先秦文字,有筆畫整齊的,也有筆畫隨便的,但都是一筆一畫地寫成字,沒有筆畫相連的草書。
  • 獻縣淮鎮張樹棟著作:《中華印刷史典故》之目錄、李興才先生序...
    本書名為「之最」,說明所收小題137則,均自具「前所未有」之內涵。印刷史上有不少典型事例因算不上是「之最」而未能單獨立題。筆者將這些算不上「之最」的典型事例以「相關連結」的方式,置於與之相關的小題之中加以記述。以求讓讀者能以通曉中國印刷發展史之全貌。客觀上,本書正文與附錄大事年表之結合,便是一本系統的《中國印刷通史》。
  • 「復原」甲骨「綴多多」快又多
    本報訊(記者 史曉琪)利用人工智慧綴合甲骨,一直是甲骨學界的夢想。12月8日,記者從河南大學獲悉,由河南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聯合研發的全國首款AI甲骨綴合產品「綴多多」投入使用,首次將人工智慧引入古文字學研究領域。
  • 以甲骨文為創作元素 藝術展認識漢字起源
    圖像化的甲骨文是學習漢字最好的入門教材,邱文正老師以科技互動裝置、擴增實境(AR)、海報及一些文創商品的創作呈現,讓更多人認識甲骨文字。字源其說–邱文正數位藝術創作個展於嘉義鐵道藝術村4號倉庫展出,並於10月7日上午舉辦開幕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