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果叮咚
近幾年,自然教育事業在我國方興未艾,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這與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眾越來越支持自然保護,注重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春天是適合踏青出行的好時節,也是開展自然教育的好時機,在全國自然教育的熱潮中,我們挑選展示以下5所經驗豐富的機構,讓我們來看看它們是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的。
打造自然教育之城 杭州植物園
孩子們展示茶藝 杭州植物園供圖
杭州植物園地處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桃源嶺,是一所以科學研究為主,向大眾開放,進行植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知識普及的綜合性植物園。
杭州植物園利用豐富的植物資源,定期舉辦各類大型花展、花事活動,如春季「浪漫杜鵑,情動玉泉」杜鵑花展,夏季「中國鬱金香」——石蒜科普展,秋季「西湖秋韻」花展、杭州·開封兩宋菊花藝術節科普展,冬季「靈峰探梅」科普展等。以不同季節的主打植物為主角,以自然教育為基礎,向遊客傳播植物知識。
杭州植物園每年接待省內外大專院校的學生參觀實習。開展「認養樹木,共建生態家園」為主題的樹木認養公益活動。組織人員參與杭州市科技周、全國科普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通過科普圖板展示、家庭園藝栽培與養護諮詢、發放科普宣傳資料和植物知識有獎競猜等形式,普及植物科學知識,擴大社會影響。
杭州植物園每年制定第二課堂工作計劃,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設置植物認知、藝術壓花、農耕體驗、園藝盆栽、昆蟲標本製作等多樣化的第二課堂項目,年接待30餘家學校近5000名青少年來園參加第二課堂自然教育活動。
「科學松果會」是青少年教育實踐品牌,主打動植物科普的親子科普項目,針對不同年齡群的青少年,設計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包括「科學松果會」神奇校車活動、公開課、夏令營和冬令營等。
「桃源裡自然教育中心」發起於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的「植物達人訓練營」,由杭州植物園、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聯合打造,致力開展樂自然、遊自然、學自然、創自然等系列自然教育相關課程。自2017年4月23日桃源裡自然學校開學以來,前來預約並參與體驗活動的人數達3500餘人,其中,馬雲鄉村校長計劃體驗活動以及第四屆自然教育論壇自然嘉年華活動的開展,更是吸引了一大批自然愛好者,培養了一批熱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熱衷環保的小小環境保護使者。
建設「紅綠新學堂」 沙家浜國家溼地公園
宣教課程「溼地飛羽精靈」 沙家浜國家溼地公園供圖沙家浜國家溼地公園地處江南水鄉常熟,溼地資源豐富,又以京劇《沙家浜》故事聞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012年6月5日,沙家浜溼地公園恢復與保護建設工程領導小組成立,重點開展國家溼地公園創建工作,並在2013年獲得了「國家溼地公園」稱號。沙家浜公園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普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公園規劃總面積414.03公頃,河湖相連,以蘆葦溼地為特色,溼地總面積307.91公頃,溼地率74.37%。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是都市的25倍以上,上萬隻鷗鷺棲息於此,百餘種珍稀鳥類,超過550種溼地植物,共同營造出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溼地動植物群落,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景象。截止到2019年3月,公園已記錄到鳥類125種,比試點建設前增加66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8種,分別為鶚、鴛鴦、蒼鷹、普通鵟、赤腹鷹、紅隼、小鴉鵑、日本松鷹雀,均為試點建設後新記錄種。
公園自批准為國家溼地公園以來,一直致力於溼地宣教工作的開展與探索。2017年,常熟沙家浜國家溼地公園與國際頂尖環境教育團隊合作,學習借鑑美國國家公園教育方式方法,盤點資源,將文化、歷史、生物、探秘、拓展等多個主題融合,研發出了「溼地飛羽精靈」「探秘植物樂園」「紅色總動員」「水鄉婚俗秀」等教育課程,形成了「紅綠新學堂」研學項目,被教育部辦公廳命名為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18年共開展宣教活動119場,參加教育人數達4466人。
2018年,公園再次與環境教育專業團隊合作,研發出自主式環境教育定向解說課程,將教育融入休閒、遊憩活動中,寓教於樂,促進環境教育普及,創造「紅綠新學堂」品牌新形象。
「三個一」打造大自然課堂 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
認真觀察的孩子們 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供圖在深圳這座現代化大都市的腹地,有一片面積68.5 萬平方米的國家級溼地公園。本著一間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環保志願教師隊伍的「三個一」自然教育發展理念,全國第一家自然學校——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誕生了。自然學校裡活躍著一群熱愛自然,用熱情和行動關心生態環境保護的團隊,他們不是行業專家,也不是業內大腕,但他們一直用實際行動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推廣自然教育,傳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一所流動的自然課堂。曾經是邊防海岸線的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遺留的哨所崗亭及增建的生態展廳和零廢棄生態園,為科普教育提供了「大自然教室」。園區標誌牌的材料全部取自天然,與自然巧妙融為一體,這是華僑城溼地公園的「零廢棄」理念。園區不少標誌牌特地考慮孩子的身高,讓孩子無須仰視。在華僑城溼地裡,能強烈感受到這裡對鳥類等自然精靈的愛護與尊重。因為鳥也是有視覺的,所以園區內用天然材料手工編織的蘆葦牆構成了一道觀鳥屏障,有了這道屏障,讓人們在觀鳥的同時,不會給鳥造成幹擾。
一套寓教於樂的天然課本。針對公眾不同年齡以及不同季節的變化,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研發了多元化課程,有解說學習型,如生態導賞;六感體驗型,如小鳥課堂;手工創作型,如零廢棄課程。孩子們說,「真正走近動植物,我才真正了解了課本裡關於翠鳥、關於爬山虎的內容」「我把溼地的生態環保理念寫進作文得了高分」。
