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漢字應該知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2020-12-06 嚴師說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前,古文字的種類繁多,表達的意義還只是以圖畫形式出現。漢字隸變楷化後,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原來的圖畫方式,變為筆畫形式,意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漢字研究的方向不要只朝古文字(甲骨文)一個目標去挖掘。漢字八畫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元素,是研究漢字的基礎,離開漢字筆畫去研究漢字,就像無源之水,空中樓閣,不可能詮釋漢字的最基本的本義。有的學者沉浸在古文字甲骨文中,依據出土的甲骨文去猜測或者說去推測漢字的本義,肯定是片面的。從甲骨文到楷體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漢字發生了質的變化,何況甲骨文挖掘的區域也不同,在沒有文字統一的那個時代,最後定格的漢字是參考的那個甲骨文,也難以確定。一個字一個詞意義有的經歷了多次變化,如「小姐」這個詞,在短短的這幾十年,就有了意義完全不同的說法。何況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研究漢字必須要用兩把鑰匙,一是漢字的字形;二是漢字的讀音。必須用這兩把鑰匙,才可解開漢字「義」這把鎖,才能揭示漢字蘊含的自然、歷史、社會、科學的奧秘。漢字的字形是由漢字的筆畫組成的,所以要首先明白漢字筆畫的本義和演義。

一、要從漢字的基本筆畫(八畫)去分析研究

漢字的基本筆畫只有八畫(點、橫、豎、撇、捺、折、彎、鉤)。小學教材所列的其它筆畫是基本筆畫的合體筆畫。漢字筆畫最原始的意義,也就是本義,是建立在物理學的角度基礎上的,來描述物質形狀和運動特徵的。每個筆畫都有特定物理意義,不是隨意編制的。最初參照人的生長和發展規律來定義的。漢字八畫的理論基礎是《易經》,是人們對天地人研究的基礎上產生的。最原始的造字就是看天看地看自己,遠取諸物近取者身,最後用筆畫確定其表象,並引申其意義。八畫也有本義和演義(引申義)之分。下面簡單描述下漢字八個基本筆畫原始的物理運動的意義和引申意義,以及和人的發展生長規律對應關係。

第一個基本筆畫點「丶」從,從物理學角度理解,只佔位置不佔空間;從人的生長曆程看就像人的生命開始,在高倍顯微鏡下,才可看到的精子和卵子結合成的受精卵;在漢字中起指示作用,指示人們心知肚明的事物,如犬中的「丶」指示跟在人一邊的狗,因犬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再如「主」中「丶」本義夂燈燭的發光火焰,這裡指示君主能給人們指引方向的明燈。

太(臺tài)是由大和「丶」組合而成的字。大指人四肢張開之形,表示天大地大人亦大,其大無外;下面一點丶指示只佔位置,不佔空間,其小無內;所謂的太極,極大,極小。也可理解大生小,小變大;有的解讀丶指小孩子,大人生孩子,是自然界新陳代謝,自然更替的過程。物至極必更替的道理,古音「太」讀「替」。後依「臺」聲表示尊老之稱。如太上皇、太夫人、太師母等。太的本義為大中極大,小中極小。

寸(存cùn)是由十、勾「亅」、點「、」組成的字。十指示人的十個手指;勾「亅」表示兩手相對的十個手指;點「、」指雙掌內側退十分(一寸為十分)之處為「寸口」,是中醫把脈的地方。借「存」聲來說明通過把脈,摸到脈搏跳動來說明人還存在,布指拿脈可以判斷人的存亡。寸的本義為距手掌十分動脈處的寸口。

舟(周zhōu)是獨體文。舟的筆畫釋義為:撇點「 」指示舟行的方向是向雙槳中用力小的一邊偏轉;撇「丿」表示有力的作用,槳向下向後用力;橫折勾「 」是筆畫合體,就有複合意義,折「」表示舟的弧形結構,勾「亅」表示舟和水作相對運動;中間橫「一」指示水面,舟一部分在水面上,一部分在水面下;兩個捺點「」是二的變形,指示舟的雙槳。舟的筆畫是對舟的整體結構和性能的詮釋。借「周」的讀音來說明水環流於舟的周圍,也可理解為舟可周旋、周行。舟的本義為水上划行的小船。

第二個基本筆畫橫「一」,從物理學的角度,表示水平位置運動或用力,引申為橫向、東西、水平的運動或受力;在人的生長過程中,人剛出生不能站立的、不能爬行,躺著就是「一」,如「子」中橫「一」表示橫躺著的嬰兒;「木」中的一橫「一」表示地面。

上(示仰、是陽、shàng)的甲骨文和金文是畫兩橫「二」,下面的長橫指示參照的基準標準線或標準面,上面的短橫指示基準線上的高處。楷化後在基準線上加了一豎,指示垂直、縱向,這裡指示垂直指向高處為上。讀音是示(shi)和仰(yang)的切音(shi+yang),示是指示,仰指仰望,仰望看到的高處為上;或為是(shi)陽(yang)切,指示向陽的地方為上;也有說從「上中下」的發音過程中,舌尖的正好處於口中「上中下」位置。 作部首筆畫釋義為:豎「丨」指示垂直、縱向,這裡指示上頭;橫「一」指示上平面或高處的位置,作部首組成的常用字有卡、佔、盧、貞、滷、卓、點、桌、睿等。上的本義為位置在高處,與「下」相對,如樓上、上邊。

大(擬聲或疊加切dà )從甲骨文、金文、篆書來看,是人站立的伸臂之形,應該是人剛會站立學走路的樣子,在大中橫「一」表示小孩伸臂是為了掌握平衡,有水平之意。是和描述人的初生狀態橫躺著的「子」、人會爬行狀態「兒」作比較,來說明站立行走長大了。破解古文不可憑想像下結論,要採用對比的方法。大楷化後意義發生了變化,就像「人」的甲骨文、金文均刻畫了一個人走路的側面像,楷化後是男人和女人的結合。同樣這個大也是在人字的變化中發生質的變化。大是「人」和「一」組成的字,筆畫釋義為:撇「丿」表示陰或女人;捺「乀」表示陽或男人;一橫「一」指示男人女人在一起結婚生子,標誌長大成人。讀音應是模擬幼兒學走步的聲音;或借「疊(dié )加( jiā )的切音(dié + jiā )」來說明兩人疊加重合就增大了。小是把男女兩人分開之意。大讀(dài )指撇「丿」捺「乀」為陰陽,陰陽結合為「乂」,中醫看病要陰陽平衡治療,一橫「一」表示平衡。借「戴」聲表示被人愛戴尊敬的成人,如醫生(大夫)、山寨頭領(山大王)。大(臺tài )通「太」更印證了是男女在一塊生了孩子為大、為太。大(疊加dà )的本義為兩人相加在一起的。引申為1.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如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如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如大局、大眾;4.用於「不」後,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如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如老大;6.敬辭,如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如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於「卿」之下,「士」之上;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如大概、大凡。大[戴 dài ]的本義為中醫依據陰陽平衡看病。引申為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大[ 臺tài ]本義為男女在一起生子。古1.通「太」、2.通「泰」。

