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哲學家和教育家的20個頂級教育理念!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

2020-12-06 文眼看世界

任何一個瞬間,你都可以發光。——西方家長對孩子的教導

作為一個教育大國,中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在最近的十幾年裡確實進步了不少,而且在教育理論和學術積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這並不就說明我們的教育就沒有問題了,就可以定在那裡舉步不前了。如果是這樣,咱們離世界頂尖的大學教育和思想教育就會越來越遠,所謂的教育強國夢也會變為一句空話。為了更好的促進國內的教育,就要學會把目光放遠些,定期關注下國外那些頂尖大學的教育思想,魏源在《海國圖志》中的那句經典「師夷長技以制夷」,在哲學詩畫看來,是永遠也不過時的,可以做到常學常用,常用常新。

好了,廢話不多說,今天就為大家送上——20位哲學家和教育家的20個頂級教育理念!

1,教育先知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不是他傳授給學生的,他所做的無非就是把學生心中的真知喚醒並挖掘出來。就像接生婆一樣,他所做的是幫人生孩子(知識),孩子(知識)是每個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學方法稱為「產婆術」,而把自己比喻為知識的接生婆。

蘇格拉底常常從對方所熟知的具體事物和現象開始,通過提問,揭示對方的自相矛盾之處,如此層層推進,直至最終得出雙方都認可的結論。且不說蘇格拉底的認識論正確與否,他所創立的「產婆術」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確是匠心獨具,開了西方「啟發式談話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2,全能人才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認為7歲前的教育以體育為主,要及時地引導兒童做些適宜於肢體發育的各種活動。兒童自幼養成耐寒的習性,很有必要;兒童習慣於寒冷,不僅可以促進其體格健壯,而且可為其長大成人後的從軍入伍作準備。至於兒童的啼哭,則不必禁止,啼哭時擴張肺部,有助於身體的發育。5歲前不可教兒童任何功課,以免妨礙其身體的正常發育。5歲前的兒童主要活動是遊戲和聽故事。

對此,他說:「兒童遊戲要既不流於卑鄙,又不致勞累,也不內涵萎靡的情調」。故事應由負責兒童教育的官員作出精心的選擇。遊戲和所講的故事,最好能與將來的工作相聯繫,是將來應從事的工作的簡單模仿。兒童的環境對其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不要使兒童聽猥瑣的語言,更不能讓他們講褻瀆的語言,一旦輕率地口出惡言,離惡行也就不遠了。而且兒童對最初接觸的事物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人在幼年時,一定要遠離任何下流和低俗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念和惡毒性情的各種表演都應加以慎防,勿令他們耳儒目染。

3,演說家西塞羅

西塞羅是古羅馬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演說家,他認為在培養演說能力的方法中,練習應佔重要地位,練習是培養孩子演說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他強調,練習是使有關雄辯術的各種知識轉化為演說效果的最重要的方法。西塞羅指出,練習的方法有多種,最常用的練習法是模擬演說。這種方法是指,先確定一個與在講壇上講演類似的論題,然後對講題作充分的、深思熟慮的準備,最後發表演說。

按照西塞羅的意見,在各種練習中,最主要的練習是寫作。寫作可以鍛鍊人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轉移到演說能力中去。演說詞要求結構合理,布局勻稱、得體,富有韻律。這些只有通過演說詞的寫作練習才能得到。寫作的練習必須持之以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不可能得到明顯的效果。這是西塞羅本人從幾十年的親身實踐中得到的一條經驗。

4,雄辯家昆體梁

昆體梁與西塞羅一樣,認為一個理想的演說家,首先必須是一個良善的人,道德的生活比華麗的辭藻更重要得多。他對於教育事業懷有很大的信心,認為教育者應當看到兒童具有無限的潛在能力和發展的可能性,天賦的素質在學習上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因此抱怨只有少數人有能力可以接受教育,而多數人是遲鈍的;相反,大多數人是敏於理解和樂意學習的,那些呆笨的人如同不正常的事物一樣,是非常少的。他竭力主張並多方論證了公共教育比私人教育優越的觀點。他要求未來的演說家必須生活在最公開的和陽光普照的公共生活之中,要善於與社會交往,從而經常受到新的刺激和鼓舞。在學習上,他認為作為一個演說家,必須有廣博的、穩固的知識基礎。他特別強調文學教學(包括學習歷史家、科學家和詩人的著作)的重要性。

