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教育的50個主張(下)

2020-11-30 中國林業新聞網

        雲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 文/圖

        「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是雲南一所致力於雲南本地自然教育實踐的機構,近期他們分享了在自然教育一線實踐多年的一些心得,整理出50個最重要的主張。文章分為上下兩篇發出,上篇刊發於《中國綠色時報》7月23日3版,此為下篇。

        26.自然名的意義

        我們提倡每一位孩子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從名字開始建立與自然的聯結。我們迎來過不少叫蝸牛的孩子,「蝸牛」們有著驚人的相似:童年不少時間是在自然中度過,專注,探索與發現的興趣十分濃厚,而且——走得都很慢,沿途都在細心地觀察。叫小熊的孩子會在玩撈魚遊戲的時候爬上樹,說這就是進化歷程。而叫黑曼巴蛇的孩子,慢慢長成了一個內心充滿力量的少女。

        27.「自然缺失症」存在嗎?

        儘管生活在鋼筋水泥之中,但其實我們身邊不乏自然,綠意蔥蔥的公園、生機盎然的校園,都是孩子與自然直接接觸、發現自然野趣的「秘密花園」,如果孩子真的患上「自然缺失症」(這並非一種醫學病症,而是一種社會現象),缺失的一定不是自然,而是與自然發生互動的過程。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補補這門「戶外自然課」。

        28.「這些都屬於我嗎?」

        採集是我們祖先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之一,孩子是非常熱衷於「收集」的,孩子喜歡那些他們可以佔有和珍藏的東西。牽牛花酷似西瓜蟲的種子,可以指示環境乾濕情況的松果,寬厚革質的落葉,形狀、紋理獨特的枯枝,都是不錯的收藏品。

        為孩子提供收集和整理用的容器,讓他們知道這是一件非常鄭重的事。收集過程中,記得引導孩子注意適量原則,儘量拾撿而不是摘取。興奮地收集過後,孩子總是喜歡問:「這些都屬於我嗎?」告訴他們,這些從來只屬於大自然,這只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禮物。

        29.可以直接坐在地上

        放下的是對孩子過分保護的執著。下雨太冷,泥土太髒……這些觀點都在幫助家長把孩子「保護」在一個半真空的環境裡。不常出門的孩子抵抗力通常較差,適應單一環境後,複雜的環境組合容易給他們造成不適的感覺。而經常在空曠的草地上、空氣清新的山林裡活動,也有利於肺臟的活動,幫助保健呼吸系統。

會玩真的很重要

        30.眼前有幾條路?

        「在你們的前面,有多少條路?」在全國性的 「韓國生態遊戲交流工作坊」上,來自韓國的李鍾武先生曾經問過這個問題。也許我們只會去數那些為人類鋪設的路。但天空有鳥的行跡,枝頭有小動物的通道,地面有四通八達、各式各樣的路,就連地底下也還藏著多少秘密通道啊!

        31.探險教育不為冒險

        探險不僅僅止於登山、划水、攀巖活動的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官刺激與內心愉悅,更是在這個過程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間,由此激發出的更多可能,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探險中發現自我並成就自我。

        當他們雙腳顫抖、在巖壁上空懸著那顆複雜矛盾的心,糾結著是邁出嘗試的一步,還是選擇直面恐懼放棄的時候,每一次的「冒險」歷程,都將內化成一股主動突破、面對恐懼、以自我的意志力堅持向上的力量,運用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

探險教育不為冒險

        32.自己選的路,哭著也要走完

        遇到岔路的情況,導師通常會問團隊的意見。在又累又餓的時候,孩子們常常有分歧:選擇好走但是較遠的路途,還是選擇難走的捷徑?穿了不舒適的鞋子,沒有按要求著裝,在翻越高山的時候,就會倍加辛苦。但這是自己的選擇,「哭著也要走完」,孩子們常常這樣說。

        33.安全第一

        安全是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從心裡認可了自然教育的價值,才能在明知它伴隨一定風險的情況下,依然認為它值得去做,並且採取積極的手段控制風險、保證安全,在這個基礎上確保自然教育活動能夠順利展開,以實現它的價值。

