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創古漢字網站引熱議 花20年集漢字字源(圖)

2020-12-06 搜狐網

  老外創古漢字網站

  引網友熱議

  近日,一個名為RichardSears的老外稱自己花費20年搜集了甲骨文、金文等大量漢字字源,並建立了ChineseEtymology網站供大家免費查詢,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甚至有網友稱其為「2011感動中國的一個外國人」。

  ◎研究成果

  花20年創字源網站

  記者點擊進入Richard的網站,胖乎乎的Richard在上面貼了一張面露微笑的照片,旁邊是一段簡單的中英文介紹:「你在這裡看到的是我過去20年努力工作的成果,目標是要把漢字的字源資料放在國際網路上,供大家使用。請捐贈,這樣我就可以在線上保持提供,和及時更新這些資料。這些資料是我免費提供的,而且沒有廣告幹擾。謝謝。」

  對字源的研究是艱難的,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Richard稱自己一直在獨立完成此事,並不像科研人員那樣可以申請經費支持。也正因為如此,為了堅持下去,他歡迎大家捐贈支持他的研究。Richard在「自我介紹」右邊就設置了一個PayPal按鈕,網友可通過帳戶提供捐贈。

  這個網站用起來很簡單,只需輸入你想要查找的漢字,然後點擊「Etymology」按鈕,即可搜出有關這個漢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文等各種字形,還有關於該漢字的粵語釋義。

  記者輸入一個「馬」字,關於馬字的漢字字形就出現了197個,其中《說文解字》來的篆體字1個,《六書通》來的篆體字47個,金文編來的65個,甲骨文編來的84個。

  另外,網頁上還對「馬」的聲字部分、有意部分分別作了標註,指出「馬」字的文字來源是horse,說文解字對「馬」的釋義,甚至連「馬」的廣東話、臺灣話的發音都列了出來。網友只需下載一個音頻軟體即可通過一旁的小喇叭在線試聽。

  網友熱議

  網友稱被其耐力震撼

  許多網友看了這個網站後感慨,被這個外國老頭兒「震撼了」。不必說隨著電腦的普及,很多人已經開始提筆忘字,而一個外國人卻能夠如此醉心於中國的文字,這種情懷令人感動,更多的人被他的毅力打動,「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

  為古文字研究提供便利

  一位古漢語專業的復旦大學研究生發帖稱:當年他寫論文時需要大量使用甲骨文,但上網完全查詢不到,於是他就自己花了6個月時間造了6000個左右的甲骨文,可以在電腦上隨意輸入。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為什麼我們高校的研究者們,不能聯合起來,做一個大的公益性的成果惠及全國人民,惠及全球願意研究漢字的人呢?」

  Richard花20年時間做這件公益的事情,至少說明了兩點:一是他在20年前就想到要將複雜的漢字系統進行電子化,這樣在研究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各種歷時的、共時的研究。

  二是他可以用20年時間來做成一件事,雖然稱不上是太大的學術建樹,但是已經建立了一個很好的研究中國文字的平臺,「如果真如他所說堅持了20年,那他的毅力實在是太過驚人了」。

  利用網絡平臺受啟發

  有網友表示:Richard做的工作,國內已經早有人做過了,只是知道的人不多而已。與其說他感動中國,不如說他給我們了一些啟示。

  「Richard利用網絡平臺將古文字這門偏窄的知識傳播給了更多對此感興趣的普通人。與其相比,雖然中國的古文字研究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多數人不知道。或者必須經過一定的學習,比如利用圖書館,通過不同檢索工具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能僅僅依賴網絡的免費服務,「與其說老外感動中國,倒不如說他的做法給了我們更多便利」。

  ◎研究初衷

  釐清漢字字源

  Richard稱,自己之所以想到做這樣一個網站,一是因為這項工作一直沒人做,二來釐請漢字字源可以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漢字。

  Richard稱自己1972年時,曾在臺灣學習漢語讀寫。「當時我還是個22歲的小夥子,學習漢語讀寫我覺得特別困難。一來漢字雖然由許多筆畫組成,但筆畫與筆畫之間似乎沒有任何明顯的邏輯關係;二來所有的詞組組合似乎沒有規律可循。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解漢字的字源可以幫助我學習漢字。通過理解漢字的原始意義和原始形式,可以幫助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可惜的是,沒有一本英語書籍能充分解釋漢字的字源問題。在我看來,釐清字源是項能準確理解每個漢字的研究課題,用英語寫出這項研究課題也應該大有裨益。」

