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筆下的戰爭機器,道出了毀滅人類最簡單的方法

2021-01-09 AKA電影沙龍

每一代都至少應該經歷一場戰爭的洗禮。——希特勒

戰爭,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神話故事開始,大大小小規模的爭鬥就應運而生。而隨著歷史車輪的翻滾與科技的進步,戰爭的屬性也在不斷升級,從個體升級到群體,從地區升級到國家,從赤手空拳升級到飛機大炮。

這些無休止爆發的戰爭仿佛順理成章,被裹挾其中的無數生靈也難逃厄運,大面積的土地被燒毀殆盡,城鎮淪為廢墟,死亡的煙靄瀰漫在空氣中,遮天蔽日。

戰爭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毀滅敵人的訴求越高,工業化的水平就越高,科技也就越發達。由此誕生的,便是那些愈加狂熱的戰爭機器。

而我們熟知的動畫前輩宮崎駿老先生,在他的早年的作品《天空之城》中,就描繪了無數跨時代的超級戰爭機器。

《天空之城》於1992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大致講述了時代久遠無人居住的巨大的飛行空島拉普達,蘊藏著巨大的財富。因此,無論軍方還是空賊,都在找尋著這座傳說中的浮空島。

而身為孤兒的礦工男孩巴魯卻無意間偶遇了拉普達繼承人女孩希達,兩人也由此捲入了這場冒險當中。

故事其實很簡單,沒有值得爭議的地方,但故事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因素和現實意義可能很多人都無法明白:孤獨,信仰,戰爭,自由,土地,欲望,這些宏大的哲學元素都被涵蓋其中,構成了完整的《天空之城》

但是,我們今天卻要拋去所有這些話題,來逐個分析這部動漫史上的經典《天空之城》裡的那些驚世駭俗的戰爭機器。

「天空之城」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超級兵器

電影在片頭的時候就以背景動畫的形式一筆帶過了天空之城的歷史(很多人看不懂的片頭),伴隨著風之女神在天空呼吸,拉普達人的先祖利用風車在小爐子裡提煉著金屬。

他們的服飾也與希達顏色一致,他們所站的位置又對應後來的希達,所以他們應該是最早的拉普達人。

1開篇的預言

希達在後面說肯得亞山谷傳唱著「根要扎在土壤裡,和風一起生存」的歌謠。正是由簡單的風車開始,人類的科技變革拉開了序幕。

隨後的小風車變成了巨大的金屬風車。人類開始不斷向下深挖採礦,一座座巨大煉爐和工程拔地而起。不滿於現狀的人類又想徵服天空,大大小小的飛行器佔據天空,科技在不斷進步革新。

終於,用螺旋槳和風車構成的第一個天空之城出現了,人類完成了從陸地到天空的蛻變,隨後越來越多的天空之城出現,形成了歷史上古老而又繁華的天空時代。

在一切都到達頂峰的時刻,從天而降的閃電把這些空中堡壘全部擊落,不得已人類又再度回到地面生活,轉而向更深的地底開發。

這裡有一個細節,對應片頭動畫裡從天而降的閃電,在電影的近結尾處,同為拉普達後裔的反派穆斯卡提到過:在《聖經·舊約》的記載中:耶和華將硫磺與天火從天而降,摧毀了所多瑪和蛾摩兩座古老的城市。

而影片中威力巨大的閃電歸就正是拉普達擁有,是拉普達利用飛行石武器中的究極閃電擊落了所有空中之城。

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到,穆斯卡在向世人展示拉普達武器的巨大威力時,閃電擊中海面出現的巨大蘑菇雲,更像是原子彈爆炸,這裡從側面也隱喻了最強大的武器就是摧毀廣島長崎的那兩枚核彈。

宮崎駿也用這拉普達這一終極武器闡述:不是什麼上帝或者天火,只有人類才會屠殺人類。

2與其相似的產物,我們也能在《風之谷》裡找到。

不同於《天空之城》,《風之谷》裡的巨神兵表現的更加直接。它一種具有終極破壞力量和高度智能的人造生物。在人類文明由鼎盛而衰退之後,以「七日之火」破壞舊人類世界,隨即長眠地下。

《天空之城》裡的記載

和漫畫裡的設定一樣,巨神兵的代表的更多是毀滅,災難,末日,它具有代替上帝掌管人類命運的力量。這個形象的沿用在一直到2012年,庵野秀明利用CG技術拍攝一部短片《巨神兵出現在東京》。

