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刻石》二玄社出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文字方面,經李斯等人建議,遂以秦國現行文字——小篆為標準,作為當時的官方文字。現存最早的小篆就是當時秦始皇巡視全國時在各地豎立的傳為李斯所書的刻石,如《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會稽刻石》、《嶧山刻石》等為代表。
由於秦代篆書十分成熟和鼎盛,已經達到了一個完美的高度和極限,使之在以後的漢代直至隋朝都一直式微,漢代僅見的篆書作品很少,如《袁安碑》、《袁敞碑》、三國·吳《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這樣的局面,一直到了唐代,可以說是篆書的復興時期,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繼承李斯篆法而兼有改變,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般若臺銘》、《城隍廟記》、《棲先塋記》、《三墳記》等。對比李斯和李陽冰的篆書風格,可以看出來李斯篆書主要表現為整齊劃一、沉著端莊,用筆藏鋒圓轉、橫平豎直、縱向取勢、體形長方,極盡規範工整之能事,表現了一種端嚴整飾的意蘊。
從李陽冰的《般若臺銘》可知其線條處理儘管還是李斯遺風,但不再是「玉箸拱垂」,而是在均勻中透出局部的錯落與誇張,特別是在風格表現上,一改李斯小篆的溫潤恬靜之風,表顯的大氣磅礴。唐代之後,篆書歷經宋元明三朝沒落,直到清初,小篆的發展仍難突破「二李」風格。隨著碑學的興起,清代出現了諸多重碑抑帖的書學理論,這些書學理論既有較高的審美水準和理論深度,又具備相當可觀的數量,為篆書在清代的復興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清代篆書創作從以王澍為代表的學者型書家「承前」,到以鄧石如為代表的創新型書家「中興」,實現了創作和理論方面的雙突破。鄧石如開闢了一條篆書藝術的創新之路,為後來的吳熙載、楊沂孫、趙之謙、吳昌碩等篆書家指引了方向。由此,清代晚期的篆書發展進入了全面復興和繁榮的時代。
《嶧山碑》又稱《嶧山刻石》,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率群臣東巡,登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丞相李斯等頌秦德而立,歌頌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此碑為秦始皇刻石之始,前為始皇詔,144字。「皇帝曰」以後為秦二世詔,79字,字略小。《嶧山碑》久佚,唐時已不傳。今傳者皆摹刻本,有7種:長安本、紹興本、浦江鄭氏本、應天府學本、青社本、蜀本、鄒縣本,其中公認為長安本最好。長安本為宋人鄭文寶得其師徐鉉所藏佳本於宋代淳化四年(993)重刻於長安,此碑現存西安碑林。圓首方座,通高218釐米,寬84釐米。小篆書,兩面刻字。雖為復刻,但猶存秦篆遺意。
《嶧山碑》為李斯所書,此碑用筆單純齊一,藏鋒逆入,圓起圓收,轉角處都呈弧形,無外拓之筆。結字對稱均衡,又強調在對稱中求變化,有一種圖案花紋似的裝飾美,符合黃金分割的法則,章法秩序井然,具有節奏韻律感。秦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改造、演變而成的,受《石鼓文》、《秦公鍾》的影響較大,形取長方,更為線條化。《嶧山碑》構圖整齊,婉轉通暢,成為篆書的規範化和定型化代表,規矩森嚴,缺少變化,過分追求對稱和均衡,而失去藝術趣味。清人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力求變法,方圓兼施,結體多,才使篆書出了新意。