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如無特別說明,本系列文稿中談到的企業均指製造業企業。
企業是有機體還是無機體?細究起來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但是從經營常識來看,在數字時代,眾多企業無法迴避這個尖銳的問題。社會組織只能用自然科學中的「有機體」和「無機體」來打比方,我們還不能生硬地套用。但是我們確實看到不少企業在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企業變為「無機體」。
為什麼?
不得不說,這和企業界相愛相恨的IT有關。
「業務在多個垂直系統中試圖集成,但是企業卻在慢慢被割裂」
企業的經營越來越離不開系統,越來越離不開信息化,這是我們當前的一個共識。近幾年的MES熱,讓許多企業突然感受到系統集成的壓力,信息化工作開始正式進入「深水區」。MES不只是生產執行系統,它的輸入包含來自ERP中的訂單、計劃任務,包括來自WMS中的物料數據,還有設備聯網產生的數據,也還有PLM中的工藝數據,CRM中的客戶特殊要求與在交付周期裡幾乎連續的變更。生產車間是企業價值創造的關鍵節點,這裡許多太多的系統來匯集,與越來越多的智能生產裝備做結合,企業經營才能如虎添翼。
在MES得到充分尊重之前,企業的ERP作為人財物和業務的管理工具,我們所強調的流程,通常還是聚焦在制度的落地與工作效率的提升這些方面。系統與機器並沒有廣泛的連接,大部分是一個「工單」。車間與企業經營系統以一個弱連接的方式在協同。至少,人和機器還是在不同的域,並不需要非常一致的「語言」。直到社會倡導的智能製造無法依靠車間力量的時候,我們發現了問題。
我們發現,企業有兩種類型的系統:
(1)各司其職的組裝型:根據功能選擇不同品牌的軟體,通過數據接口連接。
(2)功能一體化的整合型:選擇包含企業所需大部分功能的軟體,通過二次開發進行補充。
無疑,更多的企業採用的是「類型一」。這並不是企業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在企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是軟體公司快速發展過程中相對被動選擇的結果。如前所述,我們僅僅局限於在流程方面的集成,或者說是「軟集成」,即便無法達到,還可以通過人工來實現一部分。但是如果要做和設備有關的「硬集成」,生產現場對系統的耦合要求就提升了至少一個量級。
「ERP的基因是來源於製造業,本身就是「有機體」的外部表達」
瑞典有一家ERP公司叫莫寧特(Monitor Group),其中國區總經理朱偉翔先生最近在一次課上說:
最早期的ERP其實就是一個針對製造型企業的,以製造流程管理,主要是生產計劃和倉庫管理為核心的製造系統。
但是隨著時間變遷,由於企業管理需求的增加,ERP逐漸發展為包含銷售、採購、生產、質量管理、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等的綜合性系統。
從生產製造層到業務財務一體化再到管理層BI,企業夢寐以求的管理-業務-製造一體化的縱向集成形成了。
這是一個「自然進化」的進程。
一個與蘇州人口相當的瑞典,製造成本高於蘇州至少三倍以上,卻製造許多國際知名高價值產品,其中製造的作業管理信息化,肩負起高質量、降成本的任務,而莫寧特的Monitor ERP System系統貢獻了約40%製造業者以上的任務。
系統的力量也早已被中國企業認識到,但是懊惱之處是集成。目前相對積極的辦法是打造不同的「中臺」來試圖從結構上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市場在敏捷性方面越來越高的要求,讓這樣努力的方法也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今年年初茅臺的中臺項目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背後與這樣的潛在衝突不無關係。
企業的系統選型越來越傾向於「類型二」。
真正的類型二是什麼樣子的?
類型二為什麼會在企業中擁有更好的認可度?
對於到現在為止,信息化工作還不充分的企業來說,類型二會讓它們擁有新一輪的「後發優勢」嗎?
處於集成泥沼裡的企業是不是就能有了新的契機?
我們在後續的討論中將一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