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理中國經濟增長的城市路徑

2021-01-08 騰訊網

在中國獨特的城市管理體制下形成的發展模式,通過市場和城市政府共同的作用,帶來了城市的快速增長,也奠定了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

圖源Unsplash

文 | 李鐵

我們經常和城市政府官員交流,總是質疑他們為什麼要把城市發展空間如此放大,而不是通過集約型的管理方式,促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中央已經提出了十分嚴厲的調控措施,限制城市政府以房地產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而且許多城市仍然面臨著嚴重的債務壓力。

而事實上他們也有困惑,城市政府除了沿襲原來的發展模式,似乎也沒有新的辦法。

城市發展中國模式

什麼是中國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就是政府在運轉過程中如何實現自己執政的既定目標。這種目標的設定需要在較短的任期實現,而不是一種確保城市長期發展利益的操作。也就說,一屆政府在任期內,要完成自我設定的各種與城市發展利益密切相關的目標。所謂目標,既要滿足城市居民的現實利益需求(這涉及到民意),又要滿足城市管轄的各級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公務人員的基本利益需求,更要滿足上級政府提出的各項要求。所有政績目標是否能夠得到實現,首先要看手中是否有足夠可支配的資源,否則,任何目標都不可能實現。

例如,確保政府日常運轉的開支,包括完成上級政府交辦任務的開支,都需要有充足的稅收收入來支撐。而稅收是需要通過發展產業來實現的。在工業化發展中期之前,政府稅收主要是通過對工業的招商引資來實現。招商引資不僅要確保政府運轉所需的行政開支可以持續,而且還是上級政府提出的剛性考核指標之一。因此任何一屆城市政府的官員,都要把大量精力放在招商引資工作上。

我們去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看到政府負責人要花較大的力氣與企業家談判,以各種優越的條件吸引企業家到當地來投資,並協調城市各有關部門來解決企業家投資相關問題。可以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城市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招商引資。

完成招商引資的目標要面臨很多的制約條件,例如要降低企業進入的成本,因為能夠提供投資的企業,數量畢竟有限。在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滿足其中約10億城鎮化人口的非農就業需求,每個城市都面臨著劇烈的競爭。也就是說誰能夠壓低成本,誰就會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

而對於各地政府來說,壓低成本的條件從何而來?因為政府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源用於給企業補貼,而上級政府對曾經到處推行的城市政府退稅政策也有著嚴格的限制,所以只能通過政府可以調動的資源來進行置換,從而達到壓低成本的目的。所謂的成本置換重點在於政府可以壓低土地成本,壓低勞動力要素成本,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壓低環境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講,絕大部分政府的負責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另一類的企業家,他們可以用資源換投資。這其中重點要看政府的談判能力,要看政府如何有效地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資源來吸引投資者進入。

如果我們回顧上世紀80年代末一直到本世紀初,幾乎絕大部分城市政府的負責人,都在與企業進行各種談判和交易。可交易的內容基本是提供最廉價的要素,進行最充分的協調,確保企業進入後經營和生產不受任何幹擾。從另一方面看,城市提供可置換的要素資源,更多地是壓低本城市轄區的要素成本,無論是土地成本,還是勞動力成本,抑或是環境成本等,以這些要素為代價換取投資增長。

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城市的GDP增長和投資的增加,基本源自於這種發展模式。而這種模式在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是不可能複製的,因為那裡的政府沒有如此強大的調動資源的能力。

經濟增長的城市路徑

城市政府壓低要素成本,雖然換來了投資和就業的增長,換來了城市的稅收增加,確保了城市政府運轉的基本開支,但是由於過度壓低要素成本,也引發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矛盾。在上世紀90年代一直持續到本世紀初的農民失地問題,就曾經長期受到輿論的詬病,甚至也成為中央制定有關政策所關注的焦點。

但我們注意到,這種壓低要素的過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政府的城市發展模式也隨著社會輿論的壓力和自身成本支出的壓力而面臨著調整。首先是政府通過壓低要素成本換取投資進入,行為過於粗放。因為資源調配來得太容易了,而政府是不會考慮如何使有限資源得到更高效地利用。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不僅僅導致了資源的閒置,而且還造成了後期維護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迫使城市政府不得不尋找新的方式,來替代原有的強制性剝奪農村土地資源等壓低各類要素成本的方式。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中國的一次重要的改革推動了地方城市政府發展模式的轉變。住房制度改革與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共同催生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發展,也使得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通過低價拿地並高價銷售,賺得盆滿缽滿。而城市政府也正是由於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利用壟斷土地出讓的國家政策,找到了新的要素資源。

