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不久之後,人類有望在電腦上實現永生了。
外星來的馬斯克,又爆出了一個大新聞。腦機接口通過藍牙接入實驗小豬,已獲成功。
你的肉體已經死了,但是你的大腦和思想可以存在硬碟裡。
想一想,就有意思,有朝一日,你可能朝著電腦喊爸爸。
腦機接口的未來前景無法預測,極有可能把人類的智力水平提升一個層級,知識傳承和學習,只需要上傳和下載就可以了。
還能治病,腦機接口可以協同 AI 算法讀取出大腦活動信息,未來研究人員還可以進行寫入,治療大腦損傷、漸凍症等等。
估計還能刺激大腦生長,提高智力水平。
不過,這個消息對房地產來說不是好消息,以後大家都是軟體人,你就是一套程序,還要房子幹啥。
據說,Neuralink 的腦機接口設備,已經在 7 月份獲得了 FDA 的突破性設備計劃許可, 有望在明年進行人體試驗。
以後人類世界恐怕會多出幾個分支,比如全人類,半人類,人機共生。
有可能你網戀的半年的網友,一見面,發現就是個機器。
結婚證上的合影咋照,難道是你抱著一個機器嗎?當然,也有辦法解決,這個機器投影出一個全息影像來行了。
不過有些少兒不宜的活動估計是辦法解決的。
扯遠了,咱們再說說大腦吧,僅重約3磅,差不多1.36千克,卻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也是最神秘,最複雜的。
我們對大腦的認知和對宇宙的認知差不多,都是極為有限的。
西班牙科學家卡赫曾說,「只要大腦的奧秘尚未大白於天下,宇宙將仍是一個謎。」
據說,馬斯克終極的目標是迎接超人認知,英文是superhuman cognition。
核心思想是人類與人工智慧結合為一體在未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又不能讓AI變得過於強大,以至於出現摧毀人類的情況。
所以,通過人機接口,給人類大腦進行升級,AI人工智慧升級,大腦也隨著升級,讓AI永遠處於可控範圍之內。
就在一年多前,馬斯克的Neuralink曾成功的對一隻猴子進行了腦機對接試驗,試驗表明猴子可以通過大腦來控制電腦。
要知道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超過了98%。目前Nuralink試圖找到刺激癱瘓患者大腦、使他們可以控制電腦的方式。
腦機接口絕對是人類史上顛覆性創新。
要知道,目前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
而且,在對於人類大腦的研究問題上,我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以人類大腦的思考力去研究大腦,總感覺像武俠小說裡描寫的輕功,用左腳踩右腳能飛上天似的。
這好像是一個悖論,但是如果用腦機接口跟外部連接,就像在一個封閉的閉環中開了一個通道。
因為科學講求實驗的可重複發生性,大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可讀取數據用於分析。
現在應用非常廣泛的腦成像技術,叫做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全稱有點長,我們簡稱為PET吧。
現在國內的各大醫院都有PET設備,PET可以觀測到大腦裡哪些區域有電活動,而如果有電活動就表明該區域有功能正在進行。
例如:對大腦功能正常的人進行測試,給他看幾個字,就會發現其大腦後方有電活動。
給被試者聽幾個字,其聽覺區就有電活動。讓被試者說幾個字,其大腦左側的語言區就有反應。
但是如果讓被試者閉上眼睛不說、不講、不聽,回想剛才看到的幾個字是什麼意思,其大腦裡便會幾乎到處都有電活動。
為什麼只是「想幾個字的意義」,大腦網絡就會幾乎全部開始活動?
要理解這點,首先要理解的就是大腦的神經網絡。
大腦由上千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元)組成,而這些細胞又通過百萬億個特殊的連接點「突觸」,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眾多的神經環路或網絡。
這些環路的特性、彼此間的聯繫,還隨著腦的發育而不斷發生變化,由此產生意識、認知、思維、推理、歸納。
人類在進行思考時,大腦會產生0.2毫伏至1毫伏的電壓,這種現象被稱為腦電信號。
而腦電信號與大腦意識之間存在著一定對應關係,並呈現出規律性的特點。
人腦中每秒完成的動態連結高達千萬次量級,那麼就可以通過腦機接口將腦電信號存儲。
人的大腦就不是唯一儲備資訊的地方,我們可以儲備在硬碟裡。用於分析,把人的意圖通過可以識別的對外交流信號。
對大腦的信息直接輸入、輸出,改造、升級、複製、黏貼、逐步把一塊一塊拼圖補全,把大腦研究透徹。
最終實現大腦與外部設備的雙向傳輸。
這就比之前研究草履蟲啦,腦細胞之類的更有現實意義,更簡單,更可控,最為關鍵的是能夠形成海量的可讀取數據。
在人腦研究的賽道上,馬斯克不是唯一的,只是他的名聲大,受關注就多。
2020年4月,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研究開發出了一種創新性的工具,名為SCAPE顯微鏡的超快速、3D成像技術,在3D模式下觀察並分析大腦的神經活性。
其實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已經開始加大腦科學研究,老布希當政時期曾宣布20世紀最後十年為「腦的十年」。
2013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向全球公布了美國的「腦計劃」。
擬在10年時間內用30億美元資助美國腦研究,通過繪製大腦工作狀態下的神經細胞及神經網絡的活動圖譜,揭示腦的工作原理和腦疾病發生機制,發展人工智慧,推動相關領域和產業的發展。
美國宣布「腦計劃」後,日本緊隨其後,也宣布了自己的「腦計劃」。將腦科學研究作為國家教育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進行面向教育理論和實際的應用研究。
歐盟在2007年開始的「藍腦計劃」的基礎上,也啟動了「腦計劃」,投入超過10億歐元,資助近80個研究團隊,整合人腦的已有知識和最新發現,通過構建模擬人類大腦活動模型,加深對人腦功能及其異常的認識,並開發新的計算和機器人技術。
因此,中國也在將腦科學列入第一個「973計劃「,總共投入了約11.5億元,不過,戰略上是對的,戰術上跑偏了,973計劃僅涉及42項腦科學與腦疾病相關的課題研究。
可以說,起跑時間差不多,但是跑錯了賽道。
咱們是以跟蹤和拓展國外的研究為主,但幾乎沒有創新和引領性的東西。
美國「腦計劃」發展最快,一共7個方向:包括大腦的細胞分型、神經環路的解析、神經活動的記錄、大腦功能的幹預、理論和數據分析工具、人類神經生物學和交叉集成技術等。
看見了嗎,馬斯克的人腦接口也只不過是其中一項的具體體現而已,只有馬斯克的人腦接口浮出了水面,那麼水面下隱藏的技術呢?
對比一下,咱們只有在腦部娛樂研究上遠遠領先世界,將大腦的思維吃的死死的,尤其是奶頭樂方面,拿起手機不刷幾個小時根本放不下。
還好,總算意識到這方面的差距了,2018年中國正式確定了「中國腦計劃」的框架。
總體架構是「一體兩翼」。
「一體」:主體結構是做全腦介觀層面上的神經聯接圖譜。
第一「翼」:研究腦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形成各種新型的醫療產業。
第二「翼」:研究類腦人工智慧、類腦計算、腦機接口等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新技術,該領域研究對未來的人工智慧產業具有重大影響。
目標是在未來十五年內,在腦科學、腦疾病早期診斷與幹預、類腦智能器件三個前沿領域,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
咱們能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就看未來這十五年了。
在現在這個時代,人類已經不是只用大腦來思考的人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