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一席話|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而不是增長機器

2021-01-09 長江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是一種兼有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論斷,為理解城市治理、診斷城市問題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視角。

2020年5月11日,東湖高新區九峰一路沿線形成一條長達1公裡的金雞菊花海,人們來此休閒打卡。記者高勇 攝

認識論主要是指從生命體的視角認識城市,借鑑生命體的認知幫助我們理解城市。而本體論則強調城市本身就是一種生命體、有機體,與其他生命體、有機體不存在本質區別。

以生命體、有機體來講城市,是城市知識的觀念變革,它改變了過去城市作為增長機器、鋼筋水泥、生態花園等觀點,強調城市也具備生命體、有機體的特徵,城市存在生命周期,它有可能孕育、生長、成熟、死亡等。

城市和自然生命都是生命的表現形態。為此,就需要從生命體、有機體的本質特徵出發,重新論證城市的本質。

對於生命的認識,可以從其功能和構成來理解。城市生命體也同樣如此。例如,人有大腦,城市也有大腦;人有心臟,城市也有心臟;人有細胞單元、組織單元、子系統、生命體,城市也具備這些要素。與此同時,從功能來理解城市生命體,如生命系統所具有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應激性、自適應性、遺傳與變異等功能,城市也具備類似的功能和特徵。

