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保護從教育開始

2021-01-13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學員在斯裡蘭卡參加自然教育活動   鳥獸蟲木自然保育中心供圖

        本報記者 果叮咚

        近幾年,自然教育事業在我國方興未艾,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這與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眾越來越支持自然保護,注重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春天是適合踏青出行的好時節,也是開展自然教育的好時機,在全國自然教育的熱潮中,我們挑選展示以下5所經驗豐富的機構,讓我們來看看它們是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的。

        打造自然教育之城 杭州植物園

    

孩子們展示茶藝   杭州植物園供圖

        杭州植物園地處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桃源嶺,是一所以科學研究為主,向大眾開放,進行植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知識普及的綜合性植物園。

        杭州植物園利用豐富的植物資源,定期舉辦各類大型花展、花事活動,如春季「浪漫杜鵑,情動玉泉」杜鵑花展,夏季「中國鬱金香」——石蒜科普展,秋季「西湖秋韻」花展、杭州·開封兩宋菊花藝術節科普展,冬季「靈峰探梅」科普展等。以不同季節的主打植物為主角,以自然教育為基礎,向遊客傳播植物知識。

        杭州植物園每年接待省內外大專院校的學生參觀實習。開展「認養樹木,共建生態家園」為主題的樹木認養公益活動。組織人員參與杭州市科技周、全國科普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通過科普圖板展示、家庭園藝栽培與養護諮詢、發放科普宣傳資料和植物知識有獎競猜等形式,普及植物科學知識,擴大社會影響。

        杭州植物園每年制定第二課堂工作計劃,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設置植物認知、藝術壓花、農耕體驗、園藝盆栽、昆蟲標本製作等多樣化的第二課堂項目,年接待30餘家學校近5000名青少年來園參加第二課堂自然教育活動。

        「科學松果會」是青少年教育實踐品牌,主打動植物科普的親子科普項目,針對不同年齡群的青少年,設計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包括「科學松果會」神奇校車活動、公開課、夏令營和冬令營等。

        「桃源裡自然教育中心」發起於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的「植物達人訓練營」,由杭州植物園、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聯合打造,致力開展樂自然、遊自然、學自然、創自然等系列自然教育相關課程。自2017年4月23日桃源裡自然學校開學以來,前來預約並參與體驗活動的人數達3500餘人,其中,馬雲鄉村校長計劃體驗活動以及第四屆自然教育論壇自然嘉年華活動的開展,更是吸引了一大批自然愛好者,培養了一批熱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熱衷環保的小小環境保護使者。

        建設「紅綠新學堂」 沙家浜國家溼地公園

宣教課程「溼地飛羽精靈」   沙家浜國家溼地公園供圖

        沙家浜國家溼地公園地處江南水鄉常熟,溼地資源豐富,又以京劇《沙家浜》故事聞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012年6月5日,沙家浜溼地公園恢復與保護建設工程領導小組成立,重點開展國家溼地公園創建工作,並在2013年獲得了「國家溼地公園」稱號。沙家浜公園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普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公園規劃總面積414.03公頃,河湖相連,以蘆葦溼地為特色,溼地總面積307.91公頃,溼地率74.37%。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是都市的25倍以上,上萬隻鷗鷺棲息於此,百餘種珍稀鳥類,超過550種溼地植物,共同營造出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溼地動植物群落,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景象。截止到2019年3月,公園已記錄到鳥類125種,比試點建設前增加66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8種,分別為鶚、鴛鴦、蒼鷹、普通鵟、赤腹鷹、紅隼、小鴉鵑、日本松鷹雀,均為試點建設後新記錄種。

