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民:中國到203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要求年均增長4.73%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楊偉民:中國到203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要求年均增長4.73%

2020-11-28 17:20: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夢媛 責任編輯:郭夢媛

    11月28日,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楊偉民發表演講。 王恩博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王恩博)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楊偉民28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要求未來15年年均增長4.73%,「這個條件是具備的」。

  楊偉民當天出席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時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戰略定位,同時也是如何走向這個目標的戰略謀劃,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

  針對2035年遠景目標,此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在楊偉民看來,中國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者人均收入翻一番是有條件的。如果要把潛在條件變成現實增長,就必須構建或優化現有供需格局、需求格局、分配格局、生產格局、技術格局、開放格局等。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把握三個關鍵詞。

  一是「格局」。要優化中國經濟生產、分配、需求、技術等基本格局,「因為經濟基本面就在其中」。楊偉民指出,中國確定發展基本路徑,選擇走哪條路徑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是把握髮展主動權和先手棋,而非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主要還是面向未來。

  二是「循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要暢通國內生產、分配、需求及其相互之間循環,打通堵點、清理淤點。「這種循環是全國統一市場的大循環,不是一個地區、一個行業、一個部門本身自己的小循環和內循環。」

  三是「開放」。楊偉民表示,要促進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說要減少進出口數量,而是要繼續當好世界工廠,能出口還是要出口」。與此同時,中國還要爭取當好世界的市場,在今後更多地進口。

  至於構建新發展格局具體怎麼幹,楊偉民亦提出幾大任務。例如,優化供需格局,主要任務是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提高國內需求佔總需求的比例。「未來中國很難指望出口再現過去20%、30%的高增長,所以必須構建一個完整內需體系,增強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優化需求格局,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則主要是提高居民消費需求佔國內需求的比重。楊偉民說,擴大內需最主要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為此需要推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改革戶籍制度,建設農村轉移人口能夠居住的住房等各種措施,減輕居民在擴大消費時面臨的一些壓力。(完)