(特約專家:李文釗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編輯:戴容】

相關焦點

  • 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而不是增長機器
    總書記一再強調「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並將其作為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要指導思想,其內涵是怎樣的,又會帶來超大城市發展和治理的怎樣的變革?長江日報「求知」就此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李文釗。    以生命體、有機體來講城市,是城市知識的觀念變革    求知:我們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展現了怎樣的中國精神?
  • 求知 - 求知--浙江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求知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 奮發爭先求知崇文
    奮發爭先求知崇文  深圳城市人文精神關鍵詞解讀(之二)  關鍵詞:競爭  釋義:奮發爭勝  故事演繹:市長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深圳贏了!勝利的消息讓深圳市市長許宗衡流下了激動的熱淚……點評:  競爭對深圳人、深圳企業來說,可謂家常便飯,而深圳申辦大運會的成功,在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包括城市的基礎設施、管理能力、市民整體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深圳最終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勝利,還同深圳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競爭特質密不可分。
  • 武大教授李楠:「共同富裕」不是西方高福利政策的「中國版」| 求知
    如何深入理解「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長江日報「求知」採訪了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楠。既是14億中國人中的每一個,也是區域之間的共同,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共同,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共同。實質性進展首先是在主體上的「一個都不能少」。
  • Cell:核糖體——人類生命最基本的分子機器
    2014年7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洛薩拉摩斯國家實驗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人類機體的核糖體或許更為多樣化研究者Karissa Sanbonmatsu教授說道,從實際出發,這項關於核糖體的原子機制研究為理解很多疾病的發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我們從原子水平上對人類機體的核糖體進行的解碼。一般情況下分子細胞器會滲透到任何生命形式中,當然包括人類機體,蛋白質在核糖體中產生,這一點也就使得核糖體成為了人類生命的最基本的分子機器。
  • 阿里王健:未來城市將如活有機體 避免資源浪費
    據外媒12月12日報導,阿里巴巴下一個登月發射是讓城市適應他們的人類居民。
  • 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區別是什麼?生命是畫面機器,非生命不是
    我怎麼感覺當下的自己是真實的,並不是畫面?生命是連續的畫面生命在持續接收並參與製造新的畫面,在此過程中生命在持續演化,生命就像是基於畫面的演化的機器有了這樣大道至簡的對生命的明悟以後,生物學、進化學上很多的疑難問題就得到了簡明的解答
  • 被一種瘋狂的機器蠶食鯨吞
    他們剛想把這個疑惑通過電話向上匯報,就在這一瞬間,赫然發現腳下的土地已經不復存在——人們的雙腳沾滿了泥土,站在一片光亮的機器上面。他們放眼望去,只發現遠處的河谷、田野、山崗都在蠕動中變成了由機器堆疊起來的東西。就連他們手中的鑽探機械設備,也在被那些從地底下鑽出來的不明機器揉碎,還有城市裡人們的房子,被變成機器後倒塌下來。隊員們驚嚇得不知所措,拼命奔跑著,企圖逃離這個恐怖的地區。
  • 果粉一席話,三個缺點暴露!
    蘋果手機在全球市場的口碑一直居高不下,得益於奇出色的iOS系統,加上其頂級的裝配工藝,蘋果手機在做工和品質方面一直走在市場前列,也是要領先三星華為,雖然最近幾年華為手機的銷量不斷增長,但在利潤空間方面還是跟iPhone存在很大的差異,有數據顯示,蘋果公司壟斷了全球約66%左右利潤,
  • 上百村民目擊空中漂浮城市!爆發機器轟鳴,專家:絕不是海市蜃樓
    最近在奈及利亞的一個偏僻的村子裡,發生了一件神秘的事情,當地的大多數村民在晴朗的大白天看到一座漂浮在空中的跨維度城市,在白雲的雲層上,並且根本不是視覺上的誤差,在這雲層下的村民還能聽到在這漂浮城市下方有著機器的聲音,一時之間,這新聞在全球科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 科學生活:機體組織再生能否讓生命延續?
    解決臟器供應難題    人體組織由於藥物無法治癒的病創導致的功能異常,目前主要依靠移植人工臟器和臟器移植互為補充,在挽救許多患者生命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生存質量,使他們回歸社會成為可能。然而遺憾的是,人工臟器和臟器的移植還有許多難點需要克服。比如,人工臟器還不能充分發揮機體功能,用於臟器移植的人工材料還不能與機體很好地相容。
  • 老婆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讓我聽得誠惶誠恐,心悅誠服,真的是老婆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經過深刻反省,大概總結了下面八條: 一、自以為是 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別人都不如自己;總覺得自己是對的,錯得永遠是別人,即使自己錯了,也要百般狡辯,或者千方百計為錯誤找各種藉口。謙虛二字雖然經常掛在口頭,其實內心充滿傲慢,所有的謙虛都是裝出來的,是做給別人看的。
  • 人工智慧:人類是高估了自己還是低估了機器的智能?
    直到進入現代文明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才承認個體的渺小,心智中才有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這種恐懼折射在大量文學作品中,有的被搬上熒幕,比如著名的《2012》,而在一些描寫未來的科幻片當中,人類普遍被描述得比機器生命要渺小的多,不僅僅是身材,人類科技文明也遠遠落後於外星球,一般的橋段是
  • 金星出現「城市遺址」?圖片傳出後專家搖頭:怎麼可能
    當科學家們探索的時候就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近期發現盡行善有類似城市的遺址,但是科學家卻否認了這樣的說法,到底是為什麼呢?但是金星山的機器把圖片上傳地球後,專家看到的一開始不以為然,但是在仔細查看後卻發現,在金星山面居然又類似人類的城市遺址
  • 生命是什麼?生命體的演化
    薛丁格寫了一本書叫做《生命是什麼》。他從物理學的角度寫,說生命是一個負殤過程,萬物會歸於虛無。強調通過大分子的有序性來克服小分子和原子的無序性所構成的系統是生命,生命的演變過程叫負殤。1970年的時候,數論發展成了離散體系,認為生命是一個有範圍的離散體系。從化學的角度看,生命其實更多的是一些生化反應的一個組合。
  • 《最後一個人類》未來的生命形式與機器形態
    第一部分,成為機器,重新定義生命的未來;第二部分,從超級智能到半機械人,化身情感機器;第三部分,不被機器反噬的三個原則。第一部分 成為機器,重新定義生命的未來目前人類的衰老還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就算是進行皮膚修正,你的真實年齡和衰老都是一天天變化的。
  • 觸摸尖端科技 點燃求知熱情
    此刻,他們正整裝待發,以最飽滿的姿態迎接今天的求知之旅!特別是當來到微電子博物館時,同學們面對展櫃裡精密的晶片和機器無不目瞪口呆;而在電影院裡,同學們欣賞著「暢想科技未來」的短片時,對智慧醫療、無人駕駛、全息投影等即將到來的新技術展開了討論。
  • 研學之行,求知之行 ——金蘋果錦城第一中學研學活動之學會求知
    ——北京研學2組  徐智健懷揣著激動和興奮的心情,我們來到了北京,這個期盼已久的城市。今天,我們走進了「女人的天下」--頤和園。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慈禧太后處理政事的仁壽殿;我們瞧見了當年囚禁光緒皇帝的「天子監獄」;我們感受了時光的重疊。百年前的舊事仿佛曆歷在目......看!
  • 如何解理中國經濟增長的城市路徑
    在中國獨特的城市管理體制下形成的發展模式,通過市場和城市政府共同的作用,帶來了城市的快速增長,也奠定了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 而不是通過集約型的管理方式,促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 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跟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無關!
    求知是人的本能,而好奇是人在求知路上所首先要具備的最大素養之一。關於求知,咱們今天來看下以往的哲學家是如何理解的。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但閒暇只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能夠利用閒暇從事哲學思辨,這是希臘人的特殊之處。很多愛好哲學的朋友經常問這樣的問題:哲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很難回答。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們為求知而求知,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學思考以後得到另外的東西。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