對於教育,他說:「除非很好地、真正地打好基礎,否則,上層建築就會倒塌。」

5,神學家衛夫斯

衛夫斯是西方中世紀的一個神學教育家,他認為教育和生活是一體的,在人的一生中,對於智慧的追求無有終結。知識和德行是教育的目的,一切學問都是為了公眾的幸福。熱愛上帝是生活的最高目的,所以教育的目的和宗教的目的是一致的。

在衛夫斯看來,莫爾的「烏託邦」大家庭是柏拉圖的學園的復活,因此他給學校取名學園,合小學、中學及大學為一體。他很重視校址的選擇,要求空氣清新,供應方便,遠離市區和交通要道。他認為學校課程的基礎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拉丁文的學習,要求學生能講拉丁誤,閱讀拉丁文專著,也要學習希臘文。同時,他也很重視本族語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本族語和拉丁語兩種語言。他認為自然研究是一門重要的學科,知識的各個部門都來源於自然,感覺是通向知識的道路,所以應通過觀察和實驗進行感覺的訓練。他提出體育運動應在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他重視教師的培養,主張教師應經過試用,接受校長的仔細考察,然後授予其教師稱號。

衛夫斯的這些教育觀點曾對培根和誇美紐斯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格言:數學的終點是哲學,哲學的終點是神學。最高的學問就是關於神的學問。

6,散文家蒙田

蒙田是法國著名的散文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受到西方很多國家歡迎的教育學家。

他對當時流行的狹隘人文主義教育進行了嘲諷和批判,他指責學究氣的人文主義者以空洞的。死板的書本上的東西去填塞兒童的記憶,這種教育所培養的只是迂腐的學究,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有文化修養的紳士。

蒙田所關心的是精英兒童的教育。他認為,適當的教育應當在慎重選擇的導師指導下進行。他希望做導師的應陶冶兒童的感情,使他們成為最忠誠於國王的臣民和紳士。他認為貴族兒童註定要成為統治者,因此,應使兒童從幼年時期起就學會優雅的風度、高尚的舉止、禮儀以及音樂和舞蹈,並要經受體育鍛鍊的嚴格磨練。

針對極端形式主義的煩瑣的教學方法,蒙田提出了許多值得予以重視的意見。他希望教師改變像漏鬥灌東西似的教學方法,而應當按照兒童的能力來進行教學。在教學中不應當只是教師一個人在講話,而且也應允許學生有講話的機會,教師應當讓學生說出學過的東西,並理解它的意義和實質。他還希望教師讓學生謹慎地吸取一切東西,而不相信只憑權威樹立或者未經考察的東西,認為一個僅僅跟著別人走的人不會去探索什麼,因而也尋找不到什麼。他說,學習和教育只服從於一個目的,即「培養兒童完美的判斷能力」。他的結論是「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培養對學問的興趣和愛好,否則我們將只是教育一些滿載書籍的傻子」。

7,宗教改革家路德

路德,全名馬丁·路德,影響整個歐洲進程的宗教改革家。他認為,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大學、修道院除了把人變成「驢子和笨豬」,人們是不能得到其他東西的。再加上這些地方所存在的「可恥的罪惡」的東西,以致使青年人在其中遭到「令人痛心的摧殘」。既然如此,青年還不如不進這些學校,使他們保持無知狀態,反比身心遭到摧殘要好得多。因此出路是,或者把這些敗壞和摧殘人的學校加以「毀滅」,或者改造成「基督的學校」。

路德認為教育包括了兩方面的職責,一是培養僧俗兩界所需要的專門人才,一是對人民實施普通教育。他認為僧俗兩界所需的專門人才中最重要的是神學家、法學家和醫學家。這是根據當時的社會需要而提出的。首先,路德十分重視法學家的培養,理由是德國的政權是建立在「羅馬帝國的法律的基礎上的」,為了鞏固國家政權就必須維護法律,而要維護法律就要有知識和智慧。在世俗政權中,正是那些有知識的法學家和其他學者在維護著法律,並以此來維持世俗政權的正常運轉。

