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而不是增長機器

2020-12-05 長江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治理。總書記一再強調「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並將其作為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要指導思想,其內涵是怎樣的,又會帶來超大城市發展和治理的怎樣的變革?長江日報「求知」就此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李文釗。

    以生命體、有機體來講城市,是城市知識的觀念變革

    求知:我們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展現了怎樣的中國精神?

    李文釗:「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是一種兼具有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論斷,為理解城市治理、診斷城市問題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視角。這裡所謂的認識論,主要是指從生命體的視角認識城市,借鑑生命體的認知幫助我們理解城市。而本體論則強調城市本身就是一種生命體、有機體,它是生命體、有機體的一種表現形式和類型,與其他生命體、有機體不存在本質區別。

    以生命體、有機體來講城市,是城市知識的觀念變革,它改變了過去城市作為增長機器、鋼筋水泥、生態花園等觀點,強調城市也具備生命體、有機體的特徵,城市存在生命周期,它有可能孕育、生長、成熟、死亡等。比如「城市體檢」就是借用了生命體和有機體的隱喻,通過生命體和有機體發現問題的機制來促進城市問題解決。

    求知:您提到「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是城市知識的觀念變革,為什麼這麼說?

    李文釗:一旦我們把城市作為生命體、有機體來認識,就是從本體論上論證城市具有生命體、有機體的核心構成要素。正如人工智慧與自然智能都是智能的表現形態,城市和自然生命都是生命的表現形態。為此,就需要從生命體、有機體的本質特徵出發,重新論證城市的本質。

    對於生命的認識,既可以從其功能來理解,也可以從其構成來理解。對於城市生命體也同樣如此。例如,人有大腦,城市也有大腦;人有心臟,城市也有心臟;人有細胞單元、組織單元、子系統、生命體,城市也具備這些要素,這是從其構成來理解城市生命體。與此同時,也可以從功能來理解城市生命體,如生命系統所具有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應激性、自適應性、遺傳與變異等功能,城市也具備類似的功能和特徵。

    判斷城市生命體是否健康,有三個標準

    求知:既然是生命體,就有健康與否的問題。判斷一個城市生命體是否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李文釗:至少有三個標準,即個體層面的標準、要素層面的標準和系統層面的標準。個體層面的標準主要是針對城市中的人,這個標準與健康城市概念聯繫在一起,也是健康國家在城市場景中的體現。城市是人群的聚集,也是為人服務,這也是城市成為生命體、有機體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在城市生活中的人是否健康,這是判斷城市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標準。從這個標準看,一個城市的人均預期壽命、年輕人數量、年輕人活力、民眾創新力、居民幸福感等衡量個人和人群健康的指數成為這一標準的具體體現。

    要素層面的標準主要是針對城市自身運行要件而言,這些部件是城市的基礎,它們是否健康直接決定城市的生命力。這個標準意味著城市運行的關鍵要符合人性化和滿足人的需求,城市的水資源等生態資源是否受到破壞,公共服務體系是否健全,城市生產力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基礎設施是否安全,公共安全體系是否健全,城市是否有文化和內涵等,都是從要素層次來衡量城市的生命力。生機勃勃的城市是一個讓人充滿希望,自我不斷進步,運行效率和品質不斷提升的場域。

    系統層面的標準主要是針對城市的整體而言,它強調城市是否具有韌性、穩健性和可持續性。衡量生命力的重要標準是生命本身能夠經受環境變遷的壓力,能夠進行適應性調整。以疫情應對為例,當一個城市生命力強大,它受到疫情衝擊時,能夠很快進行適應性調整從而恢復到正常狀態。相反,當一個城市的生命力較弱時,疫情可能徹底打垮這個城市,讓城市喪失元氣。因此,系統層面的標準衡量城市生命力時,就需要城市能夠適應變動不居和不確定的環境,在適應性調整中保持自身的韌性、穩健性和可持續性。

    將城市當作生命體、有機體,會對城市治理帶來根本性變革

    求知:是否將城市當作生命體、有機體,對城市治理而言有什麼不同?

