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意識的差距(深度)

2021-01-16 老胡說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人工智慧對很多人來說意味著很多事情。但它似乎很難定義,它是感覺的,是直覺的,要麼被崇拜、要麼被褻瀆。

本文將探討人工智慧在整個社會中的真正含義,而不是研究人員或計算機科學家的含義。我想向非技術領域的讀者澄清什麼是人工智慧可以期待的,更重要的是,什麼只是不切實際的臆測。

我擔心,對人工智慧的盲目恐懼——在某些情況下是崇拜——正在被用來操縱社會。

政界人士、商界人士和媒體人士都在圍繞人工智慧編寫故事,這些故事能夠激發他們的深層情感,並為他們所用。與此同時,真相只能在普通人接觸不到的密集的技術文獻中找到。

我們所說的智力是什麼意思?

智力是純粹的人類特徵嗎?大多數人會認為有些狗比其他的狗更聰明。或者狗比豚鼠更聰明,所以很明顯,智力是動物可以擁有的。

如果狗能有智力,鳥也能嗎?蚯蚓或植物呢?我們的底線在哪裡?智力有很多定義,但我最喜歡的一個(來自維基百科)是:

感知或推斷信息的能力,以及將其作為知識應用於環境或環境中的適應性行為的能力。

似乎是合理的嗎,有些人認為根據這個定義,即使植物也可以是智能的,那麼為什麼計算機不能呢?

這就是人工智慧研究人員通常所指的智能。然而,現實是,當普通人談到或想到人工智慧時,他們想到的不是植物或動物。大多數人不會對計算機可以在植物、豚鼠甚至狗的水平上運行的想法感到太興奮。

同樣地,人們並不真正關心一臺機器能做它的創造者想讓它做的事情;它被編程來做什麼。手槍是用來殺人的,它們確實是用來殺人的,但沒有人擔心手槍會發展意識,殺死所有人——就像它們被「編程」來做的那樣。

我們必須承認,普通人所說的「人工智慧」實際上是「像人類一樣的人工智慧」,而他們所擔心的是人工智慧自發產生動機的可能性。

人的因素

動機是關鍵,人類的動機與所有其他動物的動機不同,這種不同可以說是人類的獨特之處。

偉大的數學家和計算機先驅艾倫·圖靈曾建議,與其問人類是什麼,我們可以簡單地說:

如果它走路像鴨子,嘎嘎叫像鴨子。

圖靈的建議是,如果一個電腦程式可以通過書面交流,而交流者(人)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和電腦互動,那麼電腦就可以說是一個具有人類特徵的人工智慧。然而,這並沒有真正回答一個問題,即一個電腦程式是否能夠像人類那樣實時地做出同樣複雜的決定,它是否能夠擁有未經預先編程的動機。

最重要的是,書面採訪只包含人類經驗的一小部分。我們生活在一個行動的世界,許多行動都有非常真實和直接的後果。是否走在黑暗的胡同裡是一個複雜的決定,許多影響我們決定的因素是未知的。每一天,我們都在不了解所有數據的情況下做出決定,而人類生存和繁榮的事實是無可爭議的證據,這證明了總體而言,我們在這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我們如何成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大多數嚴肅的學者都會同意,人類分配價值的傾向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事物的核心。

人類是「價值創造機器」,我們創造價值的速度是任何計算機網絡都無法匹敵的。如果你聽到一個意想不到的聲音,你會在170毫秒內做出反應。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您單擊連結後,第一個字節的數據到達瀏覽器的時間比谷歌建議的時間快30毫秒,而谷歌建議頁面在第一個字節後完成加載的時間為500毫秒。

我們所說的價值評估是指把某件事認定為具有威脅性或令人愉悅的,這是我們本能地、自動地、「不假思索地」去做的事情。然而,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無法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思考」。

說你渴了;你必須解決喝什麼這個問題,然後你必須解決得到它的問題。

假設你在池水和新鮮的井水之間選擇喝什麼。你現在想的是,很明顯我們需要井水。但是,如果你是一個越獄的囚犯,池塘裡的水安全地流出了森林,而井就在一個城鎮廣場上,你可能會被看到,那該怎麼辦呢?現在你想到的是池塘裡的水。你渴望得到乾淨的水,但你更渴望保持自由。這是因為你對保持自由的重視遠遠高於你對水的新鮮度的重視。

人的動機完全取決於價值觀。一隻口渴的狗只會喝它找到的第一口水,因為它的動機是生存,不受價值觀的影響。

讓我們來考慮一個與生存無關的例子:你會按下一個肯定會殺死一個人的按鈕,還是會拒絕按下它,即使它意味著不按會導致10個人死亡。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你自身的生存沒有任何關係,但它有一種幾乎無人能否認的道德緊迫感。當你評估你的選擇時,你的思維將完全被你所賦予的價值所引導。

這些價值觀從何而來?

