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究竟到了什麼地步?能不能實現意識上傳、人類永生?

2020-11-29 靜夜思學

介紹人工智慧的書很多,李開復先生的《人工智慧》貌似比較火,不過我沒讀那本,倒是在網易讀書上讀了另外一本。

這本書在豆瓣上讀的人不多,評分也不咋地,不過個人覺著還行,它更像是人工智慧簡史,從最開始的三位先驅講起一直到2016年本書出版結束,內容比較全,讀完一遍能大致了解人工智慧究竟到了什麼程度,機器人是不是快到「奇點」了(機器人產生意識的那個點),下面就著本書的內容梳理下人工智慧簡史。

一 三位先驅

這裡說的三位先驅是約翰·馮·諾依曼、艾倫·圖靈、克勞德·香農。馮·諾依曼被稱為「計算機之父」,圖靈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香農被稱為「資訊理論之父」,他們在人工智慧方面的貢獻可以簡單的認為馮·諾依曼發明了電腦,圖靈認為機器也可以思考(圖靈測試),香農通過「與、或、否」的方式將電晶體簡單的工作狀態衍生為極其複雜的邏輯鏈條。這三個哥們為後來的人工智慧打下了基礎。

二 傳統人工智慧

傳統人工智慧基於「無限分支」的算法來運作,它通過不斷的「是否」問答將複雜的情況不斷簡化,直至最後有答案,最能體現這個特點的就是「專家系統」。比方網上購物,你想買臺電視機,在購物網站輸入「電視機」,它會出現很多選項,有品牌、尺寸、類型、解析度、優惠力度等等,一項項選下去,到了最後,你想要的那款也就出來了。

再如通信服務商的客服系統,當你打客服電話時會聽到這樣的提示:如果這樣請按1,如果那樣請按2,等等,這種讓你不斷做選擇的「智能」算做傳統智能。它的缺點顯而易見:選到最後都沒有怎麼辦?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專家系統怎麼可能滿足所有情況呢?而且用窮舉法去做專家系統,前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後期還得不斷維護,成本有點高呀。

三 新智能

人們發現傳統智能實際上一點都不能智能,它只能根據設定好的規則辦事,當背離規則的情況出現時,它除了「滴滴」報錯外,毫無應對之法,於是人們發明了基於神經學的新智能。新智能的特點在於它的算法不局限於邏輯推理,更多的在於觀察和實驗的實證研究法。比方說電子遊戲的AI版本,如果它用的是傳統智能算法,則它背後會有一大堆規則告訴它這種情況怎麼辦,那種情況怎麼辦,如果它用的是新智能算法,則它背後只有一個規則,得分!這兩種算法的AI哪個更厲害呢?如果電子遊戲相對簡單一點,或許傳統智能算法的AI比較厲害,但對於複雜的遊戲,那就不好說了。傳統智能算法的AI只會按照規則辦事,它反應快,得分快,但遇到bug,就死翹翹了,而新智能算法的AI,它最開始根本不會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只會瞎踅摸,踅摸來踅摸去發現得分了,它就會明白「哦,原來這樣就可以得分」,它就會反覆嘗試得分的那個動作。一款遊戲,讓它玩上幾千幾萬把,或者上億把(反正電腦不會累),它很快就會成為適應各種情況的頂尖高手。

至於「神經學原理如何用於電腦,又怎樣使它達到這樣效果的」的問題,這裡不展開,只說一點:反向傳播。控制論裡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反饋,比方說一個人生病了,醫生給開了藥,然後醫生最想的知道的就是「這個人是藥到病除了呢還是嗝屁了呢?」藥到病除的話下回還用這方子,嗝屁了就換個方子。再比方說一個液壓控制系統,當它想要一個恆定壓力時,就需要不斷測量壓力值並將其反饋到壓力控制端,高了就洩壓,低了就加壓,最終穩定到恆定值。這兩個例子的共同點是都有一個反饋存在,對於電腦來講,它也需要反饋,再拿上面電子遊戲的例子來說,當AI發現一個動作毫無意義對得分無用時,這個反饋會使得它不在產生無意義的動作,而得分的動作反饋回來會使它一直這麼做。