一支專業的環保志願隊伍。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是一個開放給所有願意親近自然的人的公益平臺,現在已經培育了10期環保志願教師,註冊志願者415 人。二期環保志願者小河是一名學校教師,2014 年加入溼地誌願服務隊,現已是第5 個年頭了。小河開玩笑說自己是自然教育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確,小河總會在溼地需要他的時候出現,他總說自己不夠「專」,但要有「磚」的精神。
2018 年,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舉辦了大型溼地品牌公益活動「自然藝術季」,來自深圳的各中小學生利用石頭、樹枝、羽毛、果實、貝殼等製作自然藝術作品,將大自然許多元素透過藝術結合,呈現出另一番美麗而神奇的新景象。通過「自然藝術季」,公眾參與多彩的活動,感受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零」感,增進了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和情感。
現代都市裡的自然教育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志願者在講課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供圖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是全國地處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森林和野生動物溼地生態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與香港米埔紅樹林只有一水相隔,共同組成了深圳灣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福田紅樹林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是國際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
每到秋冬季節,成群的水鳥在沿海灘涂水面集結,浩浩蕩蕩,蔚為壯觀。據香港觀鳥會公布的2019年全球黑臉琵鷺(瀕危保護動物紅皮書內物種)同步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共有黑臉琵鷺4340隻,其中深圳福田紅樹林有383隻。在潮水中時隱時現的紅樹林,集群飛翔的水鳥,林下色彩豔麗的螃蟹,活蹦亂跳的彈塗魚,及其他各種鮮活的底棲生物,共同組成了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成為深圳這座現代化都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關注環境,他們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紅樹林,了解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利用地處珠三角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開展了大量自然教育活動,為市民特別是青少年搭建了一個貼近紅樹林溼地、關愛自然、享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綠色平臺,廣大市民能夠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接受生動的自然教育,增強了市民的生態保護意識。
目前,保護區已經研發出3套成熟的課程體系:「走進海上森林」「探訪鳥兒樂園」「探秘潮間帶」,已有多個教育讀本,如《走進紅樹林》《看見深圳福田紅樹林》《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讀本》《深圳福田紅樹林》等。
深圳市擁有多個環保組織,如深圳市觀鳥協會,深圳市藍色海洋保護學會,生態學會等。特別是2015年,保護區管理局與紅樹林基金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創了政府部門提供場地、社會組織負責運營管理,向公眾提供免費優質的自然教育活動。
自2006年起,紅樹林志願者就開始服務紅樹林溼地生態保護和自然教育。目前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穩定的志願者服務及管理機制,通過專業知識、禮儀、生態意識的培訓,培養出一批批專業知識豐富、服務意識強的紅樹林志願者。
探索自然教育武漢模式 武漢市公園協會
月湖公園觀鳥課 武漢市公園協會供圖武漢市生態資源豐富、山水稟賦獨特,具備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優越條件。近年來,武漢市公園協會結合行業特點,利用公園、溼地、林地等生態資源,積極開展各類自然教育活動,探索打造自然教育「武漢模式」。
創辦公園大課堂,為了讓城市孩子更多更好地接觸自然,每個周末,32個公園的專業老師都會帶領孩子們走進市區公園,親近自然、釋放天性、探索生命科學,由此也拓展了公園綠地的自然教育功能。目前,「公園大課堂」累計開講1400餘場,1.5萬家庭參與其中,成為武漢市最有影響力的自然教育品牌。
在公園大課堂基礎上,協會又聯合全市公園組織開展了「植物導師課」「中小學生綠色生態研學旅行」等項目。
植物導師課每年從全市挑選10位在植物栽培或植物觀察方面有特殊專長的導師,每人帶領3-5位小學員,圍繞一個課題開展研究。第一季學員結業時,30位師生在武漢市沙湖公園規劃建設了一處佔地3000平方米的「夢想花園」,第二季和第三季學員結業時,孩子們的自然筆記被結集出版了《一本會發芽的書》和《一本會開花的書》。
綠色生態研學旅行是為了讓全市中小學生都有機會走進公園大課堂,體現自然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2018年3-11月,協會承辦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武漢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主辦的「中小學生綠色生態研學暨自然筆記評選活動」,引導150所學校30萬中小學生陸續走進28座公園,在公園專家和自然教育機構老師的指導下,用自然筆記的方式,發現神奇奧妙的大自然,探索了一個政府支持、機構協作、中小學生普遍參與的自然教育「武漢模式」,被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北京大學教授劉華傑等多位知名專家點讚。今年這一活動繼續推進,將覆蓋全市800所中小學。
武漢市現有5個溼地自然保護區、10個國家級和省級溼地公園,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利用全市各類生態資源,每年「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節點,都會以「公園大課堂」為載體,聯手專業機構,面向公眾開展各種動植物、水生態保護等各類公益講座、展覽和比賽活動,推動全民自然教育。
在推廣自然教育的過程中,協會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系列,如東湖、漢口江灘等地的「觀鳥系列」,龜山景區「夜觀昆蟲系列」等。並委託專業自然教育機構,編寫了《武漢市城市公園自然教育活動指南》及系列培訓課件,邀請科普作家劉從康主編《武漢植物筆記》並出版發行。通過編寫教材、課件以及出版科普書籍,協會有計劃地組織導師和志願者培訓,開展示範教學,由此也建立了一支具有專業水準的自然導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