教育的另一個職責是提高人民的文化和道德。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幸福,當權者就不應吝嗇錢財,在教育工作上要捨得花錢。因此,路德在致市長、議會成員的信中呼籲他們把青年教育的責任擔當起來。城市的快樂、光榮全都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有責任把城市治理好。他們應盡心竭力,日夜為此而工作。如果認為人民的生活是否幸福與己無關,那麼這種人是不配統治人民的,他只配統治豬狗。那些王公大臣們只知吃喝玩樂,整天在酒窖廚房窺伺。所以辦好教育的責任,自然地就落到了市長、市議員的身上。

路德這種主張對於宗教改革後的歐洲各國影響很大。從這時起,教會和國家政權機構同時辦教育就逐漸成為歐洲數百年的傳統,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只不過是世俗政權機構在辦學中逐步處於主導地位,教會由以前的主導地位變成了如今的國家支配日益顯著的現象而已。

8,純教育學家誇美紐斯

誇美紐斯是捷克的教育學家,他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愛國主義、人文主義及唯物主義感覺論思想。他肩負歷史重任,力圖打破舊傳統的閘門,讓適應新時代的新教育思潮洶湧奔流。但他並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常常採用舊瓶裝新酒的形式發表其教育觀點。

《泛智學校》是誇美紐斯以泛智論為指導,為其在匈牙利建立的實驗學校所擬定的實施計劃。誇美紐斯的泛智論是探索將一切有用的實際知識教給一切人的理論。這一理論適應了弘揚理性、尊重知識的時代潮流,表達了重視普及教育。普及知識的民主精神。這一計劃部分地被付諸實施,其中許多觀點和措施成了近代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9,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

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的核心人物,他的哲學對人的發展和教育具有很強的改變和潤化作用。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紳士教育,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紳士,即有道德、有學問、有禮貌的人。為此,洛克提出了一套包括德、智、體等在內的教育內容和實施辦法。他認為,體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紳士首先要有強壯的體魄,能吃苦耐勞;德育是第一位的;智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可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但其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洛克還提出了包含大量實用知識在內的教學科目及具體的教學方法。

但是,洛克的思想具有妥協性。他的唯物史觀不徹底,仍然相信上帝;他歧視勞動人民,主張為他們設立專門的勞動學校,而沒必要上那種開啟智慧的貴族學校。

10,經濟學家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其經濟學說和其他思想影響深遠,直到現在經濟學中依然在使用著他的理論。大家普遍以為他只是個經濟學家,沒想到的是他還是個非常厲害的教育學家。亞當·斯密首次把人的經驗、知識、能力看做是國民財富的重要內容和發展生產的重要因素。認為"人類的才能與其他任何種類的資本,同樣是重要的生產手段"。其主要思想體現在《國富論》當中。

在亞當斯密看來,教育和訓練具有經濟意義。他指出:「學習一種才能,須受教育,須進學校,須做學徒。所費不少。這些才能,對於他個人自然是財產的一部分,對於他所屬的社會,也是財產的一部分。工人增進熟練程度,可和便利勞動、節約勞動的機器和工具同樣看做是社會上的固定資本。學習的時候,固然要花一筆費用,但這種費用,可以得到償還,賺取利潤。」他還指出:「一種費去許多工夫和時間才學會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練的職業,可以說等於一臺高價機器。學會這種職業的人,在從事工作的時候,必然期望,除獲得普通勞動工資外,還收回全部學費,並至少取得普通利潤。而且,考慮到人的壽命長短極不確定,所以還必須在適當期間內做到這一點,正如考慮到機器的比較確定的壽命,必須於適當期間內收回成本和取得利潤那樣。熟練勞動工資和一般勞動工資之間的差異,就基於這個原則。」

