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上傳的最誘人之處在於實際上延續了生命,讓人擺脫肉體而無限存在,相當於永生。另外,意識一旦上傳到那個空間,還能做到即時分享知識和體驗,甚至跨越時間傳輸思想。
韓松
神經生理學、腦機接口、皮層掃描技術、腦修復術、人工合成海馬體、納米技術、虛擬實境等的發展,讓人似乎看到了上傳意識的可能。
意識上傳本是一種科幻技術,它可以把人類腦部的所有東西包括精神、思想、記憶傳至電腦或其他人工智慧機器上。理論上講,意識可以依附於一種物質載體,也就有可能依附在另一種物質載體上。一些人認為,人的意識更多是由其表達的信息模式,而不是其特有的硬體配置決定的。那麼為什麼不能對它進行數據化處理呢?
不過要使公眾廣泛接受似乎還有待時日。大多數人並不情願承認自己只是個在生物學神經元上安裝了自動計算功能的數據處理裝置。人傾向於相信自己是有「靈魂」的。靈魂怎麼能上傳呢?
但科幻作品還是大量描寫了意識上傳的可能。它最誘人之處在於實際上延續了生命,讓人擺脫肉體而無限存在,相當於永生。另外,意識一旦上傳到那個空間,還能做到即時分享知識和體驗,甚至跨越時間傳輸思想。這樣人類便會以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存在,這就會改變生命的定義,也會改變社會。比如可以不需要那麼多的能源了,一小塊晶片上就能容納幾十億人。
意識上傳一直是種誘惑。我們實際上很久以來都在嘗試做這個,比如把所思所想轉化為文字,先是上傳到印刷品,而今是上傳到公眾號,讓它們進入流通傳播,影響別人。通過這種方式,一個人的意識就被億萬人分享。問題在於,上傳後的「我」是什麼?究竟什麼是自我意識?是一種純粹的物質現象,還是一種更加神秘的精神過程?這是神經生理學能解釋的嗎?或者像一些學者認為的,意識本質上是量子漲落,變成數據上傳後,是不是就可以有許多個「我」的版本,那麼「我」怎麼可能同時出現在多處呢?
這實在不可思議。在我的科幻小說《驅魔》中,人工智慧把病人的意識上傳後,發現他們的自我消解了。這是因為無論多麼先進的技術都無法還原精神。表面看到的,還是那個人的意識在活動,永生在機器載體上,但它只是一個「中文屋」。如同美國科幻小說《盲視》那樣,外星飛船模仿出了人類意識的種種表達,但機器本身感覺不到自我的存在。一切只是邏輯上的高仿。那麼這樣的上傳有什麼意思呢?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意義上的上傳,就是如同哲學博士馮原寫到的,僅僅把人的部分意識掃描下來,做成「精神切片」,直接轉移到別人大腦裡,供公眾分享。這就不用再勞神費力做成圖書或視頻了。但這也會造成人的身份認知混亂。
這些都暗示著,在未來,人的意識可能會變得不那麼特別,而僅是一種商品,可以買賣、儲存、流通,以及大規模複製。這樣就會產生一個「意識產業」。
上傳後的意志有可能獲得更大的個體自由,還是更容易產生一個獨裁者,它能輕易掌控別人的思想,佔據所有意識,一個人就在物理意義上代表了全民,億萬人只是他的神經元,是供他思考和作決定的腦細胞?
意識上傳原本是一種藝術。看看幾萬年前的歐洲巖畫吧,藝術家把自己大腦裡對美的感受,上傳到一個物質載體即石頭上,希望它展示並長存,被更多人看到。今後如果利用大腦掃描技術和人機接口上傳,又會怎樣呢?美將可能會瞬時被直接分享。
但也有另一種可能。意識上傳意味著打通時空,感官體驗和藝術靈感都會升級。在同一個容器中,發生大量的神經連接,許多人的意識融合成一個綜合智慧,就無異為超級大腦。它大概會看到我們作為個體看不到的某種更震撼的藝術現象。
來源:2017年10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