        公園自批准為國家溼地公園以來,一直致力於溼地宣教工作的開展與探索。2017年,常熟沙家浜國家溼地公園與國際頂尖環境教育團隊合作,學習借鑑美國國家公園教育方式方法,盤點資源,將文化、歷史、生物、探秘、拓展等多個主題融合,研發出了「溼地飛羽精靈」「探秘植物樂園」「紅色總動員」「水鄉婚俗秀」等教育課程,形成了「紅綠新學堂」研學項目,被教育部辦公廳命名為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18年共開展宣教活動119場,參加教育人數達4466人。

        2018年,公園再次與環境教育專業團隊合作,研發出自主式環境教育定向解說課程,將教育融入休閒、遊憩活動中,寓教於樂,促進環境教育普及,創造「紅綠新學堂」品牌新形象。

        「三個一」打造大自然課堂 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

認真觀察的孩子們   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供圖

        在深圳這座現代化大都市的腹地,有一片面積68.5 萬平方米的國家級溼地公園。本著一間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環保志願教師隊伍的「三個一」自然教育發展理念,全國第一家自然學校——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誕生了。自然學校裡活躍著一群熱愛自然,用熱情和行動關心生態環境保護的團隊,他們不是行業專家,也不是業內大腕,但他們一直用實際行動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推廣自然教育,傳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一所流動的自然課堂。曾經是邊防海岸線的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遺留的哨所崗亭及增建的生態展廳和零廢棄生態園,為科普教育提供了「大自然教室」。園區標誌牌的材料全部取自天然,與自然巧妙融為一體,這是華僑城溼地公園的「零廢棄」理念。園區不少標誌牌特地考慮孩子的身高,讓孩子無須仰視。在華僑城溼地裡,能強烈感受到這裡對鳥類等自然精靈的愛護與尊重。因為鳥也是有視覺的,所以園區內用天然材料手工編織的蘆葦牆構成了一道觀鳥屏障,有了這道屏障,讓人們在觀鳥的同時,不會給鳥造成幹擾。

        一套寓教於樂的天然課本。針對公眾不同年齡以及不同季節的變化,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研發了多元化課程,有解說學習型,如生態導賞;六感體驗型,如小鳥課堂;手工創作型,如零廢棄課程。孩子們說,「真正走近動植物,我才真正了解了課本裡關於翠鳥、關於爬山虎的內容」「我把溼地的生態環保理念寫進作文得了高分」。

        一支專業的環保志願隊伍。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是一個開放給所有願意親近自然的人的公益平臺,現在已經培育了10期環保志願教師,註冊志願者415 人。二期環保志願者小河是一名學校教師,2014 年加入溼地誌願服務隊,現已是第5 個年頭了。小河開玩笑說自己是自然教育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確,小河總會在溼地需要他的時候出現,他總說自己不夠「專」,但要有「磚」的精神。

        2018 年,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舉辦了大型溼地品牌公益活動「自然藝術季」,來自深圳的各中小學生利用石頭、樹枝、羽毛、果實、貝殼等製作自然藝術作品,將大自然許多元素透過藝術結合,呈現出另一番美麗而神奇的新景象。通過「自然藝術季」,公眾參與多彩的活動,感受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零」感,增進了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和情感。

        現代都市裡的自然教育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志願者在講課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供圖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是全國地處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森林和野生動物溼地生態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與香港米埔紅樹林只有一水相隔,共同組成了深圳灣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福田紅樹林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是國際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

        每到秋冬季節,成群的水鳥在沿海灘涂水面集結,浩浩蕩蕩,蔚為壯觀。據香港觀鳥會公布的2019年全球黑臉琵鷺(瀕危保護動物紅皮書內物種)同步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共有黑臉琵鷺4340隻,其中深圳福田紅樹林有383隻。在潮水中時隱時現的紅樹林,集群飛翔的水鳥,林下色彩豔麗的螃蟹,活蹦亂跳的彈塗魚,及其他各種鮮活的底棲生物,共同組成了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成為深圳這座現代化都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關注環境,他們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紅樹林,了解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利用地處珠三角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開展了大量自然教育活動,為市民特別是青少年搭建了一個貼近紅樹林溼地、關愛自然、享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綠色平臺,廣大市民能夠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接受生動的自然教育,增強了市民的生態保護意識。

