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80萬年只為拯救女友生命!《時間機器》卻讓他看到人類的毀滅

2020-12-05 睿創光影

電影《時間機器》是根據英國科幻小說家喬治·威爾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該影片由西蒙·威爾斯 執導, 蓋·皮爾斯主演。

影片講述了大學應用機械工程系青年教師亞歷山大·哈迪根博士在一次約會中遭遇搶劫,深愛的女友艾瑪不幸身亡。

亞歷山大希望女友起死回生,發明了時間機器。他利用這一裝置回到過去,儘管亞歷山大想盡辦法讓女友避開死亡,可他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女友的厄運。

於是,他寄希望於未來科技發達能夠幫助他解決這一問題。 然而,當他乘坐時間機器去未來尋找答案時,卻意外發現未來人類文明並非總是向上發展,而是逐漸走向衰弱。經過激烈的鬥爭,他最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勇敢面對未來,開始新的生活。

影片想像力豐富,同時又不失科學的嚴謹和邏輯性,對人和自然關係、科學對環境的影響以及長遠和眼前的矛盾等進行了反思。這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模式中潛在的風險無疑是一種警示。

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電影《時間機器》首先思考了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問題。關於兩者關係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

一方面,有人認為,沒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在人和自然的互動過程中,自然史才變得生動。

沒有人的參與,自然就是一潭死水。因此,對於自然史的評價總是自然從屬於人的歷史,只有出現人的活動的歷史才能夠稱其為文明史。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類不斷徵服自然,使其不斷為人類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源的歷史。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人類的出現是自然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產物,自然史的發展具有自在性,並非完全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縱觀自然歷史的長河,人類所謂的文明史在幾十億年的地球歷史面前只是滄海一粟。

人在科技和智慧指導下的各種活動可以暫時影響自然,但是長期看來,人的活動並不會左右整個自然的歷史進程。

影片時間跨度長達 80 萬年, 渲染了自然歷史的恢弘。 總體而言,人的所謂文明在綿延不絕的時間長河面前顯得渺小和微不足道。

影片描述進入 2030 年後,人類科技的高度發展,人的力量越來越強,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錯綜複雜,人們對於自然的態度由最初原始時代的敬畏而逐步轉向試圖徵服自然。

這種意識滲透到人的各種活動中,人們信心十足地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一切。然而,這種自然觀並沒有維繫多久,影片最終顯示,人的文明還是由於人對於自然不適當的行為而逐漸衰弱。

這種自然觀在影片中表現為主人公亞歷山大親眼目睹了人類及人類的現代文明發展並高度發達到最終毀滅,又歷經滄海桑田,重新出現新的原始社會的過程。

這其實是在暗示相對於自然歷史長河而言,人顯得相對渺小。在自然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的存在並不起支配和決定作用,更不能徵服一切。

不僅自然本身無法徵服,隱藏於背後的自然規律同樣如此。

懷著對死去女友艾瑪的深深眷戀,亞歷山大發明了時間機器,終於能夠回到過去,但卻無法改變過去,無法改變女友艾瑪死亡的事實。

時間機器雖然實現了回到過去,但卻無法控制和改變背後潛伏的自然定律。

亞歷山大苦苦追尋:「為什麼我不能夠改變過去? 我可以回到過去一千次,目睹她(女友艾瑪)死一千次。」

他找不到答案而寄希望於未來,期待未來的科技發展也許能幫他解決問題。

他穿越到了科技高度發達的 2030 年,沒能找到答案。 於是,他繼續向前穿越到 2037 年, 他發現人類的科技文明並沒有進一步發展,而是在人的不當行為下竟然開始毀滅。

80 萬年後, 生活在地下的摩洛克人的首領給出了最終的答案, 他用不無諷刺的語氣提醒亞歷山大:

「因為艾瑪的死,所以你建造了時間機器。 如果她還活著,這機器就不會存在。 因此,你怎麼能夠用這機器回到過去救她?你自己就是你不可避免的悲劇的結果。」

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邏輯悖論使得亞歷山大即使能夠回到過去,卻因無法改變因果規律而無能為力,無所作為。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並沒有完全否認人在自然歷史中的積極作用,時間機器使得亞歷山大預先看到了地上的伊洛人的悲慘未來, 要想改變這一厄運結果,只有改變造成厄運的原因,消滅地下的摩洛克人。

