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自古以來都是人世間最折磨、又最難解的悲情。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唐代詩人白居易以這樣的詩句表達著對逝去好友的無限思念;「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宋代文學家蘇軾以這樣的悲詞表達對已逝妻子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
雖然長生不老這種美好的願景幾乎不可能實現,但如今,
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圍繞思維永生的相關研究不斷引得眾多科學家關注。
也許就在不久的某天,我們真的可以將自己的思維上傳至雲端,而獲得永生。
今年上半年,一部新的影視作品 UPLOAD (上載新生)就將我們帶入一個奇怪的雲端 「 來世 」 。
該劇講述的是一位年輕的電腦程式員,在一次自動駕駛汽車事故中受傷,臨死前他同意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一個名為 Lake View 的高級虛擬世界,之後便開始了一段來世人生旅途。
在身體死亡後,上傳到雲端的思想進入一個虛擬的世界,就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能夠通過電話或視頻通話與現實世界中的親人保持聯繫。圖中男主正在雲端參與女朋友為自己舉辦的葬禮(圖片來源:亞馬遜影業)
大腦上傳,思維永生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面臨一個可悲但不可避免的事實——生老病死。即使當今醫療保健和醫學的進步意味著我們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得更長久、更健康,但我們的肉體總歸會消亡。
如果有朝一日,人類的大腦可以在沒有身體的情況下永遠存活下去,又將發生什麼呢?——這就是大腦上傳(也稱為思想上傳)或全腦仿真(WBE)背後的想法。
大腦上傳,其實是一項令人匪夷所思的複雜工程,其背後的基本思路是,
我們可以詳細地掃描大腦的結構並採集大腦信息,再根據大腦原型如實地創建一個可以在硬體上運行的模型,並且其行為與原始模型完全相同。想像一下,在未來的某一天,一臺機器可以詳細地掃描你的大腦,然後在計算機模擬中重新創建你的思想、記憶、情感和個性,並將你的思想精華遷移到計算機上,以一種潛在的、不朽的數字形式,複製一個新的、同樣有效的人的版本。
這種未來的可能性就稱為思維上傳,也就是在「數字來世」中繼續維持一個人的思想意識。
腦科學研究越來越多地表明,思想上傳從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並且不違背物理學定律。該技術的實現可能還在未來很遙遠的時候,可能需要幾個世紀的時間才能完成所有細節,然而考慮到人們對這個目標的興趣和為之付出的努力,思維上傳似乎是一定可以實現的。
但是,「大腦上傳」任務的規模之大,絕非是我們想像的將你的思想下載到 U 盤那麼簡單。
根據當前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確信,人類大腦擁有大約 1000 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通過突觸相互連接,將外界的感覺信息傳遞給大腦,然後再傳遞給肌肉,這些信息以複雜且不可預測的方式在龐大的網際網路中流動和轉換,從而產生思想。
計算神經科學家 Grace Lindsay 博士認為,大腦是一個由神經元、膠質細胞、血管、免疫細胞和其他物質組成的雜亂的一團。關於大腦,有太多我們不了解的東西,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無法使用侵入性技術來記錄人類大腦中各個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而只能用非常粗糙的方法來估計神經元在做什麼。
多年來,已經有許多組織幫助我們更好地繪製我們的大腦。例如,世界各國的腦科學計劃正在繪製大腦圖譜,以顯示單個細胞和神經迴路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而藍腦計劃(Blue Brain Project,由瑞士科學家設想的一個複製人類大腦的計劃) 正在為嚙齒類動物的大腦建立精確數字重建和模擬,其目標是在未來對人類大腦進行同樣的研究。
前幾天大名鼎鼎的 「現實版鋼鐵俠」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為自己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舉行發布會,就向公眾展示公開了可實際運作的 Neuralink 設備和自動植入手術設備,這是一種有望實現人腦與電腦交互的腦機接口設備,為治癒人類腦部疾病,並賦予人腦更強大的功能,拉開了科學的序幕。