其中更加全面真實還原了巨神兵的毀滅力量,渺小的人類在龐大的巨獸面前毫無抵抗能力,象徵現代工業文明的東京都市也在雷射下的火海中吞噬殆盡。

其實不管是巨神兵還是拉普達,他們背後所代表的都是能夠在一夜之間摧毀人類文明的機器,而且是由人類親手製造出來的。

宮崎駿在這其中也絲毫沒有吝嗇自己的功夫,將巨神兵和拉普達的外形刻畫的細緻入魂,人性的醜惡和蒼白也藉助這樣的戰爭機器展露無疑。

後現代風格的飛行器

這裡指的並不單是拉普達先祖們的天空之城,更多的指的是那些飛機和飛艇。

可能不為人所知,宮崎駿的家族經營著一個軍工企業的飛機廠。因此,即便在日本戰敗後的大蕭條環境中,宮崎駿也依然能保持溫飽,他對飛機很有興趣,並成為終身的愛好,他後來許多作品當中都反覆出現飛行的概念。

1.在《天空之城》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就是那個胖胖將軍手下的巨大飛行戰艦,在影片的中期以一種舉世無雙的形象亮相,在漆黑一片的夜空中,巨大的轟鳴伴隨著劃破雲層的光束,飛行戰艦緩緩停靠在堡壘的頂端。

軍隊用來搜索拉普達的巨大飛行戰艦,也是穆羅將軍利用軍用無線電暗號向軍方總部請求來的大型兵器,亦為羅穆斯卡和穆羅將軍用來搜索拉普達的工具。名字來自舊約聖經中的非利士人巨人歌利亞。全長312米、、全幅84米、最高速度98節(約181公裡/小時)、巡航速度58節(約107公裡/小時)、續航距離16,000公裡(無風巡航時)、乘員數360人。

齊柏林空艇

這個飛行戰艦的外形可能大家都有些眼熟,原型是德國飛船設計家斐迪南·馮·齊柏林伯爵在20世紀初期以大衛·舒瓦茲所設計的飛艇為藍本,進一步發展而來,也就是我們都見過的齊柏林飛艇。

而在遊戲《紅色警戒》中也有基洛夫空艇等與其相似的設定。

2.除了飛行戰艦之外,還有朵拉一族乘坐的虎蛾號。

這個外形像鳥的船體上共計有六個推進用螺旋槳(左右機翼末端各1、船體中央後端下方共4隻),機翼上的連帶螺旋槳可藉由手動的方式進行水平和接近垂直的角度調整。機上前端為駕駛艙及空中走道,本體備有朵拉一行人的起居室外船身下端則為小型飛行器鼓翼機的收納庫。上方的第二個瞭望臺則可以脫離變成滑翔機模式。船內通信以使用傳聲筒為主,使用滑翔機瞭望時則改用用艦內電話機。因船身未載裝任何對空武器,碰上敵手追擊時以快速逃離為主。

3.男主曾坐過的小型飛行器鼓翼機。

外型為具有昆蟲模樣飛翼的飛行器,採用電流驅動以人工筋肉為原料所製成的四片對稱薄膜飛行翼來進行全方位的空中運動,可進行上升、下降等各種迴旋動作。機體的下方裝置有兩具小型噴射引擎,可於飛行翼無任何運轉的情況下進行噴射加速,並搭載煙霧施放功能可進行視野幹擾,在使用噴射引擎的情況下最高可以維持6分鐘的無聲音飛行狀態。因進行飛行時駕駛員為直接暴露在機體外,為避免飛行中駕駛員遭到強大風力吹落而在控制臺備有腰帶扣環。

另外我們也能在《風之谷》裡見到以德國ME-323運輸機與Do217轟炸機為原型的多魯美奇亞軍隊的運輸機。

宮崎駿對他筆下的這些能夠承載人類飛行夢想的機器寄予了無限的厚望,他想像中的飛機並不是給人類帶來戰爭與殺戮的武器,而是承載夢想自由翱翔天際的飛船,是與自然融合,穿越在雲端,俯瞰美麗大自然世界的靈魂之舟。

但是同時也因為故事背景的需求,他們大都變成了破壞力巨大的戰爭機器,是為了毀滅人類而生的鋼鐵怪物。

沉默的機器人

在《天空之城》裡的機器人分兩種,一個是拉普達的園丁機器人,身上布滿綠色青苔,任務是修剪和清理拉普達城堡裡的繁茂生長的植物。

第二種是戰鬥機器人,可以從頭部發射威力巨大的線性雷射,能夠瞬間摧毀幾公裡外的建築,雙臂能夠展開變成翅膀,隨後藉助胸腔部位的火箭推進飛翔,他們的任務就是保護拉普達,消滅一切敵人。