不(擬聲)「不」是酒杯的「杯」初文,一橫「一」表示杯子的杯口處於一個平面,看甲骨文 就是三角形「 」,後用陶器製作,酒杯口為圓形,平視為平面,改為一橫;下面是「」,不是「小」字,是指酒杯的三足,指示杯子的形狀,酒杯上面的口大,杯子座小。後加歸類符號「木」成「杯」,最早杯子是木質的,就把不這個字空出來了做另作「否定」之用。 從放置穩定角度考慮,「上大下小」不如「上小下大」穩定,也就是倒置穩定,不就做否定之意,所以後造字「否」就是口在下,杯子倒置即否定之意。不 、否的聲音就是杯子倒置桌面快慢發出的不同聲音,用杯子倒置發聲來確定其不、否的意義;杯的聲音來源於喝酒碰杯的聲音。不、否、杯都是擬聲字。「不」是個偏旁部首字,有否定和環狀之意,如丕、坯、環、壞、懷、孬等。不的本義就是酒杯倒置,引申為1.否定,如不會、不大、不一定、不勾(不消、不夠、不到)、不才(沒有才能)、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2.兩者中既非這個也非那個,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覺;3.無須前面的先決條件而出現後面的行為和狀態 ,如不問而知、不寒而慄、不翼而飛;4.作為虛詞,表示缺乏或忽視某種行動 ,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5.用在疊用的相同的詞之間,前面常加「什麼」,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6.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如不客氣、不謝;7.用在動詞後,表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結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辦不到; 8.用在句末,構成問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9.同「否」(fǒu);10.用來加強語氣,如:好不嚇人;用11.通「丕」(pī)。大,如「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第三個基本筆畫為豎「丨」,從物理學角度表示垂直、縱向、南北運動或用力;在人的生長過程中表示能站立的階段;在漢字中,如「木」中豎「丨」表示縱立的樹幹;如非中兩豎「」表示兩鳥縱向相對交配。

王(往wáng wàng )甲骨文畫斧鉞(月)(鉞為刀刃是半圓形的兵器)形,表示操有殺罰之權者為王。篆文和楷書受易學影響,變形為「王」,王的筆畫釋義為:三橫「三」表示天地人,一豎「丨」表示上下貫通,會意為通天地人者為王,得天時、地利、人和者為王。借「往」聲表示王者得民心,天下歸往。王作部首的字有玉、主、弄、旺、枉、全、望、皇等,多與王的本義有關;作左偏旁「」的字有玩、環、玖、珍、琥珀等為玉的省形,指示與玉有關;兩王「」在字上的字有琵琶、琴、瑟等指兩玉相撞擊發出的不同聲音。王的本義是指因為自身修養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進而被天下所有人推舉為最高管理者的人,稱之為王。引申為[ wàng ]古代指統治者謂以仁義取得天下,如王天下、王此大邦。[ wáng ]1.殷周時代對帝王的稱呼,如王公(天子與諸侯,泛指達官貴人)、王土(天子的土地);2.春秋時,楚、吳、越等諸侯國國君也開始稱「王」,戰國時各諸侯國國君普遍稱「王」,如王人(國君)、王女(古時封王者之女)、王政(國君的政令)、王妃(侯王、太子之配偶,帝王之妾,位次於皇后);3.從秦代開始,天子改稱「皇帝」,「王」便成了對貴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諸侯王,如西漢初,劉濞被封為吳王、韓信先被封為齊王,後改為楚王;4.朝廷,如王庭、王廷(朝廷)、王役、王徭(朝廷的徭役);5.王朝,如王制(王朝的制度)、王靈(王朝的威德);6.首領,同類中最突出者,如擒賊先擒王、樂器之王、拜他為王、山大王;7.中國古代對祖父母的尊稱,如: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爾雅》;8.統治者,主宰者,如王化(以仁義治天下的教化)、王官(宗藩王府的小職官);9.冠軍,如拳王;10.姓。

木(母mù 冒覆切)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樹木形,上為枝葉,下為樹根。楷書中中間一豎「丨」表示樹的垂直的樹幹和主根;撇「丿」和捺「乀」表示樹根,分布於主根的周圍;一橫「一」表示地平面。借「母」聲表示木生火,木為火之母。上古用鑽木取火,母也是,女結婚生子為母。在中國的五行說中,東方屬木,木生火。又說讀音為冒(mào )和覆( fù )的切音(mào + fù )寓意冒地而生,長大覆蓋土地。「木」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木」的字表示樹木或木器的名稱。因樹木種類繁多,所以由木作偏旁部首的很多,如末、未、本、術、札、朽等;還有木中豎「丨」改為「亅」表示相對之意,如殺、雜、條、親、弒、寨等。本義為樹木,如花木、木石(樹木與巖石)、木化石、木芽(草木的嫩芽)、木已成舟、木斧。

申(身shēn)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並非閃電之形,而是種子生根發芽的狀態,篆書更像植物生根發芽破土而出。隸變楷化後,應是甲和由的合體,甲為植物種子生根,由為植物種子發芽,中間的「田」表示土壤,一豎「丨」向上凸出為發芽,向下延伸為生根,植物的生根發芽就是上下延伸的過程。申可寓意通天入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為神,申加「礻」旁為神。借「身」聲說明植物的生根發芽類似人初生過程中的身體成長。申的本義為植物種子的生根發芽。

第四個基本筆畫撇「丿」,從物理運動學的角度看,表示向下、向內用力或運動,引申為陰柔、女性等;在人的生長過程中表示會走路邁步的階段;在漢字人中的「丿」表示直立行走的人向前邁步下落的過程,後引申為女人;在才中「丿」表示樹根向地下生長。

矢(示 shǐ )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象箭矢之形。隸變楷化後,矢是由天和「丿」組合而成的字。天表示矢在天空中飛行;丿」表示向下、向內或圓弧運動,如太陽的運動軌跡用「勿」中「彡」表示類似,這裡表示箭矢的拋物線運動軌跡。漢字的筆畫與物理學中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有著密切的關係。如「丿」表示向下、向內用力、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力度減小(輕柔)等;捺「」表示向外、向上用力、力度增大等。矢借「示」聲表示射箭要有明確的指示方向。矢作漢字部首的字有知、矩、短、矬、矮、稚等。矢的本義為在空中飛行的箭矢(古以竹為箭,以木為矢),如飛矢、矢石(箭和礧石,古代守城的武器)、矢人(造箭的工匠)、矢如雨下(箭像雨一樣射來,極言其多)、矢房(箭袋)、矢書(戰爭中用箭射至敵方的文字)、矢幹(箭杆)、矢鋒(箭的尖端)、矢鏑、矢鏃(箭頭)、矢刃(箭和刀,泛指兵器)。