在面臨選擇離開回到自己的時代還是留下拯救地伊洛人時,亞歷山大毅然決定留下和摩洛克人戰鬥,最終消滅了摩洛克人。

這其實暗示在自然環境中,人的努力並非毫無意義。 人不可以改變過去,但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 自然規律雖然無法隨意徵服,但是卻可以認識和利用。

在不違背規律的前提下,人類還是有所作為的。 人對於自然以及自然規律的認識、依存以及人與自然的積極互動以達到和諧共生正是生態平衡的基礎之一。

探索科技對人與自然環境的影響

《時間機器》探索了科學技術對自然環境和人自身的影響,其實這是近年來科學界所積極關注的問題,而早在2002年就上映的該片現在來看無疑具有令人驚訝的前瞻性。

具體反映在電影評論界中,有學者認為,科技和自然之間的矛盾糾葛是當今電影必須面對的一個 「循環往復」 的問題。

影片一開始就揭示了科學研究的矛盾,青年教師亞歷山大一開始就批評多次否定其研究課題的工程系保守者太過於目光黯淡短淺、缺乏好奇心且毫無生氣。

他認為科學研究必須具有前瞻性,如太陽能、微能量波的開發和利用等以不破壞自然為限度的研究。

相比而言, 工程系的保守者們卻多次否決其研究計劃,認為科技研究必須為當下的人帶來眼前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如研究菸草消費的利潤等。

後者顯然更多地考慮當時的實用性而否定前者的研究,雙方分歧較大。

儘管亞歷山大的同事費力比先生也勸說亞歷山大,不要將研究搞得過於激進,提醒其作為剛工作的年輕教師,應該低調一些。

亞歷山大顯然並不認同這一觀點,他認為科學研究不能僅僅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並猛烈地抨擊科學研究中的短視行為。

其實,這種分歧反映了科學研究中眼前和長遠計劃的矛盾以及對於環境的影響:

科學研究如果只關注當前的利益而沒有長遠的打算,雖然會帶來短期的物質利益,但是也容易陷入經濟利益至上,甚至破壞環境的困境;

如果只關注長遠而忽視當下,雖然總體上為人類的發展具有好處,但沒有相應的物質基礎作為經濟支撐,容易好高騖遠、脫離實際。

這種矛盾也暗示了人類自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一直困擾我們的生態困境:

科技和工業生產迅速擴張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當下的人們帶來物質利益,並為未來的發展提供經濟基礎,如果沒有工業的發展,現代社會人們高標準的生活如何維繫?

同時,科技和工業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汙染和惡化,悄悄地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甚至下一代人的健康。當工業經濟的發展不得不以破壞子孫後代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 威脅人的生存為代價時,這種發展又有何意義?

《時間機器》還思考了利用科學技術開發自然對於生態的影響, 如利用科學技術改變自然可能引起的後果。

影片表現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也為人進一步開發自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手段,人類獲得了巨大的物質力量,徵服自然的信心也空前膨脹。

但是科學技術並非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它打開了通向文明天堂大門的同時,也打開了通向地獄和生態毀滅的大門。

回顧人類的工業和軍事發展史,十四世紀初,第一批加農炮被點燃,這些加農炮對環境的影響是:有人爭相派遣工人們去密林深山攫取更多的碳酸鉀、硫黃、鐵礦石和木炭,後果是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和環境惡化。

後來的核彈則更為可怕,因為戰爭中使用核彈可能會直接改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因。

1825 年,因為燃燒煙煤,倫敦就產生了霧霾問題。 但是,我們燃燒石油有改變整個地球大氣層化學成分的威脅,其後果我們還僅僅開始猜測。

由於人口激增,混亂的城市化頑症,汙水和垃圾在地下沉積,確實沒有其他生物像人一樣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自己的住所汙染得骯髒不堪。