        34.自己的安全自己保障

        在自然教育活動中,每個人,無論是活動參與者還是活動帶領者,都需要有「自己的安全自己保障」的意識。因此,活動設計時就要考慮到對象的年齡特點,安排合適活動內容,並在活動前就進行安全意識的培養。

        35.預防、預防、預防

        比起發生事故後的應對,事前對於危險的預知和迴避更需要得到重視。在安全管理中,80%的工作是在活動開始前完成的。我們需要通過踩點、了解對象、藉助專家的幫助等方法,對場地、天氣和活動內容本身的風險有一個較為準確的預估,儘可能地排查隱患,做好安全預案。每一位帶領活動的導師都要對安全預案有整體的了解。

        36.邊界

        參與者與參與者之間,參與者與環境之間,參與者與帶領者之間,都是有邊界的。事先明確邊界,幫助參與者、工作團隊確立並理解邊界。當與參與者有肢體接觸時,所有帶領者必須明白並遵守以下準則規定:接觸部位僅限手、肩、背部上方;不違反孩子的意願(除防止孩子遭受到危險外);一定要有其他成人在場。

        37.不評判

        作為帶領者,需要理解人的多樣性,包容和接納參與者的認知現狀和狀態,不隨意評判和貼標籤;避免直接告知答案,儘量採用引發參與者思考和共同探討的方式,為團隊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38.機會教育

        運用經驗、對參與者的了解,把握每一個教育機會。而不是將每一個突發事件都作為危機處理。如果活動中參與者出現不友善(對自然、對他人)的行為,儘量抓住機會進行及時、客觀、坦誠的反饋和引導,應以開啟對話、啟發思考、推動反思為主,而非直接評判。

        39.非日常的環境

        遠行的活動,為孩子們創造非日常的環境。旅途的經歷給我們更深的印象,發揮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很難回想上周的今天吃了什麼,但卻記得兩年前營期裡的某一頓飯:也許是他們辛苦做成的柴火飯,也許是有獨特的用餐氛圍。

        但話雖如此,並非自然教育就應該一味追求遠行的活動。貼近生活,甚至就在社區發生的營期,同樣能促進生活反思。

        40.蕁麻湯

        我們在帶著孩子們走進自然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這樣的事情,例如「蜘蛛有毒」「雜草都要除掉」「天牛是害蟲」,這些觀點都源於我們僅看到事物對我們不利的某一面,而蕁麻、蜘蛛、雜草,好像一種隱喻,象徵著這個世界多面。

        曾經我們和孩子一起戴著手套採摘蕁麻嫩葉過程中,發現蕁麻叢裡有結網的蜘蛛、停歇的甲蟲、爬行的蝸牛、不知被誰啃過留下的洞洞。最後大家熱情地參與做一份蕁麻濃湯。除了戴著手套,過程中如摘回一份普通野菜烹飪一樣自然。

        41.生活在萬物之網中

        自然教育的過程,讓大家在親身體驗裡,用身體感知自然界的多元、聯繫,建立起對世界多元的認知。我們生活在萬物之網中,如此多樣、多層次的網!我們的目光需要穿越層層密織的萬物之網,去建構自我與世界的關聯。在感知多元的世界的同時,構建自己的內在世界。

        42.生物的名字重要嗎?

        大家習慣了問領隊:「這是什麼?這叫什麼?」如果領隊只知道回答「它的名字是……」所有人聽了就都忘記了,而且不再有興趣。永遠記住,交朋友的時候,了解對方的脾氣和特質,比只能叫上對方的名字重要。

        43.會玩很重要

        有孩子能在自然裡玩得不亦樂乎,有的孩子卻依然習慣性地等待大人發號施令……現在的孩子真的會玩嗎?玩耍的能力是能發現身邊的「資源」,通過想像力和生活經驗的組合把一個看似習以為常的事情變得有趣,制定遊戲規則是孩子們獨立思考的結果,能邀請他人一同遊戲則是溝通能力的體現。