我們學習小篆書,可從《嶧山碑》入手,先求嚴謹規矩,等掌握書寫方法之後,可臨習清人的流派篆書,方能隨運變化,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嶧山碑》釋文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火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嶧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曰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袁安碑》,現藏河南省博物院,漢代石刻,全稱《漢司徒袁安碑》。碑殘高139釐米、寬73釐米、厚21釐米,石灰巖雕刻,1929年在河南偃師縣城南辛家村發現。碑文共10行,滿行存15字,內容主要記載袁安的生平,與《後漢書•袁安傳》基本相同,但較簡約。碑上有圓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間,正當碑中,為漢碑之所僅見。由於該碑發現較晚,字口鋒穎如新,書法渾厚古茂,雄樸多姿,線條纖細婉轉,體態遒勁流暢,飄逸圓融中盡顯端莊方正,是漢代篆書的典型代表。現代書家費聲騫評《袁安碑》:「此碑筆畫瘦勁,纖而能厚,結體寬博,運筆圓勻,碑字清晰,可供學篆取法善本。」
《袁安碑》釋文:
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學)。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五年四月乙(亥)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僕。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漢司空袁敞碑》,東漢永元四年(117)立。篆書,十行,行五至九字不等。殘石高七十八點五釐米,寬七十一點五釐米。1923年春在河南偃師縣出土,1925年為羅振玉購得,現藏遼寧省博物館。《袁敞碑》出土時因已斷缺,初不知碑主是誰,立於何年。經馬衡先生考證,始定為袁安之子袁敞的墓碑。與《袁安碑》字體如出一手。此碑以方折之筆作篆法,不失流暢,成為此碑長處。
《袁敞碑》釋文
敞叔平司徒公 月庚子以河南尹子 五月丙戌除郎中九年 門侍郎十年八月丁丑 十月申申拜侍中 步兵校尉延年平元 匠其七月丁丑拜東 丙戌徵拜大僕五年 初二年十二月庚 其辛酉葬。
《明拓·天發神讖碑》故宮藏本
《天發神讖碑》又稱《吳天璽記功頌》,三國吳天璽元年(267)刻。吳的最後一位君主孫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記功。石舊在江蘇省南京市天禧寺,後移籌思亭,又移尊經閣、縣學。石呈圓幢形.環而刻之。宋時原石斷為三段。上段21行,中段17行,下段10行,共存213字,故又稱《三段碑》、《三擊碑》。後有宋胡宗師、石豫亨、明耿定向題跋三則。清嘉慶十八年(1813)八月毀於火。
《明拓本·禪國山碑》
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傳為蘇建書。筆力遒勁,醇古茂密,存周秦篆書之遺意。
《明拓本·禪國山碑》之二
李陽冰《般若臺銘》大唐大曆七年(772)刻
李陽冰書,篆書,4行,行24字,每字長約40釐米。寬25釐米,在福建會城烏石山。
《般若臺銘》釋文:
般若臺住持僧惠攝。 大唐大曆七年著作郎兼監察御史李貢造 李陽冰書。
《三墳記》是為李曜卿兄弟三人建的,李季卿撰文,李陽冰篆書。唐大曆二年(767年 )刻。碑文兩面,共23行,行20字。原石久佚,宋代有重刻本,現存陝西省西安碑林。
清代的篆書家
