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哲學思辨之二十三:人類是機器

2021-01-09 騰訊網

託馬斯·霍布斯是英國的哲學家、政治家。他出生於英國威爾特省一個牧師家庭。他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從事德文郡公爵威廉·卡文迪許的家庭教師這一職業,後來又擔任威爾斯親王查理斯的數學教師。他遊歷歐洲,一直筆耕不輟,著書立說,主要著作有《論公民》、《利維坦》、《論政體》、《論社會》。

物理主義的觀點認為世間萬物的本質都是物質,其他包括思維及超自然在內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世界萬物都是物質的,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但物理主義認為思維是不存在,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我認為思維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不能脫離物質而單獨存在。人的肉體是「硬體」,思維是「軟體」,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讓人擁有高智慧。思維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之所以成為高智慧生物的根本原因。人沒有思維,只有肉體會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如同低等生物一般;人沒有肉體,只有思維,思維是無法存儲的,那麼人是不存在的。思維需要「硬體」來存儲,所以,在未來科技發達的時代,可以把思維這「軟體」下載在其他機械或者生物有機體、能量中進行存儲,意識體形態的人是可以保存與生存的。總而言之,思維是一種獨特的物質形態,並且不能單獨離開物質而存在。

在託馬斯·霍布斯看來,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動物都不過是由血與肉組成的機器罷了。他認為沒有實體的物質不可能存在,因此世間萬物都具有物理屬性,因此人類也是物理性的,人類是機器。生物是血與肉組成的機器,包括人也是一樣由血與肉組成的機器,這個我認同。有機物是含碳化合物(碳氧化物、碳硫化物、碳酸、碳酸鹽、碳酸氫鹽、金屬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碳硼烷、烷基金屬、羰基金屬、金屬的有機配體配合物等除外)或碳氫化合物及其常見衍生物的總稱。有機化合物除含碳元素外,還含有氫、氧、氮、氯、磷和硫等元素。碳、氫、氧、氮、氯、磷、硫等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有機物。有機物是生命的基礎,所有生命中都含有有機化合物。所以,生命是物質的。而物質的生命是由有機化合物構成人體的器官、血液、肌肉、體液、神經、骨骼、毛髮等。這些人體的器官、血液、肌肉、體液、神經、骨骼、毛髮等,形成人體的功能,於是人就成了有生命的活體。人類是機器人,一點都沒錯。人的大腦如同機器人的CPU(中央處理系統),人的血液、體液、腺體如同機器人需要的油、電力、機械動力,人的器官如同機器人的各種硬體。人類是機器人,唯一比機器人有優勢的地方是思維、意識、情感、情緒方面,這也是機器人不如人的地方。現在人類比機器人優秀,但不能保證未來人類比機器人優秀。因為未來的科技發展,難以保證不讓機器人產生自主意識,甚至於產生情感、情緒,那麼未來機器人就會比人類更加像人了。人的發展,說不定會產生半機械半人類的人,或者仿生人,又或者是人類意識存儲於機器的意識體人。人類既是物質的,又是物理性的,更是如同機器一樣的人。宇宙萬物皆由物質構成,構成物質的原子、粒子等微觀粒子組合成各種元素,各種元素進行化學反應,形成無機化合物與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形成生命,生命進化到高智慧生命的人,人的本原就是有機化合物、元素、原子、粒子等,因此說人是機器一點都不荒誕。

託馬斯·霍布斯說過:「生命不過是一種軀幹的運動過程罷了。」機器用久了會生鏽,會發生故障,會停止運轉。人活久了,人的器官會老化,功能會退化,呼吸會衰竭,等到沒有呼吸的一天,人的生命就結束了。死亡的人,身體的各個部分腐爛、腐朽、漸漸分解成有機化合物,然後又回歸成原子、粒子散落在大自然中。人與機器的唯一區別是人是有機體,機器是無機體;人是生物機器,機器是機械機器。隨著仿生學、生物學、細胞學、基因學的科技興起,人與機器的這種唯一區別在未來也會消除。

我不贊同託馬斯·霍布斯的「物質的唯一形態便是實體,沒有實體的物體不可能存在」的觀點。因為物質的形態有多種表現形態。一種是實體形態,一種是寄生於實體而生的形態。如光、射線、輻射、能量、磁場、意識、粒子運動、言語、文字等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意識是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於世的物質表現形式,是必須寄生於實體而生的形態。意識離開了物質實體就會不存在,必須有物質來存儲它,並且要持續給它提供能量才能運作起來。所以,沒有實體的物體不可能存在的觀點是錯誤的。意識沒有實體,但它可以寄生於實體中而運作,這就是意識作為物質的表現形式的特殊之處。