影片主人公亞歷山大來到 2030 年 5 月 24 日時,親眼目睹了日益發達的科技使得人的信心空前膨脹,人們認為自己可以徵服、控制一切。

影片展現了月球房地產開發的大屏廣告,這時的房地產商業公司肆無忌憚地計劃在月球上開發房地產:「我們的工程師準備了兩千萬噸的炸藥,開發月球地下休閒度假村。」

通過這一場景, 影片暗示了人對於自然開發的無限貪婪、不斷自我膨脹的自信心以及不斷發展的高科技扭曲地結合在一起時可能出現的後果。

好景不長,僅僅到了 2037 年, 人們在為了殖民月球而在月球內部爆破,將月球炸離了軌道,月球開始解體,進而給地球地球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人類長期建立起來的文明毀於一旦。

藉助科技,人們能夠獲巨大的力量開發自然資源,但是一旦人的錯誤行為釋放出的能量超出人的控制範圍時,生態災難的發生也將不可避免。

影片展示了亞歷山大希望乘坐時間機器穿越時空, 沒能改變過去卻發現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沒落:80 萬年之後,看著夜空中在開發月球度假村時代被炸毀的半個月球時,亞歷山大驚訝地發現,人竟然又重新回到了原點,甚至還面臨著毀滅的危險。

這警示現代人的科技不斷發展,但這一切並不意味著從此人的發展會一帆風順,高枕無憂。

影片假設了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可能面臨的逐漸衰弱、愚昧和自相殘殺。

人類並沒有因為科技的發達而過上幸福的生活,反而可能走向衰亡。

這也暗示了科學對自然的影響:科學技術增加了人的力量使得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但不適當使用科學技術的結果卻使得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人類辛苦建立的文明遭到毀滅。

人們在使用強大的科技發展自己時,任何草率的開發行為對生態系統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最終威脅到人自身的生存。

《時間機器》關注人類、自然和科技問題 ,集中表現在主人公亞歷山大的時光穿梭的旅程中目睹生態災難及背後蘊含的豐富生態意義。

影片展示現代科技不斷發展,人類信心也空前膨脹, 但這一切並不意味著人類是自然的主宰。

正相反,影片假設了在遙遠的未來,曾經高度發達的科技、先進的文明也會因為人的錯誤行為而頃刻土崩瓦解,人類文明會逐漸走向衰弱、愚昧和自相殘殺。

影片反思了這樣的矛盾:

科學技術增加了人的力量使得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使得自然變得越來越符合人的需要, 人的物質生活也獲得了改善,人也開始逐漸擺脫原始自然的約束, 獲得更多的自由。

但另一方面,有人也開始在自然面前變得傲慢,這種盲目自大和貪婪糾纏在一起,使得他們不當使用科學技術,開發自然。 這無疑將會使得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人類辛苦建立的文明遭到毀滅,甚至威脅到人的整體生存。

這也促使我們再次反思人和自然的關係,警惕科技發展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人們企圖利用強大的科技力量徵服自然時可能產生生態危機。

這無疑是該影片關注人類、自然和科技三者之間的關係,提倡人類應意識到自己有合理使用科技與自然積極互動以及保護生態的責任和義務。這正是該影片真正內涵與意蘊的集中體現。

