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雷·庫茲韋爾在他的著作《奇點臨近》中這樣預言:「一旦有了納米尺度的腦掃描技術,我們就能逐步將自己的智力、性格和技能轉移到非生物的載體上去。」也就是說,我們會變成電子人。
雷·庫茲韋爾
現年72歲的庫茲韋爾,是奇點大學創始人兼校長、谷歌技術總監,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曾獲9項名譽博士學位和2次總統榮譽獎。他所謂的「奇點」,是指非生物智力大大超越所有人類的智力,從而促成 「人類才能的顛覆性劇變」。並預言「奇點」會在2045年到來,那年他97歲。也就是說庫茲韋爾覺得自己有希望在百歲之前迎來人類的永生。
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承現峻教授則認為:「上傳意識也許永遠無法實現」。他在2012年的著作《連接組:造就獨一無二的你》中指出,上傳意識需要的不僅僅是上傳每一個神經元或者每一個連接而是每一個原子。
承現峻
他在書中寫道,這項工作需要的運算能力「是絕對無法達到的,除非經過了遙遠的天文時代,我們還有後代在從事相關研究。」
一些人對庫茲韋爾的預言不置可否,但他忠實的擁躉也不在少數。現在我們姑且不論這個預言是否能成為現實。即便馬斯克的公司Neuralink搞得風生水起,即便學術界的研究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但是現在還有一個嚴肅的問題擺在眼前,人何以為人?
腦機接口設備
大腦在上傳之後還會保持原來的我嗎?即便所有的記憶、興趣、習慣都得到百分之百的複製,就代表意識也被複製了嗎?我們得到的是一個僅僅和自己擁有相同記憶的電子陌生人,還是真的使自己的生命在矽基平臺上得以延續?就像忒修斯之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忒修斯之船
也許在一個世紀以後,我們的後代真的就會面對這樣的選擇,那麼活著的人從現在就應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肉身終有一死,這是人類永恆的宿命。也許人類的幸福感正源於此。我們的生命短暫又脆弱,所以必須相互依賴,尋找組織,組建家庭。如果獲得了永生,那生命的意義又該去哪裡尋找呢?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的生物學大腦太過狹隘了,沒辦法預見未來的真正潛力和魅力。隨意更換身體,用不完的時間,無窮的創意,甚至星際移民都會讓我們的肉身顯得渺小且可笑。
「在我看來,人的本質不在於我們的局限,而在於我們能夠超越局限。」庫茲韋爾這樣說到。
也許未來我們真的超越了「死亡」的局限,會對人性有更深的認識。但是誰又能否認,對「死亡」的理解恰恰是人性中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