        44.油瓶倒了要會扶一下

        再「高大上」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看到油瓶倒了都不能伸手去扶起來的話,那這種教育就是徹底的失敗。生活在自然學校裡,日常的點滴都是教育(引導)的機會。

        45.可以和蟲子(小動物)對視

        恐懼往往來源於對未知的抗拒。能夠和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對視,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們將非常慶幸,能與它們相遇在這真實的世界裡——這個微觀又宏大的世界。

        46.扔垃圾很麻煩的學校

        石城自然學校的生活與城市生活相比有著諸多不便:吃飯要自備碗筷甚至自己帶便當;倒個剩菜要分生熟;洗碗得用米糠搓;扔個垃圾要搞得像投票一樣——要在5個垃圾箱中抉擇;大號當前,上完旱廁還得扔一把木屑。

        石城的「麻煩」,對我們生活在石城的人來說,其實感覺不出麻煩,這樣的日子過著其實輕鬆,因為少丟了垃圾,心裡的負擔輕了。現代生活表面上的「輕鬆」,背後是更大的「麻煩」。

        47.能夠掰兩根樹枝當筷子

        忘記帶筷子,掰兩根樹枝就可以了。在戶外生活,並沒有那麼不方便。而辦法永遠比困難多。親近自然,需要以適應自然為基礎,而大自然,並不總是風和日麗的。

        48.走向可持續

        自然教育需要最終落實到行動裡。我們通過支持一些可持續生活實踐的 「小中心」,支持每一個個體的小型實踐,將可持續生活擴散影響更多的人群,孵化出一個又一個的小中心。如果沒有可持續生活、自然保育行動的注入,那麼自然教育便成了一個跟課外興趣班差不多的事情。

        49.等待是值得的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孩子是一顆種子,所有生命的潛能都在這顆小小的種子裡,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引導,以愛等待,而非以愛之名拔苗助長。對於生命而言,等待是值得的。但是要行動,永遠不要等待。

        50.與地域的情感連接

        人們可以時常造訪故鄉的自然野地,在故鄉自由地探索、深入到每個細節。在此後,人們回憶起來他在這裡做過的事情,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歸屬感」的感覺。當春天來到的時候,他會想起田野裡梨花開了,秋天的時候,他知道自然學校的柿子該熟了……仿佛一抹鄉愁連接著心靈和故地。鄉土感將為我們的環境保護行動注入力量。

        等待孩子的未來世界是什麼樣的?什麼樣的能力能幫助我們的孩子自信而又充滿快樂地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相信彼此隔絕和猜忌不會是這個世界的未來——唯有連接、更切膚的體驗、更深刻的認知,在災難之中才有機會抓住後續的機遇再出發。