        目前,保護區已經研發出3套成熟的課程體系:「走進海上森林」「探訪鳥兒樂園」「探秘潮間帶」,已有多個教育讀本,如《走進紅樹林》《看見深圳福田紅樹林》《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讀本》《深圳福田紅樹林》等。

        深圳市擁有多個環保組織,如深圳市觀鳥協會,深圳市藍色海洋保護學會,生態學會等。特別是2015年,保護區管理局與紅樹林基金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創了政府部門提供場地、社會組織負責運營管理,向公眾提供免費優質的自然教育活動。

        自2006年起,紅樹林志願者就開始服務紅樹林溼地生態保護和自然教育。目前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穩定的志願者服務及管理機制,通過專業知識、禮儀、生態意識的培訓,培養出一批批專業知識豐富、服務意識強的紅樹林志願者。

        探索自然教育武漢模式 武漢市公園協會

月湖公園觀鳥課   武漢市公園協會供圖

        武漢市生態資源豐富、山水稟賦獨特,具備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優越條件。近年來,武漢市公園協會結合行業特點,利用公園、溼地、林地等生態資源,積極開展各類自然教育活動,探索打造自然教育「武漢模式」。

        創辦公園大課堂,為了讓城市孩子更多更好地接觸自然,每個周末,32個公園的專業老師都會帶領孩子們走進市區公園,親近自然、釋放天性、探索生命科學,由此也拓展了公園綠地的自然教育功能。目前,「公園大課堂」累計開講1400餘場,1.5萬家庭參與其中,成為武漢市最有影響力的自然教育品牌。

        在公園大課堂基礎上,協會又聯合全市公園組織開展了「植物導師課」「中小學生綠色生態研學旅行」等項目。

        植物導師課每年從全市挑選10位在植物栽培或植物觀察方面有特殊專長的導師,每人帶領3-5位小學員,圍繞一個課題開展研究。第一季學員結業時,30位師生在武漢市沙湖公園規劃建設了一處佔地3000平方米的「夢想花園」,第二季和第三季學員結業時,孩子們的自然筆記被結集出版了《一本會發芽的書》和《一本會開花的書》。

        綠色生態研學旅行是為了讓全市中小學生都有機會走進公園大課堂,體現自然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2018年3-11月,協會承辦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武漢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主辦的「中小學生綠色生態研學暨自然筆記評選活動」,引導150所學校30萬中小學生陸續走進28座公園,在公園專家和自然教育機構老師的指導下,用自然筆記的方式,發現神奇奧妙的大自然,探索了一個政府支持、機構協作、中小學生普遍參與的自然教育「武漢模式」,被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北京大學教授劉華傑等多位知名專家點讚。今年這一活動繼續推進,將覆蓋全市800所中小學。

        武漢市現有5個溼地自然保護區、10個國家級和省級溼地公園,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利用全市各類生態資源,每年「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節點,都會以「公園大課堂」為載體,聯手專業機構,面向公眾開展各種動植物、水生態保護等各類公益講座、展覽和比賽活動,推動全民自然教育。

        在推廣自然教育的過程中,協會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系列,如東湖、漢口江灘等地的「觀鳥系列」,龜山景區「夜觀昆蟲系列」等。並委託專業自然教育機構,編寫了《武漢市城市公園自然教育活動指南》及系列培訓課件,邀請科普作家劉從康主編《武漢植物筆記》並出版發行。通過編寫教材、課件以及出版科普書籍,協會有計劃地組織導師和志願者培訓,開展示範教學,由此也建立了一支具有專業水準的自然導師隊伍。

