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發爭先求知崇文
深圳城市人文精神關鍵詞解讀(之二)
關鍵詞:競爭
釋義:奮發爭勝
故事演繹:市長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深圳贏了!北京時間2007年1月17日凌晨2時45分,義大利都靈,國際大體聯主席喬治·基裡安緩緩從信封裡抽出信箋,鄭重宣布:「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主辦城市是—深圳!」
這是大運會申辦歷史上競爭最為激烈的一次。
原本定於北京時間1月17日凌晨1時57分揭曉的申辦結果,直到2時45分才見分曉。推遲是因為競爭太過激烈,經過4輪投票,深圳才「脫穎而出」。勝利的消息讓深圳市市長許宗衡流下了激動的熱淚……點評:
競爭對深圳人、深圳企業來說,可謂家常便飯,而深圳申辦大運會的成功,在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包括城市的基礎設施、管理能力、市民整體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深圳最終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勝利,還同深圳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競爭特質密不可分。
我們把競爭作為深圳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元素,是因為從深圳立市的起點來說,就是要擔當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化發展的試驗田,深圳一開始就賦予競爭以積極的含義,一直把競爭當作動力。深圳也由此創造了城市發展的奇蹟。
深圳產生了很多產業積聚效應,如電子產業基地、服裝加工基地、油畫基地等等,這種積聚,其實就是競爭的產物,因為其他人看到了利潤空間,就紛紛加入,眾多跟風者帶來了巨大的競爭,也攤薄了利潤,但是,競爭的最終結果導致了一個產業的興盛,其中的道理,也只有深入其中的企業人才深刻懂得。
而深圳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競爭,不但帶旺了企業,帶動了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也提升了整個城市的競爭力。在新近出爐的「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深圳從去年的全國第五名一躍而至全國第二。由此我們可以說,深圳的未來,依然會從競爭中吸取動力,繼續保持這個城市的先鋒特質。(劉顯東)
大運會的申辦成功,體現了深圳的競爭力。
關鍵詞:求知
釋義:探求知識
故事演繹:大雨中,讀者排隊到天明
深圳圖書館新館是深圳的文化地標,這座秉承著「平等、免費、開放」理念的圖書館,以其先進的設備成為中國最現代的圖書館。在開館當日,讀者爆棚。而每到節假日,圖書館和書城恐是深圳最熱鬧的地方了。
深圳圖書館館長助理杜秦生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深圳除了沙頭角、蛇口等工業區有一小間圖書室外,基本沒有圖書館。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開始建設第一批文化設施,其中就包括了深圳圖書館。讓杜秦生印象深刻的是,在深圳圖書館快要落成前辦讀者證時,熱情的讀者居然通宵排隊。當天夜裡下了一場傾盆大雨,人們打著雨傘都不願意離開,一直等到第二天清晨拿到了讀者證……這樣的場景至今依然讓人感動。實際上,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在為讀者的熱情而感動。從20年前圖書館建設的零紀錄,到如今已有近600家圖書館,深圳的圖書館建設在不斷地滿足著市民的求知慾望。
點評:
深圳圖書館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曾經掀起了令國內同行羨慕的讀書熱,被稱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圖書館」。近年,深圳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讀書月」活動,並努力將深圳建設成為「圖書館之城」。
連續14年,深圳人均購書量全國第一,看書買書成為人們的習慣。以深圳讀書月活動來說,每年的活動都有創新,越來越多的市民「卷」入了這個盛大的全民文化節日中。讀書正成為深圳人的一種風氣、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方式。
求知引領青年人的成長和進步,求知引領已經積累了一定財富的人們進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求知引領這座年輕的奇蹟之城走向更加和諧、優美、幸福的新路。(鄧妍)
節假日的書城總是深圳最熱鬧的地方。
關鍵詞:崇文
釋義:崇尚文化
故事演繹:一條標語感動樂黛雲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面對數百名深圳市民大講堂的聽眾,著名學者樂黛雲教授訴說著她內心的感動——上世紀80年代,她曾經是深圳大學中文系的首任系主任,20年前離開深圳後,她很少有機會回來。而這次,對於能在深圳作短暫停留,樂教授感慨萬分。
樂教授說,20年前,她對深圳最深刻的印象是「時間就是金錢」,而這次回來,讓她感慨的並非漂亮的市容,而是「努力實現市民文化權利」的標語。她說,更為可貴的是,深圳努力實現的不是躲在角落裡發聲的貌似精英的文化,而是大眾文化、市民文化,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文化,樂教授覺得市民文化的進步是國家前進最重要的基礎,她認為深圳這一次又走在了前面。