牙(擬聲yá)從金文、篆書字形上看象是上下牙齒交錯形。隸變楷化後,筆畫組合很好地反映出牙的結構。牙是由兩橫「二」、橫鉤「 」、「亅」和「丿」組合的字。「二」指示牙有上下兩排;橫鉤「」表示弧形排列的牙橫向對稱;「亅」指示上下牙相對運動;撇「丿」指示向下、向內運動,這裡指大牙在後面咀嚼用的。讀音模擬大牙錯壓磨碎食物的聲音。牙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與牙組成的字都與牙有關,如邪、雅、鴉、呀、芽、訝、蚜等。牙的本義為槽牙。

勿(無筆畫釋義為:「 」是橫「 」、折「 」、彎「 」、勾「 」的合體筆畫。橫「 」為東西,表示太陽從東方升起;折「 」表示太陽從東向西的軌跡為圓弧;彎「 」表示太陽從升到降運動的方向;勾「 」表示相對運動即相對地球、相對每天做類似同樣的運動;三撇「 彡 」是三的變形,指示多,指示太陽周而復始,天天如此的這樣從東到西、從升到降、從有到無的運動。勿借「無」聲來說明太陽從有(日出)到無(日落)的過程。勿的本義是指太陽的運動軌跡。

第五個基本筆畫捺「乀」從物理學角度看表示向外、向上用力或指示其向外、向上運動;引申為剛強、男人等;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和撇對應表示人學走路邁步的階段;在漢字「人」中的「乀」表示直立行走的人臺步走路的前行過程;後引申為男人,人是由撇和捺組合而成的,也表示為人是由男人「乀」和女人「丿」組合而成,男人支撐女人,後有撇「丿」支撐捺「乀」那就是「入」,有入贅之意,所以撇捺有引申男女之意。

乂(宜)、爻(要)、刈(乂)第一個字是撇和捺相交,丿表示陰柔、女人,捺表示陽剛、男人;陰陽相交要恰當,男女結合要般配。所以,乂借「宜」聲表示陰陽結合,男女婚配要適宜,脾氣相投、門當戶對。可引申為治理得宜。乂有個兄弟爻,兩個乂上下組合的「爻」,天地萬物陰陽相交,揭示萬物之規律,可效天下之要,爻借「要」聲就是此意。在化學平衡理論中的電離平衡和易經中陰陽平衡是相通的。乂還有個兒子刈,是乂和刀的會意,乂是適時治理,刀是指用於除草的工具,總體表示適時治田除雜草,如「禾鋤日當午 汗滴禾下苦」中午鋤草可以把草鋤下曬死。

八(擬聲bā )是由撇和捺組合而成的字,依人的四肢為參照,是人字的撇捺(撇為女人、捺為男人)分開之形。撇「丿」指示陰柔、女人以及向下向內用力,這裡指女人;捺「乀」指陽剛、男人、向外向上用力,這裡指男人。男女分開每人各有雙臂雙腿四肢,兩人合計八肢,來表示數字「八」。八在甲骨文中象兩人分開相背的樣子,所以八和其它字結合形成的字多數與分解、分散、相背有關,如分、公、其、只、六、關、丫、勻、冰等。讀音來源於男女分合之聲。

又(右yòu的甲骨文、金文、篆書都是象手向上抓東西之形。楷書為又,由橫折撇「丿」和捺「乀」結合的字。橫折撇「」表示手可彎曲握持,向內用力;捺「乀」表示可以向外用力。又得合意就是指手的靈活性,即可以向內用力,又可向外用力,還可彎曲握持東西。又和手的區別在於表現手的不同功能。借「右」聲來說明手分左右,呈對稱之形,右手優於左手。又是個偏旁部首字,與又結合的字多與手有關,如叉、反、支、友、勸、對、觀、歡、取、受、變等。又的本義是指能向內向外用力、能握持的手。

夂(至zhì、終zhōng)是冬(凍dōng)和終(至冬切zhōng )的初文。從甲骨文看是手工繅絲(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最後結束的圖形,下垂的兩個小圓點表示抽絲最後剩餘的蠶蛹;金文 增加了繅絲纏繞蠶絲的圓輪工具(圖1);篆書開始分化為兩個字冬和終。增加「糹」旁表示終;增加冰旁「仌」為冬。分化後意義延續了夂的意義。隸變楷化後夂的意義更加證明了是蠶繭繅絲最後狀態。夂中撇「丿」指示柔軟的蠶絲,折「 」指示圓或弧,這裡指示抽出的絲纏繞在圓形輪上,捺「表示從蠶繭上向外抽絲,所以,夂為繅絲的過程。借「至」聲表示繅絲最後停止的狀態。《說文》解「從後至也」,也是到最後停止的意思。分化兩字後夂一般作偏旁部首,如處、各、條、備、復、夏、麥、路、絡等。冬下兩點由「仌」變兩橫「二」,最後變「 」是受「易學」影響,兩橫「二」為陰,指陰間,由最初的兩個死的蠶蛹,到冬天的冰凌「仌」,再到陰間的兩橫「二」,最後楷化後的「 」,這兩點是「二」的變形,並非「八」點。冬借「凍」聲表示一年中最後最冷的季節(冬季)。終應是至( zhì )冬(dōng )的切音(zhì+dōng )表示繅絲的最後停止狀態即終了。終延續了夂的本義,是夂的繁化,所以夂還讀「終」聲。

第六個基本筆畫折「、、、」。從運動物理學角度,折表示圓或弧的形狀或運動狀態,由於折的形態校對,表現出來的運動狀態或形態也不一樣,但都有固定的指向。如豎折「」、撇折「、」,表示向下、向內凹陷的弧或圓形狀態或運動狀態,如凹中「」,發中的「」,女中的「」等;橫折「」,表示向上、向外凸起的弧或圓的形態或運動狀態,如圍中「」,又中橫折「」、夕中橫折「」均表示向上、向外凸起的弧形或圓形運動狀態。從人的生長過程看,就可以熟練走路,不僅可以走直路也可走弧形路或圓形路,按自己思路的運動階段。

