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卡爾雅思貝爾斯,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篩選,最終確定了一份人類史上的大哲學家名單。他評選的標準主要基於8條,整理如下:
1、必須有著作流傳。著作可以是他們自己寫的,也可以是他們的弟子或追隨者寫的;2、後來的大哲學家受他們的影響有據可查;3、大哲學家的思想是超越時代的;4、如果一個人是真實的和本質的話,大哲學家就在根源上與這個人一致,也就是說,大哲學家的智慧能擴展人類和世界本身的視野;5、大哲學家並非擁有一成不變的獨立性。這獨立性不是剛愎自用和執拗,不含有狂熱的教條,而是不依賴於時間的不斷動蕩而贏得的絕對寧靜;6、大哲學家的思想未必是科學,但一定有科學性;7、大哲學家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存在以及認識神性;8、大哲學家有他的標準,他們是人類精神的立法者。
照此標準,最偉大的哲學家都有哪些呢?考慮一部作品裡對大哲學家的闡述有限,而每位大哲學家都是獨特的、不可替代且不可代表的,所以雅思貝爾斯從整體觀念出發將他們分為三類:
一、思想範式的創造者: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穌二、思辨的集大成者:柏拉圖、奧古斯丁、康德三、原創性形上學家: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普羅提諾、安瑟爾謨、斯賓諾莎、老子、龍樹
下面綜合相關作品及網絡資料,整理出大哲學家簡介及其核心思想(主要是語錄),供各位完善人生修養研讀。
一、思想範式的創造者
1.蘇格拉底
簡介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蘇格拉底生於希臘雅典一個普通公民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親是助產婦。蘇格拉底天生有著獅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體。他容貌平凡,語言樸實,卻具有神聖的思想。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暑,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記錄。
核心思想
我們的需要是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
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未經考察的生活,不值得過。
無知即罪惡。
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
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
唯有理智最為可貴。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訴人們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對哲學家來說,死是最後的自我實現。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它打開了通向真正知識的門。靈魂從肉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終於實現了光明的天國的視覺境界。
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美德即知識,愚昧是罪惡之源。
2.佛陀
簡介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公元前五百餘年釋迦牟尼出生於北印度迦毗羅衛國,是國主淨飯王的太子。成道後,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為「釋迦族的賢哲」。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儘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核心思想
心靈是先驅,是首領;萬法唯心造。 我們即是本身所想的模樣,一切行為來自內在的想法,這些想法使我們造成今日所處的世界。 控制自我勝過控制世界,對世俗享樂的自製勝過全世界的財富。 徵服自我的人,方是最偉大的徵服者。
執著自我的人,心智將會受到幹擾。處處只考慮自我的人,將給自己帶來憂愁。
鍛鍊心智的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高尚道德的訓練,第二種是高超思考方的訓練,第三種是高等領悟力的訓練。
一切諸行,皆悉無常;勤行精進,切勿放逸。
解脫之道——四諦:苦、滅、集、道;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三無漏學,戒、定、慧三學。
3.孔子
簡介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先河,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朝聞道,夕死可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政者,正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有教無類。
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4.耶穌
簡介耶穌(約公元前4年—約公元33年)出生於伯利恆 (今巴勒斯坦中部城市) 是基督教裡的核心人物,三十歲左右時開始傳道,根據《聖經》記載, 三十三歲左右時在總督本丟.彼拉多執政時受難、為了全人類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並向門徒顯現四十天後升天后預言他必要在世界窮盡的審判之日在榮光中降臨,建立榮耀的天國,給「善」帶來最後的勝利。
核心思想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
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
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對於你來說,你是一個人;但對於某個人來說,你就是整個世界。
有錢人要成為上帝國的子民多麼難啊!有錢人要成為上帝國的子民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邊,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鬥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康健的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
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
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不要怕,只要信!
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二、思辨的集大成者
1.柏拉圖
簡介柏拉圖(Plato,Πλ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核心思想
我們一直尋找的,卻是自己原本早已擁有的;我們總是東張西望,唯獨漏了自己想要的,這就是我們至今難以如願以償的原因。
無論你從什麼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後就不要停止。無論你從什麼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後就不要悔恨。
成功的唯一秘訣,堅持到最後一分鐘。
當美的靈魂與美的外表和諧地融為一體,人們就會看到,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人們只在夢中生活,唯有哲人掙扎著要覺醒過來。
當事物狀況最佳時,最不易被其他事物改變或影響。例如,強壯的身體不易受飲食或勞累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健康的植物也不易受陽光、風、雨等的影響而發生改變。人的心靈不也是一樣的嗎?最勇敢、最智慧的心靈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和影響而改變的。
至善方能至美。
失去了真,同時也就失去了美。
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
哲學家畢生都在為死做準備。
理想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光明。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從外表表現出來,仍然感到滿足的人。
尊重人不應該勝於尊重真理。
製造不公比承受不公更可恥。