作者簡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學家。《博銳管理在線》《中華品牌管理網》《中國管理傳播網》等知名管理網站專欄作家。又是多家媒體與網絡作家。研究:歷史、經濟、管理。

相關焦點

  • 文武哲學思辨之十:世間唯有原子和虛空
    對於宇宙的認知,我認為宇宙是物質性的,不管是什麼粒子也好,還是能量、光線、射線、力場等,甚至於存在於人類身上,由人類物質體衍生出的意識,這些都是物質的特殊表現形式。它們本身是物質,發生作用離不開物質,所以物質性是很明顯的。
  • 關於物質構成的哲學思辨
    在人類的早期,人們的視野都集中在我們能看得見的具體事物上,隨著科學的發展,手段的更新,我們的視野開始開闊,大至宇宙天體,小至物質的微觀結構,都進入了科學家的視野,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在科學發展史上,先後有道爾頓的實心球式原子模型、湯姆孫葡萄乾麵包式原子模型、盧瑟福行星運轉式原子模型、玻爾軌道式原子模型、量子力學原子模型,每種模型都代表了人類對原子結構認識的一個階段。當新的事實與原有模型有矛盾時,科學家們就充分發揮他們豐富的想像力,提出各種各樣的新模型,其中最符合新的事實、最能圓滿解釋各種事實的那個模型,會慢慢被人們所接受。
  • 《異形:契約》人工智慧的哲學思辨
    而《異形:契約》這部電影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除了為觀眾解釋了《異形》系列電影中「異形到底怎麼來」的問題,更是將對生命、智慧、存在、人工智慧的探討提升到了哲學思辨的高度,也進一步豐富了異形世界的深度與內涵。果然,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從來不讓人失望。
  •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大學...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 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通訊員 曹翰林)3月22日,全國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劉曉力應邀做客新人文講座,以「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為題,為200餘名到場師生分享人工智慧技術前沿及其哲學與倫理反思。
  • 哲學思考是人類的天性麼?
    [摘要]2015年4月25-26日,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在京舉行,以下為關於特級教師李慶明關於「教育如何培養思辨力」所做的發言。我是做哲學的,也在上哲學課,哲學啟蒙跟思辨力的事情是一樣的事情,包括批判思維力是一種追根溯源的事情,更多是來自哲學的學習,因為哲學在思辨上有優勢,儘管有它私心的一面,浪漫的一面,但是哲學形而上的思辨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哲學的理性思辨在現在公民教育的理性啟蒙中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通過人自由獨立意識的培養,尊重平等意識的培養,公共公益服務中博愛與互助意識的培養,我覺得都可以。
  • 文化存在論的先驗基礎及其思辨邏輯
    文化哲學以怎樣獨特的方式回答了哲學史上提出的哲學問題?在文化哲學的視野中如何理解人類的生存活動?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文化哲學不可迴避的重大理論問題。近年來,中國文化哲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例如,胡長栓教授的《走向文化哲學》 一書集中探討了文化哲學的形上學問題,是對文化哲學深層次理論基礎的一種探討。本文結合該書的基本觀點,對作為文化哲學理論基礎的文化存在論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行分析。
  • 淺析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
    科學,對現代社會的貢獻,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很多人認為科學已經超越並取代了哲學,人們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觀點,坦白說,是因為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哲學是用來做什麼的,所以,寫這篇文章來幫助人們理解哲學與科學之間的關係。
  • 鮑勇劍:如何借用哲學思辨認識危機?
    原創 鮑勇劍 復旦商業知識本文來自第22期《管理視野》今日之疫情現象,任何低於哲學層次的反思都是對人類悲慘遭遇的無情浪費。以今日之疫情現象,任何低於哲學層次的反思都是對人類悲慘遭遇的無情浪費。同時,疫情隱示全人類的生命與生存問題。只有依靠對生命和生存的高度理解,我們才可能獲得問題與理解之間的認知勢能落差,獲得解決問題的思想力量。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已經為反思準備了思路和概念工具。它們最適合感悟大災大難的經歷,例如當下的流行病肆虐和商業大蕭條。
  • 哲學的「個性」與「個性」的哲學
