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1、。讀mà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細草叢生也。」意思「細草叢生」,不複雜,《廣雅.釋言》裡說:「,葆也。」王念孫的《廣雅疏證》說:「之言茂,葆之言苞也。」顯然,這個字也有草茂盛的意思。因為有「葆」字與「苞」的互證,所以這裡的草應當是初生的細草,合在一起,就是「細草叢生」。如圖:
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2、芼。讀mà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覆蔓。從艸毛聲。《詩》曰:『左右芼之。』」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給的解釋是「覆地蔓延。」這是芼字的本義。就是草鋪地蔓延的意思。
此外,芼字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拔取。《爾雅.釋言》裡說:「芼,搴也。」郭璞作注說:「謂拔取菜」《詩經.周南.關雎》裡的「參差荇菜,左右芼之。」《毛傳》給的解釋是「芼,擇也。」荇字以前我們講過了,這句話的意思是: 高矮不齊的荇菜啊,採荇的人左採右採。
(2)雜在肉湯裡的菜。《儀禮.士虞禮》裡說:「鉶芼用苦若薇,有滑、夏用葵,冬用荁」鄭玄作注說:「芼,菜也。孔穎達又補充:芼菜者,按《公食大夫禮》三牲皆有芼者,『牛藿、羊苦、豕薇』也是芼乃為菜也。用菜雜肉為羹。」這個說得很詳細了,不再多說。
(3)通「毛」。是一種草。《論衡.卜筮》裡有:「豬肩羊膊可以得兆,雚葦藁芼可以得數,何用以蓍龜?」大意是:豬肩骨和羊膊骨同樣可以得到徵兆,雚、葦、藁、芼,都可以用來得到相應的算數,為什麼一定要用蓍草,龜甲呢?但是這種草是什麼草,我們已經無法找到資料了。
芼的小篆寫法如圖:
3、蒼。是蒼的繁體字,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cāng。給的解釋是「艸色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引申為凡青黑色之稱。」這是蒼的本義。即草色,引申為青黑色。《廣雅.釋器》裡有:「蒼,青也。」《詩經.王風.黍離》裡有:「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毛傳》給解釋:「據遠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人們為什麼稱蒼天呢,就是這個原因。杜甫也有詩說:「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變幻如蒼狗」,這是成語「白雲蒼狗」的來歷,意思是指浮雲像白衣裳,頃刻又變得像青黑色的狗,比喻事物變化不定。
此外,蒼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灰白色,一般用來指頭髮斑白。比如杜甫的詩《贈衛八處士》裡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我們平常說的白髮蒼蒼的「蒼」,就是這個意思。(2)淺青色。《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說:「在色為蒼,在音為角」王冰註:「蒼,謂薄青色。」(3)通「倉」,倉猝。同倉促,就是匆忙的意思。比如《後漢書.馮衍傳》裡有「居蒼卒之閒,據位食祿二十餘年」就是這個意思。此外,蒼還是一個姓氏。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作cǎng,組專用詞「莽蒼」,意思是野外的廣闊景色。引申為近郊。《莊子.逍遙遊》裡有「適莽蒼者,三飡而反,」陸德明作釋文:「司馬(彪)云:『莽蒼,近郊之色也。』」
蒼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4、葻。讀lá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得風皃。」《玉篇.艸部》:「葻,艸動貌」意思很簡單,就是風吹草動的樣子。如圖:
葻的小篆寫法如圖:
5、萃。讀cu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貌」。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說:「萃,按:草聚貌」《集韻.夳韻》裡說:「萃,艸盛貌」,不管是草貌,草聚貌,草盛貌,我們之前都有上過圖,不再上圖示意了。匯總一下,就是草匯集叢生的樣子。
此外,萃還有以下幾個意思:(1)聚集。《楚辭.天問》裡有:「蒼鳥群飛,孰使萃之?」成群青黑色的鳥兒在天上飛,是什麼使他們匯集在一起呢?
(2)群,類。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孟子.公孫丑上》裡說的:「出於其類,拔乎其萃」,就是這個意思,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3)萃卦。萃卦是易經六十四卦的第45卦,上澤下地,澤地萃。《易.萃》:「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如圖:
(4)止息。《詩經.陳風.墓門》有:「墓門有梅,有鴞萃止。」這裡的萃,是棲息、止息的意思。你家墓道門前長滿酸棗枝,有群貓頭鷹在枝頭棲息亂叫。
(5)通「顇」,意思是憔悴。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裡有:「萃,假借為顇。」《荀子.富國》裡有「勞苦頓萃而愈無功。」楊倞作注說:「萃,與顇同。」曹操的《表論田疇功》裡說「幽州始擾,胡漢交萃。」曹操北徵烏桓,田疇曾率兵接應,因此曹操專門上表為田疇表功,描述當時幽州的狀況。胡漢之民都因戰亂而憔悴。
萃的小篆寫法如圖:
6、蒔。 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shì。給的解釋是:「更別種。」這三個字讀起來莫名其妙,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今江蘇人移秧插田中曰蒔秧。」《齊民要術》裡又有:「移裁者,二月蒔之。」顯然,蒔的意思是移栽;分種。
在這個讀音下,還有二個意思:(1)栽種,種植。《廣雅.釋地》:「蒔,種也。」王念孫的《廣雅疏證》:「蒔,殖聲相近,故播殖亦謂之播蒔。」我們熟悉的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課本文章)裡有「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也。」這裡的蒔就是這個意思,平常我們說:「人生樂事,蒔花弄草」,同樣也是這個意思。
(2)樹立。《方言》中有「蒔,立也。」《廣雅.釋詁》裡有:「蒔,立也。」王念孫《廣雅疏證》給解釋:「殖,蒔,置,聲近而義同。」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shí。用於「蒔蘿」這個詞,指的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小茴香。樣子如圖:
小茴香,傘形科,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名字很多,如小懷香,香絲菜、茴香子、谷香(四川、貴州)、渾香等;果實可以提煉芳香油,入藥。《本草綱目》裡有「蒔蘿,蘇頌曰:今嶺南及近道皆有之。三月、四月生苗,花實大,類蛇床而簇生,辛香。六七月採實,今人鑫用和五味。」小茴香入藥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功效。
蒔的小篆寫法如圖:
我們這套課程的深入,將越來越接觸較為系統的「說文體系」所涉及的典籍資料,歷代對於《說文解字》都有許多學者研究,在清朝時研究最為興盛。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最為重要也尤其受到推崇,四人也因此被人稱為「說文四大家」,所以,在系統學習《說文解字》時,這幾部書可以參照同看。
(【說文解字】之8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