11,教育學家兼哲學家盧梭

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愛彌兒》是關於愛的教育的不朽之作。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舊教育的失敗,同時,積極地提出了建設新教育的系統的方案。《愛彌兒》一書分為五卷,其主線索是回歸自然,發展天性。文體是夾敘夾議的小說。前四卷指出當時男子教育的荒謬,提出自然主義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設想。盧梭認為,兒童在幼年時期應該在鄉村的自然中進行教育,應該讀的惟一的書是《魯濱遜飄流記》,應該學的工藝是木工;女子的教育應該以賢妻良母為宗旨;教育中,應該把兒童看做兒童,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兒童的天性,要啟發誘導,對兒童的錯誤應該用自然後果法進行教育等。

12,哲學家兼教育學家愛爾維修

愛爾維修,是法國哲學家,教育學家。生於巴黎一位醫生家庭,曾在耶穌會的學院受過教育,1738年成為包稅官。他看到社會不公,立志為社會謀福利,一生都致力於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及教育等社會問題。

愛爾維修認為人的天賦智慧平等,入的理性和知識來自後天的教育,天才是教育的創造物,人人都應該有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權利。愛爾維修認為教育萬能,人受了什麼樣的教育,就變成什麼樣的人。愛爾維修反對教會幹預教育,主張教育世俗化,用公共教育培養能把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結合起來的愛國主義者。愛爾維修主張重視科學教育和體育,使兒童健康、強壯,能真正享受幸福生活。

13,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

歐文,英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同時還是一位現代教育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實驗家。生於威爾斯一個手工業者家庭。9歲離家,自謀生計,自學成才。

由於對英國當時社會現狀的深刻洞察,他的教育思想遠遠超出其他空想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們對現代生產和現代社會萌芽時期的教育的反映的那些教育思想。他不但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病,同時也看到科學和大生產的力量,看到了「科學或機械與化學力量每有增加,都直接造成財富的增加」的隱秘現象。他說:「某些人的勞動比其他人的勞動的價值大得多,這主要是他們所受的教育和思想認知造成的。」

他認為政府必須擬定方法,使貧民子女受到最有用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德、智、體、行方面的品質,把他們教育成全面發展的人。正是基於改造社會的目標和上述這樣的認識,他舉辦了公共、免費和普及的幼兒教育和初等教育,在小學裡開設了比當時英國小學更廣泛的課程,如本族語、算術、地理、歷史、自然等,取消宗教課。另外,他還十分重視勞動教育,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了起來,兒童根據年齡和體力要參加一些生產勞動,但禁止十歲以下兒童受僱做工,十歲以上兒童的勞動受到了嚴格的時間限制(六小時以下)。他還主張兒童學習一些園藝、農業、手藝和生產技藝。歐文的教育思想對馬克思的教育思想和後來的教育實踐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實踐都有重要影響。

14,教育學家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是德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學家,他反對德國教育目的中存在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和濃厚的宗教色彩,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他把「自動性」和「主動學習」視為人的發展的主觀基礎,而以社會中的真、善、美為教育的客觀基礎,認為兩者結合才算是培養了「全人」。

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自然適應性原則和文化適應性原則,認為教育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規律。他的有關思想符合自裴斯泰洛齊以來教育心理學化的趨勢,但他對於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具體觀點則受到當時心理學發展水平的局限。作為自然適應性原則的補充,第斯多惠提出文化適應性原則,這是他的前輩斐斯泰洛齊關於使人發展並達到完善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認為,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不能在真空中進行,教育必須適應社會文化的狀況。但他尚未意識到文化和自然兩個原則的實質關係是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即沒有認識到適應自然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文化,而把自然適應性原則放在主導地位。

15,教育家福祿培爾

福祿培爾,德國教育家,是現代幼兒園的創始人,其教育理論以德國古典哲學和早期進化思想為主要根據,以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主張為教育思想的主要淵源。

福祿培爾強調家庭生活尤其是母親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重視自我活動和遊戲的教育價值,並探討了學校教育的課程問題,其特點是將手工和藝術課列入學校課程。在《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把「統一」或上帝的精神看做萬物的本質和原因,而教育的實質和任務在於幫助人自由和自覺地表現他的神的本質,認識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統一。他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順應自然進行教育。他以辯證的眼光把人的教育描述為一個分階段的、連續不斷的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

