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教育與新冠疫情政策簡報」視頻致辭中說,新冠疫情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教育中斷。簡報強調,現在是重新構想教育,加速積極變革,確保教育體系更加靈活、公平和包容的時候了。
2020年的春天,屏幕變黑板、老師成主播,中國經歷了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網際網路教育實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開學上課相繼被按下暫停鍵,為了不耽誤學生學業,在線教學成為多數學校、培訓機構非常時期的應對方案。
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模樣?「傳統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學校變成教育服務機構和數據中心;課程是教育部門招標、全社會競爭中標;老師來自全社會」等等,朱永新在《未來學校》裡寫到的很多天方夜譚的內容,他說都是有可能實現的。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朱永新,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他是官員,也是教育家。從2003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起,參政議政17年,先後提交了近200條教育提案與建議,他一生都沒有離開教育。
他致力於從多個方面推動兒童閱讀,他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他還是「新教育實驗」發起人,20年前,豎起了中國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提倡讓教育回歸它的本來面目,在新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劃下重要一筆。
20年時間,從一所學校加入,到5000多所學校同行,朱永新在一城一池間建立著理想教育的烏託邦。他給自己的定位是為中國教育探路,不僅暢想未來,更重要的是變革當下。
文 | 龐清輝 瞭望智庫研究員我認為閱讀是整個教育的基石。在研讀杜威、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葉聖陶等最偉大教育家的著作時,你會發現,這些最偉大的教育家,沒有不關注閱讀的。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教育先賢們把閱讀直接等同於教育。
閱讀的過程就是精神發育的過程。精神成長曆程來源很多,但人類那些最偉大的思想、最偉大的智慧,乃至於那些最偉大的價值藏在哪裡?我說就在那些最偉大的書裡。
2020年7月27日,炎炎夏日,重慶南岸新華書店,小讀者席地而坐饒有興致翻閱書籍。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去經歷歷史上所有的事件和現實中發生的所有事件,90%以上的知識是來源於人所生存的時間、空間之外的東西,那就是靠閱讀來獲取,所以說閱讀是整個精神成長最重要的歷程。
如果民眾都拿起書來,真的在讀了,很多社會矛盾、很多問題也都自然解決了。人生絕大部分的問題是在書裡可以解決的。
我2003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後,就比較自覺地從國家的層面去思考,閱讀到底有什麼價值和意義。越思考越發現閱讀對凝聚國家層面核心價值的作用。
當下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快速成長的時代,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這個時期,我們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共同價值觀撕裂的危險。如果缺乏共同語言,沒有共同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和共同的價值觀,也不會有未來的共同願景。如果沒有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思想基礎,我們很難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從哪裡來?從共同價值觀來;共同價值觀從哪裡來?從共同閱讀中來。共同閱讀的過程中,讀同一本書,共同認同的價值就產生了。
中國古人所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就是價值觀認同的問題。不是《論語》本身,而是《論語》裡的思想價值被大家都廣泛認同,所以它就可以治理天下。
比如,我們都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認同「大丈夫」「君子」的品行,認同這些最基本的社會準則、道德規範,就造就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中國沒有宗教,但我們強大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是靠四書五經等經典在凝聚。幾千年下來,我們這個社會之所以有如此之強的凝聚力,那就是緣於對一種文化和信念的認同與奉行。這樣一種傳統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裡。
閱讀對於強化文化認同、凝聚國家民心、振奮民族精神、對於提高公民素質、淳化社會風氣、建構核心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這些年來,全民閱讀的推進工作是有很大進展的,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標誌:
第一,在網絡如此發達,各種自媒體、各種媒體發展這麼快的情況下,整個中國的紙質圖書閱讀率、全民閱讀率不降反升,很了不起;就算書、書架再貴,和其他的投資相比還是很便宜的。現在教育硬體在鄉村已經逐漸基本到位了,但是偏遠地區還有一個難點是教師,
想讓所有教師長期留在鄉村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孩子讀書,把好書送給最偏遠的地區、最薄弱的學校、最弱勢的人群,讓那些孩子們在人生最初的時期就能夠得到讀書的好處。這個時候他的精神發展就站上了起跑線。