女(尼乳切nǚ)從甲骨文看象一個斂手跪著的人形,頭上插一簪子,形態矜持端莊。楷書受兩漢禮教思想的影響,楷化為「女」。女是由折「」、撇「丿」和一橫「一」組成的字,女的筆畫釋義為:折「」表示女子具有曲線美,柔情似水;撇「丿」指示陰柔、女性、向內用力,這裡表示溫柔的女性;一橫「一」指示女出嫁要從一而終。讀音為尼(ní)和乳(rǔ)的切音(ní+rǔ),尼指女人身體柔軟,乳指女人有哺育功能。女作偏旁部首常表示「中空」,如樓、偃、屢等。女、婦、妻、母、妾,都是指女性,各有不同的指向。女指未嫁女性,嫁人後曰婦、曰妻、曰妾,生子後稱母。婦借「附」聲強調婦是隨夫的附屬身份;妻借「齊」聲強調妻子與丈夫齊同的身份,把家庭治理得整齊乾淨;妾借「怯」聲指示立在妻子一邊不敢說話的小老婆;母借「模」聲指示生下的孩子模樣像父母,母以子貴。

么(圓小切 yāo )從其甲骨文、金文的圖形來看為還沒有吐絲的蠶的幼蟲,此蟲長大吐絲後就死。在古文中么通「夭」。夭是由大和「丿」組成的字,大為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加「丿」表示頭下垂樣,死人特徵,指剛學會走路幼兒未成年就死,為夭折。夭和蠶的幼蟲最終結果意義相似,都是長大就死,所以夭借「么」聲,意義相通。么的筆畫釋義為:兩個撇折「」指示蠶幼蟲身上的多環狀節結構,點「丶」指示蠶的幼蟲長大後吐絲的口。么的讀音為圓( yuán )和小( xiǎo )的切音( yuán + xiǎo ),表示蠶的幼蟲體形為圓形的小蟲。么的本義為蠶的幼蟲。

馬(擬聲mǎ)從馬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個象形字,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隸變楷化後變為「馬」,後簡化為「馬」。由繁體馬突出馬鬃「」中「三」指多鬃,「丨」指馬鬃從頭到背縱向排列;簡化後馬由「」變橫折「」突出馬頭凸起的弧形狀。繁體「馬」下的四點「灬」指示馬有四條腿;簡化後「馬」四點「灬」變為一橫「一」,突出馬蹄是單蹄類動物。豎折彎鉤「」沒有變化,指示馬奔馳的動作。豎折「」指示馬的向下凹的馬背;彎鉤「」表示馬奔跑中,馬的前後兩馬蹄相對向內向下用力的過程。讀音模擬多馬在一起的嘶叫聲。馬是漢字的偏旁部首之一,如馮、馭、闖、馱、馳、駁、驢、駑、駛、駟、駙、駒、駐、駝等馬的本義為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第七個基本筆畫彎「ㄋ、阝心」從物理運動學角度看,是無規則的曲線運動或曲線狀態。彎多數和鉤組成合體筆畫,突出說明彎有性對的運動特徵。如弓中彎「」指拉弓弦向外凸,心中臥形彎鉤「」表示心都向內,向著自己,乃中彎「」表示乳房外凸的曲線狀態。

兒(二ér)繁體兒是由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書,經隸變楷化而來。繁體兒上面的「臼」是指嬰兒的頭囟門未合攏的,簡化後只留了下面的「兒」,來描述幼兒爬行狀態。筆畫釋義為:「丿」指示嬰兒的後退向下向後用力;乚」指示嬰兒伏在地上爬行的動態過程。「兒」字僅保存了孩子的爬行特徵,去掉了頭部蓋骨的變化。也能區別於「子」(即孩子的初生過程狀態,即只會躺著,不會爬行)。借「二」聲表示陰陽二者相交生兒女。天創造,地生養。兒作偏旁部首字有元、兄、允、充、兌、兗、黨、竟、競、兜、兕(肆sì犀牛)等。本義為指示幼兒的爬行狀態和過程。

力(耒耜切lì)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耒耜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力的筆畫釋義為:橫折彎鉤「」表示向內彎曲的臂膀,或者拉車拉犁時弓起的身體;「丿」指示用力的方向,這裡指向自身方向用力。許慎的《說文解字》當時漢字還沒有筆畫定型,還是用古文字解釋,必然有他的局限性。漢字楷化是質變過程,有的字的意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力借「耒(lei)耜(si)的切音(lei+si)」表示用耒耜耕作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力」是漢字部首字,組成的有辦、勸、功、夯、務、加、幼、動、劣、劫、勞、助等。力的本義為力氣,如四肢無力、力人(力氣很大的人)、力盡神危(力氣精神都疲憊到極點)、力軟筋麻(力盡筋疲,筋疲力盡)、力盡(力氣用盡)、力竭(力氣用盡)。

勹包(布交切bāo)是由撇「撇」和橫折彎鉤「」組成的,是「包」的初文,筆畫釋義為:撇「丿」指示向內向下用力,這裡指向內用力包裹東西;橫折彎鉤「」是筆畫合體,指示向內做相對圓弧運動,就是包裹東西的運動過程。後加「巳」繁化為包。「巳」是指未破殼的蛇卵,被包在殼內,寓意被包裹的東西就像未破殼的蛇卵樣,來完善勹的意義。後依據外包層的材質演化出胞、苞等。勹僅作偏旁部首。以「勹」為意符的字,多與包裹有關,如包、旬、匍、匐、勻等。讀音為「布(bù )交(jiāo )切(bù+ jiāo)」表示用布交扎在一起裹東西的過程為包。包的本義為用布裹東西的過程,如紙包不住火、包纏(包裹纏繞)。

乃(擬聲nǎi是奶的初文。從甲骨文和金文看是母親乳房圖形。隸變楷化後,用筆畫詮釋了乳房的發育特徵。「乃」是由撇「丿」和橫折彎鉤「ㄋ」會意而成的獨體文。「丿」表示向下、向內用力或運動,這裡指示乳房在哺乳期下垂;「ㄋ」是橫「一」和折「」、彎「」和鉤「」和合體筆畫,橫「一」表示橫向、東西運動或用力,這裡指示兩乳房橫置胸前;折「」表示圓或弧,這裡指示圓弧形的乳房;彎「」表示凸起或凹陷的弧形運動,這裡的外彎「」指示乳房生成奶汁的向外凸起運動過程;鉤「」表示相對運動,這裡指示對稱的雙乳。所以,乃為乳房的結構特徵。讀音是模擬嬰兒吃奶的聲音。後加女旁繁化為奶,強調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徵。乃作偏旁的字有:奶、孕、仍、扔、礽等,都與女性生理特徵有關。乃的本義為女性哺乳期的乳房及生理特徵。

