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典雅,秀美圓融:評李陽冰的書法藝術

2020-12-04 松風閣書法日講

李陽冰(字少溫)是唐代著名的文字學家和書法家,他的仕途平坦,在篆書藝術領域成就非常顯著,復興了小篆,並且對唐代篆書藝術領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具體分析李陽冰學書思想之前,了解和梳理李陽冰的書學背景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十分必要的。李陽冰所生活之時代是盛中唐時期,盛中唐時期的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為藝術的發展營造了十分良好的氛圍和契機。像我們熟知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韓愈、柳宗元等名家都是這個時期的。

此外,這個時期的帝王將相都十分重視文藝的發展,如唐太宗建立書學專科學校;武則天下令習藝館內設篆書、飛白書宮教博士;科舉考試中考核文字理論與書法;高度重視古文字,出現了顏師古等古文字學家。這些都是推動李陽冰復興小篆的外因。

李陽冰的篆書風格大體上可分為早期的繼承階段、中期的創新階段和晚期的成熟階段。繼承階段時期李陽冰的篆書中規中矩、典雅端莊;創新時期開始顯現出筆和結構上的變化,無論是筆法還是布局都從秀美轉向強勁的陽剛之美;後期李陽冰的篆書書體已經到達了相當的藝術境界,成熟精煉的結構展現了雄健渾厚的大唐氣象。在中國書法史上,李陽冰佔據很高的地位。

《玉簪志》評價李陽冰是李斯後的第一人,李陽冰其本人對於自己的篆書也評述到:「斯翁之後,直至小生」。對於李陽冰篆書的評價和認可大多是從美學觀出發的,大體來講其藝術特色可分為:第一,李陽冰篆書形態具有「法中有意」的技術觀。唐代書法的尚法特徵具體表現在字法的法度規範和嚴謹性。李陽冰最初學習李斯的篆書,他是秦小篆的完全繼承人,十分注重中鋒運筆,結構布置變化有理有度,曲直相宜,線條能夠和諧統一地搭配。在秦小篆基礎上,李陽冰筆法出新,用筆靈活,意態衝融,體勢靈動,具有非常強的書寫感。直觀李陽冰篆書,可以感受到用墨和用筆的氣息,從美學角度來看有一種書寫的意態感。

其代表作《三墳記》線條圓融,具有篆書的法度,在其法度之外有具備一種意態,這種意態又顯示出了寫意和規範中力求有收有放的中間點的書寫性。「法中有意」就是李陽冰篆書特色的技術觀。第二,李陽冰篆書中「篆法自然」的美學觀。書法藝術最高理想和境界即是道家推崇的道法自然,書法藝術價值美的本質在於突出個體生命意識和自然的意蘊,眾多書法家取法於自然是崇敬自然、歸屬自然的美學追求和創作意向。李陽冰研究篆書用筆結體之道,認為篆書源於自然,字體本身是自然的反映,也是自然神態和物象的凝鍊和高度概括總結

唐舒元輿的贊陽冰曰:「當時議書者亦皆輸伏之,且謂之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備,光大於秦斯有倍矣」。就連李白也稱讚其書法:「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眾多書家對於李陽冰都極盡溢美之詞,足以說明他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不論在書法還是文學造詣上,李陽冰都為世人所驚嘆,尤其在書法上。北宋朱長文的《續書斷》中曾提及:「當世學者皆傾伏之,以為其格峻,其氣壯,其法備,又光大於秦斯矣」。自此之後宋代釋夢英、徐鉉,元代趙孟,清代孫星衍、莎神芝都沿襲了李陽冰篆書的風格,現代眾多的書家與書法愛好者也同樣以李陽冰為學習的模範。由此可見,李陽冰不愧為復興小篆第一人。

總之,李陽冰在筆法、結體、章法上的盡善盡美,使其小篆成為學習法度、規矩、錘鍊線條感的佳本之一。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為他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良好的文化素養與儒道精神為他的書法注入活力。從臨習到創新、從稚嫩到成熟,李陽冰三十年未曾懈怠。他對於傳統篆籀的承襲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也為後世篆書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提供了一種學習借鑑的方式。

