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讀人工智慧:當機器有了意識 我們是謹慎接納還是拒絕

2021-01-16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往屆回聲|當機器有了意識,我們是謹慎接納還是拒絕

編者按: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在過往的兩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人工智慧是科學家繞不開的話題。當前的人工智慧遠不如小說那樣先進:它還不具備科幻電影中所描述的意識動機,可這並不能阻止我們擔心:人工智慧危機會發生在人類的未來。

澎湃新聞特此整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往屆參與者關於人工智慧倫理困境的討論,希望能幫助讀者撥開籠罩人工智慧的迷霧,看清人工智慧的未來。

科幻小說、電影中到處都有人工智慧、智慧機器人的例子。比如,《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的艾迪、《星際穿越》中的機器人塔斯、《機械姬》中的伊娃。這些作品中描述的機器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容易出錯,且會對人造成傷害。

不得不承認的是,當前的人工智慧遠不如小說那樣先進:它還不具備科幻電影中所描述的意識動機,可這並不能阻止我們擔心:人工智慧危機會發生在人類的未來。

恐懼來自未知

造成這種恐懼的原因是,目前,我們對人工智慧的「黑匣子」了解甚少。「現在有一個非常大的爭論,就是人工智慧是不是能夠有一個很深的網絡來描述理解。系統可以學很多的東西,學不同的東西,但是這些不同的東西可能很難變成人們可以認知的東西,等於你是學不同的數學概念、學了不同英語的詞,相互之間好像可以連在一起,但是這裡肯定有一個邏輯推理。」2010年圖靈獎得主萊斯利·瓦利安特說。

以深度學習為例,深度學習網絡一旦被訓練,即使是神經網絡的設計者也不知道它是如何做到的。即便如此,許多大公司正在使用這項技術進行商業活動。例如,谷歌搜索提示、Facebook好友建議,許多公司還希望通過人工智慧在工廠中進行質量控制,並在數據中心的冷卻系統中發揮作用。在自動駕駛汽車的開發中,它也是重要的部分。

人工智慧在生產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但我們卻無法解釋人工智慧做出決策的原因。這樣的局面讓人感到不安:人工智慧,或者說智慧機器人,應該以什麼樣的身份出現在人類生活中;當它們失控,做壞事,傷害到人類時,我們該如何解決?

「如果有一個人瘋了,我們可以治好他,或者至少可以控制他;但如果一臺人工智慧的機器瘋了,我們將無計可施。」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挪威科學家梅-布莉特·莫索爾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表示。

對於科學家來說,一方面認同人工智慧對科研的幫助 ,另一方面對於人工智慧產生的負面影響也非常謹慎。

「將人工智慧應用於神經科學領域可以幫助人們更高效地處理數據、理解大腦的工作模式,但同時應警惕人工智慧與腦機科學的風險。」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挪威科學家愛德華·莫索爾說:「我們應該決定用它做什麼、不做什麼。」

當機器有了意識,當人類植入了晶片

在許多科幻電影中,都描述過這樣的場景:機器人有了自己的意識,開始覺醒,覺醒後的機器人,能力超群,又不受限。所以機器人覺醒後,能被稱為「人」嗎?

反過來,當人類植入了晶片,人類還能稱為完整的人嗎?今年7月份,矽谷「鋼鐵俠」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初創公司Neuralink宣布了一項在癱瘓患者體內植入電極的計劃,目標是使癱瘓患者能夠用大腦操作計算機。Neuralink公司表示,整個過程是在癱瘓患者的頭骨上鑽4個8毫米的孔,並置入植入物,使他們能夠用自己的想法控制電腦和智慧型手機。

更進一步,當人類能克隆自己時,我們又該如何處置自己與複製人之間的關係?複製人能稱為真正的人類嗎?「在克隆上,你現在有我所有的基因,我身體當中的每一個要素,但是你能夠複製一個我嗎?坐在那裡,然後跟我長得一模一樣,你覺得是可能的嗎?我覺得是不可能的,因為我並不僅僅是我的基因,我現在已經活了55年了,我有了很多的體驗,就是我的複製品是沒有經歷過的。我們之所以為人類,是因為我們有基因、有生物組織,它們在跟環境不斷的交互和互動。」梅·布莉特·莫索爾說。在她看來,把人類所擁有的記憶和體驗都放到機器人身上重現,這才是難點。

謹慎地接納,還是拒絕?