    李文釗:將城市當作生命體、有機體,會對城市治理帶來根本性變革,至少體現在城市治理的理念與目標、任務與重點、評價機制等方面與之前完全不同。

    首先,將城市作為生命體、有機體,要求城市治理的理念與目標是以人民為中心,其核心是人民城市為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治理,就不能為了經濟增長而忽略民生和社會保障,這也意味著城市發展需要經濟、社會、生態等協同發展。

    其次,城市生命體、有機體思想也會要求城市治理的重心與任務發生變化,它會更多關注影響城市健康運行的要素與系統。例如,城市公共安全、公共衛生、重大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城市設施的人性化、職住平衡等因素會被給予更多關注。

    最後,衡量一個城市治理的好與壞,不在於城市GDP,也不在於城市發展水平,更多需要考慮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當然,城市經濟增長、發展水平並非與城市作為生命體、有機體相矛盾,但是我們需要實現和滿足人的需求和健康發展的經濟增長,這也是所謂的包容性增長。

    超大城市治理沒有「靈丹妙藥」,需要進行差異性、多樣性探索

    求知:就目前全球超大城市的治理而言,面臨哪些共同困境?為什麼必須探索新路子?

    李文釗:全球超大城市的治理,至少面臨著人口、交通、環境、職住平衡、公共服務、創新力、安全、文化融合、協同發展等多方面的困境。超大城市(中國制定的標準是超過1000萬人口)高密度人口聚集會帶來明顯的「城市病」,如交通擁擠、環境汙染嚴重、公共衛生風險大、協同發展難度高等。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較為嚴重的地區基本上都是超大城市,這是由於超大城市自身的流動性、聚集性和匿名性等多處因素疊加造成的。對於中國而言,除了面臨世界超大城市共同的困境之外,還有很多自身的問題,比如需要處理好戶籍制度的歷史遺留,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之間的矛盾等。

    從全世界的經驗看,超大城市產生的治理困境正在慢慢消耗超大城市聚集所產生的紅利,只有通過改進治理才能夠實現成本降低和收益率提升。要解決全球超大城市治理面臨的困境,就需要改變原有的治理理念和模式,探索與超大城市發展規律相匹配的新路。

    由於全球各超大城市面臨著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國體政體和發展階段,這使得對於超大城市治理不可能有「靈丹妙藥」,不可能用一種路子來解決所有問題。事實上,每一個超大城市在具備超大城市一般規律的同時,又是獨立的、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進行差異性、多樣性探索,並且進行動態性調整。

    城市治理的各階段各環節各領域,都要見到人民

    求知:「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的理念對探索新路有怎樣的意義?

    李文釗:將城市看作是生命體、有機體,意味著城市並非越大越好,大但是不健康還不如小而精。因此,目前很多地方的城市從注重攤大餅式發展轉身內涵式發展。

    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這也使得城市會更加重視自身的傳統、遺產、文化和傳承等,將城市風貌保護、文化傳承、歷史傳統等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這使得特大城市治理會將工業遺產保護、工業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產業和文化等作為城市發展新方向。與此同時,有了生命體、有機體的理念,城市會追求舊城更新和城市雙修,注重提升現有居住者品質,而非一味發展新城和進行城市擴張。生命體的力量在於傳承、適應和調整,超大城市治理也會在多目標的平衡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還會注重城市本身的體驗性和城市中人民的參與性,真正實現超大城市共建共治共享。人民既是城市需求的提出者,又是城市問題的發現者,還是城市方案的建議者,更是治理效果的評價者,讓城市治理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見到人民,這是城市治理的新路徑。