四 深度學習

但新智能還是有點弱智,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反向傳播依靠人來判斷。很多事情對於人來講是顯而易見的,但機器人卻識別不了,比如成龍大哥的「duang」,機器人根本不會明白「duang」是什麼玩意,這就需要人來判定了。事實上,目前已經有這樣的崗位了,做機器人背後的人,輔助機器人識別圖像、語音、句子等,不過因為技術門檻低,工資好像不高。

有沒有不依賴反向傳播的算法呢?有,那就是深度學習。書裡舉了個識別圖片的例子:當一臺具有深度學習功能的電腦掃描到一張圖片時,它會有很多層級來處理這張圖片,第一層用來分析像素亮度,下一層根據相似像素的輪廓確定圖中存在的所有邊界,第三層用來識別質地和形狀等。以此類推,經過多層識別後,深度學習網絡已經創建了複雜特性檢測器。假如你給它掃描十萬張人臉圖片,它不會知道這是人臉,但它會知道眼睛、鼻子、嘴巴是同時出現的。當它「看」了足夠多的人臉時,它會很清晰的了解具有什麼樣特徵的東西叫做人臉,不需要反向傳播,人臉識別對它來講已經是小菜一碟。

五 機器有沒有創造力

首先你得回答什麼是創造力。創造力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會寫詩、畫畫算不算?在醫院,計算機可以根據藥性計算出新的藥方,在廚房,計算機可以根據食材計算出新的菜譜,這算不算創造力?

六 通用智能

上述所有智能還只能算是「弱智能」,因為這些所謂的「智慧機器人」只能局限於某個領域,比如阿爾法狗,他在下圍棋方面很厲害,但唱歌不行啊,醫學機器人熟知藥理,但做飯不行啊。跟人比起來,沒有哪個機器人是全能的,人是啥都會一點,機器人則不行,即便它深度學習,也只局限於很窄的一行一業,要想做到在各行各業都精通,那還有段距離。