16,神學家兼教育家紐曼

紐曼是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的神學家、教育家。他的《大學的理想》一書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一部經典著作。

他認為大學中教學與科研是相互衝突的,大學的職能是教學。在大學中,不能開展狹隘的專業訓練,應該實行自由教育,全面不細分學科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德行和理性。大學的教學中應提供普遍性和完整性的知識,其中神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紐曼反對功利主義的觀點,認為知識本身即為目的。一個理想的學生應該主動、積極地學習,通過學習知識訓練智力。

17,比較教育學家薩德勒

薩德勒認為比較教育研究的真正價值,不在於發現那些能從一國照搬到另一國的機制(雖然不應忽視這種仿效的通常可能性),而在於證明某種外國制度之所以崇高和偉大的精神實質是什麼,以便以後找到某些手段,在認為有必要改正國家生活中某些缺點的情況下,在自己的國土上移植這種精神。

薩德勒第一次以自覺的和系統的方式提出了一種信念,這就是:研究一個國家的教育不能只涉及它的學校。薩德勒還認為,不能把「學校制度」和「教育制度」混淆起來,因為這兩者不是同一回事。學校制度本身並不就是國家教育。相反,一個國家不依賴任何學校制度也可以採取其他有效方式來訓練和教育年輕的一代。

18,教育旅行家阿諾德

阿諾德是著名的教育旅行家,他在研究教育時,從不局限於外國教育經驗的收集,而是對比較教育方法論的進步作出了決定性貢獻。我們也注意到他與他同時代的許多人不同,他嚴肅地希望自己的評價不要帶有主觀主義色彩和民族偏見。他嚴肅地提請注意:比較研究不應事先決定證實什麼,而應該去發現客觀存在的事物。他告訴我們,最好的比較「不在於試圖讓比較來迎合我們的傾向或偏見,而在於簡單和嚴肅地把我們看到的東西搞清楚」。

此外,阿諾德還是首先隱約認識到教育制度及其效果永遠受一系列因素影響的人之一,這些因素中,除了地理類型、經濟和社會諸方面的環境外,他還突出強調歷史傳統和民族特點。關於教育政策,他特別關心在他的國家裡按普魯士方式建立國民教育部,堅決主張制定強制學生入學的法律,並保證這項法律的貫徹執行。

19,哲學家兼散文家阿蘭

阿蘭是法國哲學家和散文家,他竭力反對資產階級現代派教育家熱衷於兒童的發展階段、興趣、本能等等,認為兒童乃是未來的成人,對所有兒童要有一種共同的課程。認為學習和遊戲截然不同。學習不是娛樂,而是艱苦的勞動,教師的基本任務就在於磨練學生的意志,克服這種困難。主張學生應學會幾何學和拉丁文,因為從拉丁文可以領略許多古典著作。認為教育作為人的感情的調節器,乃是培養「可信賴的公民」;理想的教師在於關心這個最終目的的完成,而不是單純知識的傳授。

阿蘭有力地捍衛自由教育的價值,特別強調古典語的學習。他認為,基督教和希臘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文化的基礎,而目前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的危機正是由於這個基礎被削弱了。

20,女性教育學家蒙臺梭利

瑪麗亞蒙臺梭利,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對兒童的創造性潛力、兒童的學習動機及作為一個個人的權利的信念的基礎之上。

1907年,她在羅馬一個貧民區創辦了一所兒童之家,把她的方法應用於智力正常的兒童。她的成功導致開辦其他蒙臺梭利學校。在以後的損年內,她遊歷整個歐洲、印度和美國,講學、寫作和培訓教師。1922年在義大利政府任督學。1934年由於法西斯統治,離開義大利,到西班牙和斯裡蘭卡,最後定居荷蘭。

蒙臺梭利認為幹涉兒童自由行動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強制性的,懲罰成了教育的同義詞。她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自由活動。她特製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兒童進行感官練習。

