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帖》文本內容為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一篇駢體散文,是其寫給好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描繪了浙江境內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一段沿岸的秀麗風光與所見所聞。看似描繪風景,實則託物言志。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功名官場的厭倦,體現了作者高潔的心境。
吳讓之此帖圓潤遒婉,疏朗雋逸,其飄逸俊雅的書寫風格與清新雋永的文字內容相得益彰,堪稱雙璧。
【原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藝術特點:形體結構、用筆力度、線條質感是實現書法審美價值的三個要素。
首先,吳讓之此帖獨具魅力的用筆是實現其藝術風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吳氏用筆在繼承古法的同時,還有機融入了隸書厚重的筆觸。使篆書本易顯得單調的線條顯得遒勁沉穩。強弱對比,頓挫分明,穠纖相間,枯潤兼備,使線條質感呈現出一種立體的、多層次的審美特徵。在用筆上,大膽突破前人小篆幾何意義上的橫平豎直及左右弧線。略呈覆式的橫畫處理,轉折處筆鋒的使轉變化及收筆處精巧的出鋒,這些看似細微的用筆技巧,使字形在體現秀雅舒朗特質的同時,又有了生動別致耐人尋味的細節,構成了吳氏篆書特有的溫婉細膩美感。
在筆法技巧的運用上,中側並用,姿致多變,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小篆由於純中鋒用筆,在實現線條均勻潔淨的同時所帶來的單調感。傳統的篆書風尚,在用筆上要求藏頭護尾,筆筆中鋒。講究珠圓玉潤,勻稱工穩,其起筆、行筆及收筆的力度保持高度一致,極力體現出一種「鐵線」或「玉箸」式的均勻嚴整的審美特徵。吳讓之此帖的用筆,在繼承「二李筆法」的同時,不斷精進,以其全面的學識修養將書外功夫融入其書藝創作,極大地拓展了篆書線條藝術的表現空間。同時,其漲墨及側鋒的引入,也大大提升小篆的藝術感染力。
行筆的輕重徐疾直接影響著線條質感的產生及風格的形成。用筆提按力度的強弱變化帶來的是線條粗細對比,而筆鋒含墨量的多寡及用筆速度的快慢帶來的則是線條的枯潤變化。通過此帖,我們可以發現吳讓之在用筆上極盡節奏變化之能事,中側兼用,枯潤相生,給人們帶來極其強烈的審美體驗。如若其沒有豐富的見識學養作支撐,沒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做前導,而是傳承因襲圓潤嚴整的秦篆,便不可能有如此豐富完備的用筆技巧,也不可能將俊朗秀逸的書風臻於完善。
一,獨體結構
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字的結構沒有偏旁,自成體勢。一般分為直勢和曲勢兩種。直勢形正,骨涵其中,要不偏不欹,嚴整端穩,如「百」。曲勢和婉,姿態生動,要掌握好重心,穩而得勢,如「下」。有懸垂筆畫的獨體字,一定要把重心上提(約在字的三分之一處),以便更好地突出吳氏篆書「吳帶當風」的秀美姿態,如「東」。有長橫託底且上為豎弧筆畫者,一定要重心下壓,使之穩妥而挺秀,如「上」。
二、向背結構
篆字體勢的向背,主要靠左右相對的兩條縱式筆畫(或偏旁)的形態來體現的。相向者,兩弧向內呈環抱式,如「夾」。相背者,兩弧向外呈背對式,如「富」。相向者,雖內抱而各有獨立之勢;相背者,雖向外而猶存聯絡之意。臨寫時務必左顧而右盼,理解左右兩部分的內在聯繫。
三,迎讓結構
由於一些漢字各偏旁的自身特徵,偏旁之間要處理得渾融整體,相融相合,切不可各自為伍,相互割離,如「急」。
四,附麗結構
字的左右兩部分若有縱深或整飭之別,一定要以長帶短,以短附長,如祖領孫,相映成趣方見其妙,切不可左右一般高下,呆板失神,如「相」。
五,排疊結構
字的左右相列為「排」,上下組合為「疊」。「排」多以縱密的豎畫來體現,如「流」,「疊」多以繁複的橫畫而構成,如「望」。多豎畫之字,一定要布置停勻,多橫畫之字,一定要嚴謹縝密。
六,包圍結構
包圍結構的字要圍中有缺,氣息通達,方可富有生機。上包下或左包右的字,要有舒展秀勁之意,如「富」。左包右或下包上的字,要圍而不堵,靜穆雅逸為妙,如「底」。全包圍的字要於內布置爽然,安妥自適。
在臨習此帖時亦不可囫圇吞棗,簡單照抄。對於錯訛之處應予更正。以下對錯訛之處逐一指出:「遊魚」應為「遊魚」,「無閡」應為「無礙」,「夾嶂」應為「夾岸」,「高樹」應為「寒樹」,「兢上」應為「競上」,「成均」應為「成韻」,「不成」應為「不窮」,「望風」應為「望峰」,「由昏」應為「猶昏」。另外在用筆上,個別字因漲墨洇化稍顯過度,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其「清」「勁」「秀」的藝術特色,我們在臨習時也應注意筆鋒含墨量的控制。
臨帖只是一個過程,一種手段。臨帖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筆墨技巧的反覆訓練,及對原帖的獨立解讀,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
【終】
書法字帖·書法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