相關焦點

  • 小夥為救女友發明時光機,意外穿越到80萬年後,人類都變成了怪物
    文/今天看啥片兒哈嘍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科學怪咖發明時間機器穿越到80萬年後,發現那時的人類都退化成了原始人的科幻片子《時光機器》。這天,小強在公園裡拿著大鑽戒和美膩的女友求婚,女友開心的同意之後,倆人剛準備浪漫一番就被突如其來的搶劫犯打破了氣氛,在接下來的搶劫過程中,女友死活不給鑽戒被誤殺了,你看看,這小姑娘,為了一顆小小鑽戒白白丟了性命值得麼?此時的小強悲傷欲絕,痛定思痛後想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一件時光機,可以穿越回去就自己死去的女友。
  • 125年前的科幻穿越小說《時間機器》看80萬年後科技改變什麼
    1895年的英國已經進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技術創新已經滲透到文學創作中了,已經開始探索時間機器穿越80萬年後的人類世界了,而中國呢,正處在清朝晚期,還是士大夫的時期,還是在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時期。
  • 80萬年後的地球是怎樣的?被這部科幻片驚豔到了
    時間旅行的話題可以說長盛不衰,因為我們內心都會有一種期待,可以去看看未來,或者改變令人懊悔的過去。今天小啄就推薦一部關於時間旅行的科幻片,雖然是部老電影,但依然非常精彩。——《時間機器》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美國。
  • 人類製造機器,終究會被機器毀滅,七部機器人毀滅人類電影
    現在科學家都在研究人工智慧,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就會像人類一樣,但是讓機器人擁有智慧究竟是利是弊呢?人類製造機器人,終究會被機器人毀滅,下面盤點幾部機器人毀滅人類的電影!,並且命名它為「七弟」。因為廢寢忘食,忙於工作疏忽了女友sana,為了哄女友開心,答應了女友讓七弟陪自己期末複習的要求。一開始七弟鬧出了許多笑話,但隨著時間推移全能機器人七弟開始在生活的每個方面展現出自己過人的才能,和sana的相處,讓他產生了人的情愫,並逐漸愛上了她。
  • 80萬年後,人類進化出獸性,奇醜無比力大無窮,地球經歷了什麼?
    80萬年後的地球。人類早已經退化成怪獸的故事。非常刺激廢話少說來看電影,一次意外亞力的未婚妻艾瑪被劫匪殺害,亞力痛不欲生,經過四年的努力終於發明了時光機,於是亞力迫不及待的發動時光機想穿越回四年前拯救艾瑪。可是這一次艾瑪還是不幸慘死在了馬車之下。
  • 病毒導致世界末日,人類發明了時間機器來拯救自己,《十二猴子》
    病毒導致世界末日,人類發明了時間機器來拯救自己,《十二猴子》人類因病毒迎來末日,決定通過穿越時空的方式拯救自己,這個辦法會有用嗎?今天二郎給大家帶來一部驚悚科幻片——《十二猴子》。看電影名字好像是跟猴子有關,到底是怎樣的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 《正義聯盟》盧瑟穿越到100萬年以後,他竟成為了全人類的偶像!
    盧瑟帶著這個疑問,他制定了時間穿越的計劃。其實盧瑟在暗地中已經註冊了一個空殼公司,用來進行時間穿越的實驗,他們已經探索過幾千年之後的世界,但是這次盧瑟決定搞一次瘋狂的實驗,他要穿越到時間的盡頭,100萬年之後。
  • 宮崎駿筆下的戰爭機器,道出了毀滅人類最簡單的方法
    戰爭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毀滅敵人的訴求越高,工業化的水平就越高,科技也就越發達。由此誕生的,便是那些愈加狂熱的戰爭機器。而我們熟知的動畫前輩宮崎駿老先生,在他的早年的作品《天空之城》中,就描繪了無數跨時代的超級戰爭機器。《天空之城》於1992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大致講述了時代久遠無人居住的巨大的飛行空島拉普達,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 美女得到一臺時光機,穿越到未來後,發現地球已經毀滅
    然而男主也是不負眾望,在女主的幫助下,很快便設計出了一款能預測未來的機器,然而這款機器卻徹底改變了一切。當大家用它來探向未來時竟然看到了地球毀滅,這也太恐怖了吧。而男主也因此遭到了平行世界的驅逐,只能回到了地球。而小女主與男主相處的過程中,也接近產生了機器人不該有的感情。所以他也被驅逐到了地球。
  • 以《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為例——管窺末世下東西方文化差異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心中的家園意識讓他們難以割捨生活了幾千幾萬年之久的地球。劇中劉啟的姥爺老韓在時隔多年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鄉上海時,他回憶起了種種往事,想起當初自己的老伴兒做的飯有多麼難以下咽,但他還是要強忍著吃下去,還要誇她做得好吃。
