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大家之李陽冰

2020-12-05 小篆大美

公元762年,中國詩歌史上最耀眼的天才巨星李白即將隕落,臨走之前,他將自己的詩歌文稿交付給了自己的叔叔李陽冰。能夠編撰詩仙的文稿,就足以留名後世,但是,李陽冰流芳後世,靠的是自己的實力——小篆!

從秦朝到唐朝的一千年間,是中國書法的黃金髮展期,其間隸草行真紛至沓來,高手大神風雲際會。草聖張芝、楷書鼻祖鍾繇、書聖王羲之……到了盛唐,更是中國書法的最高峰: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等等,每一位都是高山仰止,無人能及。

然而李斯創立的小篆卻一直無人問津,直到李陽冰的出現。李陽冰承李斯筆法,然線條變平直為圓曲,體態變莊嚴為活潑。他的代表作之一《城隍廟記》最能體現。

城隍廟記(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唐代《續書評》稱: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後,一人而已。清代王澍《竹雲題跋》稱其:運筆如蠶吐絲,骨力如棉裹鐵。李陽冰對自己的小篆也很「狂」,曾曰:「斯翁(李斯)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這很像李白叔叔說的話。

尤其能代表李陽冰成就的,當首推《謙卦碑》。此碑筆法雄健,氣勢犀利,風骨遒勁。雖題跋毀壞無存,而碑體尚存。

謙卦碑(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奇怪的是,這樣鼎鼎大名的人物,其生卒年份居然無記載。據史料記載,李陽冰和張旭、顏真卿私交甚好。也許是古來小篆皆寂寞,李斯李陽冰這兩位小篆大家如同兩座孤峰聳立,而第三位小篆大家的出現同樣要再等一千年!

相關焦點

  • 淺談:李陽冰小篆形態的造型分析與美學比較
    周越《古今法書苑》說:「唐李陽冰工篆書,人號之為筆虎」。趙明誠《金石錄》說:「陽冰在肅宗朝所書,改是年尚少,故字畫差疏瘦。至大曆以後諸碑,皆誤暮年所篆,筆法愈淳勁。」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名世,歷代書法評論以為,李陽冰得大篆之圓而弱於骨,得小篆之柔而緩於筋。
  • 古樸典雅,秀美圓融:評李陽冰的書法藝術
    李陽冰所生活之時代是盛中唐時期,盛中唐時期的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為藝術的發展營造了十分良好的氛圍和契機。像我們熟知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韓愈、柳宗元等名家都是這個時期的。這些都是推動李陽冰復興小篆的外因。李陽冰的篆書風格大體上可分為早期的繼承階段、中期的創新階段和晚期的成熟階段。繼承階段時期李陽冰的篆書中規中矩、典雅端莊;創新時期開始顯現出筆和結構上的變化,無論是筆法還是布局都從秀美轉向強勁的陽剛之美;後期李陽冰的篆書書體已經到達了相當的藝術境界,成熟精煉的結構展現了雄健渾厚的大唐氣象。在中國書法史上,李陽冰佔據很高的地位。
  • 李陽冰,李斯之後第一人
    李陽冰,李斯之後第一人。 「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後,一人而已。」
  • 小篆發展概述
    在文字方面,經李斯等人建議,遂以秦國現行文字——小篆為標準,作為當時的官方文字。現存最早的小篆就是當時秦始皇巡視全國時在各地豎立的傳為李斯所書的刻石,如《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會稽刻石》、《嶧山刻石》等為代表。
  • 當自然崇拜遇上風霜雨雪 古代大家如何筆騁這些世事現象?
    真正的大家,是如何筆騁風霜的?作者:興興上小學時,對於自然和地理課程感興趣,因為涉及到很多大自然的奇異現象,激發好奇心。那時的夢想就是做個探險家。後來讀到《千字文》,開篇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逐步知道風霜雨雪乃自然界常見現象。但在傳統社會「先入為主」的另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則是來自民間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
  • 《為什麼英語大小寫字母卻長得像中國的小篆偏旁部首?!》
    、中國秦文研究會〈所〉創始人,著名書法家李文放先生耗數十年之心血,傾其所有,執筆集補重書完成了秦七刻石小篆碑文,計約1874字。除秦七刻石小篆碑文由李文放先生執筆集補重書完成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權威專家、學者鑑定「已達神似」之外,接近李斯小篆精華部分的還有東漢時期著名經濟學家、文學家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是科學文字學與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寫小篆必須圓起圓收嗎?不要讓錯誤的方法,成為你書法進步的阻礙
    說起小篆,大部分人可能會比較陌生,倘若提起秦始皇,那就廣為人知了。小篆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出「書同文」這一舉措,所制定的官方文字,所以也被後世稱之為「秦篆」。由於小篆法度嚴謹,字形古樸優雅,被很多書法愛好者作為書法入門的首選。
  • 民國書法大家錢玄同,一個用科學眼光來研究書法的探索者
    錢玄同是民國時期知名的書法大家,他的書法或許由於過度強調「技」法,反而失去了書寫的自然和生趣,但是也別具特色。,錢玄同是民國時期科學實踐的先驅,他的書法創作與科學緊密相連,他也期望通過自己的探索使書法這門古老的藝術呈現出新的活力。
  • 《說文解字》第87課:「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芼」是什麼意思
    王念孫的《廣雅疏證》說:「之言茂,葆之言苞也。」顯然,這個字也有草茂盛的意思。因為有「葆」字與「苞」的互證,所以這裡的草應當是初生的細草,合在一起,就是「細草叢生」。如圖:(嫩草叢生)字的小篆寫法如圖:(字的小篆寫法)
  • 漢字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芩」裡的「芩」是什麼植物
    讀音出自《廣韻》,字義出自《禮記.間傳》「齊衰之喪,居堊室,芐翦不納。」鄭玄注說:「芐,今之蒲萍也。」就是蒲蓆,這是常見物,不上圖了。另外,在這個讀音之下,還有一個字義是一個姓氏,《萬姓統譜》裡有記載。
  • 神秘的天幹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寅」
    《說文解字》之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第三講:寅今天,我們依然講兩個話題:第一個:研究「小學」的大師黃侃。到了小篆,這個「箭頭」就變成了一個「寶蓋兒」,變成了一個房子,這就完全失去了原來「雙手奉矢」表示尊敬的這個意思。那麼如果我們根據小篆的字形來解字,它的意思可能就跑偏了,離造字的本意就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