王澍,生於清康熙七年(1668),卒於乾隆八年(1743)。字若霖,一作若林、箸林,又字靈舟,號虛舟,自署二泉寓客,別號竹雲、良常山人、恭壽老人。江蘇金壇人,後徙無錫。康熙五十一年進士,累官戶部給事中,吏部員外郎。四體書兼工,於歐、褚兩家致力尤深,篆書渾厚天成。為一時名手,何焯、汪士鉉皆推崇之。晚年左目失明,仍致力於鑑定碑版,並有大量論述,提出「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斷碑」的觀點,使碑學遂為世人所重。著有《淳化閣帖考證》、《古今法帖考》、《竹雲題跋》、《虛舟題跋)、《禹貢譜》、《程朱格物法》、《朱子讀書法》、《白鹿洞規條目》、《論書剩語》等。《清史稿》卷五百三有傳。
清吳修《昭代尺牘小傳》:「書入率更之室,篆書法李斯,為一代作手。晚歲眇左目,鑑定古碑刻最精。」清梁罅《評書帖》:「良常未得執筆法,專學歐字,匾削浮弱而乏圓勁。然結構穩稱、火候純熟,雖未上逼古人,自屬一時好手」。清趙光《退庵隨筆》:「王虛舟篆體結構甚佳,惟用剪筆枯毫,不足以見腕力」。
題識:雍正六年太歲戊申(1728年)夏六月廿有七日,良常山下人王澍臨於九龍山齋。
鈐印:澍、虛舟
藏印:永瑆(1752-1823):皇十一子、詒晉齋印、榮郡王、承韻齋、子章圖書、南韻齋印、奕繒之印
永瑆題跋:王若霖石鼓文結體雖出臨橅其健勁之筆淳古之韻是平生第一合作。乾隆戊申(1788年)三月皇十一子識適六十年也。
鈐印:皇十一子
宗彝、王蔭之、錢海嶽等題跋於後。
鄧石如(1743-1805)生於乾隆八年,卒於嘉慶十年,初名琰,因避嘉慶皇帝諱,名石如,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安徽懷寧人,為布衣,於是人們又稱他為「鄧布衣」。楊守敬《學書邇言》說:「王良常(澍)、錢十蘭(坫)之篆書,以禿毫使勻稱,非古法也。唯鄧完白(石如)以柔毫為之,博大精深,包慎伯推其直接斯、冰,非過譽也。自完白後,篆書大昌,名家輩出,若楊沂孫之學《石鼓》,莫子思(友芝)學《少室》,皆取法甚高。」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對鄧石如推崇備至,他說:「完白山人出,盡收古今之長,而結胎成形,於漢篆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開百祀,後有作者,莫之與京矣。」又說:「篆法之有鄧石如,猶儒家之有孟子,禪家之有大鑑禪師,皆直指本心,使人自徵自悟,皆具廣大神力功德,以為教化主。」對其評價非常高。
鄧石如篆書以秦刻石為基礎,廣泛地吸取《石鼓文》、漢篆諸碑、漢碑額瓦當以及吳碑《天發神讖碑》和《禪國山》的筆,並將漢隸法融人其中。他從秦小篆中取其上緊下松、修長對稱的結構;從《石鼓文》得縱橫開合的筆勢和渾厚凝重的用筆;以漢碑額和漢瓦當博其趣,悟變化之三味; 從《三公山》 《天發神讖》和《禪國山》壯大氣魄融入隸書筆意則增強用筆的多樣性;取其方整與勁勢;化圓為方,曲直並用。鄧石如學書先從篆隸入手,以隸通篆,以篆通真,再以真通行,不但使自己得起門徑,也開創當時和此後書家研習書法的視野。自鄧氏出,許多習篆書者都曾受到鄧氏新書風的啟導而取得令人振奮的成就。其突出者有:吳熙載、楊沂孫、胡澍、徐三庚、趙之謙、吳大澂和吳昌碩。
釋文:萬綠蔭中,小亭避暑。八闥洞開,幾簟皆綠。雨過蟬聲,風來花氣,令人自醉。
鈐印:鄧石如字頑伯、完白山人、鳳橋麟坂舊茅廬(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鄧石如》11、21、22印,1472頁)
題 識 頑伯鄧石如。
鑑藏印:曾藏羅叔言處、朗庵秘玩
籤條:1.羅振玉題:完白山人篆書。宣統辛亥(1911年)冬,上虞羅振玉署題。鈐印:羅振玉
2.林熊光題:鄧完白篆書。寶宋室。
吳熙載,名廷颺,字熙載,後以字為名,字讓之,號晚學居士,揚州人。嘉慶四年(1799年)生,同治九年(1870年)卒,年72歲。雖然,吳熙載的藝術成就以篆刻最突出,但是他的篆刻藝術是與他的精湛的篆書藝術密不可分的。其篆書與篆刻都以鄧石如為師。他的篆書簡逸清遠,線質圓勻,柔中有剛,以流轉見長:結體工穩,飄逸舒放,婀娜多姿,這是得到鄧氏修長的筆意,但筆力稍遜。他主張「篆則毫聚,分則毫鋪。」也就是說寫篆要筆鋒裹緊,以中鋒為要,而寫隸書則要鋪毫,但他的「毫聚"沒有結合「毫鋪」,使氣度少了雄渾豪邁。所以他臨《天發神讖碑》,也就少了雄強霸悍之氣勢。吳熙載的篆書雖然只是對鄧石如的全面繼承,但他的篆書脫俗,富有生氣,稱他是清代的篆書大家是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的。