相關焦點

  • 淺談:李陽冰小篆形態的造型分析與美學比較
    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名世,歷代書法評論以為,李陽冰得大篆之圓而弱於骨,得小篆之柔而緩於筋。本章筆者從圖像分析的視角,對李陽冰小篆形態與秦篆形態、李陽冰小篆形態與漢篆形態、李陽冰小篆形態與同時代其他篆書形態進行圖像分析與美學比較,有助於把李陽冰小篆置於篆書發展史中,釐定其美學特點,為後人學習與小篆創作提供依據。
  • 李陽冰,李斯之後第一人
    李陽冰,李斯之後第一人。 「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後,一人而已。」
  • 馮世平書法作品欣賞
    看過馮世平先生書法或接觸過馮先生的書法愛好者,都會說先生的書法字如其人、立品為先、書法清高。一件上乘書法作品要從三個方面去考慮, 即書法藝術的美學三要素:用筆、結字、章法。當然從更高層次的美學要素是氣,是神,是韻,是情,是整體的格調,意境。
  • 書壇大咖顧本建,楷書醉翁亭記欣賞,行筆剛健瀟灑,結體古樸典雅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 位於四川眉山的這座祠廟,古樸典雅,綠水縈繞
    位於四川眉山的這座祠廟,古樸典雅,綠水縈繞,很多人還不知道,它就是----三蘇祠。三蘇祠歷史悠久,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呈現出獨具魅力的園林藝術,古樸典雅,有著寶貴的文化資源,位於眉山市的中心城區,這裡位置獨特,曲徑通幽。
  • 小篆大家之李陽冰
    公元762年,中國詩歌史上最耀眼的天才巨星李白即將隕落,臨走之前,他將自己的詩歌文稿交付給了自己的叔叔李陽冰。能夠編撰詩仙的文稿,就足以留名後世,但是,李陽冰流芳後世,靠的是自己的實力——小篆!從秦朝到唐朝的一千年間,是中國書法的黃金髮展期,其間隸草行真紛至沓來,高手大神風雲際會。草聖張芝、楷書鼻祖鍾繇、書聖王羲之……到了盛唐,更是中國書法的最高峰: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等等,每一位都是高山仰止,無人能及。然而李斯創立的小篆卻一直無人問津,直到李陽冰的出現。
  • 禪意十足的茶室不一般,古樸典雅有韻味,讓喝茶成為一種享受
    禪意十足的茶室不一般,古樸典雅有韻味,讓喝茶成為一種享受高檔花梨實木茶盤樹樁茶具4合1燒水採用優質的花梨木為材料,製作的一款茶盤,手工精雕的紋理非常漂亮大氣。也顯得高檔,讓你待客更有面子。銅香爐香薰爐家用盤香爐純銅茶道檀香做非常精細,純銅典雅高貴,點燃一支香縷縷青煙的感覺似雲中仙。
  • 泉港虎石村:紅磚古窯文化館 古樸典雅迎客來
    紅磚素以古樸典雅示人,閩南紅磚文化則自這樣的古樸中,為我們傳遞著歷史的幽香。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泉港後龍鎮坑仔底村虎石自然村的紅磚窯業曾盛極一時。  虎石自然村的海絲紅磚古窯文化館,是在隆慶古磚窯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走進文化館,大廳裡展示著制磚流程及工藝,以及從村裡老人家中收羅而來的各式舊物,諸如紅牆磚、瓦當、燈籠、熨鬥、吼獅、大食蟻獸等,這些都是過去磚匠用紅磚製成的。
  • 書法藝術的四要素
    在藝術的領域裡,中國書法,可說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而中國書法之所以成為獨特的藝術,主要是具備有兩項先天的先決條件:第一,因為中國的文字始於象形,在圖畫的基礎上提升而成為一種抽象的藝術造型;第二因為書寫的工具是毛筆,筆毛輕軟,濡墨著紙時,線條的粗、細、曲、直、濃、淡,均可隨意自如,變化多端,表現出美妙的筆法來,蔡邕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正是這個道理。
  • 多元汲取 卓然一家——孫玉田書法藝術解析
    漢代書法肅穆莊重,結構謹嚴、整齊規矩、古拙質樸; 唐代書法嚴謹雄健、法度森整,飛動飄逸伴隨嚴整緊勁 或遒勁圓活,推崇雄強肥碩、豪放飛動的陽剛之美,以 「尚法」見長。玉田先生少時喜將險勁之氣象與漢唐的 嚴謹雄健予以整合,形成既古樸拙重又放逸靈動之書風, 其棲心於碑帖,深得書法的骨力與堅凝。
  • 中國藝術大師介紹:張大千的書法道路
    大千先生不僅精繪畫,能詩文,工篆刻,而且善書法。除題畫外,他一生極少為人作書,故書名為畫名所掩,殊不知其書法亦卓然成家。據我們所知,張大千的書法經歷過一個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童年到1936年。張大千少時隨母、姊習畫,從兄張善孖學書。
  • 董江海‖墨海筆林覓快樂——記張呈祥的書法藝術
    墨海筆林覓快樂——記張呈祥的書法藝術文/董江海
  • 走進龍現代藝術中心,品園林景致,賞藝術之美
    藝術中心坐落於綠水環繞的菊泉文化街,毗鄰百花盛開的顧村公園。它是一座將歷史與藝術並重的綜合性現代藝術中心,場館外觀氣勢恢宏,配有亭臺廊榭、白牆黛瓦,舒展著精緻的江南園林氣韻。藝術中心主體建築共四層,一層為展廳,其餘則為「文昌閣」。
  • 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其實,鍾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並不限於一家之學。宋代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就記述了鍾繇的書法成功經過,說他少年時就跟隨一個叫劉勝的人學習過三年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
  • 張永基: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要師古不泥
    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了張永基書畫藝術創作的靈感,特別是在甘肅出土的大量的秦漢簡牘、敦煌經卷、碑刻藝術等等,不僅成為張永基書畫藝術創作實踐中的範本,還成為他書畫藝術理論研究上的瑰寶,正是對這些浩瀚歷史中的簡牘、經卷、碑刻藝術的探索和追尋,一方面,形成他書法創作上「簡約而張弛有度、飄逸而跌宕遒麗」的風格,另一方面,理論研究上著就了「甘肅省首部有頭有尾、書法發展歷史脈絡清楚且厚重大氣的書法史志《甘肅書法史
  • 南宮碑書法傳人—王樂同
    樂同生於書法之家,天資聰慧,自幼酷愛書法,手筆甚好。11歲拜清未大書法家張裕釗再傳弟子李鶴亭(王先生舅父)書法大家為師,得張裕釗書體真傳。領李鶴亭技藝真諦。在恩師嚴格要求指導下,先生70年精研細琢,筆耕不輟,不懼臨池之苦,不畏世道炎涼,獻身於中華民族瑰寶,掌故於民族文化遺產,形成了字如其人,渾厚古樸,內圓外方,筋骨內蘊,秀而不華,獨特的藝術風格。
  • 王樂同書法藝術研討會暨王樂同書法藝術研究院大名院址揭牌儀式在...
    王樂同書法藝術研討會暨王樂同書法藝術研究院大名院址揭牌儀式在我縣舉行 2020-12-08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