過去,通過要素置換可以吸引企業投資,但是政府用於城市建設支出的資金來源問題仍然難以得到解決,甚至也很難對被徵地農民進行補償。而現在,政府學習香港模式實行土地出讓,獲取了大量的流動資金。此後,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房地產發展解決了城市建設的資金來源問題。而且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膨脹,政府的財政收益也大幅度提高。過去是靠壓低農民的徵地成本來換取投資,現在則是通過提高土地出讓價格,獲得大量的預算外資金。既可以滿足對農民徵地的補償,也可以抵補招商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還可以大大豐富政府的財政籃子。

只要有了土地出讓金,城市政府就有錢實現自己的多元化目標。不僅增加了政府行政開支的運轉能力,而且完成了上級交辦的各項任務,還能滿足招商引資補償的各種條件,甚至是可以提高徵地補償標準,使得失地農民也通過房地產開發實現了一夜致富。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在較短的任期內,實現城市政府管理者主觀的政績目標。可以說中國城市發展最快的這些年,基本上是通過房地產拉動的,而城市政府的利益追求在這個過程中無疑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我們從城市政府招商引資的動力,追溯到曾經通過強制性的措施壓制要素成本,之後是通過房地產開發對招商引資成本進行補償,等於在一個新的層面上推動了城市經濟的增長。這不僅是靠企業自身能夠完成的過程,而是整個經濟鏈條上發生的一次綜合性的反應過程。

在這裡,企業、社會、城市政府、城鄉關係等,都在集合地發揮著作用,完成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一次重要蛻變。這些是我們在研究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管理體制時看不到的,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經濟問題。而是在中國獨特的城市管理體制下形成的發展模式,通過市場和城市政府共同的作用,帶來了城市的快速增長,當然也奠定了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

