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 文/圖
「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是雲南一所致力於雲南本地自然教育實踐的機構,近期他們分享了在自然教育一線實踐多年的一些心得,整理出50個最重要的主張。文章分為上下兩篇發出,上篇刊發於《中國綠色時報》7月23日3版,此為下篇。
26.自然名的意義
我們提倡每一位孩子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從名字開始建立與自然的聯結。我們迎來過不少叫蝸牛的孩子,「蝸牛」們有著驚人的相似:童年不少時間是在自然中度過,專注,探索與發現的興趣十分濃厚,而且——走得都很慢,沿途都在細心地觀察。叫小熊的孩子會在玩撈魚遊戲的時候爬上樹,說這就是進化歷程。而叫黑曼巴蛇的孩子,慢慢長成了一個內心充滿力量的少女。
27.「自然缺失症」存在嗎?
儘管生活在鋼筋水泥之中,但其實我們身邊不乏自然,綠意蔥蔥的公園、生機盎然的校園,都是孩子與自然直接接觸、發現自然野趣的「秘密花園」,如果孩子真的患上「自然缺失症」(這並非一種醫學病症,而是一種社會現象),缺失的一定不是自然,而是與自然發生互動的過程。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補補這門「戶外自然課」。
28.「這些都屬於我嗎?」
採集是我們祖先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之一,孩子是非常熱衷於「收集」的,孩子喜歡那些他們可以佔有和珍藏的東西。牽牛花酷似西瓜蟲的種子,可以指示環境乾濕情況的松果,寬厚革質的落葉,形狀、紋理獨特的枯枝,都是不錯的收藏品。
為孩子提供收集和整理用的容器,讓他們知道這是一件非常鄭重的事。收集過程中,記得引導孩子注意適量原則,儘量拾撿而不是摘取。興奮地收集過後,孩子總是喜歡問:「這些都屬於我嗎?」告訴他們,這些從來只屬於大自然,這只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禮物。
29.可以直接坐在地上
放下的是對孩子過分保護的執著。下雨太冷,泥土太髒……這些觀點都在幫助家長把孩子「保護」在一個半真空的環境裡。不常出門的孩子抵抗力通常較差,適應單一環境後,複雜的環境組合容易給他們造成不適的感覺。而經常在空曠的草地上、空氣清新的山林裡活動,也有利於肺臟的活動,幫助保健呼吸系統。
30.眼前有幾條路?
「在你們的前面,有多少條路?」在全國性的 「韓國生態遊戲交流工作坊」上,來自韓國的李鍾武先生曾經問過這個問題。也許我們只會去數那些為人類鋪設的路。但天空有鳥的行跡,枝頭有小動物的通道,地面有四通八達、各式各樣的路,就連地底下也還藏著多少秘密通道啊!
31.探險教育不為冒險
探險不僅僅止於登山、划水、攀巖活動的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官刺激與內心愉悅,更是在這個過程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間,由此激發出的更多可能,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探險中發現自我並成就自我。
當他們雙腳顫抖、在巖壁上空懸著那顆複雜矛盾的心,糾結著是邁出嘗試的一步,還是選擇直面恐懼放棄的時候,每一次的「冒險」歷程,都將內化成一股主動突破、面對恐懼、以自我的意志力堅持向上的力量,運用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
32.自己選的路,哭著也要走完
遇到岔路的情況,導師通常會問團隊的意見。在又累又餓的時候,孩子們常常有分歧:選擇好走但是較遠的路途,還是選擇難走的捷徑?穿了不舒適的鞋子,沒有按要求著裝,在翻越高山的時候,就會倍加辛苦。但這是自己的選擇,「哭著也要走完」,孩子們常常這樣說。
33.安全第一
安全是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從心裡認可了自然教育的價值,才能在明知它伴隨一定風險的情況下,依然認為它值得去做,並且採取積極的手段控制風險、保證安全,在這個基礎上確保自然教育活動能夠順利展開,以實現它的價值。
34.自己的安全自己保障
在自然教育活動中,每個人,無論是活動參與者還是活動帶領者,都需要有「自己的安全自己保障」的意識。因此,活動設計時就要考慮到對象的年齡特點,安排合適活動內容,並在活動前就進行安全意識的培養。
35.預防、預防、預防
比起發生事故後的應對,事前對於危險的預知和迴避更需要得到重視。在安全管理中,80%的工作是在活動開始前完成的。我們需要通過踩點、了解對象、藉助專家的幫助等方法,對場地、天氣和活動內容本身的風險有一個較為準確的預估,儘可能地排查隱患,做好安全預案。每一位帶領活動的導師都要對安全預案有整體的了解。
36.邊界
參與者與參與者之間,參與者與環境之間,參與者與帶領者之間,都是有邊界的。事先明確邊界,幫助參與者、工作團隊確立並理解邊界。當與參與者有肢體接觸時,所有帶領者必須明白並遵守以下準則規定:接觸部位僅限手、肩、背部上方;不違反孩子的意願(除防止孩子遭受到危險外);一定要有其他成人在場。
37.不評判