  • 假如一個人以光速穿越銀河系需要多長時間?10萬年還是瞬間穿越
    對於「他」來說,別說時間不存在了,空間也不存在了。「他」當然還是存在的,因為沒有任何原理不允許他可以別的我們並不知道的方式存在。在地球觀察者來說,這人正在進行幾十萬年、甚至幾百億年的漫長飛行。而其中穿越銀河系用了18萬年。
  • 首次展示5維空間的經典科幻片:《星際穿越》,拯救人類的是愛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星際穿越》這部電影,以科幻為賣點非常吸人眼球,而感動人心更多的是人類的責任與愛。庫鉑不僅僅是一個工程師、一個太空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也正是因為這份愛使他拯救了全人類。
  • 不好了,人類要毀滅地球了!人類真的能毀滅地球嗎?
    人類正在毀滅地球,如果人類再不改正地球就會被徹底毀滅了?這是真的嗎?如何才能夠毀滅地球?我們看到過很多的視頻,告訴我們人類正在毀滅地球,但事實上,我們都很清楚,人類根本無法做到!假如我們把地球看成人體,年齡46歲(實際46億年),那麼人類會產生什麼樣的破壞呢?人類這種螞蟻認為自己哪些行為可能會毀滅地球呢?
  • 人類的自我毀滅傾向
    人類自我毀滅傾向的研究早在原子彈誕生前3600年就已經有了論述,曼哈頓計劃前整整3600年,人類便已經開始揣測我們的末世圖景。最早的末世故事的主角修建了一座方舟以躲避洪水,但他的年代比諾亞還要早得多;這個新亞述帝國的方舟傳說記載在記錄在一塊公元前17世紀的古美索布達比亞石板上,它認為人類的滅絕是自找的:我們發明的工具動靜太大,讓眾神晚上沒法休息,於是他們便降下洪水來毀滅人類。
  • 「時間機器」真的能造出來讓人類穿越時空嗎?
    很多朋友對時間機器比較感興趣,因為時間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我如果問你:什麼是時間?你仔細思考會發現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我們認為熟悉的事物突然變得那麼陌生。沒錯,我們對時間的理解確實還處於探索的初級階段,連時間的定義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 《超人》小喬穿越時間成功歸來,超人家族將決戰羅格·扎爾!
    本身克拉克的超能力就已經很強大了,而且關於氪石的情節也已經寫爛了,所以他為超人設計了一個新的反派。曾經拯救過銀河系的老戰士羅格·扎爾,但是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因為氪星就是他炸的!沒錯,在本迪斯大魔王的筆下,超人的家鄉又多了一種全新的毀滅方式,星球啟動機過載。
  • 收割者最初是,處於戰爭中的某個高等有機生命發明的智能戰爭機器
    ,但是這太瘋狂,因為把戰爭意志灌輸給純理性的AI並且錯誤的以敵人的屍體培養這些機器最終自食其果,收割者很快對自己進行升級(像現代的那種龐大的身軀蟑螂外形)幾乎毀滅了所有的有機生命,但是它們是純理性的合成體,知道這樣下去對自己不利,所以限制了繁殖和機械化升級,逐步建立神堡和質量中繼站,創立收割規則,5萬年一輪迴,只收割高等有機文明,一方面高等有機文明更適合收割,另一方面限制文明的發展不至於到能夠跟自己抗衡的機會
  • 《靈籠》「三大生存法則」帶給人類的,到底是生存還是毀滅?
    繁育任務是三大法則之首,也是人類生存下去的基石。第二,生命公式判定,對於給燈塔帶來負擔而不再有用處的無用者進行捨棄。第三,基因的區分,分化為上民和塵民。科裡為燈塔冒死帶回物資,受傷了卻得不到醫治,挨隆老師操勞一生,老了卻被放逐,那些塵民搬運工,幹著最繁重的活,吃著最廉價的食物,4068立了功,卻還要遭到毒打,還有1225,連放棄自己的生命拯救愛人都被視為罪行,所以作為燈塔的一部分,我們就是這樣活著的,這樣活著,我們和冰冷的屍體,又有什麼區別!
  • 《拯救地球》這真的是一部科幻電影
    成功將對他深信不疑的女友嚇cry。李秉伍告訴女友:來自仙女座的外星王子將會在下個月蝕前來到地球,為拯救地球,他必須要抓到宇際製藥集團的執行總裁康文植,一個狡猾的偽裝者,也是地球上唯一擁有皇室遺傳DNA密碼的外星人。說完,兩人相擁而泣,恍若末日即將來臨。
  • 毀滅了超古代文明的黑暗迪迦,猖狂了幾萬年,為什麼沒人打他?
    或許很多人會說他打敗了加坦傑厄。其實黑暗迪迦毀滅了超古代文明,這才是他最厲害的時候,可是如此猖狂的他,為什麼就沒人出來收拾他呢,神秘四奧特難道都是吃乾飯的?卡蜜拉按照編劇的設定,那個時候的地球比現在的文明還要發達,人類的科技非常先進,甚至擁有了穿越時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