相關焦點

  • 自然教育基礎培訓
    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抱有希望,有意識地開始踐行友善自然的生活方式,並了解繼續學習的方法。同時,也是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自然教育專家顧問、廣東省林學會自然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荒野基金會國際講師、合一綠學院成蹊計劃導師;曾在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國際環保組織等環境保護領域工作近二十年。有10餘年的自然觀察和生態保護經驗,擅長自然觀察、生態攝影、公開演講等活動。
  • 我們為什麼推廣自然教育?
    在自然教育領域,有一本堪稱入門教科書式的資料——《林間最後的小孩》,而《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和王西敏的談話,也是從這本《林間最後的小孩》開始。王西敏(左二)帶領公眾夜遊植物園        從愛好觀鳥到人生目標        要說為什麼會做自然教育,那一定要從王西敏最初的觀鳥開始說起。
  • 愛,讓教育自然發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弱點,教師若是想用直截了當的方式去教育學生,讓學生「醒悟」過來,然後努力改正的方法往往是最不成功的方法,當學生發覺自己的自尊心、個人尊嚴、自豪感受到無情打擊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加以自我保護,使得教育毫無意義。
  • 自然教育:讓自然回歸日常生活
    「在新時代探索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自然教育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和創新的意識,來讓我們的教育效果更好地體現出來。」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表示。  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論壇2018年年會近日在廣東深圳舉辦。
  • 恩瑪教育創始人常立茹:把自然融入教育 讓教育自然發生
    在本次訪談中,常立茹女士向我們介紹了恩瑪國際教育獨到的教育理念:「恩瑪是英語IMP小精靈的中文諧音,我認為孩子就像小精靈一樣,聰明、善良,會不經意間給我們很多驚喜,恩瑪品牌注重的是『把自然融入教育,讓教育自然發生』,我堅信為孩子營造一個豐富的
  • 營地教育如何與自然教育融合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加速了人們對自然、對自然教育行業的思考。今年4月份中國林學會主辦了「自然教育研學營地高端論壇」,7位嘉賓線上直播分享了關於自然教育、研學營地教育實踐的相關課題。今天編輯選取了「科普遊子自然教育」創始人馬慶宇演講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中國最具國際範兒的熱帶雨林保護自然教育與研學產品
    勐遠仙境雨林保護項目真正的保護雨林熱帶雨林回歸計劃(Rainforest Restoration Project)在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指引下,通過一系列的自然體驗、自然教育、課題研究、項目實踐等活動,讓參與者真正了解到熱帶雨林的重要性、熱帶雨林的威脅以及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性;讓參與者真正樹立保護熱帶雨林的意識,擁有全球化意識,通過自己的雙手實踐,號召全社會來保護熱帶雨林
  • 自然教育和環境教育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被很多業內人士看作是環境教育(或者說自然教育)領域的「資深人士」,因此也經常被問及這個問題。開始的時候我沒有太在意,覺得這個問題沒什麼好說的,誰愛用哪個就用哪個。後來發現問這個問題的人還很多,也確實困擾了不少對自然教育感興趣,並從事相關工作的人。既然我在這一領域工作較久,那確實該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經歷,希望這對自然教育的從業者能夠有所啟發。
  • ...教育學校正式揭牌,助力自然教育發展_綜合_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下一步將致力於普及科學知識,廣泛開展環境教育、自然教育,讓生態文明的理念在人們心中紮根,不斷築牢生態保護的根基,打造具有桃紅嶺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為高標準建成美麗中國"江西樣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出應有的貢獻。
  • 時尚的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體驗中學習自然知識並建立自然聯結,樹立尊重生命、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態世界觀,達成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  濟南市南部山區有一所國家級自然學校——葉子的四季自然學校。自然學校有鮮明的季節感和自然變化,以體驗式教育為核心,學生在哪裡,教室就在哪裡。
  • 教育遵循自然思想總結
    教育遵循自然: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1、亞里斯多德首次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柏拉圖把教育看成是實現理想國家的主要手段。亞里斯多德更是把人作為「城邦的動物」「政治的動物」,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使人過著幸福的生活,具有良好的德性。