第八個基本筆畫鉤「亅、、乛、⺄、ㄋ」從物理運動學角度看,是相對運動之意,和不同的筆畫組合表現不同的相對運動,或相對狀態。體現了物質的運動都是相對的概念。

長(朝陽切cháng zhǎng)是長的簡化俗字。長的古文字像是一位長發拄拐的老人。隸變楷化後,長體現了其意義,三橫「三」表示多毛髮;豎「丨」表示毛髮下垂;一橫「一」表示毛髮不僅下垂豎立的,也有橫至於頭頂的;豎鉤「」表示相對生長延長;橫八「」表示分合,指示毛髮分散於頭部也可辮在一起。簡化為長後,意義更加廣泛。,長是由「十」、鉤「」和橫八「」組成。「十」指示多,這裡指多種動植物;「」表示相對,這裡指相對本身、過去或其它同類;橫八「」表示分合,這裡指示向上下左右延伸增加。長的意義為多種動植物相對本身、過去或其它同類的延伸增大。借「朝(cháo)陽(yáng)的切音(cháo+ yáng)」表示植物朝陽的葉子都長(cháng)於背陽的葉子,光線強的長(zhǎng)得快;借「朝(zhāo)陽( yáng)的切音(zhāo+ yáng)」寓意朝(zhāo)陽升起萬物開始生長(zhǎng)。長的本義為萬物生長靠太陽的景象。

才(屮栽cái )的甲骨文應是栽下的樹苗或植物的秧苗,開始生根返苗的階段。隸變楷化後,筆畫印證了其推斷地正確性。才是由橫「一」、豎鉤「亅」和撇「丿」組合而成的獨體文。「一」表示水平、橫置、東西等,這裡指示地面;亅」表示垂直相對,這裡指示栽入地裡的樹苗要相對垂直於地面;「丿」表示向下、向內用力或運動,這裡指示樹根向地下生長。讀音是屮(cǎo)和栽(zāi )的切音(cǎo+ zāi ),表示栽下的樹苗或秧苗初生狀態。才的本義為栽下樹苗或秧苗初生狀態。

買(埋mǎi )是由繁體「買」簡化而來。「買」是由網的變形「罒」和寶貝的「貝」會意而成的字。「罒」表示網羅市利,也就是購買便宜的貨物;「貝」表示古代貨幣,到秦朝廢除貝行錢。總體會意表示持貨幣去市場收購貨物。借「埋」聲表示購買貨物要有心計,會打埋伏,仰天報價,就地還價。1964年從草書的俗字中簡化為「買」。買是由橫鉤「乛」和「頭」會意而成的字。橫鉤「乛」是由橫「一」和鉤的合體筆畫,意義也是橫和鉤的雙重意義。橫表示水平、橫向、東西或橫向運動,這裡表示買賣要公平,鉤表示相對之意,所以橫鉤「乛」這裡表示做買賣要相對公平。「頭」表示買東西要有頭腦,會比較分析,貨比三家、價比三家,擇優而收買。買的本義為用錢購物,隱含購買過程中存在智慧的博弈。

爾(兒ěr )是有撇「丿」、橫鉤「乛」和小會意而成的字。「丿」表示向下、向內運動或用力,還引申為陰柔、女人等,這裡表示向下,力小柔弱之一;乛」表示橫向比較,這裡指同輩年齡比較;「小」表示小於自己,小於參照物。總體會意指小於自己的人。借「兒」表示和自己相比小的人稱呼。爾後加「亻」繁化為「你」。表示人之間的相互比較後的對稱。借「妮」聲表示從直觀上看比自己小的女孩,帶有親密感的人稱代詞。現在仍然沿用對男孩稱「兒」,對女孩稱「妮」。音源的遷移說明字義的變化。爾的本義是對比自己小的稱呼

角(較jiǎo 決jué)的甲骨文和金文看畫牛角之形。隸變楷化後,角是由撇「丿」、折「﹥ 」、牛的變形「 」和橫折豎鉤「」組成的字。上短撇「丿」表示向內、向下用力或運動,這裡指示牛角攻擊其它動物,或鬥牛中,牛低頭用力;「 」表示圓或弧,這裡指示牛角的頂端圓而尖;「 」是牛的變形,指示牛;「」是橫、折、豎和鉤的合體筆畫,橫表示牛角橫生於牛頭,豎表示縱立於牛頭,折表示牛角截面多為圓形,鉤表示牛角對稱雙生。角借「較」聲表示牛角是用來鬥爭較量的;角借「決」聲表示牛角適用於比試決鬥的。角也是漢字的部首之一,如解、觥、觚、斛、觴、觸等。角的本義為牛角。

二、要從漢字的讀音來源去研究

漢字的「音」就像一首動聽的歌,來源於自然界的擬音佔到80%左右,也即是說在漢字400多音節中,或者說有音調的1400多個音節中,80%是自然發出的聲音,模擬自然發聲的音,如「仝」讀音是模擬眾人一同夯地基的聲音,也就是打夯,夯落地發出的「嗵嗵」聲,這就是所有讀(tong)這個音的音源。這位劉老先生在《中華字通》中,把這400多個音節中的音源都挖掘出來了。這是兩千多年以來,或者說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做到的第一人。沒有讀音的解字,只能算是一知半解,沒法破解漢字全部的意義。漢字讀音從音源字開始,也有其規律可循。借音補義是《中華字通》編寫的理論基礎之一。漢字在構型上不一定詮釋漢字的意義,需要借用某個特定字的讀音來完善其意義,如教借「校(jiào)」;有的還需要借用兩字的切音來完善其意義,如長(朝陽切)、山(石尖切)等。

與(擬聲yǔ yù )是個簡化字,繁體為「與」。中國的漢字首先是「一幅畫」,都有一個背景圖,大家可以想像,這個字是什麼樣的背景畫?是一位母親抱著孩子,用勺子撬開孩子的嘴餵食的背景和過程。「與」簡化為「與」,是把一複雜的場景簡單化。將複雜場景抱孩子餵食,簡化到上下牙齒之間的關係,與的上下兩橫「二」是指上下兩排牙齒,這個「 」豎折彎鉤是餵食的勺子筆畫變形,並省形。所以「與」的本意是「用勺子餵食」。從這個字的場景就可知道它的衍義,與有「和」的意義,上下牙齒的合併過程;還有「賜予、給予」,給孩子餵食,這是一個賜予、給予的過程。教和學之間是一種合作的關係,又是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的過程,所以,教和學用「與」連接起來是非常恰當的。這個字的讀音來歷是怎樣的?模擬給孩子餵食之聲,現在南方人給孩子餵食還稱「與」。我們北方有的地方農村婦女餵小孩,還有時用這個音。這個擬聲字「與」是所有讀「yu」的音源。