那麼,當人工智慧真的失去控制,做出傷害人類的事情時,我們能採取什麼措施?如果真的來到了複製人與人類共處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

「我覺得我們首先需要討論,什麼是我們想要的,以及什麼是我們不想要的。我認為,設置具體的界限,現在為時尚早。但不管是神經科學家,還是非神經科學家,需要參與到這個討論中來。」 愛德華·莫索爾認為。

梅·布萊特·莫索爾在討論中舉了人臉識別的例子。當前,人面識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如何應用還是難題。今年美國舊金山成為了美國第一個禁止政府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城市。反對使用這項技術的人認為,如果不對這項技術進行規範,將會為政府提供前所未有的權力來跟蹤人們的日常生活,這與健康的民主不相容。

「因為僅僅是一個小像素的不同,就會導致識別的失敗,會把你識別成另一個人了。如果我們用它來追溯罪犯,因這種面部識別的錯誤而抓到錯誤的嫌疑人,這就非常危險。所以我們要非常小心地使用這些工具,這對我們很重要。這些技術可以讓我們生活可以更加高效,但是同時應該也保持警惕。」梅·布萊特·莫索爾說。

同時,梅·布萊特·莫索爾指出,如果我們特別想要解決一個問題,並找到答案,往往有的時候我們會忘記我們做了什麼。

「AI現在已經出現了這是真實的,AI現在的智能是人類沒有辦法理解的情況,是會不斷發展下去嗎?是不是人工智慧的判斷是人類無法理解的東西,這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覺得我們可能必須要小心謹慎,這裡有很多倫理道德的問題。監管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如何用道德來約束或者監管我們現在做的事情。」

也有人認為應該直接拒絕。「我們正處在大型的革命開端,機器在很多時候被認為可以替代人類了。為了能夠應對自主系統的挑戰,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在不嘗試理解這些機器如何做出決策的情況下,不應該接受這樣的技術在大量場景下使用。」2007年圖靈獎得主約瑟夫·斯發基斯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表示。

約瑟夫·斯發基斯闡述了自己的理由,他稱:「要構建下一代自主系統,需要有很多的限制,因為在自主系統當中要用各種保險的技能,能不能信任它們就是一個問題,此外還需要建設各種架構,而整個系統是高度動態變化的,這裡就有一個非常大的安全隱患。」

