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冰(字少溫)是唐代著名的文字學家和書法家,他的仕途平坦,在篆書藝術領域成就非常顯著,復興了小篆,並且對唐代篆書藝術領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具體分析李陽冰學書思想之前,了解和梳理李陽冰的書學背景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十分必要的。李陽冰所生活之時代是盛中唐時期,盛中唐時期的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為藝術的發展營造了十分良好的氛圍和契機。像我們熟知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韓愈、柳宗元等名家都是這個時期的。
此外,這個時期的帝王將相都十分重視文藝的發展,如唐太宗建立書學專科學校;武則天下令習藝館內設篆書、飛白書宮教博士;科舉考試中考核文字理論與書法;高度重視古文字,出現了顏師古等古文字學家。這些都是推動李陽冰復興小篆的外因。
李陽冰的篆書風格大體上可分為早期的繼承階段、中期的創新階段和晚期的成熟階段。繼承階段時期李陽冰的篆書中規中矩、典雅端莊;創新時期開始顯現出筆和結構上的變化,無論是筆法還是布局都從秀美轉向強勁的陽剛之美;後期李陽冰的篆書書體已經到達了相當的藝術境界,成熟精煉的結構展現了雄健渾厚的大唐氣象。在中國書法史上,李陽冰佔據很高的地位。
《玉簪志》評價李陽冰是李斯後的第一人,李陽冰其本人對於自己的篆書也評述到:「斯翁之後,直至小生」。對於李陽冰篆書的評價和認可大多是從美學觀出發的,大體來講其藝術特色可分為:第一,李陽冰篆書形態具有「法中有意」的技術觀。唐代書法的尚法特徵具體表現在字法的法度規範和嚴謹性。李陽冰最初學習李斯的篆書,他是秦小篆的完全繼承人,十分注重中鋒運筆,結構布置變化有理有度,曲直相宜,線條能夠和諧統一地搭配。在秦小篆基礎上,李陽冰筆法出新,用筆靈活,意態衝融,體勢靈動,具有非常強的書寫感。直觀李陽冰篆書,可以感受到用墨和用筆的氣息,從美學角度來看有一種書寫的意態感。
其代表作《三墳記》線條圓融,具有篆書的法度,在其法度之外有具備一種意態,這種意態又顯示出了寫意和規範中力求有收有放的中間點的書寫性。「法中有意」就是李陽冰篆書特色的技術觀。第二,李陽冰篆書中「篆法自然」的美學觀。書法藝術最高理想和境界即是道家推崇的道法自然,書法藝術價值美的本質在於突出個體生命意識和自然的意蘊,眾多書法家取法於自然是崇敬自然、歸屬自然的美學追求和創作意向。李陽冰研究篆書用筆結體之道,認為篆書源於自然,字體本身是自然的反映,也是自然神態和物象的凝鍊和高度概括總結
唐舒元輿的贊陽冰曰:「當時議書者亦皆輸伏之,且謂之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備,光大於秦斯有倍矣」。就連李白也稱讚其書法:「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眾多書家對於李陽冰都極盡溢美之詞,足以說明他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不論在書法還是文學造詣上,李陽冰都為世人所驚嘆,尤其在書法上。北宋朱長文的《續書斷》中曾提及:「當世學者皆傾伏之,以為其格峻,其氣壯,其法備,又光大於秦斯矣」。自此之後宋代釋夢英、徐鉉,元代趙孟,清代孫星衍、莎神芝都沿襲了李陽冰篆書的風格,現代眾多的書家與書法愛好者也同樣以李陽冰為學習的模範。由此可見,李陽冰不愧為復興小篆第一人。
總之,李陽冰在筆法、結體、章法上的盡善盡美,使其小篆成為學習法度、規矩、錘鍊線條感的佳本之一。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為他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良好的文化素養與儒道精神為他的書法注入活力。從臨習到創新、從稚嫩到成熟,李陽冰三十年未曾懈怠。他對於傳統篆籀的承襲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也為後世篆書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提供了一種學習借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