園丁機器人

在作品設定裡機器人身高3.44米,體重為238公斤。頭部共裝備大小不同的兩管光束炮。全身構成之材質為陶瓷黏土裝甲,可抵抗手槍等一般兵器的打擊。在其胸部的兩側裝置有噴射推進裝置,兩隻手臂的後端尖尖延伸處可以伸出類似人工筋肉的薄膜來作為飛行時的翅膀,並可將身軀轉化為如圓球狀的收納待機型態。除有以戰鬥為目的的機器人,拉普達裡另有以看護、園丁等不同工作任務而製造的機器人,戰鬥用與非戰鬥用機器人在手臂外觀上則會有不同模樣。此原為宮崎駿在擔任1980年《魯邦三世》電視版第二期的最後一集動畫劇本中的機器人角色,因受到宮崎駿的喜愛而再度採用到《天空之城》中。

戰鬥機器人

如果說,園丁機器人代表的是和平,守護,安詳,那麼戰鬥機器人則是象徵拉普達邪惡的一面。我們可以看到,巨大的飛行戰艦在無數機器人的圍攻下不堪一擊,很快就變成了一個火球,墜入大海。

而在《天空之城》後續的背景中沒有詳細提到機器人的故事,但在官方給出的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這裡的機器人與《風之谷》裡的巨神兵有極高的相似之處。

從外形上來看,他們的頭部都是類倒三角的形狀,手臂都長的可以拖到地上,從武器上看,他們都能夠從臉部發射威力無比巨大的雷射。

機器人,這種類人智能生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人類的需求和欲望服務的。但由於它是能夠自主活動的。因此,不同於那些沒有情感的鐵皮,《天空之城》裡的機器人更多的是承載了宮崎駿對於人類缺失的美好的嚮往。

不管是忠心耿耿的保護希達,搬開被風箏壓住的鳥窩,還是靜靜的守護者拉普達的一切,機器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便它沒有思想,他卻更比人類更懂得忠誠,守護與和平的意義。

狂熱兵器的背後是對戰爭與人性的無限反思

雖然我們在宮崎駿的作品中看到了無數巨大荒誕的戰爭機器形象,但這背後所蘊含的情感,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控訴和人性的批判。

《天空之城》裡的拉普達在希達念完毀滅咒語之後,象徵武器的下半部分球體在空中解體,而剩餘的生命之樹則載著機器人繼續飛向太空,這裡的巨大的生命之樹就是代表了人性中的美好,純潔,神聖而不可侵犯。

同樣的,在宮崎駿的筆下,軍隊和政府似乎都是一個極端醜惡的對象,《天空之城》裡的將軍,穆斯卡一夥被塑造的無比猥瑣,邪惡貪婪而又鼠目寸光,他們是軍國主義的化身,戰爭的代言人。

總的來說,宮崎駿的動畫承載了太多宏大的哲學語言,和對人類的警告。

《天空之城》告訴我們,無論有多麼先進的科技,多麼強大的武器,只要離開地面就無法生存,必須要和紮根在土地中,與風一同呼吸,和種子一起過冬,陪鳥兒歌頌春天。《風之谷》告訴我們,現代人的生存危機如環境惡化、資源枯竭、人情冷漠等,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只有通過人類的自我救贖才能徹底化解這些災難。《幽靈公主》告訴我們,在千百年來人與自然的鬥爭中,人類從來不是勝者,自然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只有人類自己。