點評: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至少在那一刻是不正確的!當樂黛雲教授講完那段為深圳崇尚文化的場景而感動的話語後,聽眾給予了熱烈的掌聲。掌聲不僅是給予真情流露的樂黛雲的,也是給予苦心積慮的深圳文化發展策劃者,同時也是給予他們自己——積極參與到市民文化活動中、在崇尚文化的氣氛中充實自己生活的市民們。
建設現代文化名城,實現市民文化權利,這些帶有創新性的目標,是一座移民城市和她的市民內心真實的願望。讀書月、文博會、創意十二月、鵬城金秋社區文化藝術節、外來青工文化節、深圳旅遊文化節和沙灘音樂節……文化節慶使得深圳成為區域文化的亮點。而每一位市民的主動參與,主動激揚自己的文化活力,使得深圳文化開放互動的精神內核得到了很好的闡釋。《周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夠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崇尚文化,本來就是中國人的最高理想。(劉敬文)
市民大講堂增添了深圳的崇文氛圍。
關鍵詞:關愛
釋義:關懷愛護
故事演繹:胖乎乎的「廚師」對人真好
承明,一個老知青,一家企業的董事長。在不幸患上癌症後,他寫下了「生命博客」,要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捐建10所希望學校。儘管他一輩子做過的好事不計其數——資助了兩百多名貧困學生,捐建了一批希望小學,為多名癌症患者提供治療費用,為本企業員工提供各種人性化的管理與服務……但他始終強調:「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好心人。」在患病前,他常常到食堂為員工分飯菜,一個新員工小聲說:「這個胖乎乎的廚師對我們真好!」在得知他就是老闆後,這個新員工驚訝得目瞪口呆。
點評:
早在2001年,晶報就報導了承明捐資助學的感人事跡。事實上,關愛,從來就是深圳的一個重要章節。改革開放20多年來,深圳不僅創造了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奇蹟,也形成了關愛的城市人文環境。承明只是愛心名單中的一員,從感動中國的愛心市民叢飛,到全國無償獻血冠軍高敏,以及蒼生大醫郭春園、活雷鋒陳觀玉、曾柳英,他們所樹立的道德高標每每令人景仰不已。
典型人物也不過是愛心的冰山一角。內地首部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法規2003年在深圳誕生,目前深圳是我國自願捐獻眼角膜最多的城市,累計已達140例;逾1.3萬名深圳人的資料被收入中華骨髓庫,全國骨髓成功配型的捐獻志願者中深圳人佔了十分之一;自2003年啟動的深圳關愛行動,在市民中間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反響……
深圳人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多一些關愛,少一絲冷漠,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尤其是,作為一座移民城市,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更加需要彼此的關愛、理解與尊重,「用愛擁抱每一天,用心感動每個人」,有了愛的溫暖,這座城市沒有寒夜。(李躍)
人與人之間多一些關愛,少一絲冷漠,社會才能更加和諧。
關鍵詞:法治
釋義:根據法律治理城市與國家
故事演繹:普法錦囊,裝滿人文情懷
龍崗區的全利玩具廠,曾經給廠裡6000多名勞務工每人發放了一個「普法錦囊」,裡面從如何籤訂勞動合同到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律資料一應俱全。
深圳一直十分重視勞務工的法制教育工作,將其列入「十項民心工程」。2003年,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在全國首開先例,組織編印了全彩卡通版《深圳市勞務工學法用法讀本》,並向全市勞務工免費贈閱100萬冊。2004年,深圳市普法辦舉辦勞務工普法骨幹培訓班,對近萬名勞務工骨幹進行法律培訓,還不定期地舉辦「送法進廠」活動。點評:
在深圳,法治精神一方面表現為執法部門的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日益成為行政執法部門的自覺行動,並建立起了嚴格的行政問責制;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在深圳人心中紮根發芽,知法、守法被越來越多的深圳人視為提升自身素質的必要途徑。
人的進步決定城市的進步,一個人所具備的法治精神的高度決定城市法治精神的高度。這正是深圳長期以來重視普法教育的原因。有調查顯示,深圳勞務工接受過普法教育的高達九成,而且,勞務工在深圳工作時間越長,法律素質就越高。法制教育的潛移默化,使深圳勞務工往往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事實上,龐大的勞務工群體對城市管理來說一直意味著不輕的壓力。勞務工總體而言受教育程度有限,又面臨著由鄉村走向現代都市的「轉型」,幫助他們懂得都市生活規則,形成必要的法律意識,不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體法治文明程度,也可以使他們懂得如何更好地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更好地享有尊嚴與權利。從這個角度來看,深圳不斷推進法治建設,加強對勞務工的普法力度,不只是一種對法治的認識問題,更是一種人文情懷的體現,這,不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詮釋麼?(李躍)
圖:「送法進廠」是深圳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