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2年,中國詩歌史上最耀眼的天才巨星李白即將隕落,臨走之前,他將自己的詩歌文稿交付給了自己的叔叔李陽冰。能夠編撰詩仙的文稿,就足以留名後世,但是,李陽冰流芳後世,靠的是自己的實力——小篆!
從秦朝到唐朝的一千年間,是中國書法的黃金髮展期,其間隸草行真紛至沓來,高手大神風雲際會。草聖張芝、楷書鼻祖鍾繇、書聖王羲之……到了盛唐,更是中國書法的最高峰: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等等,每一位都是高山仰止,無人能及。
然而李斯創立的小篆卻一直無人問津,直到李陽冰的出現。李陽冰承李斯筆法,然線條變平直為圓曲,體態變莊嚴為活潑。他的代表作之一《城隍廟記》最能體現。

唐代《續書評》稱: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後,一人而已。清代王澍《竹雲題跋》稱其:運筆如蠶吐絲,骨力如棉裹鐵。李陽冰對自己的小篆也很「狂」,曾曰:「斯翁(李斯)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這很像李白叔叔說的話。
尤其能代表李陽冰成就的,當首推《謙卦碑》。此碑筆法雄健,氣勢犀利,風骨遒勁。雖題跋毀壞無存,而碑體尚存。

奇怪的是,這樣鼎鼎大名的人物,其生卒年份居然無記載。據史料記載,李陽冰和張旭、顏真卿私交甚好。也許是古來小篆皆寂寞,李斯李陽冰這兩位小篆大家如同兩座孤峰聳立,而第三位小篆大家的出現同樣要再等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