巴魯養的和平鴿

以此類舉,還有很多。在他的作品中,始終都在引導這些思想,通過刻畫這些機器元素讓世人明白戰爭的可怕,人性的寶貴。

戰爭從來就沒有勝利者,只會帶來死亡和毀滅,還有失去親人的痛苦。

相關焦點

  • 宮崎駿《崖上的波妞》:從電影的光中得到鼓勵
    本片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表達了兩大主題:一是宮崎駿反覆表現的環境保護,二是末日前後人類該如何生存的問題。當前疫情背景下,全球凸顯出了生態環境、政治壁壘、生物科技等諸多問題,同時也再一次召喚出人類的末日情結。童話與現實之間出現了奇妙的對應關係,宮崎駿在作品中試圖提供一些人類如何避免末日災難,以及災難發生後人類如何面對的解決辦法。
  • 人類製造機器,終究會被機器毀滅,七部機器人毀滅人類電影
    現在科學家都在研究人工智慧,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就會像人類一樣,但是讓機器人擁有智慧究竟是利是弊呢?人類製造機器人,終究會被機器人毀滅,下面盤點幾部機器人毀滅人類的電影!斯普納結識了專門研究機器人心理的女科學家蘇珊凱文,隨著二人調查的深入,真相一步一步被揭露出來:機器人竟然具備了自我進化的能力,他們對「三大法則」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隨時會轉化成整個人類的「機械公敵」。斯普納和凱文開始了對抗機器人的行動,一場製造者和被製造者之間的戰爭拉開序幕。
  • 「機器不會毀滅我們,是我們自己毀滅自己」
    (片方供圖/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終結者是一臺機器,不好也不壞。如果你用一種有趣的方式演他,就可以把他轉變為英雄角色。」為遊說施瓦辛格扮演終結者,卡梅隆一邊在餐巾紙上畫出施瓦辛格的頭像,再融入終結者的造型。
  • 宮崎駿的這些動漫作品中,哪一部是你的最愛?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戰爭年代,他們也從未停下自己追逐夢想和美好的腳步……對於生涯裡最後一部動漫影視作品,很多人覺得宮爺爺賦予了它特別的含義。有人說,這部作品濃縮了宮崎駿一生的經歷和追求,作為與影迷最後的告別;也有人不相信這部作品是宮崎駿爺爺動漫生涯的句號。
  • 收割者最初是,處於戰爭中的某個高等有機生命發明的智能戰爭機器
    收割者最初是處於戰爭中的某個高等有機生命發明的智能戰爭機器,我估計發明的一方處於戰爭劣勢無力挽回敗局才製造出收割者這瘋狂的玩意兒,最初的收割者設計是這樣的:破壞力強(但還不是現代的那種形態),,以某個完美戰士的心理模型作為智能結構,能夠自組織,高效的完成任務,還能自己製造新的個體(以有機體作為能源和繁殖的原料),總之是智能AI,就像培養了一批生化戰士替自己作戰
  • 宮崎駿為觀眾編織的一個美麗的夢-哈爾的移動城堡
    有網友評論:宮崎駿的動畫裡,永遠有那麼美麗的在世間到不了卻仿佛閉眼就能到達的美麗地方,也有那過程曲折最後美滿的故事,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和滿是魔幻的筆調,還有那些可愛而又讓人無法忘記的小孩子和火焰魔,這裡的哈爾絕對是宮崎駿筆下的最大的帥哥。
  • 宮崎駿:每一部作品都是我的孩子
    他筆下的人物在每一部動畫中都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徵,將人性醜惡的一面在故事內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作者塑造的每一個人物是有血有肉有著明確目標的少年,即使過程艱難險阻,也會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宮崎駿在這方面之所以能做到最好,是因為他真正的去了解過。
  • 馬雲:用 10% 大腦創造出來的機器不可能毀滅人類
    這幾年幾乎全球都瀰漫著一種對新技術時代的擔心,擔心機器會搶佔工作機會,擔心機器會控制人類,擔心人類會毀滅在自己最偉大的發明之中。但馬雲認為,新技術不是讓人失業,而是讓人做更有價值的事情。讓人不去重複自己,而是去創新,讓人的工作能夠進一步地進化。
  • 宮崎駿最值得看的十部動畫電影:哪部是你心目中的No1?
    No.8《魔女宅急便》 推薦指數★★★★宮老總用最簡單美好的方式,安靜平淡地敘述關於成長的故事,如他所說,「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去交換長大的勇氣,成熟的情感與廣闊的視野……或者其他認為值得的東西。其實到今天我仍然無法衡量得失,也許上天根本就未曾賜予過我們分辨這一切的智慧。
  • 宮崎駿十大經典動畫電影(上篇)
    《千與千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宮崎駿所有作品中最經典、最具想像力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配以精緻大氣的畫面令人窒息。只有內心安靜,精益求精,不浮躁,不世故的靈魂才可出此傑作。《幽靈公主》影片評價:和諧共生的夙願在《幽靈公主》中的彰顯是如此震撼且為人著迷,自然的至美無暇與人性的貪婪無度,成為了電影中劇情矛盾的鮮明比照,但在宮崎駿的筆下呈現的這一切卻又變的夢幻迷人,男主阿斯達卡在人類和山林兩方的遊走
