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公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廣闊平臺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一平方米:公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廣闊平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已於央視綜藝頻道和綜合頻道先後播出。節目全方位呈現了今年10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武漢、廈門同步開啟的72小時新媒體直播活動的精華內容,一經播出便感動了無數觀眾,獲得了人們的喜愛,更由於其自覺從演播室走向城市街角亭,從傳統電視屏幕轉身新媒體,因此,也便自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

  一堂公眾的教育與自我教育課

  「一平方米」指的是朗讀亭的面積,地方雖小,承載卻很大。在節目中,那些走進「一平方米」朗讀亭的普通人,通過朗讀活動講述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個猶如發光的個體,讓我們看到了善良、希望和愛。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平方米」的核心價值,在於它輕鬆實現了更大範圍的公眾教育,而且,它不僅是一次潤物無聲的公眾教育,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公眾的自我教育,因而其意義遠遠超越朗讀活動本身。

  當看到一個個公眾走進「一平方米」,那種自我尋找和建立的瞬間儀式感,我被感動了。普通公眾個體內心精神性的東西在這裡被激發、被挖掘、被照亮。面對那種自我欣賞、自我提升、自我發現的欲望是那麼的樸實,那麼的急切,我為之動容了。我想,很多觀眾會跟我一樣,觀看節目的過程也是一次次被感動和淨化的過程。董卿在這「一平方米」裡,作為節目主持人,在與朗讀者溝通的過程更像是普羅大眾的精神朋友,她的影響力,使更多的人匯聚在這個平臺,通過優秀文本的朗讀,使自己變得優秀;經由高雅氛圍的薫染,使自己變得高雅。

圖:董卿在「一平方米」直播活動中

  不得不說,就今天的社會教育層面來講,自我教育其實缺失得比較多。大多數情況下,教育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灌輸,在真正自發的自我教育上,其實還缺乏來自公眾自身的原動力。而在「一平方米」節目中,我們看到很多朗讀者主動匯聚在這裡,嚮往著、期待著走進朗讀亭,通過朗讀完成一次心靈的自我教化。這個價值太難得了,以致我認為,家庭、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都應該感謝這個「一平方米」節目。

  一次城市文化空間的發現和創建

  我們的城市建設得益於經濟發展帶來的極大紅利,也使得文化設施建設不再闕如,甚至有很多還很高大上。但是,具有廣泛影響、貼近生活和直抵人心的文化空間還不多,就像「一平方米」這樣,佔地不大,就像是城市客廳裡的一處書角,一張課桌,董卿就像是課代表,更是稀缺。看到這樣的高雅卻尋常、日用而不覺的城市文化新空間,不禁為它歡呼。

  在「一平方米」節目中,朗讀的過程分為「走進、走出、走向」。當然走進朗讀亭、走上「一平方米」是核心部分,從朗讀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到朗讀經典讀本,再到與主持人的互動、溝通,都呈現得很好。但我更想看看「走出」朗讀亭這一瞬間,在經歷了朗讀和溝通之後,朗讀者「走出」一平方米,他們的狀態會發生什麼變化,又如何帶著這樣的心靈淨化走向生活和未來。如果說西方人從懺悔室裡走出來的瞬間,是一種如釋重負般的輕鬆和解脫,那麼,走出朗讀亭,是一種被感動之後的滿足,是心靈、精神上的一種升華。其實,我認為這個狀態需要被呈現,因為它很有價值,節目多花幾秒鐘的時間把每一位「走出」之時的狀態表現出來,幫助公眾完成一種精神的儀式,或者將「一平方米」打造成屬於民眾的儀式空間,我覺得這是非常必要的。

圖:疫情期間在網友「雲看護」下長大的小石榴一家走進朗讀亭

  城市需要更多的文化滋養。「一平方米」說小很小,說大也很大,它不僅是城市的文化發現,也是城市的一種文化創造。有一句話說得好,「任何文化創造都是教化與災難的賽跑」。「一平方米」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朗讀如水,水利萬物而善施教化。「一平方米」所創造的城市文化空間,承擔了涵養市民精神、培育城市氣質、袪除社會戾氣、提升精神品格的職責,幫社會紓解內心,助人們敞開內心,可以有效引導公眾健康積極的心態,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教化。我認為這一教化,跑得很快,跑得很遠,跑得很穩健。小小的「一平方米」,其實是社會的大舞臺,短期看可能顯現不出來,但長期看,一定會有外在和內在的改變,因此,需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

  一種文化品牌的融合創新

  從新媒體發端的「一平方米」特別節目,是《朗讀者》第三季全媒體內容矩陣中的創新節目樣態,也是總臺首個小屏直播內容反輸電視大屏的全新嘗試。的確,《朗讀者》播出兩季以來,早已成為擁有強大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品格,主體節目會有一些固化的東西,不那麼容易改變。新一季如何創新突破,是大家一直都翹首以盼的。而從目前第三季看,當《朗讀者》節目從演播室變成「一平方米」時,它完成的是一次從傳播觀念、用戶意識到節目形態等多方面的蛻變。