相關焦點

  • 我們需要打造有意識的人工智慧嗎?
    而一名人工智慧專家對此的回應是,這主要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希望讓機器擁有意識。  這聽上去可能太大膽了些。意識的內在機制——我們為何對世界有著這般生動而直接的體驗——一直是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大未解之謎。甚至有人認為,這個謎團將永遠都無法解開。想用客觀的科學方法解釋人們的主觀體驗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在過去的20多年間,科學家對意識開展了大量深入分析,並取得了重大進展。
  • 解讀《未來簡史》:我們擔心人工智慧,其實擔心的不是機器而是人
    這兩本書連起來,尤瓦爾·赫拉利的敘事方式總結起來一共三句話:人類社會的進程,「人」從普通動物經過農業革命變成有意識的人,再經過科學革命成為「神人」,我們此生追求永恆、追求不死,科技進步一定可以幫助人類實現這個夢想。當然尤瓦爾·赫拉利也在問,我們真的能夠通過科學找到我們的快樂嗎?可以用樂觀的方式去解釋,也可以從悲觀的方向理解。
  • 人工智慧能否具有自己的意識,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人工智慧最終是否能具有自己的意識?而一名人工智慧專家對此的回應是,這主要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希望讓機器擁有意識。但在過去的20多年間,科學家對意識開展了大量深入分析,並取得了重大進展。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與意識相關的神經活動,也進一步了解了哪些行為需要意識的參與。大腦會按照潛意識執行許多高級別的認知任務。
  • 人工智慧:人類是高估了自己還是低估了機器的智能?
    動物有本能,機器有智能,人類有智慧。馬雲這番話解讀下來,大概有以下兩層意思:第一、馬雲認為在人工智慧社會,有智慧的人類賦予了機器智能,智慧不等於智能;第二、人類依賴地球生存,但如果人類不善待地球,地球會變得不適應人類。
  • 人工智慧意識的定義,測試和分級
    神經系統科學家Christof Koch在2012年出版的書Consciousness中推測網絡可能已經產生了知覺,然後就出現了一個基本的問題:「我們根據什麼標誌來確定它有意識?」儘管經過了上十年的專注研究,計算機科學家還沒有專門建立一個人工智慧系統,所以這不會很容易。
  • 他預測40年後機器產生意識
    南都記者 張豔芬 攝    剛剛過去的2017年,AI(人工智慧)浪潮洶湧,但人工智慧會給人類世界帶來什麼?史蒂芬·霍金曾表示,人工智慧的崛起,要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麼是最糟的,可能招致人類滅亡。而成功將「重型獵鷹」火箭發射上天的馬斯克則一直持有「人工智慧威脅論」的觀點,認為人工智慧可能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什麼時候會出現具有「機器意識」的「超人工智慧」?
  •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大學...
    經歷了60餘年的發展,今日人工智慧在很多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2016年阿爾法狗(AlphaGo)強勢來襲和《機器姬》等一系列科幻電影的問世,人們對於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恐慌情緒日漸增加。但是,她認為,今天的人工智慧還沒有很好的感知能力,還是「無心的機器」。機器還不能理解符號的意義、沒有意識和意識經驗、缺少與外部世界互動的自主性,而且沒有自我覺知。
  • 人工智慧與意識的差距(深度)
    同樣地,人們並不真正關心一臺機器能做它的創造者想讓它做的事情;它被編程來做什麼。手槍是用來殺人的,它們確實是用來殺人的,但沒有人擔心手槍會發展意識,殺死所有人——就像它們被「編程」來做的那樣。我們必須承認,普通人所說的「人工智慧」實際上是「像人類一樣的人工智慧」,而他們所擔心的是人工智慧自發產生動機的可能性。
  • 強弱AI的辯論:關於人工智慧意識的奇妙理論
    機器可以思考嗎?  自從艾倫·圖靈在1950年發表著名論文《計算機與智能》以來,這些問題就一直困擾著計算機科學家和哲學家。當大多數科學家甚至無法就思維的正式定義達成共識時,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也不公平。  為了說明圍繞高性能AI假設的困惑,我們可以借鑑著名計算機科學家Edsger Dijkstra的幽默表達。
  • 人工意識
    我們製造的機器可以像我們一樣走路或說話...但是他們能像我們一樣思考嗎?
  • AI人工智慧能產生自主意識嗎?
    科學家認為在未來,智慧機器人將會出現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體機械化出現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許還可以通過生化手段,實現複製再生。單純的從技術層面去實現,還是很容易的,最難的是如何給人工智慧注入靈魂,讓他們可以通人性,和人一樣有感情,會有喜怒哀樂。
  • 人工智慧會有意識嗎?| 五部探索人工智慧哲學的影視作品
    主人們顯然是有意識的:當他們受到傷害時,他們會尖叫;當事情進展順利時,他們會微笑;但他們真的有意識嗎?他們真的能感受到快樂和痛苦,有視覺和聽覺的體驗嗎?還是說,它們只是用來複製人類行為的複雜機制,儘管缺乏任何形式的內在生命?節目的部分有趣之處在於觀眾對這些機器「接待員」的內心世界是不確定的。
  • ​人工智慧哲學:機械意識理論批判
    作者首先反對以圖靈為首的傳統人工智慧預設,即人的思維過程本質上類似於一個機器的決策過程。他認為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不能被簡化為任何物質的模式;人在性質上與自然界的其他部分不同。如果我們把它變成物質,我們就失去了它作為人的價值。
  • 兒童的玩耍居然比人工智慧還高級?人腦比機器高級在哪裡?
    這些AI成功故事的背後都有一個稱為「深度強化學習」的算法(algorithm),該算法將神經網絡建模與從獎勵和懲罰中學習的過程結合起來。在遊戲中訓練過程中,機器在不斷學習,每當機器贏一局,獲得積分或到下一輪時,便會獲得獎勵。
  • 人工智慧機器人會產生意識嗎?如果會,有什麼後果?
    它們可能用途很大,特別是那些對人類有危險或者在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難以完成的任務。但是機器人和電腦並不知道它們自己的存在,它們只能按照編好的程序執行任務。但如果他們能獨立思考呢?這是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常見的橋段,機器覺醒自我意識,改變了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是否真的有可能發生呢?機器人想要產生意識絕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 讓機器也有創意:人工智慧「增強」人類想像力
    所以在人工智慧左腦的層面上,我們的研究成果還是很豐碩的,很像我們常說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當我們數理化能力強的時候,大家開始意識到要去培養藝術修養。那麼人工智慧是不是也到了要去培養右腦的時候呢?
  • 機器會有意識嗎?西部世界會成真嗎?
    庫茲韋爾的代表作《機器之心》詳細地闡述了他的想法。這裡的機器之「心」,指的就是機器擁有自主意識。庫茲韋爾醉心於讓機器人擁有自主意識的前沿研究。不同於弗蘭肯斯坦將不同人體的器官和組織拼湊在一起的粗糙做法,也不同於電影天馬行空的虛幻想像,在庫茲韋爾的構想裡,人類將是半人半機的構造。
  • 「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意識的定義是什麼?產生意識的物質載體及其工作機制又是什麼?吳朝暉在題為《人工智慧、腦機智能及意識》的報告中,介紹了人工智慧發展現狀、腦機混合智能的科研進展,並對人類意識和人工意識的異同進行了解讀。他指出,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虛擬世界所組成的四元空間將重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重組社會形態與產業結構,重塑人類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在未來發展中,人工智慧將越來越顯示智慧特徵、具備普惠價值、彰顯顛覆意義。
  • 《未來簡史》作者Yuval Harari: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
    但是有些人說我們還是需要人類醫生,因為醫生有情感智能,可以很好地照顧病人。對待一個病人,就是要對待病人的情緒,不僅僅是他的身體情況,還有心理情況。但就算是診斷心理上的疾病,人工智慧也可能比人類的醫生更加的好。人工智慧會比人類的醫生在未來的語音識別、臉部識別上做得更好,可以更好監督病人外部的一些表徵,身體的一些動作,臉上的表情。人工智慧可以比人類醫生做更多,甚至是可以實時監控人類身體內部的一些情況。
  • 粒子機器人,能否敲開機器意識覺醒之門?
    從「細胞」開始,推開機器人覺醒的未來之門最近,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權威專家Hod Lipson提出,機器將會有自我意識,這件事是確信無疑的。只不過「這件事情將在10年之後發生,還是100年之後發生」,科學家本人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