我們翻譯過美國學者的書《知識匱乏》,這本書有個很重要的觀點,他認為美國社會不公平,與家庭在早期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的閱讀資源不一樣有關、所以他提出了美國應該有一個新民主主義運動,就是從閱讀開始,讓那些最弱勢的人群能夠在他們人生成長最敏感的時期得到最好的書。
我提出過農村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的問題,
不僅僅要解決好「營養午餐」,也要解決好「精神正餐」,尤其是在鄉村邊遠地區,閱讀資源的鴻溝是一直存在的。我有一個提案裡面也提出政府應該有這樣的工程,配給鄉村偏遠地區的學校最好的書,並跟進閱讀指導,同時給弱勢家庭的孩子送書。
如果要真正幫助弱勢人群,就像政府給低收入家庭送油送米一樣,要把圖書當基本需要,配備給弱勢人群、困難家庭;在邊遠地區、在鄉村學校要有圖書館標準,最好的書的配備要能夠跟上去。
這樣可保證整個閱讀的公平能夠做得更好,讓優質閱讀成為每個童年生命能公平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務權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國家還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
通過閱讀的公平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全民閱讀能夠推進提升國民素質,是加強民族凝聚力,最有效、最廉價、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2這次疫情全世界有12億人通過網際網路在學習,中國有超過2億學生通過網際網路在學習,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網際網路教育實驗,也可以說是把我對未來學校的構想藍圖提前預演了。
2020年2月12日,湖北宜昌市,一位學生在家裡通過網上教學app進行在線學習。現在,提供教育資源的已經不僅是傳統學校的教師了,很多社會教育機構都在為孩子、為學校提供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學校如果只依靠編制內的教師,是無法滿足孩子們的教育需要的。
其實,政府購買公共課程、購買優質課程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可能性。未來,人工智慧教師甚至會出現在課堂裡,把知識傳授任務完全承擔起來,人類教師的角色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再說課堂問題,現在的課堂千篇一律,孩子們幾歲入學、每堂課學什麼、每堂課時間多長,都有規定。
其實,
幾十個孩子在同一個課堂裡同步學習同樣的內容,這是大工業時代的思維,是批量生產人才的思維。這種模式滿足了大工業時代對人才培養效率的要求,有它的合理性。因為在當時,知識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必須由少數擁有知識的人利用課堂、學校的形式來傳遞這些稀缺的知識資源。
但未來不是這樣的。現在知識已經鋪天蓋地,孩子們隨時隨地都能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和知識,沒必要再到課堂裡專門學習。
所以,
未來的課堂是孩子們進行自主探索的地方,項目式學習是孩子們進行合作探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式。而且,項目組裡並不是同年齡人,而是對同一個課題有興趣的人,他們組織起來,超越了現在的年級和年齡。
定製化學習也是未來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現在學校的教育體系是生產批量人才,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人。我去年寫《未來學校》時,設計了一套我認為比較有活力的教育體系,旨在打破現有的學校教育體系,強調「個性」——教育或者未來的教育強調的是「個性」。
未來的學習不再是為職業做準備的學習,而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全生態、全鏈條、無間斷的終身化學習。未來的基礎教育階段可能更注重人的素養的提升。現在分科、分化的學科格局,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我覺得有活力的教育就在於要把每個人的創造性結合起來,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做到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內在能力,這是一個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標誌。
瞭望智庫:我們應該做怎樣的調整來適應未來教育?我們正處在教育轉型關鍵期,新的科學技術在發展,像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都給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繼網際網路改變了商業、改變了金融、改變了人們的很多生活方式之後,下一個風口或者關鍵點,可能就在教育上。所以,教育發展需要做一個非常好的預案。
後疫情時代整個教育系統需要一個新的重建。
首先是硬體的重建,這一次大規模的網際網路教育實驗表明我們很多學習硬體支撐還不夠,很多地方上不了網,速度也很慢,流量費用也很高。同時我們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教育資源平臺,把中國以及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資源都放到這個平臺上,包括現在學校裡的所有課程,從零歲到一百歲,從搖籃到墳墓,不同類型的人都可以從平臺上找到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這是我們國家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組織專家,對各個市、各個學校、各個社會教育機構研發的所有最好的課程進行評估,由政府購買後,放到平臺上,免費向全國人民開放。
因為這次疫情緊急動員提供各種教育資源,政府部門、社會教育機構、培訓機構也都來提供,但應該說是良莠不齊。國家應成立一個課程委員會來評估各種資源是否具備放到國家資源平臺上的資質。