七 意識上傳,人類永生

探討這類問題是科幻小說的拿手好戲,《頭號玩家》裡的哈利迪算不算得到了永生?這是個哲學問題。

相關焦點

  • 25人預定意識上傳服務,人類真的能實現永生?
    Netcome 是矽谷一家創業公司,由美國著名創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 孵化。「致力於存檔你的思想」,這是 Nectome 的使命,赫然寫在官方網站的首頁。基金會將身體和頭顱統稱為「病人「,各自都被冷存在一種叫作「杜瓦瓶」的充滿氮液的圓柱體容器中。他們相信,未來有一天,技術能將他們解凍、復原,或是有一天,他們頭顱內部那 1.5 千克重的神經網絡能夠被移出,並通過掃描將貯藏在其中的信息轉化為代碼,上傳到一些新的機械身體之上,從此不再受衰老、死亡和其他一切人類缺陷的影響。
  • 意識上傳,真能實現永生嗎?
    在這個意義上,你完全可以通過意識上傳實現永生。 …… 相信如果這種意識上傳技術真的成熟了,肯定會有大把的人會去購買這種服務,我甚至都想像不到有任何不去購買這種服務的理由。 有不少學術大佬和科技大佬都認為意識上傳是可行的,包括人工智慧之父馬文·閔斯基、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以及神經科學家大衛·伊格曼等人,都對意識上傳技術的可行性表示支持。剩下的只是技術問題,而技術問題也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已經有科技公司正在研發這項技術,有人甚至預計在30年內就能研發出來,就看我們這一代人能不能享用到這種永生服務了。
  • 意識上傳之後
    意識上傳本是一種科幻技術,它可以把人類腦部的所有東西包括精神、思想、記憶傳至電腦或其他人工智慧機器上。理論上講,意識可以依附於一種物質載體,也就有可能依附在另一種物質載體上。一些人認為,人的意識更多是由其表達的信息模式,而不是其特有的硬體配置決定的。那麼為什麼不能對它進行數據化處理呢?  不過要使公眾廣泛接受似乎還有待時日。
  • 你相信意識上傳和數字永生嗎?
    ,真正的問題是還沒有辦法達到人的智能,所以根本談不上去擔心機器產生意識、機器統治人類、意識上傳到雲端之類的問題。 自從人工智慧火爆以來,經常聽到的一個話題就是把意識上傳到雲端,離開身體獲得永生。我看過一部電影《超驗駭客》(Transcendence),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人們往往會感慨一番:啊,脫離身體的意識還能叫人嗎?
  • 上傳「意識」,獲得永生?
    他所謂的「奇點」,是指非生物智力大大超越所有人類的智力,從而促成 「人類才能的顛覆性劇變」。並預言「奇點」會在2045年到來,那年他97歲。也就是說庫茲韋爾覺得自己有希望在百歲之前迎來人類的永生。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承現峻教授則認為:「上傳意識也許永遠無法實現」。
  • 上傳「意識」,可得永生?
    他所謂的「奇點」,是指非生物智力大大超越所有人類的智力,從而促成 「人類才能的顛覆性劇變」。並預言「奇點」會在2045年到來,那年他97歲。也就是說庫茲韋爾覺得自己有希望在百歲之前迎來人類的永生。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承現峻教授則認為:「上傳意識也許永遠無法實現」。
  • 將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思維永生,你願意嗎?
    雖然長生不老這種美好的願景幾乎不可能實現,但如今,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圍繞思維永生的相關研究不斷引得眾多科學家關注。也許就在不久的某天,我們真的可以將自己的思維上傳至雲端,而獲得永生。今年上半年,一部新的影視作品 UPLOAD (上載新生)就將我們帶入一個奇怪的雲端 「 來世 」 。
  • 將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思維永生,你願意嗎?-虎嗅網
    雖然長生不老這種美好的願景幾乎不可能實現,但如今,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圍繞思維永生的相關研究不斷引得眾多科學家關注。也許就在不久的某天,我們真的可以將自己的思維上傳至雲端,而獲得永生。
  • 大腦所承載的意識,上傳意識到網絡空間獲得「永生」,可能嗎?
    人類的大腦對於人類來說一直屬於很神秘的區域,儘管這個大腦長在自己的腦袋上,但人們還是不清楚大腦的最大功能在什麼方面,而且人類還不敢輕易的去研究大腦,畢竟很容易就造成傷亡了,大腦作為人類的中心,包含了很多方面的東西,就算控制一根手指頭也是由大腦來控制的,很多時候大腦自己也不能理解大腦為何會發出很多的指令
  • 25人預定「意識上傳」服務,這將是大佬們的永生之道?
    在Nectome看來,將大腦完美的保存是意識上傳的第一步,接下來,他們需要等待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再將大腦中保存的感覺、知識等一切信息變為數位化的存在,實現意識上傳,人的「重生」。 「意識上傳」的情節曾經出現在很多科幻作品中,《超驗駭客》中妻子將科學家丈夫的意識上傳到電腦中,使他在虛擬世界中重生。