    □ 長江日報記者周劼

相關焦點

  • 求知一席話|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而不是增長機器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是一種兼有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論斷,為理解城市治理、診斷城市問題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視角。
  • 將城市看作自然有機體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將城市看作自然有機體「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是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鎮化進入新階段、城市病進入高發高危期的特殊歷史時期,繼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之後,召開的又一次具有裡程碑的重要會議。」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 | 面向生命體的城市治理創新
    從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提出「尊重城市規律、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到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再到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時進一步強調,「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
  • 華為鄭志彬:如何打造城市智能生命體?|CCF-GAIR 2020
    所以未來城市的發展一定是新的科技和傳統的城市發展有機的融合到一起,真正的去打造一個混合功能的生命體。鄭志彬認為,智慧城市未來不可變化的方向,就是如何真正的把城市這個生命有機體打造好。因此應該體系化的建設城市的眼、手、經脈、大腦。
  • 城市生命有機體的「保溫」機制是什麼?
    劉歆 攝如果說,嚴寒是一場關係到城市韌性與城市治理的大考,「一網統管」無疑將發揮重要作用。不久前,上海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意見》,提出未來要深化「一網統管」建設,聚焦公共安全、應急管理、城市網格化管理、交通管理等重點領域。作為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用數位化方式來探索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新路子,勢在必行。
  • 鄭州智慧島攜手華為以城市生命體理念踐行未來城市創新
    隨著5G、人工智慧、物聯網、無人駕駛這些新技術的落地,未來城市將會演繹怎樣的場景?華為以城市生命體理念,通過大量實踐,在智慧城市領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城市生命體的「象限」,究竟有多大?如何去規劃?碧波盈目,人才薈萃。鄭東新區龍子湖畔,一座以數字科技澆築而成的「智慧島」,正以勃勃生命體的姿態,勾勒著未來城市發展全景圖。
  • 李後強—城市生命體「五個特徵」和「五大定律」
    城市代謝理論、城市生命周期理論、城市病及城市診斷、生態城市理論的出現、發展及其在城市規劃和設計、城市建設和管理等領域中的應用,更是催生了城市生命體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城市生命體作為一個複雜巨系統,表現出「五大生命特徵」。 (一)新陳代謝——城市生命體與外界進行能量、信息及物質的交換。
  • 超級有機體形態的民族
    因為,科學的本質是其可證偽性,也就是必須有可以證明是錯誤的手段,比如著名的「缸中之腦」,就無法證明是錯的(當然也證明不了是對的),所以它不是科學的。鬆散生命論,以及類似這類的理論,是不能夠進入科學範疇的,但可以從哲學上進行討論。後來,我讀到凱文凱利在《失控》(1997年出版)一書當中提到的「超級有機體」概念,發現與上述鬆散生命論頗有相似之處。
  • 量子糾纏的具體機制之八:「理論生命體「的發現一一一「一種知識app的自我進化」
    20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數學家哥德爾曾經猜想:數學本體和邏輯本體具有一種自我進化特性,是一種「理性知識」的無形信息態生命體。科學理論不僅僅是人類抽象思維的產物,而且也是物質世界自身長期發展的最高級產物。這種觀點不是客觀唯心主義(柏拉圖、黑格爾、哥德爾),也不是庸俗唯物主義。科學理論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物質本體(不是舊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
  • 有機體
    主要內容為: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2.所有細胞在結構和組成上基本相似;3.新細胞是由已存在的細胞分裂而來;4.生物的疾病是因為其細胞機能失常。5.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 有些人認為宇宙是有意識的生命體,地球生物只是有形體的意識生物