    一  哲學的「個性」首先體現為民族性。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這意味著,但凡在歷史上有過重要影響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論思維、哲學思辨。中國人在創造獨具特色農耕文明的同時,構建出了體現中國哲學「個性」的哲學,譬如「和合」文化。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我們面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面對其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史淵源,無疑要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去釐清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哲學之基和根本性質,因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中的超越性不是橫空出世抑或懸置的。必須看到,恰恰是脫胎於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以完全不同的現實路向終止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路向。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在批判性對照中呈現時代精神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最著名的批評,莫過於所謂思辨神秘主義和邏輯圖式主義。前者指的是黑格爾主賓顛倒,把「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變成了主詞,把自然和社會變成了賓詞。因此,黑格爾的思辨哲學仍然是思辨神學,「絕對精神」或「絕對理念」就是其中的「神」或「上帝」。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雖然他公開支持這個觀點,但他發現,他的不完整定理(以及圖靈的工作)並不一定意味著人類現在和將來都將站在機器之上。也許我們可以用哥德爾的一句話:誰能證明人類思維的一致性?即使大腦超越了機器,也許它還有一些未知的東西。
  •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西哲學的比較,道出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
    萊布尼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同時也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他曾經對中西哲學的特點做過這樣的比較。他說:「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但在實踐哲學方面,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拙。」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你可以找到這個系統的一個哥德爾句子(一個從系統的角度無法判定的句子),它的真實性對人類來說是直觀可見的。由於M不能證明哥德爾的這句話,所以它的數學能力不如人腦。因此,人類的大腦具有某種機器所缺乏的製造數學的能力。哥德爾還認為,大腦的認知能力比機器更強。他認為,分析基本數學概念,從而建立新的、更完美的無窮公理的過程,是我們優於機器的證據。
  • 胥建國:新理性主義雕塑融入理性思辨與文化自覺
    從科學角度看,宇宙運動變化與人類繁衍發展都是大道運行的常態,相對大於絕對,運動多於靜止,本質大多都隱於表象之下。宇宙中物質的運動具有絕對性,而人之精神、情感、思想、觀念則具有相對性。
  • 現代的悖論:機器與人類關係
    通過複製,任何機器都有可能在很短時間就達到人類中愛因斯坦那樣的思維能力,而這是大多數人窮盡一生也學不到的。 現代人並不比古人更聰明,但機器卻一直以摩爾定律在進化,機器因此在很多方面超越人類。當體力和智力被機器取代之後,人類作為「勞動性動物」越來越「沒用」。 如果說核武器使人類面臨毀滅的危險,那麼人工智慧則使人類面臨淘汰的危險。
  • 假如機器擁有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人工智慧的哲學展望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人類未來的命運密切相關。許多人開始意識到,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僅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工具的發展,而且意味著人類生存方式的根本改變。人工智慧不僅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哲學問題。例如,人們或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機器擁有了超越人類的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屆時,從機器的立場看,人類的文明意義何在?
  • 科學的產生和哲學有關係嗎?
    哲學思想產生科學思想中國人說兩極相通,其實不解其意義。哲學看起來沒任何用處,可恰恰是哲學,這個最沒有用的,生出來這個最有用的自然科學。多數國人不懂這個道理。中國人不懂得哲學思想產生科學思想,科學思想轉化為技術只是一部分。古希臘以來,思辨作為探索真理的手段,來源於古希臘的辯證法。它被柏拉圖認為是最高級形式的。中國「哲學」最大問題是缺乏思辨,但不等於禪宗或佛學沒有思辨,但那肯定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系統化的哲學。
  • 孫周興《人類世的哲學》: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現代技術的進展呈現出不斷加速之態,特別是通過基因工程和智能技術,自然人類文明正在過渡和轉變為技術的文明新形態,今天人們表現出史無前例的莫名期待與深度工具的交織。文明正處於巨大的斷裂中,哲學已經不能靠回憶和美化過去時代度日了。哲學必須具有未來性。」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長孫周興在2018年首屆「未來哲學論壇」上曾這樣說道。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在20世紀20-40年代,朱謙之出版了《歷史哲學》(泰東書局,1926)、《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商務印書館,1936)、《孔德的歷史哲學》(商務印書館,1941)等一系列有關歷史哲學的著作,這些著作基本觸及了西方歷史哲學牽涉的主要議題,如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歷史書寫的內容、史學的性質以及史學的致用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