  「一平方米」作為《朗讀者》新的傳播對象,完全具有了新媒體的屬性。一是更為家常,它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二是具有極強的辨識度,「一平方米」的空間感,追求的是更小的傳播單元,讓人備感親切和溫馨,每一個節目在很小的空間裡展現了廣闊的天地人心;三是更加社會性,它具有更加開放性,小小平臺卻呈現著極為豐富的社會面,而這正是新媒體傳播的力量和魅力所在。

圖:位於廈門環島路音樂廣場的朗讀亭

  這次以新媒體直播作為發端的「一平方米」,是在原有文化品牌基礎上的延續創新,這個節目形態應該說延續得很恰逢其時,在今後的創作當中還可以繼續尋求品牌獨特性和融媒創新性的結合。據悉,在《朗讀者》第三季的全媒體節目矩陣中,不僅有「一平方米」,未來還將推出「一萬公裡」,去遠方傾聽更多朗讀的聲音,值得期待。

  2016年新春,習近平總書記前往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實地調研時,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新聞輿論工作要善於「成風化人、凝心聚力」,這既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與文化擔當,也是在當下中國發生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刻,保持定力、增強自信,鼓勵人們奮鬥奮進、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近年來推出的一系列精品文化節目,以潤物無聲、成風化人的方式,推動了公眾的教育與自我教育,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應當叫響「一平方米」品牌。 (作者:光明日報社原副總編輯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沈衛星)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溫暖首播獲贊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特別節目「一平方米」第二期將於12月18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繼續播出。「一平方米」精編版也將於12月20日晚22:30登錄央視一套。
  • 《朗讀者》的「一平方米」,小空間裡展現天地人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近日於央視綜藝頻道和綜合頻道先後播出。當然,走進朗讀亭、走上「一平方米」是核心部分,從朗讀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到朗讀經典讀本,再到與主持人的互動、溝通,都呈現得很好。但「走出」朗讀亭這一瞬間,在經歷了朗讀和溝通之後,朗讀者「走出」一平方米,他們的狀態會發生什麼變化,又如何帶著這樣的心靈淨化走向生活和未來,也是值得關注的。
  • 一平方米探索節目新形態 傳遞平凡者溫暖與微光
    在12月份,闊別800多個日夜的《朗讀者》第三季新媒體特別節目「一平方米「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節目精編版也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用數百位普通人的朗讀為這一年畫上了充滿溫暖和感動的句點,也用一個個飽含深情的朗讀,繪就了一幅乘風破浪的時代畫卷。
  • 《一平方米》探索全新節目形態 多元化融合傳遞平凡者的溫暖與微光
    在12月份,闊別800多個日夜的《朗讀者》第三季新媒體特別節目「一平方米「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用數百位普通人的朗讀為這一年畫上了充滿溫暖和感動的句點,也用一個個飽含深情的朗讀,繪就了一幅乘風破浪的時代畫卷。
  • 《朗讀者》攜手央視頻打造72小時直播《一平方米》 新媒體技術保駕...
    10月16日至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朗讀者》節目組攜手國家級5G新媒體旗艦平臺央視頻,以「朗讀亭」為策劃核心,在北京、武漢、廈門同步開啟72小時三地互聯新媒體直播——《一平方米》。央視頻通過先進的網際網路直播技術,在較大的時空跨度上保障了優質直播內容的呈現。
  • 陝師大實驗小學——「實小朗讀者」用孩子們的聲音傳頌經典
    從2018年3月份開始,陝西師範大學實驗小學面向全體師生和家長,在學校微信公眾平臺每晚八點打造推出了一檔大型配樂朗讀音頻節目——「蒲公英課程之實小朗讀者」。  自該節目開播以來,已推出朗讀作品近1000餘期,分為個人朗讀、師生共讀和親子共讀等多種形式,得到廣大家長、師生的喜愛和積極參與,同時,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兄弟學校以及業內朗讀藝術家們的一致好評和高度認可。
  • 前瞻在線教育產業全球周報第62期:洪恩教育成功赴美上市,美團教育...
    中銀協下調在線教育系統課程收費標準 14日系統升級中國銀協官方微信公眾號13日消息,經研究,中國銀行業協會決定主動降低中銀協在線教育系統課程收費標準,將個人學員的專業基礎課程收費標準一律降至每學時7元;將機構集體報名每學時8元的收費標準降至7元。
  • 官方: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公眾號(官網註冊登錄入口)
    若是黑眼球邊緣出現一圈灰白色的、寬約1~2毫米的環狀結構。她穿著一條修身的牛仔褲。只有笨男人才會直接選擇放棄。就算很喜歡一個男人。正月裡第幾天出現這個地支。 四川省教育網/點擊進入: 四川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註冊登錄系統入口筆畫並不明顯。體驗著工作帶來的樂趣。自從有了這條小黃狗。這是由於消費水平決定的。想長壽。只說了一句話:你給我吃的是啥。盈盈如多情的從暗處窺人的眼波。
  • 董卿:會朗讀的母親,才能教育出更優秀的孩子!
    但是,當《見字如面》和《朗讀者》這兩個節目出現在大家的視線後,人們重新認識了"朗讀"的價值和意義。一檔檔文化類節目的崛起,在喚起了人們對朗讀的關注度同時,也讓人們產生了一個疑惑:我們是否應該帶著孩子重新去讀那些書信,教會孩子如何朗讀?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我曾在書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