事實是我們不知道。

對有些人來說,這是信仰的問題。虔誠的宗教人士相信我們的價值觀是上帝意志的反映。少數真正相信進化論及其全部含義的人會說,我們的價值觀是那些允許我們生存並因此使其自身永存的價值觀。

幾乎每個人都認為價值觀是不言而喻的真理。很明顯是這樣的。正如山姆·哈裡斯所說:

當我們真的相信某事在事實上是真實的或道德上是好的,我們也相信另一個人,處於同樣的位置,應該分享我們的信念

就所謂的理解而言,這是淡茶。它沒有提供有用的基礎來解釋為什麼有些價值觀是文化上依賴的,而另一些價值觀似乎是普遍的或接近普遍的。它不能解釋價值觀的起源,因此,儘管有宗教和進化論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對價值觀如何運作沒有任何有用的解釋。

正是在價值觀中,我們發現了意識的差距。在上面的例子中,你的動機是口渴,這是一種生物因素。配備了適當傳感器的人工智慧也可能具有這種動機,例如需要為電量不足的電池充電。

但是,是什麼促使你把美麗的事物拍下來與你所愛的人分享,或者與你的朋友爭論政治呢?是什麼促使你去看恐怖片或學習一項運動?按按鈕的例子呢?如果沒有人類首先提供的價值觀,比如一條生命的價值低於10條生命,或者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殺人都是錯誤的,計算機憑什麼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呢?我們的道德,我們在一眨眼間賦予價值的能力,已經進化了數百萬年。如果沒有人類首先提供的藍圖,一臺計算機——在一代人的時間裡,你怎麼能想到它們有天生的繁殖機制——憑自己的力量建立起道德基礎呢?

我們真的想要嗎?人類歷史表明,在我們達到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文明行為之前,需要數萬代人的努力。我們真的想要一個人工智慧種族以同樣緩慢而痛苦的方式邁向文明嗎?

當然,我們可以給它們一個「跳躍式啟動」,但隨後我們又回到了意識鴻溝:如果我們在跳躍式啟動時編程,基本上是根據一些人的價值觀編程,人工智慧能否被稱為真正具有類人意識、能夠自發動機?你可能已經猜到了,我相信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這並不是說人工智慧完全不涉及任何危險或令人擔憂的領域。與人類努力的任何其他領域一樣,人工智慧的使用也同樣受制於意外後果法則。我們可以絕對肯定的是,使用人工智慧來管理社交媒體feed的內容,會直接導致許多人不喜歡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這並不是由於人工智慧的任何內在品質。這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質。這是人類決策所固有的,無論這個決策是將甘蔗蟾蜍引入澳大利亞(以控制害蟲),還是使用人工智慧進行自動化的股票購買,都極有可能發生災難。

我們無法想像把「按鈕問題」呈現給狗。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狗會有任何道德框架,沒有理由相信狗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關心。

我們沒有理由相信,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呈現給人工智慧,就像呈現給一隻狗一樣。我們完全沒有證據表明,任何地方的人工智慧都有一個道德框架,由人類那種自發的價值創造所引導或告知。計算機的計算速度比人類快,或預測某些類型的問題更快或更好,這是無關緊要的。在與人類對弈中獲勝是編程和計算機科學的一個裡程碑,但在現實世界中卻沒什麼意義。在一組非常嚴格、非常有限的規則中計算大量排列的能力,並不表示一般智力或計算機開發意識的能力。

譁眾取寵銷售。天總是要塌下來,上周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的失敗似乎從未滿足人們對本周即將到來的末日預言的渴望。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追求轟動效應的理想主義。烏託邦意識形態的一再失敗,實際上產生了預言中的人間天堂,這似乎絲毫不會妨礙真正的信徒相信…