  • 日本動畫電影大師宮崎駿
    (止痛片/文)在擁有川尻善昭、大洋克洋、押井守、川本喜八郎這些大師日本動畫界中,可能沒有哪一位的作品可以像宮崎駿的影片一樣,為大多數人津津樂道。宮崎駿的作品雖然有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與普通的純娛樂動畫不同,在他的影片之中,始終保持著強烈的社會意識與人文情懷,一方面對自然的讚美,另一方面卻又思考著人類與自然如何和諧共存;一方面表現著人類對於世界的創造性,另一方面也在思考著科技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的惡果。
  • 悅讀丨這些年,宮崎駿教會我們的十個道理
    反戰    宮崎駿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一直呼籲人類停止戰爭,遠離殺戮。「只要戰爭開始就沒有公正可言,戰爭中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是人類醜惡本性的上演。」  幼年深受戰亂之苦的宮崎駿有一種強烈的反戰思想,他借《螢火蟲之墓》、《哈爾的移動城堡》、《天空之城》控訴戰爭泯滅人性,並借《紅豬》裡的波爾格·羅素作反戰的自畫像。與此同時,他又塑造出一批清醒的救世主,他們總能在人類面臨災難時力挽狂瀾,依靠自我犧牲拯救世界。
  • 少女終末旅行:戰爭過後的廢土末世,僅剩兩位少女的溫馨公路片
    生活在和平中的我們,總覺得戰爭是如此遙遠,沒經歷過戰爭,怎會懂得其中殘酷?日漫作品中也有很多反戰題材的作品,像是宮崎駿的《起風了》,片淵須直的《在這世界的角落》都在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發動戰爭的不是平民,而平民往往是受傷最深的,當戰火燃起,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
  • 人類曾經被毀滅 343「轟擊月球戰爭與地球史前戰爭是同一場戰爭」
    人類曾經被毀滅 343再者,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都發現,在地球史前文明中有極強高溫造成的地質結構和被毀滅的城市遺址,這說明地球上確實經歷過一場十分殘酷的戰爭,將月球曾遭到轟擊與這場戰爭相互聯繫是再自然不過的了。想一想月球在太空中的位置,你就會覺得這樣聯想幾乎是唯一的可能。
  • 宮崎駿:用人類的情感去塑造角色
    他的目標不是以居高臨下的口吻給孩子講道理,而是去製作電影,讓所有人都能夠進一步了解人類的境況。宮崎駿製作了許多的人類角色動畫電影像《通煙囪工人與牧羊女》、《白蛇傳》* 等等是宮崎駿動畫手法的靈感來源,他一直欽佩迪士尼早期動畫的製作技術,但認為這些作品在情感描繪上都過於簡單了,人們不會苛責早期動畫的略顯膚淺,但是宮崎駿力圖想要去改變這一點
  • 8種毀滅人類的方法,這些好萊塢大片中的場景會成為現實嗎?
    科學幻想的一大作用就是能起到啟示的作用,各種科幻大片中的末日場景有時也是對人類自身的一種警示。最近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和災難大片《全球風暴》中,其實都是一種對人類自我毀滅方式的設想,而科幻和災難大片中向來不會少了「花樣作死」的末日危機,下面這8大毀滅人類的方式,你覺得哪一種最合理呢?
  • 《我這樣的機器》:未來人工智慧下人類的困境
    所以「譯後」「疫後」,我想可以從人性和人類命運的角度,「記」一下我的感受。人類對於自身的定位,一直充滿著矛盾。有時候我們是「宇宙的精靈、萬物的靈長」,有時候又是地球上最邪惡、最兇殘、最具破壞力的物種,最終會在瘋狂中把自己也折騰完蛋。群體如此,個體亦然。主張人性惡的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那麼,人的「性」是什麼呢?我們的肉體嗎?
  • 豆瓣9.1,這部曾被宮崎駿「看衰」的動畫,最終成為了日漫史詩
    後者則為宮崎駿在組建吉卜力之後的第一部創作,但由於其中內含的環保思辨,使得它長久以來都被視作為日本動畫的巔峰之作,從未被後來者所撼動。今天這期內容,我將會繼續就宮崎駿的動畫進行解讀,而這便是《風之谷》上映兩年後到來的《天空之城》。
  • 現代的悖論:機器與人類關係
    通過複製,任何機器都有可能在很短時間就達到人類中愛因斯坦那樣的思維能力,而這是大多數人窮盡一生也學不到的。 現代人並不比古人更聰明,但機器卻一直以摩爾定律在進化,機器因此在很多方面超越人類。當體力和智力被機器取代之後,人類作為「勞動性動物」越來越「沒用」。 如果說核武器使人類面臨毀滅的危險,那麼人工智慧則使人類面臨淘汰的危險。
  • 科幻片《末日激戰》中字預告 「獵鷹」成AI戰爭機器
    科幻片《末日激戰》中字預告 「獵鷹」成AI戰爭機器 2021-01-07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