大腦上傳的技術挑戰
要實現思想上傳,至少需要解決兩個技術難題。
首先,需要構建一個由模擬神經元組成的人工大腦;其次,需要掃描一個人的實際生物大腦,並精確測量其神經元如何相互連接,以便能夠在人工大腦中複製這種模式。 沒有人知道這兩個步驟是否真的可以重塑一個人的思想,或者是否也必須複製大腦生物學的其他微妙方面。
目前,第一項技術挑戰幾乎已經解決。
工程師們已經知道如何創建人造的模擬神經元,並通過突觸將它們連接在一起,可以模擬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個神經元的網絡。諸如 Siri 或自動駕駛汽車之類的現代人工智慧奇蹟都依賴於大型的人工神經網絡,而想要模擬一個具有 860 億個神經元的人腦,確實有些超出了當前的技術可實現範圍,但科學家認為這一狀態可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計算機技術進步的腳步從未停歇。
實際上,第二項技術挑戰要困難得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一組科學家最近實現了一個裡程碑式的進展,他們使用電子顯微鏡繪製了一隻蛔蟲的所有神經元之間完整的連接模式,這種微小的生物大約只有 300 個神經元,但是僅完成這項任務科學家們就耗時近 10 年。
而要上傳人類的大腦,可能還需要一種不會殺死研究對象的掃描儀,並且需要用它掃描大約一億倍的細節,這種技術目前尚不存在。
目前最樂觀的預測,是在幾十年之內就可以實現上傳思想,但是如果說這一任務可能花費幾個世紀的時間,也不是沒有可能。
另外,大腦的哪些部分是必需要列入 「 上傳 」 清單的,哪些部分僅僅是維持碳基大腦運行所需的 「 支持性 」 的部分,而不需要上傳到硬體?Sandberg 博士認為,這種大腦運作的 「 協議 」 甚至比繪製大腦更重要,因為我們需要知道如何構建一個大腦。
此外,在上傳大腦時,還需要考慮的另一個因素是大腦的實際大小,是否有足夠的存儲空間和運算能力在電腦上 「 運行 」 這一大腦的模擬模型?
Sandberg 說:「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突觸連接的數量來估計,大概是 10 的 15 次方,也就是一千萬億個,並估計每一個存儲位和字節之間的某個位置,這大概會產生 1PB 的數量。」
但是人類大腦的功能不像計算機,我們通過關聯來存儲記憶,因此,如果我們看到某些東西,就會激活在以往經驗中被類似事物激活的神經元模式。
那麼就存在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似乎沒有人會耗盡記憶。
儘管有這些障礙,Sandberg 博士仍然認為上傳大腦很可能,他認為我們有一個在本世紀內嘗試這項技術的絕好機會。為了實現大腦上傳,就需要一個具有高度先進技術的特定框架。
Sandberg 博士說:「顯然,我們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但是無論如何,這目前處於在建狀態。我們已經完成了在微觀水平上掃描腦組織的方法,但還沒有準備好對整個大腦進行掃描。」
無論這項技術花費了多長時間,它似乎都將成為我們未來的一部分,所以現在值得花點時間去思考它的意義。
思維永生之後,我還是我嗎?
假設你決定進行大腦掃描並上傳思想,想像一下這樣一種情況:
一個有意識的頭腦醒來了,它擁有你的個性、記憶、智慧和情感。它認為它是你,它可以繼續生活、學習和記憶。 模擬的你環顧四周,發現自己處於模擬電子遊戲環境中,也許模擬的你會被分配到了一個模擬版的曼哈頓公寓裡,在那裡他與其他所有上傳數字身體的人一起生活。模擬的你還可以在天氣永遠完美的美好日子裡,享受在數字渲染的城市中漫步。
但由於處理此類信息所需的大量帶寬,因此你的嗅覺、味覺和觸覺可能會被削弱。總的來說,模擬的你可以想到:「啊,上傳是值得的。我已經到了數字時代,這是一個安全宜人的住所。願計算雲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Sandberg 博士說:「我認為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希望上傳自己的意識,他們相信自己將被轉移到計算機上,並永久地活著。但上傳會出現像《星際迷航》中傳送器的想法一樣的問題:如果你的整個身體被分解成原子,然後在新的地方重建,那還是你嗎?或者你在上傳的過程中被摧毀了,而另一端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意識?」
從哲學的層面來講,模擬的你和物理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你之間是什麼關係?