  • 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創新與成功之道
    摘 要:2017年年初,央視《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火爆螢屏,掀起了人們對文化綜藝節目討論和關注的熱潮。其中《朗讀者》以新穎的節目形式,清新的語言風格,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而備受關注,堪稱電視綜藝節目界的「一股清流」。
  • ...全球周報第62期:洪恩教育成功赴美上市,美團教育免費開放直播工具
    中銀協下調在線教育系統課程收費標準 14日系統升級中國銀協官方微信公眾號13日消息,經研究,中國銀行業協會決定主動降低中銀協在線教育系統課程收費標準,將個人學員的專業基礎課程收費標準一律降至每學時7元;將機構集體報名每學時8元的收費標準降至7元。
  • 商洛職院成立商洛市公眾科學素質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1月6日,陝西省商洛市公眾科學素質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在商洛職業技術學院掛牌成立,陝西省科協黨組副書記丁德科、陝西省科協科普部副部長楊勝軍,商洛市委常委、副市長胡宏,商洛市科協主席董紅梅參加儀式並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頒發聘書。
  • 微信公眾號在中學家校協同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作為一種現代信息化混合式協同教育通道(即家校合作平臺),微信公眾號具有自動回復、自定義菜單、投票管理、自定義頁面模板、原創聲明、數據統計、開發管理和微信小程序等功能。  一、一種基於微信公眾號的家校協同教育新應用模式——CH-SCP  本文研究設計的微信公眾號的訂閱者包含班級班主任、學科教師、學生家長和學校領導。我們基於微信公眾號平臺構建一種新的班級家校協同教育模式(簡稱CH-SCP),模式如圖1所示。
  • 自然教育:保護從教育開始
    本著一間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環保志願教師隊伍的「三個一」自然教育發展理念,全國第一家自然學校——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誕生了。自然學校裡活躍著一群熱愛自然,用熱情和行動關心生態環境保護的團隊,他們不是行業專家,也不是業內大腕,但他們一直用實際行動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推廣自然教育,傳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一所流動的自然課堂。
  • 引領教師走向「教育自我」的幸福之路
    在北京市育英學校密雲分校校長李志欣看來,一所致力於改革的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並不單純局限於教學與研究等活動,還應關注「教育自我」。這不僅有利於解決學校和課堂中的實際問題和困惑,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還能使教師的工作更具生命力。
  • 《朗讀者》第九期定位"感謝" 數學家丘成桐展文人"學問觀"
    圖:《朗讀者》嘉賓馬伊琍圖:《朗讀者》嘉賓丘成桐人民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李巖)前晚,央視綜藝《朗讀者》第二季播出了以「謝謝」為主題的第九期節目。節目中,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吳孟超、華人數學家丘成桐、亞洲足球先生鄭智、話劇藝術家賴聲川、演員馬伊琍分享了各自有關「謝謝」的故事。其中,「數學皇帝」丘成桐和演員馬伊琍都提到了家人給予他們的力量和幫助,兩人對家庭的感謝之情也令網友們深受感動。
  • 從「使用與滿足」角度看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
    本文根據這個模式,結合《朗讀者》的具體實例,對我國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展開分析。 一、受眾需求心理的滿足 (一)對文化需求的滿足 《朗讀者》對受眾文化需求的滿足,不僅在於《朗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更在於《朗讀者》在消費社會出現文化身份危機的歷史節點有效地回應了受眾對文化類節目的需要。
  • 思來氏:教育在變革 教師更需自我提升
    教育在變革,老師的變化首當其衝,無論是思想觀念,授課方式,還是現代網際網路的技術運用水平上,都需要整體的提升,力爭成為一名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伴隨者、參與者。  教育在變革 教師更需自我提升  確實,隨著科技網際網路的發展,教師的角色也在不斷改變。教育想要引導新時代的學生適應變革,教師首先要敢於自我創新,要有善於吸收、加工、儲存、應用信息的能力,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研究新課題,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在工作中不斷學習鑽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 腹有詩書氣自華:「高而不冷」的文化節目為何火爆?
    【中華網文化頻道綜合】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到《朗讀者》,近期文化類節目接連「火」遍電視屏幕、網絡平臺和社交網絡。文化類節目的「火爆」從何而來,因何而成,又將走向何方?
  • 《朗讀者》第二季增加科學家面孔 致敬"中國驕傲"
    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自第一季以一段總年齡加起來有1200歲的西南聯大功勳級校友的朗讀「燃」遍網絡之後,第二季的嘉賓尤為擴大了科學家群體的比重。包括已經和觀眾見面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冰川地貌學家崔之久,科學植物畫家曾孝濂,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等科學家等,第二季節目裡將出現將近20位做出了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