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郵電大學校長高新波:人類為機器立心機器為人類立功

2021-01-09 東方財富網

9月6日上午,在2020年服貿會智能科技與產業發展論壇上,重慶郵電大學校長高新波表示,從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由於人工智慧尚沒有自主意識,人工智慧的價值觀主要是使用人工智慧的人的價值觀,因此人類必須為人工智慧「立心」。

在高新波看來,目前人工智慧總體發展水平仍處於起步階段,這具體表現在專用人工智慧已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但通用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依然任重道遠。「人類的大腦是一個通用智能系統,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可以同時處理視覺、聽覺、判斷、推理、學習、思考、規劃、設計等各類問題,可謂『一腦百用』,目前人工智慧距離人類智能水平還有巨大差距,人工智慧還有很多不能,比如有智能沒智慧,有智商無情商,會計算不會『算計』,有專才無通才,這都是今天人工智慧發展遇到的瓶頸。」

他舉例稱,對於不同語義的一句話,如「那輛白車是黑車」,人類可以很容易明白什麼意思,但人工智慧就很難理解到底是顏色還是法律上的問題。

高新波表示,人類智慧的本質是否定、忽略、遺忘,「胎兒在母腹產生簡單的『我』的概念,出生後隨著自主能力的產生,試圖擺脫大人束縛,開始否定外部、否定自己、否定很多事物來產生某種智慧,人知道怎麼忽略不重要的事物,從而將精力聚焦到關鍵之處,而機器只擅長處理大數據,而不刪除處理小數據。」

據了解,如何將人與機器的優點結合起來一直是科學家們的研究目標之一。高新波稱,人機融合增強智能的本質是人際耦合與交互,是把人的智慧和機器的智能結合起來各自發揮功能,美美與共,強強聯合。

高新波告訴記者,對於人機混合智能,還是希望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智能形態,保證它「可用、好用」,而且「可控」。「我認為,當下就應該進行制度的設計,制定行業與倫理標準,更好地駕馭人工智慧。」

高新波表示,將人類智慧與機器智能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構建以人為中心的智能系統,可以實現讓人類為機器「立心」,機器為人類立功的目標。

(文章來源:新京報網)