    宇宙是有意識的生命體  有些人認為,這種說話過於荒謬。事實上,這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猜測,而是經過研究和觀察得出的結論。  第一個認為宇宙是一個機體的人是希臘哲學家Anaxagoras,但是宇宙作為一種活的有機體的想法主要是由柏拉圖提出的。
  • 黃金城︱有機體、審美現代性方案與青年黑格爾
    正如奧伊肯(Rudolf Eucken)所指出的,在德國古典哲學之前,自然產物仍被理解為自然的機器,與人造的機器並無本質的區別;德國古典哲學「宣揚要賦予人的本性以靈魂與意願,由此『有機體』這個詞第一次被注入了生命的屬性,成為生命的主要特色」。也正因為如此,「有機體」被塑造為與「機械體」(Mechanismus)相對立的概念。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
    一、社會有機體及構成:   ⒈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係的總體性範疇,指人類社會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社會因素相互制約、有機聯繫所構成的整體。   ⒉起源、形成、內在機制:社會有機體根源於人的生產實踐,形成於人們之間的交往活動中,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其再生和更新的內在機制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統一。   3、社會有機體結構:表現為人們之間彼此發生的各種關係的總和,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社會整體結構,其基本結構有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
  • 細胞群如何合作構建器官和有機體?
    他們使用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的細胞,培育出在形態學和行為上與非洲爪蟾完全不同的人工生命體。這些細胞重新啟動了它們的多細胞性,在不改變基因組的情況下組成了新的多細胞形態。這就如同一個極其令人興奮的沙箱,生物工程師可以在其中自由地發揮,目的是解碼解剖和行為控制的邏輯,並理解細胞的可塑性以及基因組與解剖結構的關係。
  • 數字時代,製造業企業要不要「重返有機體」?
    企業是有機體還是無機體?細究起來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但是從經營常識來看,在數字時代,眾多企業無法迴避這個尖銳的問題。社會組織只能用自然科學中的「有機體」和「無機體」來打比方,我們還不能生硬地套用。但是我們確實看到不少企業在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企業變為「無機體」。為什麼?
  • 上百村民目擊空中漂浮城市!爆發機器轟鳴,專家:絕不是海市蜃樓
    最近在奈及利亞的一個偏僻的村子裡,發生了一件神秘的事情,當地的大多數村民在晴朗的大白天看到一座漂浮在空中的跨維度城市,在白雲的雲層上,並且根本不是視覺上的誤差,在這雲層下的村民還能聽到在這漂浮城市下方有著機器的聲音,一時之間,這新聞在全球科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很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
    在2600年前,柏拉圖就提出我們所住的地球可能是活著的,而第一個生命體就是由地球創造的,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他曾經是一名外星生命的研究者,特別是他研究了許多年地球的大氣層之後,他更加堅定的認為地球是一個活著的有機體,地球是一個有意識,有靈魂的生命體。地球的大氣層,巖石圈,低溫層等等,就像我們人類的器官一樣,會隨時根據自身情況調節,並且一直維持在適合我們人類以及大多數生物適合生存的最佳狀態。就像我們人體的體溫永遠會持續在一個恆定的溫度。
  • 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存在有規律的呼吸心跳,難道地球是生命體?
    可是生命的誕生卻讓發現了不同,不管是什麼樣的生命體,從微觀角度來看其實也是由粒子組成的,比如人體是由大量的細胞等粒子組成,可是組成生命的這些物質粒子同樣也能夠組成其它的宏觀事物,可為什麼其它的宏觀事物卻不是生命?
  • 科學家:宇宙可能是生命體,看完就知道了
    科學家:宇宙可能是生命體,看完就知道了!現在很多科學家認為嗎我們研究所看到的宇宙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而我們人類也是這個就他的生命體內的微生物而已,在之前科學家就曾經提出過一個話題,如果宇宙就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那麼身處在它之中的人類又算是什麼呢?
  •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很可能會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
    在2600年前,柏拉圖就提出我們所住的地球可能是活著的,而第一個生命體就是由地球創造的,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命。20世紀60年代,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就提出了著名的蓋亞假說。他曾經是一名外星生命的研究者,特別是他研究了許多年地球的大氣層之後,他更加堅定地認為地球是一個活著的有機體,地球是一個有意識,有靈魂的生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