國家還要做一個好的評價體系,「學分銀行」就是這樣一種評價體系,它是記錄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全過程的學習狀態。未來不是靠分數去衡量人,而是靠動態的數據。所有的學習經歷都可以被精確、客觀地記錄下來,可以反映一個人真實的學習狀態。
我們可以建立不同的學習中心。鼓勵所有人,不僅包括傳統學校,還包括社會教育機構、公益組織、企業、科研院所,都為教育提供資源,形成一個個學習中心,讓不同的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內容。
國家只需要制定一個國家教育標準,至於你在哪裡學習,怎樣去達到這個標準,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性,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和自由。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能按照固定的流程去學習,只能被划進指定的學校。
未來學習中心是一個全面的結構性大變革,學校和非學校、公辦和民辦、國內和國外的鴻溝,各教育階段的鴻溝都將被填平。
未來,學習不是固定在教室裡,而是以整個社會作為學習的空間。學習可能會根據需要跨越城市,在不同的季節和時間學習,會選擇不同的內容到不同的空間去學習,所以它是一種交錯式的新的學習空間——以世界為課堂。教育會成為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多元、更具有選擇性的新景觀。
教育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後,教師的角色也會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未來有三種類型的教師:傳授簡單課堂知識的人工智慧教師,線下指導課程、陪伴學生成長的指導師和線上線下的雙師型教師。學生群體中會出現「能者為師」的新景觀,各個領域的大師、能工巧匠,可能都會加盟到教師這個群體。這是全新的教師格局,是教育新生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這樣一套體系之下,會構建出一個時時學習、處處學習、人人學習的新型學習化社會。這樣一種新型的學習景觀將會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未來整個教育生態會發生非常深刻的變革。為了這樣一種變革,它需要整個國家做好新的教育構架,為新生態的誕生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土壤。
瞭望智庫:多年來你一直提到,未來以學校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會改變,其實這次疫情期間學生們放的假期已經很長了,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裡的,我們看到很多報導,也有數據顯示,在這個期間有不少的學生自殺、溺水等意外死亡的情況,是不是說明其實我們的家庭教育也有一些問題?對,疫情期間暴露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雖然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了,但問題也多了。
你剛才講的溺水、自殺等這些情況比過去有所增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的生活單一化,空間單一化了,如果我們的父母不懂得教育的常識,不懂得教育的方法,跟孩子關係比較對立,比較緊張,軟暴力加硬暴力,就會導致孩子情緒的失控,心理問題的產生。過去孩子在家裡面時間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短一些,有了矛盾以後,他在學校裡還可以化解。
疫情凸顯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很大問題,所以我們一直提出要讓父母受教育,讓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包括未來的家校合作,家庭跟學校怎麼更好地界定自己的角色、自己的任務、自己的使命,同時進行比較全方位的深入合作,這樣才能有助於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我覺得未來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王者歸來。
其實人類的學校產生也只有幾百年歷史,雖然古代就有私塾,有師傅帶徒弟的狀態。像中國在1949年之前,有70%的人是文盲,那麼也就意味著70%的人沒有進入學校。這些沒有進入學校的人在哪裡受教育?就在家裡。所以人類幾千年歷史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以及在未來的生產勞動現場去實現的。
家庭關係、父母的素養、父母的能力、父母對教育的理解,都直接制約著孩子的發展水平。家庭教育才是我們整個教育鏈上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可現實狀況是,家庭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父母是容易犯錯的人,如果囿於學校,而不改變家庭,教育最終也不能成功。
未來人們的工作方式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這次疫情,雖然不少父母是被迫在家,但是未來會出現很多父母在家工作的新景觀,跟孩子在一起交往的時間會更多。所以未來對父母的教育素養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也告誡父母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盡己所能走近教育、理解教育。
320年前,我在寫《我的教育理想》的時候,跟現在寫《未來學校》有著同樣的心情。
當時,我在蘇州做分管教育的副市長,我想改變我們的教育,因為大家對教育的批評抱怨很多。那麼,到底什麼是好的教育?我們要辦什麼樣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是什麼模樣?當時,基於這樣一種思考,寫了這樣一本書。
這本書出版以後,很多人說,你寫得很好,但是做不到。就像現在這樣,很多人說,你在《未來學校》裡描繪的藍圖很好,但是做不到。我告訴他們,可以做到。