相關焦點

  • 重慶郵電大學校長高新波:人類為機器立心 機器為人類立功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羅亦丹)9月6日上午,在2020年服貿會智能科技與產業發展論壇上,重慶郵電大學校長高新波表示,從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由於人工智慧尚沒有自主意識,人工智慧的價值觀主要是使用人工智慧的人的價值觀,因此人類必須為人工智慧「立心」。
  • 在陪伴機器人到來以前,先為機器立心
    人工智慧,顧名思義,是機器對人類智能的功能模擬。當下,人工智慧已經滲透進了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日打開的新聞是人工智慧為我們做的算法推薦;網上購物時,首頁上顯示的是人工智慧為我們推薦的最有可能感興趣、最有可能購買的商品。這些智能化的技術成果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這是人工智慧時代下,人類與世界連接的方式。
  • 「中國信息通信人才的搖籃」——重慶郵電大學怎麼樣?
    歷史變遷重慶郵電大學是國家布點設立並重點建設的郵電高校之一。學校歷史可追溯至1950年,在抗戰時期交通部郵政總局原址上開辦郵政人員培訓班;之後在此基礎上,歷經變遷;1959 年由國務院批准成立為重慶郵電學院,並開始本科教育;1965年成為當時四川省招收研究生的10所院校之一;2000年由信產部劃轉重慶市管理,實行部市共建;2006 年更名為重慶郵電大學,2013年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 重慶郵電大學成立量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
    11月10日,記者從2019重慶英才大會量子信息技術高峰論壇上獲悉,重慶郵電大學已量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將圍繞量子領域瓶頸問題進行研究,積極推進量子技術成果實用化。國際上以谷歌、IBM等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在量子信息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我國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建成運行世界首條2000餘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幹線」,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做出了系列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
  • Hinton:人類就是機器,絕妙的機器
    1957年,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Frank Rosenblatt發布了世界上第一臺神經網絡機器。這個機器被稱為感知器(Perceptron),它的任務是圖像識別。如果你給感知器看一張蘋果的照片,它就能告訴你這是「蘋果」,理論上。這個感知器運行在IBM的機器上。儘管有點醜,但還是激發了人們誇張的科學幻想。
  •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與重慶郵電大學聯合創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23日5時23分訊(李婷婷劉春容)日前,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菁英班開班儀式在重慶郵電大學舉辦據了解,首屆菁英班學子是從重慶郵電大學2019級計算機與智能科學類、通信信息類專業新生中選拔出30人,建制四年,確定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在學期間實行「3+1」培養模式,即前三年在重慶郵電大學學習,中途有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安排專家參與授課並開設講座,後一年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學習。菁英班班主任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教授擔任。
  • 馬雲:機器永遠不可能取代人類—因為人類有心,機器只有晶片!
    馬雲認為,「近百年的教育是為工業時代而準備,但在信息數據時代,要用不同方法教育孩子」,「不能把孩子變成考試機器,今天很多教的方法機器都會取代,未來要學的是創造性」。「人類會越來越厲害,機器永遠不可能取代人類」,「大可不必擔心機器,人類有心,機器只有晶片」。
  • 重慶郵電大學研究成果在人工智慧領域頂級權威期刊TPAMI上發表!
    近日,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智能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夏書銀和王國胤等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A Fast Adaptive k-means with No Bounds」(一種無界的快速自適應精確k-means算法)在人工智慧領域國際頂級權威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 現代的悖論:機器與人類關係
    人類智慧大體可分為四種:數理邏輯、模糊邏輯、潛意識和社會性能力。 在前兩個方面,目前人工智慧都有很大突破,但後二者,依然為人類所獨有,機器無法具備。人的優勢並不在於學習,而在於創造;人的智慧無法複製給另外一個人,但機器可以。
  • 科學家:2050年機器或完全替代人類勞動!人類不再需要以工作為生
    2020年,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讓一些人開始擔憂:機器會取代人類嗎?日前,一位著名的超人類主義思想家表示,到2050年,機器人將有能力完成「所有人類能完成的任務」,從而使人類進入「後工作時代」,不再需要以工作為生。聽聞此消息後,不少人產生恐懼感...
  • 人類與機器的未來會是哪一種?
    然而,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的發展,人類會不會有一天被機器人控制?未來的人類與機器人會發展成怎樣的關係呢?為保護人類而囚禁人類機器人安全嗎?在2035年,機器人成為人類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夥伴,它們嚴格遵守著保護人類的法則。然而,當機器人推算到人類戰爭會使人類毀滅時,為了保護人類,它們要把所有人囚禁在家中,人類與機器人的衝突就爆發了。
  • 穿越80萬年只為拯救女友生命!《時間機器》卻讓他看到人類的毀滅
    電影《時間機器》是根據英國科幻小說家喬治·威爾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該影片由西蒙·威爾斯 執導, 蓋·皮爾斯主演。影片講述了大學應用機械工程系青年教師亞歷山大·哈迪根博士在一次約會中遭遇搶劫,深愛的女友艾瑪不幸身亡。
  • 未來人類的工作機器來代替
    這款機器狗被設計為黃色,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狗狗的一些常用名字——「阿黃」或者「大黃」。10月22日,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一群工程師們還把大黃「扔」到了車諾比,去考驗它的抗輻射能力。同樣是這天,波士頓動力還給大黃配備了一隻機械手臂,像開門、抓握拖動物體這樣簡單的操作,已經駕輕就熟。
  • 西南交通大學和重慶郵電大學哪個計算機專業更好?
    西南交通大學,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教育部直屬211、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創建於1896年,1964年內遷四川,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學。重慶郵電大學,位於直轄市重慶市。重慶市屬重點大學,省部共建高校。
  • 觸目驚心、過目難忘……2020闖入人類世界的魔性機器人們
    南京郵電大學為了滿足學生們想要的畢業儀式感,派出了本校機器人創新團隊打造的機器人代替10位研究生代表進行了遠程撥穗,領取畢業證書的儀式。▲南郵畢業典禮中機器人代表畢業生接受撥穗禮「一分嚴肅,二分詭異,三分高能,四分搞笑。」 網傳視頻中,身穿畢業袍、頭戴學位帽的的機器人載著持有畢業生本人影像的顯示屏,緩緩走向校長。
  • 文武哲學思辨之二十三:人類是機器
    他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從事德文郡公爵威廉·卡文迪許的家庭教師這一職業,後來又擔任威爾斯親王查理斯的數學教師。他遊歷歐洲,一直筆耕不輟,著書立說,主要著作有《論公民》、《利維坦》、《論政體》、《論社會》。 物理主義的觀點認為世間萬物的本質都是物質,其他包括思維及超自然在內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 讓機器也有創意:人工智慧「增強」人類想像力
    機器幫忙的越多,人的能力就越強,我們叫賦能(empowerment)或者增強(augmentation)。  可以看到,很多使用人工智慧來「增強」人類工作的例子,比如用word寫作時,機器會提醒我們錯別字,甚至幫我們完成句子。這都是基於大量的自然語言學習。這是一種「正和關係」,有了機器反而讓我們的能力更強。
  • 機器的「無限有趣空間」:人類將無法理解機器的崛起
    但是它們是如何實現這些成就的過程在人類眼裡卻是個黑箱。技術作家及藝術家James Bridle最近出版了一本反映機器崛起的新書,《New Dark Age(新黑暗時代)》。其中對機器如何思考的探討令人感到氣餒——借用科幻作家Iain M. Banks的話來說,在超智機器的腦子裡有一個無限有趣的空間,這個地方是人類永遠也無法進入的。
  •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央廣網記者石昊鑫 攝)  對於未來機器與人類的關係,他篤定,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而在未來一兩百年,人類將通過技術認識內心。  馬雲肯定地表示,人工智慧時代一定會到來,而這樣的時代需要更多創新者。在未來,不能讓孩子和機器比誰背書的快,而是要讓孩子有創造力、有全球觀、有擔當、有家國情懷。他同時呼籲推進分類教育,稱從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