相關焦點

  • 楊偉民:到203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需年均增長4.73%
    來源:中國證券網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楊偉民28日在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說,中國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者人均收入翻一番是有條件的,這要求未來15年年均增長4.73%,這個條件是具備的。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劉偉等:2020-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與基本實現...
    具體到經濟增長層面上,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基於以上設想與要求,本文認為,2020-2035年中國經濟至少要完成人均實際GDP水平翻一番的增長目標,即實際GDP年均增速達到4.8%,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
  • 中國人均收入排名25年升56位
    來源:參考消息【彭博新聞社網站11月18日報導】題:中國本世紀前25年人均收入排名將上升56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預測,到2025年,中國人均收入在全世界的排名將比本世紀初上升56位。根據IMF上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數據測算,到2025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排名將升至第70位,更加接近最富有的三分之一的國家。據預測,到2025年,這個亞洲強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後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 將達到25307美元。
  • IMF預測:到2025年,中國人均收入「接近最富有的1/3國家」
    年,中國人均收入在全世界的排名將比本世紀初上升56位。    報導稱,根據IMF上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數據測算,到2025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排名將升至第70位,更加接近最富有的三分之一的國家。    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後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達到25307美元。
  • 丁鋒:打造濱州北部增長極 工業產值三年翻一番
    丁鋒說,今年無棣縣在更高站位上謀劃發展,確立了打造「濱州北部增長極」的高標杆,無棣將以鑫嶽、魯北、三嶽、魯渝博創4家重點企業總產值到2022年比2019年翻一番為支撐,帶動全縣工業總產值三年翻一番,今年地區生產總值排名向全省第二方陣衝刺,為「富強濱州」全面成勢貢獻無棣力量。
  • 2021年中國經濟行不行?看完這5個關鍵詞,你就有底了
    邁入「十四五」,作為過去一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在2021年將如何前行?  各界認為,強勁復甦、綠色轉型、創新引領、提質升級、擴大開放,將成為2021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  2020年,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從2月的6.2%下降到11月的5.2%;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0.6%……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室主任汪紅駒認為,2025年中國城市化率預計將達到65%左右,只要保持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穩定,到「十四五」末達到甚至超過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 2017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4%左右
    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回升至6.9%,繼續位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估測,2017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左右,按此增速計算,2017年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提高到了15.3%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4%左右。  「持續穩中向好的中國經濟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復甦,有力地促進了世界貿易發展,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 ...說歷史性跨越——統計數據展現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數」說歷史性跨越——統計數據展現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華社記者陳煒偉國家統計局27日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實現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
  • 楊偉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要減少進出口 要堅持擴大開放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 11月28日,在清華大學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楊偉民表示,要促進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楊偉民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有幾個方面的任務,涉及我國經濟發展的供需格局、內需格局、分配格局、生產格局、技術格局、開放格局。一是優化供需格局,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提高國內需求佔總需求的比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我國出口增速開始大幅放緩,這也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下滑的一個原因。
  • 【跟著總書記展望「十四五」】為什麼經濟發展目標以定性表述為主?
    同時,在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指出,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  《建議》為什麼對「十四五」和到二〇三五年經濟發展目標採取了以定性表述為主、蘊含定量的方式?
  • 統計局:全國工業經濟總量穩步增長 用工人數有所下降
    工業經濟總量穩步增長 用工人數有所下降——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系列報告之六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表明,近五年來,在新發展理念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下,我國工業經濟總體保持了健康發展態勢,企業戶數、資產總量保持穩步增長;同時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從業人數呈現下降趨勢。
  • 【四經普】工業經濟總量穩步增長 用工人數有所下降
    工業經濟總量穩步增長 用工人數有所下降——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系列報告之六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表明,近五年來,在新發展理念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下,我國工業經濟總體保持了健康發展態勢,企業戶數、資產總量保持穩步增長;同時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從業人數呈現下降趨勢。
  • 「北大光華思想力」宏觀經濟預測課題組:2019年中國經濟展望
    這樣的目標能夠在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兩重目標中達到較好的平衡。根據中財辦前副主任楊偉民的估計,如果2018-2020年GDP的平均增速在6.3%左右就能實現GDP翻一番實現小康的目標。我們估計2018全年GDP增速應能保持在6.5%以上。因此,2019年的GDP如果能保持6.3%以上增速,將為實現小康社會翻一番的目標留下足夠的餘量。
  • 中國金融未來展望:2035年中國金融資產呈爆發式增長 為資產尋找...
    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張茜)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2020光華思想力系列公開課近日正式開啟。昨天(9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作為新年首期演講嘉賓,以「我們熱愛的金融」為主題講述了中國金融面臨的「斷裂」點、中國金融的未來等熱點問題。
  • 楊偉民:高質量發展要防止經濟慣性下滑
    11月9日消息 2019年第十屆財新峰會於11月7日-10日在北京舉行。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論壇中,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提到,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還是要發展,保持一定的速度,防止經濟慣性下滑。
  • 2035年建成美麗中國「長沙樣板」
    根據2035年的遠景目標,長沙將躋身國家中心城市行列,進入全球創新型城市行列,建成美麗中國「長沙樣板」。1月8日,長沙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十四五」成為新時代活力型現代化城市典範「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長沙分別要實現怎樣的目標呢?
  • 我國東南部沿海四大城市群,哪個經濟總量最大?哪個增長最快
    我國東南部一些省市區瀕臨太平洋,也就是日常所說的沿海地區,這裡有四個著名的城市群,從北到南是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這四大沿海城市群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和精華所在,那麼,它們中的哪個總量最大?哪個增長最快呢?
  • 2019年臺灣經濟增長2.73%,GDP超4萬億元,那在全國排第幾名呢?
    來源:南生今世說中國臺灣也公布了2019年經濟初值了——同比實際增長2.73%,高於當局之前預測增長2.64%,但略低於2018年的增速(2.75%)。其中,在2019年第一季度同比實際增長1.84%,二季度為2.6%,三季度為2.99%,第四季度初值為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