釋文:毋行所悔齋
題識:蘭伯太守大人屬。儀徵吳讓之。
鈐印:吳氏讓之、晚學生(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吳熙載》16、23印,446頁)
楊沂孫,一字詠春,號濠叟,官知府。生於嘉慶十八年( 1813 ),卒於光緒七年( 1881年),年69歲。除了吸取鄧派法則外,他還將出土碑版和古器物文字合理地糅合在一起,風格圓渾古樸。由於對金文、秦篆、漢碑額掌握得十分精熟,使他能在一幅作品中或籀或篆,自然協調,不露痕跡。他的篆書體方筆圓,功力甚勤。《清稗類鈔》認為:「濠叟工篆書, 於大小二篆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不過他的篆書也有結字欠寬博的缺點,而且出筆的地方過於尖刻,缺乏韻味。
釋文:百二長生館。
說明:吳大澂上款,此為其齋名。
款識:光緒三年丁丑孟夏,恆軒先生屬,濠叟楊沂孫篆。
鈐印:觀濠居士(白) 楊沂孫印(白) 丁丑(朱) 歷劫不磨(朱)
胡澍(1825-1872),字甘伯,又字荄甫、石生。安徽績溪人,清代醫家。生於道光五年(1825年),卒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年48歲。胡澍的篆書與趙之謙齊名,他的篆法也取法鄧石如,流轉舒暢,嫵媚但不妖嬈,沉穩而不浮滑,其結構善從計白當墨著手,是繼完白之後取得相當高成就的篆書高手。趙之謙非常佩服他,曾說:「如荄甫在,我不敢作篆也。」可惜英年早逝。
釋文:花延年室
款識:鞠以秋華,曰傳延年。節子屬篆,用名其廛。飲水而壽,餐英而仙。類族辨物,惟君子有焉。荄甫胡澍。
鈐印:胡澍私印
徐三庚(1829-1890),清代書法家。浙江上虞人。字辛谷,號袖海,井罍、金罍道人等。一生未仕,以布衣而終。幼年因家境貧寒,曾為吳山文昌閣道士,後遊寓杭州、上海、天津、北京、廣州等地,以鬻藝為生。書工篆隸,並以篆刻著名。篆書師法《天發神讖碑》,圓轉流暢,秀麗奔放,密如曹衣出水,疏如吳帶當風。與吳讓之、趙之謙齊名,在清末江南一代頗有影響。主要篆書作品有《漢代人物傳贊》及對聯等。
釋文:因華寄月之館
題識:因畫寄月之館。袖海徐三庚。
鈐印:徐三庚印、上於父
趙之謙(1829-1884),清代書法、篆刻家。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字益甫,扔叔,號冷君、無悶;生於道光九年( 1829年),卒於光緒十年( 1884年),年56歲。鹹豐九年舉人。歷官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知縣。書畫篆刻,卓絕一時,尤以篆書和魏碑著稱。篆書師法鄧石如,參以魏碑筆法,筆勢圓轉流美,結構上密下疏,綿密緊湊,俊美灑脫,鄧氏之外,別出一格,既儀態俊美,又骨格雄健,對後世書法影響較大。有《悲盦剩墨》、《撝叔墨跡》行世。主要篆書作品有《潛夫論》、《漢饒歌》、《臨嶧山刻石》等。趙之謙是清代後期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詩、書、畫、印四絕。他認為:「平生因學篆而能隸, 學隸始能為正書。「( 《章安雜紀》向粲認為:「撝叔 書初師顏平原,後深明包氏鉤捺抵送萬毫齊力之法,篆隸楷行一以貫之。故其書姿態百出,亦為時所推重,實乃鄧派之三變也。」鄧石如以隸筆作篆的經驗啟發了趙之謙。趙之謙以北碑筆法來寫篆書,使其既有鄧石如的法度,又有北碑方硬雄健的風格,不拘一格,寫得婉轉流暢,瀟灑爽利,特別有流動感和節奏感。在他的作品中能打破常規,獨具匠心地處理疏密和虛實關係,成為一大特點。從整幅作品的章法上看,在字與字之間,非常重視虛實對比,大小寬窄,上下左右,莫不如此,在這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由於他的篆書藝術的堅實功底,使他的篆刻在清代的晚期做出了頗大的貢獻。