相關焦點

  • 教育遵循自然思想總結
    教育遵循自然: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1、亞里斯多德首次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柏拉圖把教育看成是實現理想國家的主要手段。亞里斯多德更是把人作為「城邦的動物」「政治的動物」,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使人過著幸福的生活,具有良好的德性。
  • 比諾:兒童數位化平臺的價值主張
    .mp327:41來自金融素養教育通訊全文閱讀大約需要12分鐘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家英國老牌兒童媒體企業的數位化創業。對於像比諾這樣過去在線下有良好聲譽的品牌,常見的做法是將印刷版改為電子版,從紙質版產品變為線上產品,繼續收取訂閱收入。比諾認為,在數位化條件下,改變的不只是內容的載體,也包括內容和內容的呈現方法,簡單地將線下資源搬到線上不是好的方案。它們決定建立一個獨立的品牌,重新創業。
  • 詩人高鼎《村居》:從兒童教育的視角,淺析自然主義教育的哲思
    由遠及近,由景到人,連兒童也早早就放學,不願錯過大好的春光,在屋外放起了各式各樣的紙風箏。「早」與「忙」精準地點出兒童的內心活動,他們喜愛鄉間生活,對大自然純淨之美有著天然的渴望。就像道家所說的「道法自然」,先秦時期老子主張教育應該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 用自然教育,打造科普教育主題兒童樂園,達拉斯植物園是這麼做的
    所以,兒童需要一個自然戶外場所,通過辨認花草樹木,觀察植物生長規律,感受鳥語蟲鳴,風吹雨滴,天氣變化,四季變更等,吸收自然知識,建立自然觀,從自然的世界裡激發孩子積極的情緒,從而提高兒童想像力,創造力及社交意識能力以教育為主題的自然冒險樂園可以解決以上需求,但我國現有的兒童遊樂,從小區裡簡單的器械組合,到市級的無動力兒童樂園,再到像迪士尼這樣大型的主題樂園,應有盡有,卻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集自然
  • 現場|兒童代表與專家共話「兒童海洋教育」
    △嘉賓共同啟動本屆國際兒童海洋節本屆兒童海洋教育研討會,邀請了海洋城市政策研究學者、海洋學院院長等海洋方面的知名專家,也邀請到了16年實踐海洋教育的學校校長與世界帆船冠軍。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胡曉燕表示「兒童海洋自然教育對深圳市海洋文化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願意與社會各界一起積極推動兒童海洋自然教育,一起助力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兒童友好型城市」。
  • 星星樹第二期兒童自然教育引導員培訓營第二次課
    6.10日上午十點,星星樹第二期兒童自然教育引導員培訓營的學員們相聚在武侯區玉林四巷.愛轉角,開始第二次培訓課程。上午由狗尾巴草—周瑾老師給我們帶來《時代變化中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講座。周瑾老師先拋給我們兩個問題:1.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去哪裡)2相聚兩問(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 構建情境教育兒童學習範式
    4.心理場整合原理根據心理場理論,兒童生活的空間,無不對他們的心理發生作用。任何一個人不可能超越這個空間。優化的情境使兒童的學習空間不再是一個自然狀態下的生活空間,而是富有教育的內涵,富有美感的充滿智慧和兒童情趣的學習情境,實際上就是一個「心理場」。這樣的情境與活動其間的兒童必然處於相互依存的變量的狀態,是網絡式的聯動著、推進著的。
  • 海洋教育,從娃娃抓起,第三屆國際兒童海洋節在深圳啟幕
    摘要:海洋教育,從娃娃抓起,第三屆國際兒童海洋節在深圳啟幕,推動兒童海洋意識教育提升,保障兒童親近自然、親近海洋的權利,培養兒童海洋環保意識,倡議兒童從小關心海洋、關注海洋、保護海洋。保護海洋不僅僅是海洋環保人士的事情,海洋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近日,第三屆「國際兒童海洋節」在深圳啟幕,推動兒童海洋意識教育,培養兒童海洋環保意識,倡議兒童從小關心海洋、關注海洋、保護海洋。
  • 恩瑪教育創始人常立茹:把自然融入教育 讓教育自然發生
    、自然的成長環境非常重要,激發孩子自我發展的能力,才是我們教育最該關注的,因此恩瑪國際教育努力要為更多的孩子提供與自然相連接的優質教育選擇,讓他們成為能夠對話世界的可愛精靈。」創新的教育理念:融入自然並符合兒童發展談及恩瑪的教育理念,她說:「恩瑪國際教育是以中國0-6歲嬰幼兒教育為核心的國際教育品牌,將國際前沿將的皮克勒教育理念和瑞吉歐教育理念融入擁有百年歷史的4H教育體系中,培養孩子
  • 華為發布教育行業價值主張——「眾教育「
    中國IDC圈9月29日報導:9月27日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在京舉行教育高峰論壇。在此次以"互聯新校園,攜手眾教育"為主題的高峰論壇,華為向與會者分享了 對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及價值主張,並重點闡釋了華為對中國教育網絡建設的思考和解決方案。