人工智慧一點也不像它的支持者和反對者所認為的那樣令人興奮、神秘、危險或壯觀。在很大程度上,它已經成為概率數學的一個分支,被美化了的精算工作。它具有御宅族或穿著夾克的人在談論他們最喜歡的話題時的性感魅力。它是一匹詭計多端的小馬。

相關焦點

  • 新超級人工智慧GPT-3,和技術奇點之間,可能只有三個差距
    最複雜的人工智慧超級人工智慧GPT-3註定是2020年人工智慧領域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它是目前全球最複雜的人工智慧語言模型,由著名人工智慧開放平臺Open AI開發。GPT-3到底有多複雜?技術上,衡量深度神經網絡複雜程度最重要的標準,是深度神經網絡的參數數量,而GPT-3的參數數量達到了1750億個,是微軟的超級人工智慧「圖靈NLG」的10倍。GPT-3是一個純語言模型,輸入輸出是文字,訓練GPT-3使用的也都是純文字。
  • 人工智慧來助力 機器人有望具備自我意識
    意識是理解人類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在人工智慧首次作為一種學術追求出現以來的70年裡,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將感知與機器綜合起來。近日,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創造性機器實驗室(Creative Machines Lab)傳來好消息,該實驗室在一個項目在中研製出突破歷史性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手臂,人工智慧(AI)有望具備自我意識。有望開闢出人工智慧研究的新領域。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所以「人工智慧應用」共享「人工智慧載體」,並且可能存在於特定的任意範圍內。人的生命由身體和意識組成,意識部分包括了智能。「人工智慧應用」之所以還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其沒有意識。意識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任何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胞都有意識。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區分標誌。那麼「人工智慧應用」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嗎?即便是其特有的意識形式。
  • 人工智慧意識的定義,測試和分級
    比如網絡使得它們擁有了群體級別的意識。如果人工智慧是如此的陌生以至於我們很難識別它們怎麼辦?我們的機器會不會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產生了自我意識?解決這些問題的巨大障礙就在於沒人能夠非常確定什麼是意識,就別提當我們看到就會知道這種話了。
  • 喬宇:AlphaGo只能算「弱智」 沒自我意識不足慮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人工智慧專家喬宇:AlphaGo 只能算「弱智」沒有自我意識 不足慮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喬宇所帶領的團隊是國內早期開展人工智慧研究的科研組織,對於這場人機大戰,喬宇並不認為這代表人工智慧強於人類。人工智慧未來將給人類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一定程度上將會搶走人類飯碗,但人工智慧並沒有自我意識,因此人工智慧再「強大」,未來也不可能威脅到人類。
  • AI再迎國家政策,促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據新華社報導,3月19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中,審議通過了《關於促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針對促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會議指出,促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特點,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應用為目標,深化改革創新,優化制度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結合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特點,探索創新成果應用轉化的路徑和方法,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
  • 《未來簡史》作者Yuval Harari: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
    [億歐導讀] 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以「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為主題深度解析了人類意識與智能的交織關係與發展趨勢。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發表了《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重要講話。非常感謝大家,今天我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人工智慧與人工意識的關係。人工智慧和人工意識,在很偉大的革命變革邊緣,這不僅僅是在歷史上,實際上也是從地球有生命開始最偉大的一個革命。
  • ​人工智慧哲學:機械意識理論批判
    如果我們接受意識是一臺機器,那麼我們就沒有解釋人類意識的本質,即主觀的質的經驗。對意識的機械和科學的解釋省去了意識和身體之間的解釋鴻溝、主體性、意識、品質等問題。因此,本書旨在揭示人工智慧作為一個理論和科學方案的局限性。
  • 人工智慧應該有「意識」嗎?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編者按: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它會具備人類意識嗎?它應該具備人類意識嗎?成了人們討論的話題。但在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看來,人工智慧會具備人類意識,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從長遠來看,「強人工智慧」或通用人工智慧原則上是可能的,但不可取的(下面有更多介紹)。 今天實際上可能出現的更受約束的人工智慧,不一定是邪惡的。但是它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危險——主要是它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強大的人工智慧! 二、 許多外行和內行的人,都低估了今天的系統和主導大眾想像的科幻系統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很大。