作為帶領者,需要理解人的多樣性,包容和接納參與者的認知現狀和狀態,不隨意評判和貼標籤;避免直接告知答案,儘量採用引發參與者思考和共同探討的方式,為團隊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38.機會教育
運用經驗、對參與者的了解,把握每一個教育機會。而不是將每一個突發事件都作為危機處理。如果活動中參與者出現不友善(對自然、對他人)的行為,儘量抓住機會進行及時、客觀、坦誠的反饋和引導,應以開啟對話、啟發思考、推動反思為主,而非直接評判。
39.非日常的環境
遠行的活動,為孩子們創造非日常的環境。旅途的經歷給我們更深的印象,發揮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很難回想上周的今天吃了什麼,但卻記得兩年前營期裡的某一頓飯:也許是他們辛苦做成的柴火飯,也許是有獨特的用餐氛圍。
但話雖如此,並非自然教育就應該一味追求遠行的活動。貼近生活,甚至就在社區發生的營期,同樣能促進生活反思。
40.蕁麻湯
我們在帶著孩子們走進自然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這樣的事情,例如「蜘蛛有毒」「雜草都要除掉」「天牛是害蟲」,這些觀點都源於我們僅看到事物對我們不利的某一面,而蕁麻、蜘蛛、雜草,好像一種隱喻,象徵著這個世界多面。
曾經我們和孩子一起戴著手套採摘蕁麻嫩葉過程中,發現蕁麻叢裡有結網的蜘蛛、停歇的甲蟲、爬行的蝸牛、不知被誰啃過留下的洞洞。最後大家熱情地參與做一份蕁麻濃湯。除了戴著手套,過程中如摘回一份普通野菜烹飪一樣自然。
41.生活在萬物之網中
自然教育的過程,讓大家在親身體驗裡,用身體感知自然界的多元、聯繫,建立起對世界多元的認知。我們生活在萬物之網中,如此多樣、多層次的網!我們的目光需要穿越層層密織的萬物之網,去建構自我與世界的關聯。在感知多元的世界的同時,構建自己的內在世界。
42.生物的名字重要嗎?
大家習慣了問領隊:「這是什麼?這叫什麼?」如果領隊只知道回答「它的名字是……」所有人聽了就都忘記了,而且不再有興趣。永遠記住,交朋友的時候,了解對方的脾氣和特質,比只能叫上對方的名字重要。
43.會玩很重要
有孩子能在自然裡玩得不亦樂乎,有的孩子卻依然習慣性地等待大人發號施令……現在的孩子真的會玩嗎?玩耍的能力是能發現身邊的「資源」,通過想像力和生活經驗的組合把一個看似習以為常的事情變得有趣,制定遊戲規則是孩子們獨立思考的結果,能邀請他人一同遊戲則是溝通能力的體現。
44.油瓶倒了要會扶一下
再「高大上」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看到油瓶倒了都不能伸手去扶起來的話,那這種教育就是徹底的失敗。生活在自然學校裡,日常的點滴都是教育(引導)的機會。
45.可以和蟲子(小動物)對視
恐懼往往來源於對未知的抗拒。能夠和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對視,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們將非常慶幸,能與它們相遇在這真實的世界裡——這個微觀又宏大的世界。
46.扔垃圾很麻煩的學校
石城自然學校的生活與城市生活相比有著諸多不便:吃飯要自備碗筷甚至自己帶便當;倒個剩菜要分生熟;洗碗得用米糠搓;扔個垃圾要搞得像投票一樣——要在5個垃圾箱中抉擇;大號當前,上完旱廁還得扔一把木屑。
石城的「麻煩」,對我們生活在石城的人來說,其實感覺不出麻煩,這樣的日子過著其實輕鬆,因為少丟了垃圾,心裡的負擔輕了。現代生活表面上的「輕鬆」,背後是更大的「麻煩」。
47.能夠掰兩根樹枝當筷子
忘記帶筷子,掰兩根樹枝就可以了。在戶外生活,並沒有那麼不方便。而辦法永遠比困難多。親近自然,需要以適應自然為基礎,而大自然,並不總是風和日麗的。
48.走向可持續
自然教育需要最終落實到行動裡。我們通過支持一些可持續生活實踐的 「小中心」,支持每一個個體的小型實踐,將可持續生活擴散影響更多的人群,孵化出一個又一個的小中心。如果沒有可持續生活、自然保育行動的注入,那麼自然教育便成了一個跟課外興趣班差不多的事情。
49.等待是值得的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孩子是一顆種子,所有生命的潛能都在這顆小小的種子裡,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引導,以愛等待,而非以愛之名拔苗助長。對於生命而言,等待是值得的。但是要行動,永遠不要等待。
50.與地域的情感連接
人們可以時常造訪故鄉的自然野地,在故鄉自由地探索、深入到每個細節。在此後,人們回憶起來他在這裡做過的事情,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歸屬感」的感覺。當春天來到的時候,他會想起田野裡梨花開了,秋天的時候,他知道自然學校的柿子該熟了……仿佛一抹鄉愁連接著心靈和故地。鄉土感將為我們的環境保護行動注入力量。
等待孩子的未來世界是什麼樣的?什麼樣的能力能幫助我們的孩子自信而又充滿快樂地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相信彼此隔絕和猜忌不會是這個世界的未來——唯有連接、更切膚的體驗、更深刻的認知,在災難之中才有機會抓住後續的機遇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