題識:德善信齋。德善德信,老氏旨也。和光同塵,收視反聽,處世道術,俱備於斯。小初都轉大人命書,因闡其義。趙之謙。
鈐印:趙之謙
吳大澂(1835-1902),清代書法家。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初名大淳,避清穆宗諱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別號白雲山樵、意齋等。同治七年進士。歷任編修,陝、甘學政,河南、河北道員,太僕待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廣東、湖南巡撫等。平生頗留心古器物之搜集與研討,是晚清著名的金石考古家。尤工篆書,熔大小篆為一爐,以小篆筆法寫鐘鼎文,古拙樸茂,自然天成。主要作品有《白鶴泉銘》、《陶公廟碑》、《周真人廟碑》、《李公廟碑》及對聯等。
釋文:君子長生
款識:河間獻王君子館故址出此磚,向來金石家所未見。書此為蓮花壽。庚寅六月,吳大澄。
鈐印:吳大澄印
吳昌碩(1844—1927),清末書畫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倉石。號缶廬、苦鐵,70歲後以字行。浙江安吉人。吳昌碩在少年時期就刻苦臨摹,打下了過硬的書法基礎,每天早上在大磚石上用清水臨習顏真卿的楷書和隸書《祀三公山碑》。青年以後悉心鑽研古文學、訓詁學、金石學,曾師事書法家俞樾和楊峴。中年時期在蘇、滬、杭一帶與當地的一些著名書畫家、金石家交遊,受到篆書大家吳大澂的指教。曾作過安東縣令,後棄官從藝,潛心於書畫篆刻創作。在杭州與浙派金石家丁仁、王福庵等創立國內著名的篆刻社團「西泠印社"。吳昌碩被尊為「一代宗師"。他詩、書、畫、印無不精通,被尊為「四絕"。他的楷書始學顏真卿,後法鍾繇。行草書初學王鐸,後涉及歐陽詢和米芾,參以元、明諸家,剛健雄勁,自創一格。隸書宗法漢碑,得《祀三公山碑》之神,又參以鄧石如、吳熙載隸書筆意,蒼勁古樸。尤以篆書著名,著意於《石鼓文》,得其神韻。又融入秦權量及《泰山刻石》之體勢和周金文《毛公鼎》、《散氏盤》之意趣,形成凝練遒勁,貌拙奇古的獨特風格。他的篆書不主故常,時出新意,主習石鼓,雜糅金文,不取側媚,但求拙厚。晚年更以篆隸入行草,「強抱篆隸作狂草",筆勢奔馳,蒼勁雄厚。又工篆刻,名滿天下。其篆刻一掃600年來靜潤纖巧之氣,開創蒼勁險峻、驚習動魄之新風。對吳昌碩的書法,歷來評價較高。
清人向燊評其曰:「昌碩以鄧法寫石鼓文,變橫為縱,自成一派。」符鑄也評曰:「缶廬(吳昌碩)以石鼓得名,其結體的左右上下參差取勢,可謂自出新意,前無古人;要其過人處,為用筆遒勁,氣息深厚。」吳昌碩的書法篆刻不僅譽滿神州,而且名揚海外,日本篆刻家岡山大遷、桑名鐵城、浜村藏六、河井荃廬等專門來華向他學習篆刻。其書法篆刻對近代書壇影響較大,入窒弟子陳師曾、沙孟海等,造詣甚高,卓然名家。
釋文:金石同壽
款識:高山堂主人富收藏,於金石書畫獨具隻眼。當風雅末流之世,而能好古成癖,吾願主人其將與金石同躋上壽矣!用是額其堂,壬戌冬,吳昌碩,年七十九。
鈐印:俊卿之印、倉碩、虛素
黃士陵(1849-1908)清代書法家。安徽黟縣人。字牧甫、牧父、穆父、號倦叟。幼喜篆刻,8歲即能操刀刻石,父母早逝,生活艱難,曾背井離鄉,到南昌謀生。1885年赴北京國子監讀書,主攻金石學。同時得到王懿榮、吳大澂等人的指導,藝事大進。篆書近師吳大澂,遠溯兩周金文,融會大小篆,別具一格。用筆穩健厚實,結構雍容茂美,布局勻稱,行次規整,樸拙自然。精於篆刻,世稱黟山派,與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並稱為晚清四大家。主要篆書作品有《呂子呻吟語》及屏、聯遺墨等。
釋文:印妙軒
款識:潘繹㡵學士題額,丙申七月黃士陵篆
鈐印:士陵長考(白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