想像一下,你的人生軌跡就像字母 Y 一樣向前發展,從出生到長大,思想隨著生長軌跡的變化而變化。有朝一日,如果你的思想被上傳了,這時,Y 有了兩條分支,每條軌跡都確信這是真實的你。
假設左邊的分支是虛擬的你,右邊的分支真實的你。這兩個分支沿著不同的人生道路前進,積累了不同的經驗。由於肉體的生老病死在所難免,右側分支將不可避免地消失;而左側分支可以無限期地生存,而兩個共同的部分也會作為記憶和經驗繼續存在。
但是,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你真的實現了數位化永生嗎?
問題的核心在於 「 真的 」 這個詞。你們倆都不是 「 真實的 」 你。你們形成一個擴展的分支幾何體。這個幾何體可能也不只停留在兩個分支上。我們可以想像一棵更加枝繁葉茂的樹,總的來說仍然是 「 你 」 ,而個人的想法將需要修改或完全拋棄。
模擬的你在虛擬公寓中醒來,感覺還是原來的你。它有一種經驗的連續性,它記得走進診所,刷信用卡,籤署豁免書,躺在桌子上,感覺自己被麻醉了,然後又在別的地方醒來。他擁有你的記憶、個性、思維模式和情緒怪癖。它坐在新的床上說:「 真不敢相信它成功了! 絕對是物有所值。」
我不會再稱它為 「 它 」,因為那是你的一個版本。我們稱其為模擬的你,這個模擬的你也會去探索「模擬人生」。
這是一個很難用直觀的舒適感去思考的世界,因為,沒有人對此有任何經驗。我們每個人都習慣於晚上入睡,我們不會糾結於昨天的我是否已經死亡,也不會擔心是否有人代替了我們。而有了思想上傳,我們將不得不適應生命延續的不同概念。
令人憧憬的「來世」世界
如果「來世」真的到來,那麼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誰會積累最大的權力?
第一個可能的答案是,生活在模擬世界中的人們。
他們已經建立起一生的政治和經濟聯繫。上傳後,他們將有數百年的時間來積累更多的資源並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範圍。相比之下,生活在物理世界中的人僅僅是新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將成為人類的幼蟲階段,每個人都渴望成為幸運的少數人,他們被允許化身為擁有世界的不朽精英。
第二個可能的答案是,那些控制對數字世界訪問的人。
想一想宗教如何運作?最高層的人告訴你,如果你的舉止得體,你將進入天堂;如果你表現得不好,你可能會遭受永恆的懲罰。很多戰爭都是基於這種動機而進行的。有人告訴我們,自殺式炸彈襲擊者有望在來世獲得回報。但是,宗教煽動者提供的來世是無法客觀確認的。
五千年前,文字的發明為我們提供了跨代知識積累的主要工具,也為我們提供了現代世界。但是,一個有智慧的、有思想的頭腦,始終無法實現跨代傳遞。
「思想上傳」 技術的出現,將為我們提供一種強大的新方式來積累技能和智慧,也將像文字一樣再次引起人類文明的變革。
比如,憑藉人類的肉體凡胎,幾乎不可能實現遙遠的太空旅行,不僅僅是因為太空中瀰漫的宇宙射線會對我們脆弱的身體造成致命傷害,更重要的是,短暫而又有限壽命,就使得人類不足以到達任何有趣的地方(搭乘當今最快的火箭,人類也要 5 萬年才能到達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然而,所有這些障礙,都可以通過思想上傳來克服,因為對於思維永生的「人類」來說,沒有任何時間或空間的固有限制。
我們真正邁向太空文明的唯一途徑,可能不是通過建造能夠容納人體的宇宙飛船環境,而是通過建立承載人類思想的平臺。
可以說,思想上傳將是人類進入更深遠未來的最直接的途徑,因為那時的人類,將不再受我們死亡或地球家園命運所累。
慶幸的是,我們有可能是第一代實現永生夢想的人類;但不幸的是,我們也可能是最後一代會死去的人類。
排版:趙辰霞
編審:王新凱
參考資料: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4632861-000-upload-review-an-odd-afterlife-where-your-brain-is-kept-in-the-clou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_uploading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9/oct/20/mind-uploading-brain-live-for-ever-internet-virtual-reality
https://www.wsj.com/articles/will-your-uploaded-mind-still-be-you-11568386410
https://metro.co.uk/2019/06/05/will-ever-able-upload-brain-computer-981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