  按照Richard所說年齡推斷,今年他已經有61歲了。

  專家說法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塗光晉教授對於一些網友的批評有自己的看法。她表示,網友的指責可能是因為很多人不太了解中國學者在做什麼。許多學者其實一直在致力於該領域的學術研究,只是並不為多數人所知而已。並且,有些專業領域的研究比較精深,並不以普及知識為目的。所以,不是說所有的學術知識都適合放在網上供公眾檢索,這也導致各領域知識的普及程度不同。

  塗光晉教授認為,中國學者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雖然目前做得並不夠好,但這項古漢字的研究,中國學者可以做,外國學者和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做,研究者越多越有利於中國文化的傳播,「如果有外國學者來做這件事情,我們應該高興才對,說明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重視,這是好事,為什麼一見有外國人參與研究和在這個領域做出一定的貢獻,就要反過來埋怨中國學者呢?」

  另外,目前中國學術界的價值評判標準,特別是科研考核和職稱評定標準,也使中國學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研究、寫論文、評職稱等方面,像這位外國人這樣自願所做的普及工作,在中國一般是不能計入科研成果和考核範圍的;而這位外國人之所以花20年時間做這件事,完全是出於愛好,是沒有任何功利性的。

  釋疑

  Q:如何看待這條網絡新聞的傳播現象?

  某高校中文系教授表示,國外漢學家有關中國研究的成果很多,包括學術著述和電子資料庫,這是正常的學術研究。為什麼這個項目會引起網民的關注?

  首先是由於這個資料庫被放在網絡上,免費供人檢索,很容易被網民發現。再有就是一個網友在微博上用了一個吸引人眼球的標題——「2011感動中國的一個外國人」。這個消息被多家網站轉載,標題也變成了「老外花20年整理古漢字搬上網,網友稱「感動中國」。於是一個網友代表了大多數網友的心聲,一個人的感動變成了「感動中國」,一周之內就形成一個熱點新聞。

  Q:人們為什麼會對這個網站感興趣?

  中國的印刷出版物規定要使用規範漢字。一般人對繁體字已經不認識了,對漢字的來源和不同字形更缺少了解的機會。中國也有免費使用的在線「漢典」,其中也介紹了漢字字源。但是一個外國人開發的漢字資料庫更能引起中國網民的興趣,這對推廣中國漢字文化也是有好處的。

  Q:如何評價這個外國人所做的工作?

  這是一個由精通漢字的外國專家開發的資料庫,其特點是不僅有中文字形,還有英文對譯,便於外國人使用,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這個項目參考和歸納了《說文解字》、《六書通》、甲骨文編、金文編、《漢語大字典》等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了數位化整合工作;還利用聲頻技術標註了一個漢字的不同發音(方言等)。最為難得的是他將這個資料庫放在國際網絡上,免費為所有網民使用。

  Q:中國學者在漢字整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漢語大字典》對每一個漢字都列出多種有代表性的形體。隨著數字出版技術的發展,許多工具書都開發了電子版或網絡版。許多字書(《說文解字》、《康熙字典》)都開發了電子版或網絡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就根據《說文解字》開發出版了《小篆字庫》光碟,還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甲骨文計算機字庫與編碼研究」。《龍語瀚堂典籍資料庫》也匯集了多種古代字書、出土文獻的資料。

  Q:普通人如何檢索漢字的不同字形?

  人們要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不同的檢索工具。中國推廣普通話,印刷出版物使用規範漢字,《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發布的常用漢字只有3500字。所以,一般人在生活學習中並不需要認識許多生僻字、異體字;遇到繁體字可以查《新華字典》。

  如果需要檢索漢字的形體演變,可以利用工具書,如《古文字類編》;也可以利用電子資料庫,《龍語瀚堂典籍資料庫》就匯集了多種古代字書、出土文獻的資料。這些資料庫由於開發成本、版權等問題,主要由圖書館購買,為讀者提供檢索服務。在資訊時代,讀者要具備信息素養,學會利用圖書館,通過不同形式的檢索工具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能僅僅依賴網絡的免費服務。

  本報記者賈卉一

(責任編輯:黃海)