好了,今天的哲學和教育大師分享就先到這裡,咱們下次繼續分享後20為哲學和教育大師的頂尖教育思想,其中有全球著名的薩特、雅斯貝爾斯、愛因斯坦等,希望不要錯過。

相關焦點

  • 走出教育誤區:右腦開發是謊言,起跑早晚都能贏
    學習班只要打出「智力開發」或「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廣告,就不怕家長們不掏錢。  11月22日,《好孩子: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召開新書首發式,作者是以《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創造400萬冊銷售神話的教育家尹建莉和臺灣著名教育家、腦科學家洪蘭,這是一本從腦神經發育規律的角度出發,幫助家長破除教育迷思,解析孩子成長規律的新書。
  • 這樣的教育理念需要正確解讀
    兒童教育學家詹森也曾經說過,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可見孩子小時候的教育對將來成功有多重要。一、「樹大自然直」教育理念不可取此教育理念的家長,無非有這幾種心理:1、不懂教育,也沒有過多的期求,認為不需要過多培養,孩子一樣成人,長大了自會懂道理。
  • 「蘇格拉底法」教育理念用在孩子身上將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導讀:教育是一場關於愛與啟發的人類活動。不是灌輸和強加。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就更加要注重方式和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邯鄲學步。而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愛好、以及身體素質各方面來綜合考慮。西方先哲蘇格拉底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他擅長用「提問的」,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讓學生在思考中自己解決問題。
  • 20年後,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現在開始做好規劃
    20年以後,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全球最強大的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預測:根據在對全球9個行業的跨國公司1300萬名員工進行的大數據調查中,人們發現,馬雲作為雲谷學校的創始人,今年帶給700位家長的「開學第一課」中也提到:我們國家20年以後,教育一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今天可以去思考「20年以後,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然後跟他共同探討。一定是要有夢想,但是你不要擔心孩子今天想當飛行員、明天又想當什麼換掉……這很正常,換理想比沒有理想要好很多。
  • 菲爾德國際少兒英語一場「應試教育」的革命風暴-搜狐教育
    菲爾德斯頓文理學校(Ethical Culture Fieldston School)是美國著名私立學校,由美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Flex Alder於1878年創立,是美國19世紀 「進步主義」運動在教育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 人民日報推薦的20個教育法則
    然而,如何管教孩子,卻讓人頭疼! 人民日報的20個教育法則分享給你,希望能對你有用。 1.羅森塔爾法則 積極的期望會給孩子信心,朝著你期望的樣子發展,而打擊和批評會讓孩子失去信心,變得越來越差。
  • 濟鋼高中校長邢文明榮登《教育家》雜誌封面人物
    在濟鋼高中,邢文明多次在升旗儀式上向學生們承諾,也一遍遍地同老師們講——把每一名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呵護,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在他看來,如果每一名老師都能夠真正地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許多教育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正因為他們是孩子,他們才會做這個年齡段孩子會做的事。上課做小動作、打打鬧鬧,甚至談個戀愛,這就是孩子,需要我們開展符合他們心理年齡特點的教育。」
  • 論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的社會主義政治家責任和教育家使命
    大學的知識屬性決定了理想的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應該是一位教育家,必須胸懷服務世界的政治抱負,帶領大學致力於知識傳承和創新,踐行大學的知識教育使命,培養學生概括的能力和高超的智慧。關於概括的能力,懷特海說:「概括的精神應當統治大學……大學的職能就在於使你能夠為原理而擺脫細節」。赫欽斯認為,智慧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
  • 「新教育實驗」20年:我們不追求分數,但也不害怕考試
    ·託恩奎斯特獲得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首屆IBBY-IRead愛閱人物獎,你一直特別推崇兒童閱讀,作為一個教育家,你覺得閱讀和教育是怎樣的關係?朱永新:我認為閱讀是整個教育的基石。在研讀杜威、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葉聖陶等最偉大教育家的著作時,你會發現,這些最偉大的教育家,沒有不關注閱讀的。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教育先賢們把閱讀直接等同於教育。閱讀的過程就是精神發育的過程。
  • 汪涵育兒經:我把孩子當強盜養!與馬雲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有一次汪涵在節目中談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說:「我是把孩子當強盜養的。」令四座皆驚。 原來,汪涵注重的,是要讓孩子擁有一顆「強心臟」,面對挫折困難,能有面對的勇氣和能力。 這與馬雲的教育理念也是不謀而合的。
  • 大教育家陶行知十句關於教育的至理箴言,發人深思,絕對值得收藏
