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歷史疑難問題:為什麼那麼多英語大小寫字母卻長得像中國小篆的偏旁部首呢?如果將小篆字體拆散並按順序依次排列的話,很像是一串英語單詞。反之,如果將一串英語單詞重疊在一起,也很像中國的某個篆字。但究竟是誰借鑑了誰呢?

眾所周知,英語是一種具有強大功能的世界性語言,全世界幾十億人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喜歡和讀寫英語,而且英語也是中國目前大、中、小學升學並需參加考試的主科之一。因此,英語的廣泛性與全面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國是世界四大歷史文明古國之一,特別是小篆的出現,改變了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的混亂狀態與局面。由趙高、李斯等共同研發的小篆寫法,使文字有了規範性與示範性,這也是秦朝對全人類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之一。
但是,英語與篆書出現到底是同一時期還是誰先誰後並由誰借鑑的誰呢?要知道,中國秦朝時期因為某些限制,還沒有與其他異邦有過多的交往,對此史實也不多見。有據可查的是秦始皇曾派遣徐巿率領三千童男三千童女東渡扶桑的故事,到了漢朝張騫出塞時,才發現除了秦朝之外還有另外的國家和文字。因此,英語的起緣與篆書的起源並沒有太多的聯繫與瓜葛存在。

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距今已有6000多年左右的歷史,從倉頡造字〈傳說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整理出了部分漢字〉到一百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可以證實。但是,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例如河南二里頭遺址〈疑為夏朝遺址〉被考古發掘之後,其中發現一塊陶器,上面刻有24個神秘字符。因此,這些文字符號應當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歷史上最早期的文字,它們的某些筆畫與甲骨文、金文、漢字和英語大小寫字母類似。這些古文字被稱之為「水書」〈又被稱為殄文、鬼書、反書〉。水族人崇拜和延用這種文字,所以可以推斷水族人可能是夏朝遺民。
小篆的出現與統一是二千餘年前的中國秦朝,續往前推便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文字〈大篆〉了。在春秋之前,便是甲骨文字與青銅器上的銘文等。

在此不得不提及的是小篆鼻祖李斯。史載秦始皇在東巡時期,大臣們為了歌功頌德,由左丞相李斯執筆用小篆撰寫了七塊刻石碑文,並分別立石於山東、河北、浙江境內:
1、《繹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立:山東〉;
2、《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立:山東〉;
3、《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立:山東〉;
4、《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立:山東〉;
5、《東觀刻石》〈公元前218年立:山東〉;
6、《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立:河北〉;
7、《會稽刻石》〈公元前210年立:浙江〉。
由於人為損毀與風雨剝蝕,秦七刻石原石大多毀損無存。經考證,屬於秦代原刻的僅存《泰山刻石》與《琅琊刻石》殘石。其中《泰山刻石》僅存10字,現存放於泰山腳下的岱廟;《琅琊刻石》僅存十二行半,86字,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為了搶救秦文化國寶,填補此研究領域裡的歷史空白,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創始人、中國秦文研究會〈所〉創始人,著名書法家李文放先生耗數十年之心血,傾其所有,執筆集補重書完成了秦七刻石小篆碑文,計約1874字。因此李文放會長被多家新聞媒體與海內外仁人志士譽為「搶救國寶的人」、「篆書大師」、「一代秦文宗師」等。
除秦七刻石小篆碑文由李文放先生執筆集補重書完成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權威專家、學者鑑定「已達神似」之外,接近李斯小篆精華部分的還有東漢時期著名經濟學家、文學家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是科學文字學與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該字典中的小篆在筆畫、字形字態上基本保留了李斯小篆的筆法與字法,並被歷代篆書家們視為珍寶與臨摹範本。
《說文解字》內容共分十五卷,以小篆為研究對象,同時參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字數約為133441個,共收錄字頭9353個,重文〈古文、異體等〉1163個。

但英語的起源萌芽狀態可上溯到古英語時期〈5世紀~12世紀〉;中古英語時期〈12世紀~16世紀〉;近代英語時期〈16世紀~現在〉。
大約4000年前,當時住在英國的人一直在延用居爾特語,換言之英語起源於居爾特語,之後經過數千年的嬗遞演變,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逐漸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融合,出現了一種新的語言棗盎格魯撒克遜語,這就是古英語的誕生。因此,有了古英語,才有了以後的中古英語時期和近代英語時期。由於諾曼徵服,英語吸收了大量的法語詞彙,使英語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既像日耳曼語,又像羅曼語。英語一方面保留了日耳曼語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吸收了羅曼語的長處,結果特別富於表現力。所以,在文藝復興時期,英語除了希臘語和拉丁語吸收了許多新詞外,還從五十多種其它語言借鑑了大量的詞彙。古英語的詞彙約有5萬~6萬個詞,而現代英語大詞典所收的詞條就有65萬至75萬之多。因此,英語已成為國際交往的公用語言。

因此,英語比較現代,而中國的小篆比較古老與傳統。嚴格來講:大篆、小篆都屬於古文字與象形文字,每個字都有各自的歷史與典故。相比英語,小篆比較自尊、深厚與莊重,像一幢幢整齊的亭臺樓閣,有的篆字內涵豐富,包羅萬象;而英語呢,每串單詞則像一個個被縮小的動植物,有梭有角,高矮胖瘦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