相關焦點

  • 70歲美國「漢字叔叔」潛心研究30年 打造漢字字源資料庫
    ,6552個最常用現代漢字字源分析,31876個甲骨文,24223個金文,以及秦漢大篆書11109個、小篆體596個……而這個資料庫的創建者竟然是一位美國人——理察·西爾斯(上圖)。為建立十萬多字的古漢字資料庫,西爾斯在唐人街租了一間屋子,僱了一位中國助理幫忙掃描,每年需要支付對方12000至15000美元的薪酬。為了找到儘可能全面的漢字字源,他經常飛往中國求購漢字的相關研究材料。漢字古籍價格不菲,西爾斯幾乎將自己全部的工作收入都投入到了漢字網站的建設中,甚至多年來存下的30萬美元積蓄也幾乎花光。
  • 美國漢字狂人創字源網站 投資30萬美元成屌絲
    然而,這個擁有計算機專業碩士學歷的美國人,卻用近20年時間,花光了所有積蓄,做了一件讓中國人感到吃驚的事創辦了「漢字字源網站」,通過這個網站,你輸入現在的漢字,就能搜索出這個字的「前世今生」:小篆、金文,甚至包括它被刻在甲骨上的模樣。他就是被網友稱為「漢字叔叔」的理察·希爾斯。
  • 外國人創辦漢字字源網站感動中國人
    潛心收集漢字資料 廿年努力修成正果  外國人創辦漢字字源網站感動國人  2011年一元復始時節,當《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電子顯示屏播出,用笑容形象詮釋中國國家新形象的時候,中國和中華文化的另一種古老的形象代表——漢字,也正通過網際網路引起廣泛關注
  • 美國老翁為創辦的漢字字源網站花光所有的積蓄
    他所創辦的漢字字源網站,在網絡上被廣為傳播。在這個界面簡陋的網站上,隨便輸入任何一個漢字,人們都能找到它的字形在歷史上如何演變——小篆、金文,甚至還包括回溯幾千年,它被刻在甲骨上的模樣。「這個外國人的工作讓每個中國人汗顏。」一位網友評價說。
  • 美國老人傾情漢字二十載 創辦字源網站
    打開網頁,隨手輸入一個漢字,就可以看到該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的演變過程,聽到該字普通話、粵語等的發音。這家每月有50萬人次訪問量的漢字字源網站的創辦者,是位地地道道的美國人。  2月18日,在天津鞍山西道上一座普通的公寓,記者見到了這位被中國網友親切地稱為「漢字叔叔」的理察•希爾斯。
  • 「中國第一個漢字字源網站」竟是美國人,傾盡家產47年建成的!
    理察·西爾斯是一位美國人,但他卻建立了第一個中國漢字字源網站,還被人們親切的稱為「漢字叔叔」,最終被評選為「2011年感動中國的外國人」。理察·西爾斯,出生於一個美國普通家庭,大學畢業後,父親給他在當地的保險公司找了份工作,並且希望他儘快娶妻生子。
  • 漢字叔叔:嬉皮士、宇宙與中國字
    理察 · 西爾斯,花了近10年時間建立漢字字源網,因此在中國社交媒體走紅,人稱「漢字叔叔」。在意外成為「漢字叔叔」之前,理察 · 西爾斯曾是一心逃離閉塞的家鄉小城的叛逆少年,花30萬美元掃描古漢字字形的怪人,租住在10平方米簡陋房間裡的失業老人。他說自己是一個要用一生了解宇宙秘密的嬉皮士,漢字不過是他的眾多興趣之一。
  • 花式「玩」漢字、潛心探字源,他說:每個漢字都蘊藏著中華文明的...
    探究字源,是劉志賢從少年時就埋下的情結,雖然經歷了40多年非研究領域的職場磨礪,依然沒有讓他停止對漢字的痴迷。剛剛辦理了退休手續的劉志賢在2020年的新春正式開啟了他積澱已久的計劃:將自己數十年的字源研究結集以備出版、在少兒中推廣甲骨文識讀並爭取今年暑假後進校園。
  • 老外眼中的漢字是怎麼樣的?
    題主從事外貿行業,就經常和老外打交道。有一次,一個老美客戶來中國,我們談完工作就聊些題外話,說到了中國文化,他表示很感興趣!尤其是漢字!他覺得漢字都是四四方方的,在他看來長得都很相似。一時興起,拿起筆就要學著寫~漢字的筆畫那麼多,從哪兒起筆好呢?這老外寫漢字是從下往上寫的~他的理由是,寫漢字就像蓋房子,得打好地基才能往上蓋。
  • 學習語文的終南捷徑,掌握150個漢字字源,漢字學習不再難!
    所以說,對於學習語文而言,打好漢字基礎,是繞不開的關鍵之路,今天就給同學們講講,到底要怎樣學習漢字,才能事半功倍!那就是除了日積月累,會歸納總結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字源學習法」!什麼是「字源學習法」呢?
  • 器學堂創字的字源考據