  • 時間晶體是什麼東西?它能讓「意識上傳」成真、實現永生嗎?
    原標題:時間晶體是什麼東西?它能讓「意識上傳」成真、實現永生嗎? 昨天,果殼發布了年度盤點《果殼盤點:2017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哪個給你印象最深?》,在文末的投票中,得票最高、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時間晶體探索意識上傳可能性」。
  • 把意識上傳到網絡實現「數字永生」?這不是科幻!而是很貴!
    這項技術就能把另一個人的意識提取出來,並移植到其他人的大腦裡,這對植物人或者瀕死之人來說,簡直就是再造生命。於是,傑克毫不猶豫的把凱莉的意識提出來,放到了自己腦子裡。別的不談,當凱莉能再次擁抱他們的孩子時,那是一種「科技改變生活」的幸福感。
  • 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得永生?你可能想多了
    雖然長生不老這種美好的願景幾乎不可能實現,但如今,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圍繞思維永生的相關研究不斷引得眾多科學家關注。比如在身體死亡後,講人的大腦意識上傳到雲端,進入一個虛擬的世界,是否能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能夠通過電話或視頻通話與現實世界中的親人保持聯繫?這種未來的可能性就稱為思維上傳,也就是在「數字來世」中繼續維持一個人的思想意識。
  • 肉體凡胎終歸土,將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思維永生,你願意嗎?
    雖然長生不老這種美好的願景幾乎不可能實現,但如今,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圍繞思維永生的相關研究不斷引得眾多科學家關注。也許就在不久的某天,我們真的可以將自己的思維上傳至雲端,而獲得永生。今年上半年,一部新的影視作品 UPLOAD (上載新生)就將我們帶入一個奇怪的雲端 「 來世 」 。
  • 刨根問底求解人類意識的科學作用,意識科學研究能為人類帶來什麼
    科學家們還可以使用各種儀器,對人類大腦進行成像,分析腦電波活動,分析腦內的區域活動。大腦是人類意識的載體,不過我們現在研究的是這個載體與意識的深入關係,包括能不能替換這個載體。如果意識可以被植入到其他東西裡,比如說植入到機器人的系統裡,或者把意識提取出來上傳到一個虛擬世界裡,那麼我們又該怎麼重新定義意識呢?現在談把人類意識單獨拿出來還有一些早,不過現在已經有類似的嘗試。想要單獨提取意識,就需要非常了解腦內意識的科學存在方式。
  • 將意識上傳到虛擬世界,人真的可以獲得永生嗎?
    意識上傳也就相當於把我們的內心世界做了一個副本,上傳到一個巨大的數據處理計算機中,模仿我們的心智。那麼,在未來,我們真的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永生嗎?我們的意識是基於大腦構造、化學反應所存在的,在受到身體和環境的物理約束下,我們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和思考。這是我們意識的來源。
  • 漸近永生:兩種意識上傳的技術實現手段
    本文為《意識上傳不是科幻》的續作,作者為PingWest品玩特約作者嘯語,「原創技術觀察,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 編輯:光譜隨著微系統、全腦仿真等技術的進步,意識上傳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本文介紹兩種可能的意識上傳技術路線。
  • 霍金預言2045年人類將永生不死,永生計劃能實現嗎?有這三種方法
    古人對於永生的研究,實際上是一種封建迷信。因為在古代科技不發達,所以長生不老也都是痴人說夢。而現在就不同了,如今我們的科技如此發達,想實現永生未必不可能。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霍金的預言「2045年人類將永生不死」,他認為人類在未來2045年時,已經掌握了能夠讓自身達到永生的技術。
  • NMN抗衰老爆火,人類有望實現"數位化永生"?
    ,講述的是在不久後的2033年,人死後可以將意識上傳到虛擬世界,繼續"活著",與現實世界同步連接。  雖說現在的科技暫時還沒厲害到讓人類立馬實現"數字永生",但如今確實有不少辦法可以延長生命,只要能活到那一天,那麼"永生"將不再是幻想,而是可以真正實現的願望。  秦始皇求而不得的"長生不老",真的能在2045年前實現嗎?  很多人可能不認識庫茲韋爾,比爾蓋茨說他是預測人工智慧未來最準的人。
  • 人工智慧將帶來人類永生還是滅絕?
    人工智慧很可能導致人類的永生或者滅絕,而這一切很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發生。  超級智能會產生巨大的力量,所以關鍵的問題是——到時這股力量究竟由誰掌握,掌握這份力量的人會怎麼做?  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超人工智慧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