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普克羅夫特在海德堡與南都記者聊人工智慧。南都記者 張豔芬 攝
剛剛過去的2017年,AI(人工智慧)浪潮洶湧,但人工智慧會給人類世界帶來什麼?史蒂芬·霍金曾表示,人工智慧的崛起,要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麼是最糟的,可能招致人類滅亡。而成功將「重型獵鷹」火箭發射上天的馬斯克則一直持有「人工智慧威脅論」的觀點,認為人工智慧可能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什麼時候會出現具有「機器意識」的「超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是讓機器更像人,還是讓機器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人工智慧應用的一個分支——— 人臉識別的方便性和隱私保護界限在哪裡?
帶著這些疑問,在德國舉行的第五屆海德堡計算機數學論壇(簡稱H LF)上,我們面對面採訪了與會的計算機科學領域「大牛」——— 圖靈獎獲得者約翰·霍普克羅夫特(John E .H opcroft),我們期待,他的觀點能幫助讀者理解風口浪尖上的人工智慧何去何從。
機器意識時代40年後到來?
霍普克羅夫特認為,人工智慧會改變人類重要領域,他說,今後,每個領域都要了解信息學,信息學、計算機科學會成為基礎學科,不再只是科學領域自己的事了。
而另一方面,歷史變得更加重要,現在是一個全球化時代,人們不只是思考自己國家的問題,也要思考其他國家的問題,霍普克羅夫特說,文化、歷史乃至詩歌和文學,這都會幫助洞察人類行為,人們需要理解更為複雜的事物。「所以我認為大學教育會發生重大變化」。
霍普克羅夫特認為,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改進對計算機系統方面的教育並培養具有構建可靠大型分布系統的人才。他以航空公司預訂系統為例,如果想讓計算機在世界各地運行成千的子系統,就需要設計一個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工作的分布式系統,任務不只是在一臺計算機上運行,每天都可能會出現故障,而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就是要確保一個局部故障不能影響其他地方的服務,這方面的容錯性很重要。他認為,信息化時代的各個方面都是系統工程,除了人工智慧,還有許多其他要素要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此外,在霍普克羅夫特看來,資訊時代發展的瓶頸不是人工智慧或者計算能力,而是對人們的教育,不只是教育聰明的人,而是所有人,隨著全球化時代到來,通過合適的方法教育年青一代尤為重要,否則將產生真正的問題。
當機器具有意識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霍普克羅夫特預測,那將是信息化革命之後的另一場革命,從農業、工業到資訊時代,每個時代都發展得比以前更快,他推斷機器意識革命大概出現在40年後。
通過法律規範能規範AI技術嗎?
蘋果手機FA CEID備受矚目,人臉識別是下一個消費創新的方向,如何看待個人隱私和技術發展的關係?
對於這個問題,霍普克羅夫特認為,每項新技術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應該通過明確的法律限定什麼是人臉識別可以做的事情,什麼是不被允許的事情」。
此前,史丹福大學一名教授做的一項人臉識別研究引起廣泛關注——— 通過機器讀人,從而識別出人們的政治觀點、智商高下甚至是否有犯罪行為。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去面試,坐在你對面的H R用機器「讀」你,這是什麼樣的感受?對一個曾經犯錯而要改過自身的人,處處讀臉又是否太過嚴苛?
對此,霍普克羅夫特認為,也有可能機器能讀出此時的你已經改變了過去的不良行為,從而給你一個新的工作機會,「可見技術可以到達這端或者那端,我堅信技術會變得很有價值,關鍵是法律規範」。
技術浪潮洶湧而來,應該謹慎相待還是張開雙臂擁抱改變?霍普克羅夫特說,應該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擁抱改變,他常常舉的一個例子是檔案數據化的問題,「比如我如今在德國看病,醫生可以下載我所有的就醫記錄,然後給出最好的治療方案,但我並不想讓我的保險公司看到我的醫療記錄」,同樣的,他認為學醫的學生應該有權限看人們的病歷來增進醫術,但前提條件是患者的個人信息需要得到嚴格保密。
零售商甚至開始將臉部識別視為區分V IP顧客忠誠度的一種手段,這到底是一個強大的廣告工具還是隱私噩夢?
霍普克羅夫特認為「兩者都是」,他舉例說,在飛機上,他並不介意被明確告知什麼情況可以獲得VIP服務、什麼情況獲得更少的服務,「我認為法律應該要求公司必須以他們知道的最好的方式披露所有相關信息」,他說,這種強制性有望約束公司「不要走得太遠」。
霍普克羅夫特說,在隱私領域,他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是,一些公司表面上做的事情好像對使用者有利,事實上是在為他們自己考慮,「隨著人們權力增大,他們在逐漸改變法律,讓法律變得對他們更加有利」。
小檔案
今年已經79歲的霍普克羅夫特,是世界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1986年的聯合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他去年底成為中科院外籍院士。
每年,霍普克羅夫特都有一段時間在上海或北京的高校教授計算機科學。上海交通大學的網頁介紹,霍普克羅夫特同時是一位傑出的計算機科學教育家,為開創計算機科學人才教育模式做出了巨大貢獻。霍普克羅夫特在算法設計方面的著作《T he Desi-gn and A nalysis of Com puter A lgorithm s》開創了算法理論的講授模式,深刻影響了幾代計算機科學工作者對算法的理解和應用。他的若干著作均成為計算機科學的經典教材,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應用。近年來,霍普克羅夫特積極探索並指出計算機科學的前瞻發展方向,在機器學習、並行計算和社會複雜網絡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貢獻。
此外,霍普克羅夫特在2016年獲頒「中國政府友誼獎」,該獎項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獎項。他致力於推進我國計算機科學人才教育發展與改革。
海德堡計算機數學論壇去年已是第五年舉辦,獲邀的20多名專家是計算機和數學領域的翹楚、多屆圖靈獎(A C M A .M .T uring A w ard)、菲爾茲獎(F ieldsM edal)、奈望林納獎(N evanlinna Prize)的獲得者,這個論壇同時邀請超過全球200名計算機科學和數學領域的新銳參加。獲邀的年輕華裔科學家戈宗元表示,作為後輩,他覺得霍普克羅夫特非常勵志,「今年78歲了,還活躍在學科前沿,和他人聯名發表深度學習的論文。」
他們說
最多10年,機器意識就會出現,據我所知,目前已經有大學教授在做相關的實驗。我們會活在一個美好世界,所做的準備遠比我父母輩可以做的更充分。一旦人類可以製造機器意識,自然可能被善用,也可能被濫用。機器可以幫助我們,可以是個好東西,可以增加洞察力,他們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可以讓機器聰明且有意識。——— 圖靈獎獲得者、委內瑞拉計算機科學家曼紐爾·布盧姆(Manuel B lum )
如果未來的人工智慧還是基於目前的技術和方法,我認為100年都不會出現機器意識。譬如人臉識別,這都是基於統計學的方法,從數據和它標註的信息裡進行學習,學出來的模型只是對數據分布進行了擬合。也就是說,所學即所得,模型不會理解人臉之外的東西,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而自我意識的第一步是邏輯理解,邏輯理解這第一步不是短期內(20年內)能夠解決的問題。———IB M華裔青年科學家戈宗元
統籌:南都記者 董黎明 採寫:南都記者 張豔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