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現實中,有馬克斯探索太空,在文學及影視作品作品中,有《三體》,有《星球大戰》,有《西部世界》。
遠古時代,人類的科技文明僅限於遠觀星象,服務於皇權統治,儘管西方出現了像哥白尼等科學家,認為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然中國皇帝也好,西方教皇也好,一律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無論土地,財富或者智慧都是這個世界的主宰。
直到進入現代文明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才承認個體的渺小,心智中才有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這種恐懼折射在大量文學作品中,有的被搬上熒幕,比如著名的《2012》,而在一些描寫未來的科幻片當中,人類普遍被描述得比機器生命要渺小的多,不僅僅是身材,人類科技文明也遠遠落後於外星球,一般的橋段是:一開始人類被機器生命狂虐,直到最後,人類才好不容易戰勝外來文明,這個場景我們並不陌生,在美國影片《獨立日》、《變形金剛》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情節。
總之,人類或多或少地通過這些科幻大片寄託了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和繼續主宰世界的夢想,但這個夢想被馬雲的一席話戳破了。
7月9日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以全息投影現身的馬雲針對現在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用他獨特的視角進行了重新定義,他說:
人類離不開地球,但地球可以離開人類,人類千萬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AI應該翻譯成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慧」是人類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動物有本能,機器有智能,人類有智慧。
第一、馬雲認為在人工智慧社會,有智慧的人類賦予了機器智能,智慧不等於智能;
第二、人類依賴地球生存,但如果人類不善待地球,地球會變得不適應人類。
馬雲看問題的角度,確實和常人不太一樣,但馬雲對人工智慧的看法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對於人工智慧,人類是高估了自己呢?還是低估了機器的智能?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通過研究智能實質,生產出一種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包括機器人、語言和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系統等。
人工智慧最早是在1956年,由美國的一群科學家在探討機器模擬智能的可能性時,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的概念,後來形成了一門專門研究機器智能的新興學科,進入到21世紀,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概念得到快速普及,由此也衍生出人工智慧產業,像谷歌、微軟和蘋果都投入到AI領域,把研究成果用於產品中,比如蘋果的Siri語音助手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在中國,像華為、小米和科大訊飛等也在AI領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技術的發展始終是為人類服務,這點是所有人的共識,至於那些利用技術的先進性危害社會的現象就另當別論,那麼,人工智慧作為計算機科學的分支,人們研究的目的自然也是為人類社會服務,而不是取代人類。
有的人為什麼反對AI的發展?是來源於內心的恐懼,害怕有朝一日智慧機器人會取代人類。
《西部世界》正是反映了人類內心對AI的恐懼,機器人有了複雜思維後,反過來想取代人類,儘管是個虛構的故事,但多少能引發我們的反省:當智能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當我們的生活中,機器人無處不在時,人類該如何重塑社會秩序以保持人類對世界的主導地位?
我們對機器人多次在圍棋賽中擊敗世界冠軍的場景還記憶猶新,也許大眾對於AI的恐懼也是來自於這些並不多見的人機大戰,電影裡的場景畢竟是虛構的,而圍棋人機大戰卻是真實發生的。
之所以機器打敗人類,來源於機器的深度學習,也叫「複雜學習」。
所謂深度學習,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機器學習算法,包含了搜索技術、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機器翻譯、自然語言處理、多媒體學習等各種跨領域的算法,在這些領域,機器被設置為模擬人類的視聽和思考方式,並且越學習越聰明,速度越快。
以圍棋比賽作為例子吧。
深藍也好,阿爾法狗也好,作為機器本無智能,但人類賦予了他深度學習的算法,就像人有了血液一樣,整個身體機能高速運轉起來,機器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高速計算,人類數百年的棋譜被科學家轉換成機器認識的機器代碼,各種不同的圍棋算法存儲在機器的硬碟裡(可以理解為人類的大腦),一旦開始和人類對弈,可以根據人類的下法,從硬碟中提取最優的解法。
機器計算速度和人類大腦計算速度,哪個更快呢?人類自然打不過智慧機器人。
從這點理解馬雲說的應該改名叫「機器智能」也不無道理,機器不會像人類那樣受到情緒的幹擾,只會計算,沒有生命,沒有人類的智慧,只有智能。
不過「人工智慧」說到底只是個叫法而已,像人那樣思考的智能機器,聽起來比「機器智能」更賦予了一些人情味,雖然我們也明白機器在某些領域確實強於人類。
在郝景芳的AI故事《永生醫院》中,主人公發現自己的母親明明過世了,但從醫院出來後,又活生生地在家裡一起生活,最後居然發現自己也是醫院的再造人,自己的軀體都是假的,只是大腦被移植到另一個軀殼裡。
郝景芳從人性的角度理解AI,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給我們展現了人工智慧對我們的影響,未來真的會這樣嗎?你真的願意未來是這樣的嗎?
從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ENIAC誕生以來到現在已經快80年了,從來沒有一個技術像人工智慧這樣引發人類的困惑,在具備超級計算能力的機器面前,人類是渺小的,因為有生之年永遠無法達到機器運算的速度,從這點看,人類無法高估自己。
但我們也不用太高估機器的智能,或者認為智能機器會取代人類,或者妄自菲薄,對人類的未來失去信心,智能機器存在的意義始終是為人類服務,我們需要做好準備的是,如何迎接未來智能社會的到來,如何看待智能機器深入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對於人工智慧,人類即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低估了機器智能,存在就是合理,那些未來的不確定性,還是等到了未來再去尋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