教(校jiào)右邊的「攵」(攴 ),在放羊的「放」和牧羊的「牧」中都有這個部首。它是由「攴(去橫點)--攴----攵」這個演變過程。攴(去點)---攴---攵)第一個是又上是「丨」(棍gun),手持棍子。在過去舊的教育理念中,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現在還有的家長教育子女,還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舊教育理念。後來演變為攴,「攴」(樸pu)持敲樸(教具—教鞭:短為敲,長為樸)。教鞭要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不能往死裡打,傷害學生。對所教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最後,變形為「攵」,表示學生要聽從(隨從)教師的指導而思考,而行事。作為施教者要講明道理,做出榜樣,讓學生有師法的標準。所以「教」也是與時俱進的,是發展的。不能停留在那種「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舊的教學理念上,靠體罰學生,是達不到教的目的。由孝和攵組成「教」這個字,即不讀孝也不讀攵,而讀jiao。說明僅從這兩個字還不能詮釋教的含義。從結構上看,不論聽從教命,還是上行下效,都是為了使學生或子女走正道,人心向善。可是,人易產生不良思想行為,校正學生和子女的不良行為,長其善救其失,也是教育的目的。為了完善教的字義,借了「校」的聲音。教的初級功能就是「校」,校正人的不良行為,否則不校發展下去就會違法犯罪。但「校」不可濫用,只有學生思想行為出軌的時候才及時校正;正常的思想行為用不著去「校」,校之過甚至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父母校之過甚也容易使子女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校要有尺度。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這就是對「教」的音形義的通解。。

學(穴、曉),繁體「學」,上面的「 」掬,雙手合持,手把手(展示手把手教學生練習毛筆字的圖形或動態場景),中間為「爻」(要),易經中卦爻,古人可以依據易經中卦爻,效天下之要,推測天下之要事。交叉為文,合體為字,文字如同卦爻,蘊藏著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許許多多的知識和道理;從「冖」讀mi,蒙,啟蒙的蒙,指小孩、兒童,教小孩子識文斷字。從整體上看這幅畫,就是手把手教小孩子寫字,識文斷字。這個學字在普通話中讀(xue穴),還有個讀音,地方方言讀(xiao曉)。如果我們僅知道這個字讀學(穴),不明白他還有個方言讀(曉)那麼對這個字就只能說是一知半解。在漢字中的多音字中,同一個字說明形是相同的,也就是說背景畫是一樣的;為什麼讀音不同意義不同?主要是借音不同造成的,借不同字的聲音,表現不同字的意義。讀「穴」是借了「穴」的聲音,是說明學有竅門,學要掌握竅門,入門得法,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取竅中的「穴」讀音就是這個意思(流程圖:竅—穴)。我們北方還有讀音,所謂的方言,上學(曉xiao),借曉解道理的「曉」,學的目的是教人覺悟,曉解道理。有些漢字不了解他的地方方言的讀音,就無法完全理解它的意義。保存地方方言,也是保存我們中國文化,一旦方言丟失,有些漢字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法得到全面的解釋。現在又掀起了保護地方方言的行動。1964年簡化為「學」,在「字」上加兩點「丷 」(流程圖:丷+字=學),這個倒八點表示分,在漢字筆畫中,只要有兩點的,都表示分合意思。在以後講解漢字八畫時,還要詳解「兩點」的意義。這裡的兩點丷指分辨的意思,就是分辨文字為「學」。有的漢字簡化的非常有道理,絕不是隨意簡化。學的本義---啟蒙,教小孩子識文斷字的方法,曉解道理。我們最常用的一個「學習」,學的目的是得法,習的目的是熟練。高考不是考學,而是考習,主要是考對知識的熟練程度。當前形式下,作為一位中小學教師必須明確教與學之間的關係,以及學與習之間的關係。

石尖切shān )作為獨體文,是由象形演化而來。由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到用筆畫來合成漢字,可以說是文字的質變過程。那種撇開「漢字八畫」再用象形來解字是不科學的。要想正確的通解漢字,必須採用漢字「筆畫拓撲」的理論即「筆畫釋義」來解。豎折「 」表示向下、向內凹陷的弧或圓形狀態或運動狀態,這裡指群山起伏中,山下的山溝、山川等;兩豎「 」表示垂直縱立地上,兩豎的長短不同表示山的高低不同。讀音是有石(shi)和尖(jian)相切而成(shi+jian),石指示山有石頭組成;尖說明山多是上小下大的形狀。本義為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部分。

三、要從漢字的發展進化角度去研究

漢字是隨著人們對自然社會認識的提高,不斷地產生意義更加確切的漢字。文字也從簡單的獨體文,會意成複雜的合體字;由淺入深,有簡單描述事物的部分特徵,到儘可能描述事物的多方面特徵等,使漢字的本義更確切,更完善。如由目到眼,由自到鼻等。

目(沒入mù)的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邊輪廓象眼眶,裡面象瞳孔。隸變楷化後,目有閉合的外框「」,表示人的眼眶;內加兩橫「二」表示人眼睛有兩隻,眼為陰竅,有黑白二性(眼球和白障)。不寫成橫目而寫成縱目表示不可橫著眼睛看待人和事,把人和事物看死(看成一成不變),要縱向看,即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世界。借沒(mò)入(rù)的切音(mò+ rù)表示眼睛眨眼似眼球沒入水中,時出時現。目作偏旁部首的多與眼睛有關,如盯、盲、相、瞄、眇、盼、看、眉、督等。目的本義為人的兩隻可以開閉的眼睛。

眼 (演yǎn)它是有「目」和「限」(省形)組成的字。我們知道我們的眼睛看東西有距離限制,太遠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同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演示人的喜怒哀樂,善惡好惡,借「演」聲來補充其意義。再說「目」,口為眼眶,園為方,兩橫表示眼有兩隻,還有黑白二性。古借「默」(mo)聲,表示眼睛默然而內識。即:眼無聲,不會說話,然而一看就知道。後借「沒」(mu)聲,表示眼睛不停眨動,時出時沒。「目」是個獨體文,是象形演變而來,但從意義上還不能完全表達眼睛的功能,沒有體現視距是有限制的,所以又造了這個合體字「眼」。文字也是與時俱進的,隨著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加深,會不斷地產生新的漢字,所以中國的漢字是有時代性的。

自( 擬聲zì)是個獨體文,甲骨文畫了一個鼻子的圖形。自楷化後只是在目的上面加了一個撇點「」,是丿的縮小,撇「丿」指示向下或向內用力,這裡指示鼻孔向內吸氣,向下出氣;目的外框「囗」指示鼻子的圓形孔;目內的「二」指示鼻孔有二個。自就是指向下兩個進出氣的鼻孔。讀音模擬鼻孔快速喘氣的聲音。自的本義指兩個向下的鼻孔。