  • 兒童自然教育的50個主張(下)
    雲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 文/圖        「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是雲南一所致力於雲南本地自然教育實踐的機構,近期他們分享了在自然教育一線實踐多年的一些心得,整理出50個最重要的主張。        26.自然名的意義        我們提倡每一位孩子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從名字開始建立與自然的聯結。我們迎來過不少叫蝸牛的孩子,「蝸牛」們有著驚人的相似:童年不少時間是在自然中度過,專注,探索與發現的興趣十分濃厚,而且——走得都很慢,沿途都在細心地觀察。
  • 保護環境 敬畏自然雅安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新城幼兒園開展生態...
    當前,全球性資源與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全國都在強調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幼兒更應該從小做起。把環保教育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和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小啟蒙幼兒的環保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活動,這是他們人生起錨的一項社會任務。
  • 「學校保護」法例下的生命教育再思考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於2020年10月17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對於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和法律責任等都有清晰的界定和明確的要求。其中明確「學校保護」的法律條例共17條,仔細研讀這些法例,我們不難發現:這需要學校站在更大的場域、更高的視域去系統認識、全面理解、積極探索生命教育。新時代的生命教育不再是狹義的生死維度,而是從生命健康的維度、生命安全的維度、生命責任的維度、生命美感的維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 自然教育丨神農架國家公園開展多場科普教育進校園活動
    自然教育丨神農架國家公園開展多場科普教育進校園活動 2020-12-07 14: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保護教育走進課堂「從娃娃抓起」,錫林郭勒在行動
    「黃鼬偷走了你們的蛋,你們沒有留下後代,但好在食物充足,開始遷徙吧!」「繁殖地持續惡劣的壞天氣讓你們無法產卵,並且在尋找足夠的食物方面遇到很大困難。請你們掙扎著跟上群體,單腳跳到下一站。」由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辦、錫林郭勒盟錒鍔銥公益環保志願者協會承辦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課堂》活動,分別走進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正藍旗、多倫縣、阿巴嘎旗的學校,結合錫林郭勒盟地形地貌與候鳥種類,聚焦溼地保護和候鳥保護主題,為孩子們帶來集趣味性與專業性為一體的自然教學課程
  • 教育:被保護的憂慮
    一種是動物,當地人叫做奇異鳥(kiwi ),因為一直生活在島國,又幾乎沒有任何天敵,結果這種鳥非常敏感、保守、謹慎,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躲藏起來,最後導致生存能力嚴重退化弱化,繁殖力越來越弱,如果不是特別的人工保護,早就面臨物種絕跡的危險。
  • 與大自然對話 | 自然教育解讀
    那麼作為教育導師來說,它也應該是建立起針對課程教育、針對學生的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是非觀念。如果這個不去建立起來,我認為後面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是很盲目地、沒有針對性。包括從一開始針對小孩的一些定位,這個實際上是對導師的要求蠻高的,導師可能得很清楚自己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     根據當下的環境、時代和思想觀念,幫助受教育者去識別到他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 雲南:西雙版納雨林回歸計劃成自然教育新潮
    「雨林回歸計劃」國際志願者項目以保護熱帶雨林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兩岸三地)五批123名志願者參與。項目志願者一部分是由北京金柚教育(Golden Pomelo Education)攜手阿思丹學院(ASDAN)從全國一流中學選拔而來,還有一部分是從國內一流大學招募的優秀大學生。
  • 自然教育課程怎樣落地生根
    我園通過長期實踐和探索,創設了具備園所文化特質的「自然教育課程」。怎樣讓園本課程在幼兒園「落地生根」?園長作為幼兒園的領軍人物,又需要做些什麼?樹好課程實施的「指南針」在自然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影響著我們的行動。「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這也是我們團隊一直在實踐中探索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