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對現代社會的貢獻,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很多人認為科學已經超越並取代了哲學,人們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觀點,坦白說,是因為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哲學是用來做什麼的,所以,寫這篇文章來幫助人們理解哲學與科學之間的關係。
2017年,颱風天鴿過境澳門,人們偶然發現一個人在積水的街道上練習蝶泳,於是將這個場景拍攝下來,放到了網絡上,人們紛紛嘲笑這個人。但是,隨著另一段視頻的流出,人們發現這個練習蝶泳的人,其實是在拼勁全力救人,於是人們紛紛在網絡上道歉。真實的世界是唯一的,但受到人類感官的限制,人們只能觀察到這個世界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的世界卻成為了人們對世界的全部認識,成為了人們邏輯思維和判斷的基礎,所以,請問大家,你大腦中對這個世界的印象,是外部真實世界的本來面目嗎?
可惜,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忽略這個問題,以為自己心中對世界的印象,便是外部真實的世界,但事實上,受到人類自身認知缺陷的影響,那些存在於真實世界之中的事物,如果沒有被人類所觀察到,就不會加入到人類的邏輯思維之中,所以我們始終無法擺脫自身對外界真實世界的偏見。
萬有引力,電磁定律,慣性定理這些事物在宇宙誕生之時,就已經存在,但在人類的大腦之中形成印象,加入到人類的邏輯思維之中,卻只是最近幾百年的事情,在這些事物被發現之前,它們存在於真實的世界之中,但卻存在於人類大腦對世界的印象裡。就算到現在,依然還存在諸多真實世界存在,而不存在於人類認識之中的事物,對這類未知的事物,我們應該如何探索呢?
人類邏輯思維和判斷的基礎,是自己大腦對這個世界的印象,那些真實世界之中存在,但沒有在人類大腦之中形成印象的事物,我們無法對其進行思考的,但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所處理的正是這些真實世界存在,卻不存在於我們大腦印象之中的事物,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方法,去研究這種事物。
首先,我們通過一些實驗,了解未知事物一些屬性,然後,根據這些屬性,在我們的大腦之中構建一個模型,接著,根據自己構建的模型去做出一些推測,然後再設計實驗去驗證這種推測,如果實驗結果被證明是正確的,那我們構建的模型就是正確的,如果實驗結果無法得到證明,那麼,我們所構建的模型就是錯誤的。然後,我們再根據掌握的情況,重新去構建模型,重新設計驗證實驗去驗證,如此往復,直到了解這種事物為止。
這種思維模型的特點是:通過實驗不斷的去驗證,在發表觀點之前,所進行的是不斷的思辨,努力尋找事物的本來面目。而這,並不像大多數人:只是一位的強調自己的正確性而陷入盲目的爭論。所以,人們認為真理是可以被證偽的,人們可以去懷疑,可以去批判,但是當人們在實踐中去驗證真理的時候,真理會再次被證明是正確的。而偽真理是不可以被證偽的,因為它並沒有經過實驗的驗證和人們心中的思辨,只是停留在人們心中對世界的印象之中,而無法存在於實踐之中,所以無法被證偽。
這種思考方法,其實就是科學。哲學所思考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而科學是哲學的一種產物,科學的產物就是各種各樣的知識。所以,知識並不等同於科學,科學是生產知識的機器,而哲學是製造科學的機器。無論是什麼學科,物理,化學,生物,電器,機械等等,雖然它們專業研究的方向不同,但是人們在研究時,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相同的。
當下流行的思考方式:先發表觀點,然後在舉例證明,再去說服人們相信,這種思維方式其實並不是科學,但這種思維方式卻是社會普遍的思維方式。只是可惜,我們整天開口,閉口科學,但卻不知道科學為何物,普及科學,還是要從哲學建設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