鼻(畀bì)的甲骨文、金文到楷體來看,鼻由「自」到「鼻」的演變過程,說明人們對鼻子的功能有了進一步地認識。從原來的對形狀的描述,引申到對鼻子功能的體現,就是把鼻子的過濾淨化空氣的功能通過引入「畀」展現出來。鼻子中的鼻毛和分泌的黏液,可以阻擋灰塵隨空氣進入肺部。就像箅子可以透氣,又可阻止蒸飯落入蒸鍋底部。漢字的增加也是隨著人們對自然、社會、文化的認識的提高而不斷地發展創新。

論(侖lùn lún )漢字也是與時俱進,也就是《易經》所說的「天」,在《易經》中天是指時間的(天時)。字義的變化和字的產生是受時間(天)因素決定的。如「論」繁體為「論」,左邊的「言」與說話有關,簡化的也非常好,原來點橫「 」指示腦袋,說話受大腦指揮,兩橫「 二」指示說話需要上唇和下唇,「口」指示嘴形。簡化後用「訁」,做與說話有關的歸類符號,「丶」指示腦袋,下面是橫折「 」和豎勾「 」組成的,凡是「折」指示弧或園,這裡指示人的嘴唇,凡是「勾」指示運動,說話上唇和下唇要動,這樣簡化比繁體更完善。右邊的「侖」繁體為「侖」,上為「八」,指示分合,下面是冊「冊」是書冊,分析書中的內容,論意為引經據典。把「冊」簡化為「匕」,是受「鬥爭哲學」的影響,「拿起理論的武器,與階級敵人做鬥爭。」匕首是一把雙刃劍,同樣我們在論述某個問題是,要論述反正兩方面,既要論述有力的方面,也要論述不利的方面。

四、要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研究漢字

漢字的產生於生產和勞動的過程,不是那些文人創造的。就像化妝品不是美容師生產的一樣,化妝品的研製和生產是化學家和生物學家的傑作,美容師只是應用而以。利用化妝品裝扮的再漂亮化妝師也不一定了解生產工藝和研製過程。就像那些文學家、作家等文人,雖然寫出優美的文章、詩歌,也不一定知道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樣。漢字是經過幾千年的勞動創作出來的,裡面蘊含著很多自然科學、社會歷史知識。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具體體現。本人歷來反對文人去研究漢字。因他們僅會用描述加描述,不知道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不知道產生漢字的土壤是什麼?下面舉幾個常用字供文人去研究參考。

滷(露lǔ)的古文字看就是鹽在鹽湖或鹽池中結晶的表象。隸變楷化後,用筆畫詮釋了滷的意義。滷是由繁體鹵簡化而來。去掉中間四點「」意義變化不大,只是把鹽結晶的小顆粒表象省去。滷是由上的省形「上」、「囗」和「乂」組合而成的字。「上」表示鹽開始在鹽湖邊上或原有的結晶體上結晶;「囗」表示鹽湖或鹽池的圍沿;「乂」表示陰陽結合為適宜,「丿」表示陰,指陰離子(Cl﹣)乀」表示陽,指陽離子(Na+),陰陽離子結合為鹽(NaCl),鹽是最適宜人需要的食物。滷借「露」聲表示鹽滷中的鹽結晶過程中首先暴露在鹽湖邊沿或原有鹽結晶體的表面。滷是漢字的部首之一,如鹺、磠、鏀、樐、塷等。滷的本義為鹽溶液中鹽結晶析出的過程。

熵(商)我們那些最初的國學大師樣,把外國技術或文化引進的時候,來進一步漢化。如這個新造字熵,以及烴、烯、炔以及很多科學用字都進行了漢化,我們的子孫後代受益匪淺,而後期就沒有了,因為那些大師都死了,沒有再去研究了。一個「阿佛加德羅常數」給中國孩子的理解,造成了多大的麻煩,一個「物質的量」的概念多少次糾結變化。為什麼?這些後起的所謂科學家,他們沒有漢字的基礎。不知道漢字的規律。就只能用英文字母「GDP、CPI」等這些讓國人難易理解方式出現在大眾眼前。使我們幾十年的掃盲運動又會產生新的「文盲」。誰能預知幾百年後我們的漢字中會有多少「GDP、CPI」等等。當我們的漢字中這些英文字母超過我們的漢字時,我們還是漢族嗎?看看我們早期國學大師級的科學家的智慧。熵是由火和商會意而成的字。「商」是由「冏」和章的省形「」會意而成的字。「冏」表示從外知內,在一定的範圍內溝通;章「」表示協商要有章法,不可漫無邊際的亂談。表示做買賣,談生意。引申為數學名詞「商:一數除以不為零的數的結果。」以此為參照,用「火」表示能量,溫度除熱能的得數即為「熵」。商即標音又會意。後又引申資訊理論中的基本量,描寫不肯定性的大小。熵越大,包含的信息的不肯定性就越大。

砼(仝)如近幾十年的新造字「砼」,是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教授。創造時間是1953年。當時教學科技落後,沒有錄音機,也沒有複印機,學生上課聽講全靠記筆記。「混凝土」是建築工程中最常用的詞,但筆劃太多,寫起來費力又費時。於是思維敏捷的蔡方蔭就大膽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筆,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筆,可省下二十筆,大大加快了筆記速度。後來「人工石」合成了「砼」。構形會意為「人工合成的石頭,混凝土堅硬如石。」並在大學生中得到推廣。 1955年7月,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審定頒布的《結構工程名詞》一書中,明確推薦「砼」與「混凝土」一詞並用。從此,「砼」被廣泛採用於各類建築工程的書刊中。很長時間沒有標音, 1985年6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准了「砼」與「混凝土」近義、並用的法定地位。借了「仝」的聲音。」仝」為象形擬聲字,似人夯實地基,並發出「嗵嗵」的聲音。 另外,「砼」的讀音正好與法文「BE—TON」,德國「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詞的發音基本相同。這樣,在建設領域中更有利於國際學術交流,是個建築工程專用字。

漢字的產生是華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每個漢字的產生不是隨意臆造的,而是都富有文化科技含量。自十八世紀以來,從西方引進一些新興學科以來,也創造了一些漢字,如烴、氕、氘、氚等這些新造字都有一定的科學含義。漢字的產生是伴隨科技發展而發展的。