  • 訪談| Jürgen Schmidhuber:人工智慧在1991年就已經獲得了「意識」
    所以我們努力理解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意識也就不足為奇,也難怪圖靈測試越來越無法提供我們需要的答案。因為我們無法證明人工意識,很多工程師和專家對這種觀點都是都條件反射地不屑一顧。但是 Jürgen Schmidhuber 不是這樣,他很喜歡這個古怪的遊戲。
  • 從數學領域看,AI「人工智慧」可能已經有意識了?
    AI也就是人工智慧,大部分人對這個詞都不會陌生。然而,大多數高級AI研究的最終目標卻是開發「通用人工智慧」(即:GAI)。本質上,我們想要的是一種合成的思維,如果將其放置在具有類似功能的物理容器中,它的功能可以與人類相同。
  • 人工智慧具有意識嗎?聽聽哲學怎麼說
    那麼,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也浮出水面——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意識?是否存在超越人類的「奇點」?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先得知道什麼是「意識」。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根本統一性在於其物質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可見意識是相對於物質而存在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
  • 我們需要打造有意識的人工智慧嗎?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人工智慧最終是否能具有自己的意識?而一名人工智慧專家對此的回應是,這主要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希望讓機器擁有意識。  這聽上去可能太大膽了些。意識的內在機制——我們為何對世界有著這般生動而直接的體驗——一直是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大未解之謎。甚至有人認為,這個謎團將永遠都無法解開。
  • 科學家解讀人工智慧:當機器有了意識 我們是謹慎接納還是拒絕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往屆回聲|當機器有了意識,我們是謹慎接納還是拒絕編者按: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人工智慧能否跨越意識鴻溝?
    於是,當有的人對人工智慧推崇備至時,其它一些人卻將其視為異端邪說,唯恐避之不及。鑑於此,筆者將在本文探討整個社會對人工智慧的認知誤區,並將其與專業研究人員和計算機科學家眼中的人工智慧進行對比分析。首先,筆者有必要在此向那些非專業人士澄清一下,何為人工智慧的真實樣貌,並且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對其的那些想像又是純粹的空中樓閣。
  • 人工智慧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
    人工智慧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從AlphaGo開始,人工智慧走入大眾的視野。媒體競相報導,將人工智慧的熱度炒到非常高的高度。如今人工智慧雖然還是很熱,但是熱度已經被區塊鏈奪了走。
  • 「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意識的定義是什麼?產生意識的物質載體及其工作機制又是什麼?吳朝暉在題為《人工智慧、腦機智能及意識》的報告中,介紹了人工智慧發展現狀、腦機混合智能的科研進展,並對人類意識和人工意識的異同進行了解讀。他指出,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虛擬世界所組成的四元空間將重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重組社會形態與產業結構,重塑人類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在未來發展中,人工智慧將越來越顯示智慧特徵、具備普惠價值、彰顯顛覆意義。
  • 人工智慧究竟到了什麼地步?能不能實現意識上傳、人類永生?
    介紹人工智慧的書很多,李開復先生的《人工智慧》貌似比較火,不過我沒讀那本,倒是在網易讀書上讀了另外一本。這本書在豆瓣上讀的人不多,評分也不咋地,不過個人覺著還行,它更像是人工智慧簡史,從最開始的三位先驅講起一直到2016年本書出版結束,內容比較全,讀完一遍能大致了解人工智慧究竟到了什麼程度,機器人是不是快到「奇點」了(機器人產生意識的那個點),下面就著本書的內容梳理下人工智慧簡史。
  • AI人工智慧能產生自主意識嗎?
    我想提一個大膽的假設,隨著科技發展,人類的身體會老死,但是意識可以延續保留對嗎?那麼未來的人類,可能會成為半機械化,或者擁有全機械化身體。而大腦意識和記憶,就可以在新的身體得以延續。最終實現古代君王所一直追求的長生不老,永生不死。
  • 從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看意識的能動性
    【本課主題】  從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看意識的能動性  【主講嘉賓】  陳世鋒,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比較、科學與宗教、心靈哲學。但今天隨著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意識是不是真的具有能動性」,是不是由基因決定好了,機器人是不是可以具有人的意識,又成為了學者乃至公眾關注的熱點。所以今天特別找你們兩個專業的同學來一起討論一下。大家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生科院研究生季文杰、夏晨陽,專業是**;我是計算機學院的郭海洋、黃勇,專業是**。先從生科院同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