    我國5000年歷史,只有兩位可以被稱為「萬世師表」,第一位首當其衝便是孔子,第二位則是近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為我國教育事業奉獻一生,他的教育理論沿用至今,影響無數後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陶行知筆下的文字,句句發人深省,絕對值得我們收藏及牢記。
  • 心理學家:媽媽常跟孩子說這20句話,將來孩子的情商一定不會差!
    因為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媽媽管孩子的時間比較多,那麼,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就會非常大。  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尤其是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把對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可以教孩子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公正的人。
  • AR體感互動教育開啟遊戲化教學新時代 巨大兒童市場份額和機遇 和...
    目前教育的狀況,是學習自身特點和網際網路特點的矛盾,學習本身就是需要努力的過程,即使老師講的再好,你依然需要花時間,需要克服人天性的欲望。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願意花幾千幾萬甚至更多去玩一個遊戲,而願意為教育支付的人比例卻少得可憐。
  • 上海紐約大學新校長童世駿:哲學家眼中的大學、教育和人生
    童世駿:在最近一次接受的關於教育焦慮的採訪中,我提出,消除教育焦慮的關鍵是要看到,不僅「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且「成事在天,成人在己」。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家庭,能做成什麼事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部條件,但想讓家庭成為什麼樣子,則主要取決於家庭成員自己———哪怕身居陋巷,粗茶淡飯,也能親慈子孝,其樂融融。「成事」固然重要,「成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如何「成人」?
  • 《三十而已》上海頂級富太都把孩子送到這些幼兒園 金仕教育
    《三十而已》發生在上海,三個女人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與故事,其中顧佳有姣好的外貌、苗條的身材,看似幸福的家庭,以及一個3歲出頭的孩子,為了自己的丈夫,這個曾經在外企叱吒風雲的「女魔頭」選擇辭職回歸家庭,照顧創業的老公及襁褓中的孩子。用她自己的話說,有了孩子世界都不一樣了,然而,當你出了月子,你才會明白,顧佳已經死了,現在活著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15位哲學家,一生至少要讀一次(收藏)
    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卡爾雅思貝爾斯,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篩選,最終確定了一份人類史上的大哲學家名單。他評選的標準主要基於8條,整理如下:1、必須有著作流傳。理念是真實的世界。(思想永遠是宇宙的統治者。)這個世界就這麼不完美,你想要得到些什麼就不得不失去些什麼。最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出美好。我們每個人身體裡 ,都有一種可怕 ,狂野和罔顧法紀的欲望 ,連那些看似溫和的人也不例外。
  • 最難進的20所頂級大學 2018美國最新排名 看一看你能猜對幾個
    15、波莫納學院位於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的克萊蒙特市,是一所世界一流的頂級文理學院。以本科教育為首任的理念。學院只提供高質量的精英本科教育,不設研究生院。依照利扎維洛克牧師當初成立這個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當地印第安部落的年輕人和年輕白人。共有3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這裡求學。 達特茅斯學院以小班教學聞名,其師生比為1:7,63.8%的課規模都在20人以下。學校的畢業率為97%。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逝世 今年我國已痛失20位院士
    童秉綱,1927年9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1946年至1950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1953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師資研究生班畢業,197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工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童秉綱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逝世,今年我國已送別20位院士
    童秉綱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他率先開拓了飛彈動導數的計算方法,並發展了氣動熱力學理論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中取得顯著成績;倡導和引領了我國非定常流和渦運動的研究,推動了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建立了飛行與遊動的生物運動力學交叉學科,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國際影響。
  • 世界上最頂級的9大教育法則(父母必讀)
    有句話說得好: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你只有一次機會。 掌握科學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使孩子在成長裡少走彎路。 以下9種世界最頂級的教育法則,也許能讓你找到教育最正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