相關焦點

  • 漢字的美學三角形和現代書法教育
    基於此,本文研究漢字美的目的是結合時代特點,揭示漢字的美學特徵及其內在和外表的聯繫,進而引導青少年熱愛漢字,並指導書法教育教學設計和書法美學評價。  (二)研究漢字美的方法  現代美學主張應該以系統的科學方法來分析審美對象,以求獲得清晰的、一般性的概念。
  • 花式「玩」漢字、潛心探字源,他說:每個漢字都蘊藏著中華文明的...
    他堅信每個漢字的創造和演變都與文化有著密切關聯:「正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說『凡解讀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字源研究和古漢字識讀推廣,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櫥房門的玻璃是黑底白色「車馬」、「牛耕」之類漢畫,推開門,裡面蒸鍋、桶、盆、罐插不進腳;以為是做飯的地方,哪知道竟然是他們染包、印字的「作坊」。
  • 8個漢字冷知識:筆畫最少是「一」和「乙」,哪個最多,爭議很大
    漢字又被稱為中文、中國字、方塊字,是我們漢語的記錄符號。漢字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據統計漢字大概已經6000多歲了。大家都很熟悉漢字,但是也有不少是我們所不熟悉的,本文我們就了解一下關於漢字的一些冷知識。一、我們一共有多少個漢字?
  • 中華字通為放棄拼音識字恢復字源識字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保證
    從傳說倉頡造字,到秦始皇統一文字,再到漢晉時期漢字的正書「楷體」的形成。人們對漢字音形義的認識規律的研究和總結始終沒有間斷過。《中華字通》的作者劉冰泉老師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三十餘年,孤燈黃卷,遍稽群籍,摩頂放踵,野外考察,潛心研究漢字及其認知規律。所幸天道酬勤,終有所獲。
  • 老外創古漢字網站引熱議 花20年集漢字字源(圖)
    這個網站用起來很簡單,只需輸入你想要查找的漢字,然後點擊「Etymology」按鈕,即可搜出有關這個漢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文等各種字形,還有關於該漢字的粵語釋義。  記者輸入一個「馬」字,關於馬字的漢字字形就出現了197個,其中《說文解字》來的篆體字1個,《六書通》來的篆體字47個,金文編來的65個,甲骨文編來的84個。
  • 當代漢字應用熱點問題回顧與思考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於國際化、標準化的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規範研究」(15ZDB09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漢碑文字通釋」(14JJD740005)的階段性成果。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工具,是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
  • 外國人創辦漢字字源網站感動中國人
    潛心收集漢字資料 廿年努力修成正果  外國人創辦漢字字源網站感動國人  2011年一元復始時節,當《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電子顯示屏播出,用笑容形象詮釋中國國家新形象的時候,中國和中華文化的另一種古老的形象代表——漢字,也正通過網際網路引起廣泛關注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文言基礎知識:漢字的部首
    漢字的字形能夠說明字(詞)義,字的形、義是統一的。按照字的形體加以分類,同類的字算是一部,每部找出一個代表字作為一部之首,叫部首。漢字有獨體和合體的區別。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獨體,會意字和形聲字是合體。部首字大都是個獨體字,這些作部首的獨體字,一般就是合體字的表意偏旁(形聲字有一個表意偏旁,會意字的每個偏旁都表意)例如:「人」是獨體字,它是「傭、伯、偶、儉、從」這些合體字的表意偏旁。「人」部的字和人有關,「木」部的字和木本植物有關,同一部首的字和部首字所表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因此,分析部首有助於我們尋求字(詞)義。
  • 秦知道丨從倉頡造字,解讀漢字起源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偉中華文字起源於何方?說到漢字的起源就要說到文字的起源。漢字也是文字的一種,漢字的起源肯定符合文字起源的一般規律。世界範圍內的文字起源,一般來說有神賜、聖人造字、所有權記號、勞動人民創造等幾種比較普遍的說法。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文字的出現呢都是原始記事方法。
  • 掌握這個方法6歲之前可以識遍4000漢字 文末領取整套資料
    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在《漢字知識》中就漢字發展的歷史說明了這點,他指出「簡化字體」是從古至今都在做的事,尤其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簡體字的「易讀、易寫、易懂」有助於交流、傳播和學習,也更符合更方便我們使用。
  • 學習語文的終南捷徑,掌握150個漢字字源,漢字學習不再難!
    語文學習自然離不開知識的積累!漢字的積累是基礎又是關鍵的,漢字自4000年前被發明以來,發展演進至今,已有數十萬字了,不過常用的數千而已。拿曹雪芹紅樓夢來舉例子,曹雪芹寫了前80回,一共731,017個字,卻只用了4,462個不重複的單字。
  • 字理識字,走進漢字的源頭
    字理識字,走進漢字的源頭字理就是漢字的構形理據,即漢字的構行之理,演變之理,漢字的字理中存在生動的生活形象,還有古代的文化知識。如果教師能根據字理去教學,讓學生理解字的構形、讀音、表意的道理,無疑就抓住了識字的重要規律。
  • 美國大叔潛心研究漢字45年,說到「漢字是全世界的漢字」
    在近期董卿和撒貝寧主持的一檔節目《開學第一課》中,邀請了一位特別的嘉賓,來自美國、潛心研究中華漢字45年之久的理察 希爾斯先生,人們熱情地稱他為「漢字叔叔」。從小喜愛漢字的理察對漢字情有獨鍾,他蛢命工作,努力賺錢,在22歲那年,買了單程飛機票飛到香港,又買了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語文課本,用來學習漢字。甚至,他做了一萬五千張卡片來幫助記憶單詞——正面寫有漢字和拼音,反面寫上英文,這樣如痴如醉的狀態持續了好幾年。在他44歲時,有建立資料庫、通過網站的形式來展現的想法。
  • 兒童學習漢字能促進左腦邏輯思維與右腦感性思維
    來自漢字學、書法、兒童教育、課程開發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如何將漢字溯源的方法應用於小學語文教育之中。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家王聖玉指出,漢字本身有符號化、排列組合的一面,這決定了它能促進左腦邏輯思維的發展;同時,漢字又有圖畫、想像力和創造性的一面,能夠促進右腦的感性思維,因而學習漢字不僅僅是學字,還能夠促進兒童智力發展。
  • 填補字理教學空白 《漢字解密》為方塊字尋根問祖
    比如『吉祥』古時候也寫作『吉羊』……」  華中師範大學的古漢語研究專家王洪湧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述,揭秘龍、虎、牛等「十二生肖」漢字從甲骨文到簡化字的演變過程,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讓劉先生耳目一新。  用「腹有詩書氣自華」來形容《漢字解密》的講述嘉賓再合適不過。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他的意思是說:聯字作文,對使用的字必須選擇:第一要避免「詭異」,第二要減少「聯邊」,第三要權衡「重出」,第四要調配「單復」。他還記載:「夫文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斯乃言語之體貌,而文章之宅宇也。」他把漢字的作用拉到了很高,由此可見漢字在古人心目中神聖的地位,幸而漢字出現,我中華文明才能源遠流長。
  • 巴蜀書社攜手大美漢字 梳理全世界最美的文字
    ,主要針對剛剛開始學習漢字的學生,緊扣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生字,結合動漫視頻,就每個漢字的字形演變進行了科學性梳理,為小學生講解每個漢字的字理及歷史演變,從而使小學生充分認識到漢字演變的規律,掌握漢字節結構相關知識,體悟漢字字形之美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