本文為「中國經濟增長與城市」系列文章之三

作者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編輯:朱弢

相關焦點

  • 新氧: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增長路徑
    2020年,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何找到確定性增長路徑,是醫美產業鏈各環節關注的焦點。以線上化加速轉型,成為眾多機構首選發力方向。受疫情影響,中國醫美市場持續兩位數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在2020年戛然而止。
  • 2021年,如何挖掘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潛力?
    2021年,中國需要在經濟結構改革、總需求管理、對外開放等多方面的政策上做出調整,挖掘內生增長潛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讓社會大眾更充分地分享經濟增長紅利。結構改革政策:讓3億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經濟增長是個正反饋過程。
  • 中國城市工業汙染強度與經濟增長耦合關係
    摘要 利用冪函數模型對中國46個重點城市1993 - 2006年人均GDP和7項工業汙染強度指標進行曲線擬合, 用於描述和分析我國城市經濟發展與工業汙染強度的耦合狀態, 經模型推導提出了「效率彈性係數」, 作為度量城市經濟與工業汙染控制協調發展程度的指標。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權威解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光明日報記者 溫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與高質量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那麼,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應該具體把握哪些關鍵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記者: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它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 中國「城市病」問題凸顯 如何在城市過尊嚴生活
    90代中期以後,中國的經濟規模突飛猛進地增長,大量人口在城市聚集,大城市擴張變成不可阻擋的發展模式。流動人口到2003年已超過1億。政策口子也由「離土不離鄉」轉變為對「離土離鄉」既成事實的默認。  2003年,以《收容法》的廢止為標誌,人口流動開始真正放開。隨著外來人口對城市的貢獻越來越大,已經沒有攔阻外來人口的理由,並且提出為外來人口提供服務。
  • 雙循環經濟體系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如何建?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在上海市科協第十八屆學術年會專題活動——智星時空AI閃耀智慧城市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政企代表、專家學者就雙循環經濟體系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展開對話,共同探討智慧城市建設新思路、新路徑和新模式,共同為上海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頭兵獻計獻策。智慧城市發展需攻克四大問題新冠肺炎疫情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現狀。
  • 「城市超級綜合體效應」助力中國城市GDP集體復甦增長
    國家統計局近日對外發布的三季度GDP的初步核算結果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國家經濟實現了有效復甦增長,季度總GDP超過26.6萬億元,同比增長4.9%。三季度整體GDP復甦增長的背後,是國家在今年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全國各城市積極發展產業新動能、推進城鎮化轉型升級的結果。
  • 甘肅經濟增長「迅猛」的城市,增速可達42%,人均GDP接近12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均GDP不斷增加,人民幸福,國家安康。近年來我國的經濟一直穩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世界人民重新認識了中國。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但其經濟增長仍然驚人, 2018年,中國的GDP總量超過90萬億,經濟增長達到6.6%,中國再次向世界證明,經濟實力,在中國的所有省中,江蘇,廣東和福建等東部沿海地區都非常發達,並為我國的整體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西北,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甘肅只有一處,城市經濟的名義增長率已達到42%,人均GDP接近12萬,這令人驚訝。
  • 楊偉民:中國到203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要求年均增長4.73%
    王恩博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王恩博)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楊偉民28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要求未來15年年均增長4.73%,「這個條件是具備的」。
  • 經濟增長需兼顧環保:綠色發展之路如何推行?
    討論中國的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需要了解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歷了一個長期、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過程,2019年我國經濟總量99萬億,年度增長率達到6.1%。中國巨大的經濟總量規模是經過四十年的高速增長取得的,四十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4%,其中「十三五」期間的經濟增長率也在6.5%以上。
  • 過去和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秘密在於這「三駕馬車」
    【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成就全球矚目;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成為各界討論焦點。2018年紀念改革開放40年之際,中央又提出「改革開放再出發」,期待中國經濟展現更多活力與韌性。回顧過去,國家取得什麼成就,存在什麼不足;展望未來,中國經濟模式還應如何自我更新?
  • 求人理解,還須為人「解理」
    2014-01-26 14:17:58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宋彩揚
  • 李後強:四川經濟副中心的八個條件及建設路徑思考
    省域經濟副中心是指省域內的行政管理機構,基於全省經濟發展的戰略考慮,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主動規劃設置的綜合實力較周邊城市強大,經濟輻射能力超出了自身管轄的行政區範圍,可以被賦予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重任的大城市。從國內外發展案例來看,幾乎所有體量大的發達的經濟區域,都有副中心。
  • 姚洋: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雙循環
    過去十年裡我國的內需已經在增長,而且增長速度比較快。今天我們確定要把擴大內需作為一個重大戰略時,如何進一步挖掘內需就成為非常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第二句話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出口在GDP中的比例於2006年-2007年達到頂峰,之後就開始下降。因此,過去十年,國內大循環已經成為主體。
  • 節理與解理有什麼不同?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節理與解理有什麼不同?(《電力名詞》第三版)2解理在外力的作用下,礦物晶體按一定方向破裂並產生光滑平面的性質,叫做解理。礦物受外力後,能輕易層層裂解成光滑面的,稱為有解理;不易裂解,即使強使其破裂,其裂開面也極不平整,則稱為無解理。晶體由原子、離子或分子在空間按一定規律周期重複地排列構成的固體物質。
  • 在線講堂|中國經濟增長挑戰與十四五政策重點
    在線講堂|中國經濟增長挑戰與十四五政策重點 實習生 倪瀾瑛 整理 2020-10-30 12:48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政府角色和路徑依賴問題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鐵路、城市道路與橋梁、機場、水電煤、電信、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更體現在設計前衛、體量龐大的城市建築上,如超高大樓、星級酒店、城市綜合體、新建住宅等。與此同時,民用航空、汽車、家電等涉及居民衣食住行的設施與服務的增速也十分迅猛。這些基礎設施與商業、生活配套設施,支持了中國經濟快速工業化。進入本世紀,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也成為不爭的事實。
  • 用制度經濟學探索經濟增長的密碼
    諾斯因此認為,在技術沒有發生變化的情形下,通過制度創新或變遷也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實現經濟增長。 諾斯還發現,產權制度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它使英國形成了更加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從而使資源配置更有效。嚴格劃分的產權減少了交易費用,出現了更加緊密聯繫的市場、更高水平的專業化,從而可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 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而不是增長機器
    總書記一再強調「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並將其作為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要指導思想,其內涵是怎樣的,又會帶來超大城市發展和治理的怎樣的變革?長江日報「求知」就此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李文釗。    以生命體、有機體來講城市,是城市知識的觀念變革    求知:我們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展現了怎樣的中國精神?
  • 厲以寧:經濟改革應避免「路徑依賴」 不能留戀高速度
    ,儘管在強調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一再提到新發展方式對舊發展方式要替代,但『路徑依賴』的影響不可小視。」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表示,再走「路徑依賴」的道路只能延遲經濟的轉變,改革不能拖,新的發展一定要進行革命性改革。  12月17日,第十九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做了題為《擺脫路徑依賴,在新思路指導下前進》的主題演講,「把脈」中國改革與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