  •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即兒童出生前後主要是身體的發育、生長,到了稍大一點時就表現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時才有思維、理解、判斷等能力的出現。二、教育遵循自然原則亞里斯多德認為,要使人的靈魂的三個部分都能得到滿意的充分的發展,最有效的途徑是教育和訓練。
  • 兒童場景教育平臺麥淘親子獲B+輪千萬美元投資,開拓線下科學教育...
    兒童場景教育平臺麥淘親子獲B+輪千萬美元投資,開拓線下科學教育活動點 作者:紅印兒 發布時間:
  • 20位哲學家和教育家的20個頂級教育理念!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
    為了更好的促進國內的教育,就要學會把目光放遠些,定期關注下國外那些頂尖大學的教育思想,魏源在《海國圖志》中的那句經典「師夷長技以制夷」,在哲學詩畫看來,是永遠也不過時的,可以做到常學常用,常用常新。好了,廢話不多說,今天就為大家送上——20位哲學家和教育家的20個頂級教育理念!
  • 英孚教育騰訊「開課」 助力家長規劃兒童英語學習
    此次「開課LIVE」的「兒童英語啟蒙大師課」,騰訊新聞邀請了六位兒童英語教育專家坐鎮,結合他們在語言教育領域的多年經驗和親子實踐,多角度、多維度為廣大家長解鎖孩子語言啟蒙路上的難題。怎麼學——家長參與規劃,培訓機構助力直播中,楊曉琛重點講述了新手爸媽最為關心的——如何規劃和參與孩子的英語學習,以及市場上的線上線下啟蒙英語機構如何選。她特別選取了最適合新手爸媽的「入門級」方式和工具,如有聲讀物、原版動畫片、英文讀物、自然拼讀等展開分享,並詳列出各種豐富的、適合不同年齡兒童的學習資源,鼓勵即使自身沒有英語基礎的家長也積極參與到孩子的語言啟蒙教育中。
  • 華為發布教育行業價值主張
    【IT168廠商動態】【中國,北京,2013年9月27日】今天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在京舉行教育高峰論壇。在此次以「互聯新校園,攜手眾教育」為主題的高峰論壇,華為向與會者分享了 對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及價值主張,並重點闡釋了華為對中國教育網絡建設的思考和解決方案。
  •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_睿誠教育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 16歲青兒童STEAM教育品牌的產品研發和營銷推廣,是國內唯一一家集課程評價、教學區運營、比賽舉行、師資培訓與驗證於一體,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STEAM文化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和青少年兒童自主創新服務平臺。不論是只做樂高教育,還是致力於智慧機器人現代化的技術性文化教育,又或者綜合性的STEAM教育雲平臺,都是有分別的生存環境。非原創內容會有明確作者及來源標註。
  • 構建兒童創造教育的「情境驅動模式」
    為積極推進情境教育與兒童創造教育的深度融合,我們歸納提煉出兒童創造教育的「情境驅動模式」,為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和實踐路徑。情境驅動模式的核心理念為「情境驅動創造,創造點亮童年」。它是依據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論,以情境建構為手段,以情境教學為方法,以情境活動為載體,在情境中滋養、激活和生發兒童的創造性活動,進而促進兒童創造力發展的一種創造教育模式。
  • 下花園區兒童水育樂園施工
    下花園區兒童水育樂園施工思普瑞德兒童水育樂園,公司是兒童水上樂園設備定製.服務商,其技術工藝和教育理念源自美國公司立足於長遠發展,組建了一隻年輕創新型團隊,並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完善的綜合管理體系,在國內提出室內兒童水上樂園的理念。思普瑞德擁有多年專業研發生產經驗,有近50家合作商從中獲得巨大利益為雙方達到共贏的局面。也為我們推崇的設備進行定製,為品質服務的品牌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全國各地的客戶創造了營收記錄。
  • ​全國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真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7小題,每小題2分,共5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塗黑。錯塗、多塗或未塗均無分。1.在學前特殊兒童中,主要表現為智力落後和學習困難的兒童屬於以下哪一類?
  • 自然教育基礎培訓
    ,尤其是以下夥伴: 新加入自然教育行業的人員; 未來想從事自然教育的大學生; 自然保護區、景區工作人員; 對自然教育有興趣的家長; 幼兒園/學校老師; 服務於兒童和青少年群體的社工和社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