    今天就對創字字源考據這是創字找到敢早的字只有小篆。甲骨文沒有,只能將就的用。我們來看下創字是倉十堅刀:意思是什麼暱?我們先從倉來說,倉就是學習吸收,畜藏。小篆上有個口還有身。口字以前解說過是感知的通道,那要通那裡去?身體力行。也就是說要親身學習吸收前人的知識,堅刀就是砍除,全部意思就是學習吸收前人的知識轉化,去舊出新。
  • 《字源之花》一書即將出版面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審定頒發著作權登記證書《甲骨文書畫作品》、《字源之花》一書由薛春德編著即將出版面世。薛春德,1940年生,山西萬榮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軍事歷史研究員、八一書畫院副院長、甲骨文書畫研究院院長。
  • 每日一漢字之-豹,豸字旁的原來是這個意思
    喜歡研究古漢字嗎,關注我,解鎖更多文字中的密碼。今天看一看豹這個字,豹這個字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這個字的左半部分是「豸」字頭, 讀zhì,本指長脊獸,如貓、虎之類。今天就講到這裡,關注我,一起學習更多的漢字。
  • 2014年「法」字當選年度漢字 「反腐」為年度國內詞
    12月19日,2014年度漢字出爐,「法」字在7000多條網友推薦詞中脫穎而出,榮膺中國年度漢字,「反腐」為年度國內詞,「失」和「馬航」為國際字和國際詞。 此外,「依法治國」也成為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榜首詞。
  • 漢字-中華民族的符號
    但我以為,更能代表中國的是漢字。漢字是有智慧的。讓老外頭痛不已的「方塊字」有的象形,有的指事,有的會意,有的形聲,細究起來,妙趣無窮。於是出現了字的「合體」,一種是形聲法,由形旁和聲旁構成一個字:比如「草」,上形下聲;比如「媽」,左形右聲;比如「園」,外形內聲。最有趣的當屬會意法,看到兩字的合體就能猜到這個字的含義:比如「明」,日月齊照,大放光明;比如「淚」,眼睛流水,淚水汪汪;比如「眾」,三人團結,眾志成城。小小的方塊字蘊含著中華文明古老的智慧。漢字是有美感的。縱觀全球,文字書寫能夠成為一門藝術的似乎只有漢字了。
  • 外國人眼中的漢字長什麼樣?另類視角看漢字
    看了他們的畫,我也腦洞大開,感覺很多漢字的字形都是寫了這麼多年漢字的我們沒想過的。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古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也是象形文字,如今的漢字還保留著象形文字的特徵。甲骨文中的「國」(國)字由「戈+口」組成,其含義是「軍隊、人口」。
  • 平時不認識,卻是日料中的一個字,古漢字「丼」你知道讀啥嗎?
    丼,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讀,實際上這是古漢字,讀作「jing」,三聲,意為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也讀作「dong」,四聲,用作姓。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日本的「丼」。日本的「丼」可以指盛飯或麵食的食具,稱為「丼缽」;用碗盛裝的飯上蓋上各式食材的日本庶民料理,稱為「丼物」。
  • 神話漢字:「七」字的起源及與「漆」、「柒」的前世今生
    「七」字形演變、字源演變如下: 「七」字的原始意義來自於「漆」字及漆的生產過程:這就是古代的一種「簡體」漢字寫法的來源。 關於用於數目的七字,後來被一個繁體的「柒」所替代。
  • 懷舊的3D圖-帶立體文字的圖案
    我把它放大給大家猜一下是哪些字。以下,是我用國產的劉紅石先生的軟體(連結在上面),製作的藏在綠草裡的漢字。就生成了上面那張「福」字。然後我又畫了朵花。老外做這類還是挺有藝術性的,給大家看一下老外的藝術作品(手機橫著看)。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漢字並非由中國本土直接進入日本的,而是通過日本所謂渡來人或稱歸化人(即朝鮮與中國來到日本的僑民)帶入的。應神十五年(404年)百濟國(朝鮮半島一國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漢文,次年王仁來日本,成為太子師傅。這說明當時社會上層已注重漢字、漢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