從找實驗學校開始,我們進行了漫長的探索。現在,新教育實驗已經從一所學校發展到了5000多所學校,超過500萬教師和學生在跟我們一起進行這樣的探索。
這20年應該說的確是篳路藍縷,還是非常艱辛地在前行。因為畢竟我們是在這樣一個應試導向的體系下去探索,有人曾經形容我們是戴著鐐銬在跳舞。儘管有人說我們跳出了精彩的鐐銬舞,但是你畢竟是戴著鐐銬。
我覺得欣喜特別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就是我們這20年培養和成長的一大批優秀的教師。中國現在最優秀的教師群體裡面,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於新教育的團隊,我覺得這是特別讓我欣慰的。
比如,從2004年到2019年,《中國教育報》評選的「推動中國閱讀的十大人物」,10個人裡面每一年都有新教育的教師,這是很不容易的,最多一年4個。我們新教育的確在教師成長上有它獨特的貢獻,甚至於解決了世界上教師成長的一些難題。
教育最關鍵的要素就是教師,教師被點燃了,孩子們就會被點燃,孩子們被點燃了,教育的品質就會提升。所以我經常說,誰站在講臺前,誰就決定教育的品質。
第二我們一直推動閱讀。新教育倡導書香校園建設,我們也是國內比較早、比較全面地推進師生閱讀,親子共讀、整本書閱讀的這樣一個實驗。
這麼多年來我們做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探索。比如,我們研發了一門課程叫晨誦午讀暮省——每天早晨是用一首詩歌開啟新的一天,然後每天中午會有學生的整本書共讀,然後每天晚上會反省自己,記錄自己的生活。特別是我們的晨誦,應該說成為中國教育的一道景觀,我主編了一套新教育晨誦的讀本,現在也非常受歡迎。
我們提出了
新教育的十大行動,包括: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育等。每個領域應該說我們都有一些獨特的貢獻。
我記得很清楚,我去的第一所新教育實驗學校是常州武進湖塘橋中心小學。這個學校1999年就開始跟著我實踐新教育的很多想法,很多理念應該說是在這個學校率先開始的。你很難想像,這樣一個鄉村學校,20年的時間培養了54個校長和副校長,整個區域有1/4~1/3的校長是從這個學校走出來的,在當地口碑非常好。應該說這可能是在世界教育史也很少找得到的案例。
還有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安徽霍邱,他們跟著我們做新教育實驗是從2011年開始。當時,鄉村的學生流失很多,跟著我們做了幾年以後,學生開始回流,從幾百個學生變成上千個學生,書聲琅琅。這對提升區域的教育質量、改變區域的教育生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瞭望智庫:這個過程當中有哪一些是比較難推動的?第一是現在的國家課程體系是不能動的,我們所做的課程要落地就有很大的難度。比如我們的生命教育課程要進學校,因為國家基礎教育階段教材是免費的,我們這個教材就免不了費。
第二是課時,學校的課程安排得都很滿,你這個課程課時就沒有。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進行課程的合理調配和優化。規定得太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在《未來學校》裡面就提出,我們的課程是必須要變的。
另外我們的學生管理體系需要更靈活更開放。比如,疫情後我們建議線上線下教育要融合,那是不是以後有些課程完全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來進行。
總的來說,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對教育還是管得太死,管得太具體。校長和教師還比較缺乏教育的自主權,很難在他們的田園裡去進行有效率的創新。我覺得這是我們當下的教育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新教育面臨的比較大的問題。
這些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一直在研究新教育未來會走向何方。比如,孩子們到底應該學什麼?應該怎麼學?我們發現,傳統的學校、課堂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在孩子們的學習需要了。
我們常說,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們必須看清未來的方向,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變革。
瞭望智庫:實驗了20年,你覺得民間的這種實驗對教育體制改革能起多大的作用?我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新教育為中國教育探路》。我們的一個想法其實就是我們先為中國教育去蹚出一條路。比如說課程做一些探索,文化構建做一些探索,教師的養成做一些探索,其實我們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我們自己的夢想就是要成為中國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
從80年代就開始講素質教育,直到今天依然好像還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還是扎紮實實。
但是,我們做的基本上既能解決好素質,又能解決好應試的問題。
所以我們經常說「我們不追求分數,但是我們不害怕考試」,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有的樣子。當然,從整體上來說,未來還是需要整個制度層面的變革。其實我對未來學校的研究也是出於這個考慮。過去新教育一直是在課程、在現有的框架下去思考教育問題,但是我們發現,只有跳出現在的教育體系,去構建一個新的結構性的變化,教育才有真正的希望。
今天教育的模樣,是明天中國的模樣。我期待新教育實驗做成百年老店。中國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剛式的斥責和鞭撻,雖痛快但無濟於事。對於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只有行動與建設,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與重構。唯有行動才能抵達理想之境。
原標題:《一場持續了20年的實驗,發現了中國教育的大問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