最初的人是球形的人,兩個個體背靠背粘合在一起,有兩張臉,八隻手和腳,兩副生殖器。宙斯和眾神擔心人類過於強大,不敬神靈,於是把球形的人劈成兩半。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一直在尋求與自己相結合的另一半。
人心可分為二,一部較善,一部較惡。善多而能制止惡,斯即足以雲自主,而為所譽美;設受不良之教育,或經惡人之薰染,致惡這一部較大,而善這一部日益侵削,斯為己之奴隸,而眾皆唾棄其人矣。
知識是心靈的食糧。
一切研究,一切學習都只不過是回憶罷了。
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
每個人的靈魂中也有三種品質:理性、激情和欲望。
對一個小孩最殘酷的待遇, 就是讓他『心想事成』。
現象世界是永恆變動的。只有理性才能認識持續不變的東西,只有藉助觀念或理念才能把握住稍縱即逝的個別現象。
身體教育和知識教育之間必須保持平衡。體育應造就體格健壯的勇士,並且使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體格。
若是一個人對於某一種技藝沒有知識,他對於那種技藝的語言和作為,就不能做正確的判斷了。
與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為無知是不幸的根源。
那些做正義事的人並不是出於心甘情願,而僅僅是因為沒有本事作惡。
哲學家也要學數學,因為他必須跳出浩如煙海的萬變現象而抓住真正的實質。又因為這是使靈魂過渡到真理和永存的捷徑。
先從人世間個別的美的事物開始,逐漸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步上進,從一個美形體到兩個美形體,從兩個美形體到全體的美形體;從美的形體到美的行為制度,從美的行為制度到美的學問知識,最後再從美的學問知識一直到只有以美本身為對象的那種學問,徹悟美的本身。
理念是真實的世界。(思想永遠是宇宙的統治者。)
這個世界就這麼不完美,你想要得到些什麼就不得不失去些什麼。
最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出美好。
我們每個人身體裡 ,都有一種可怕 ,狂野和罔顧法紀的欲望 ,連那些看似溫和的人也不例外。
真理永遠在少數人一邊。
健康不是身體狀況的問題,而是精神狀況的問題。
2.奧古斯丁
簡介聖·奧勒留·奧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奧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譯「聖思定」、「聖奧斯定」、「聖奧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羅馬天主教系統,他被封為聖人和聖師,並且是奧斯定會的發起人。對於新教教會,特別是加爾文主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
核心思想
兩種愛造成這兩座城。愛神造成耶路撒冷,愛世界造成巴比倫。每個人都要自問愛的是哪個,就知道自己是哪座城的國民。
有些對象必須在相信上帝之前被理解;但是,對上帝的信仰幫助一個人理解得更多。… … 因為信仰來自聆聽,聆聽得自基督的布道,人們若不理解布道者的語言,何以能夠相信他的信仰呢?另一方面,有些事情必須先被相信,然後才能理解,正如先知所說:『除非你相信,否則你將不會理解』,因此,心靈由相信進而理解。
我意識到我有意志,猶如意識我在生活一樣。因此,我願意或不願意,我確知願或不願的是我自己,不是另一人;我也日益看出這是我犯罪的原因。
習慣如果不加抗拒,很快變成必需品。
3.康德
簡介伊曼努爾·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80歲),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人,作家、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被視為近代哲學的開端。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核心思想
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的心靈。
有兩樣東西,我思索的回數愈多,時間愈久,它們充溢我以愈見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驚異和嚴肅之感,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因為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自殺是可惡的,因為上帝禁止這樣做;上帝禁止自殺,因為這樣做是可惡的。
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不學會幽默和風趣,人就太苦了。
一個人所說的必須真實,但他沒有義務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
自由不是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越是處心積慮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適和幸福,那麼這個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滿足。
如果竭儘自己最大努力仍然還是一無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誠如沉睡的寶石一樣,自身就發射著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內就具有價值。
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
教育最複雜的任務之一,就是把服從法律的強制性向教育孩子善於動用自己的自由權力結合起來。孩子只要不做有害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就應當讓他們有行動的自由,不要硬去改變孩子的意願。要讓孩子懂得,他們只有為別人提供達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哲學的義務是,去除因誤解而生的幻想。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哲學無法教授,哲學永遠是思想者的事業。
理性一手拿著自己的原理,一手拿來著根據那個原理研究出來和實驗,奔赴自然。
只要你盡職盡責,人們都會由衷地對你尊敬。
在人類認識自然過程中,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
美是道德的象徵。
理性的批判最終必然導致科學,與此相反,理性不經批判的獨斷應用則會導向無根據的、人們可以用同樣明顯的截然相反的主張與之對立的主張,從而導致懷疑論。
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與之相符合的義務的唯一原則。
人,實則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於自身是個目的,並不是只供這個或那個意志利用的工具。
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
按照時間,我們沒有任何知識是先行於經驗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
知識分子是敢於在一切公共場合運用理性的人。
三、原創性形上學家
1.阿那克西曼德
簡介阿那克西曼德(約前610年-約前546年),米利都人,古希臘哲學家。為泰勒斯與阿那克西美尼之間承上啟下的自然哲學家。在西方,他與錫羅斯的斐瑞居德斯被認為是最早的散文作者,他還是最早的哲學作者,他的《論自然》是最早用希臘文寫作的散文和哲學著作。
核心思想無定當中相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並與不同的東西分開,因此,在無定的全體之中,全體水成為水,全體土成為土,一切都已具備在這個無定之中,所以嚴格說,沒有什麼新東西產生。
世界源於無定。
萬物由它(無定)產生,也必復歸於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為按照時間的程序,它們必受到懲罰並且為其不正義而受審判。
2.赫拉克利特
簡介赫拉克利特(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生於以弗所一個貴族家庭,相傳生性猶豫,被稱為「哭的哲學人」。據傳書寫過一本《論自然》,但早已失傳,現在我們只能見到130多條殘篇。其之所以被稱為「晦澀哲學家」,乃因為他的文字晦澀難懂,思想深邃。同樣,他所面對的哲學問題,依舊圍繞本原而展開。他的文章只留下片段,愛用隱喻、悖論,致使後世的解釋紛紜。據說,他在隱居時,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腫病。他到城裡找醫生,用啞謎的方式詢問醫生能否使陰雨天變得乾燥起來。醫生不懂他的意思。他跑到牛圈裡,想用牛糞的熱力把身體裡的水吸出,結果無濟於事,去世時大約60歲。
核心思想
我研究了我自己。
萬物皆流,無物常住,自然萬物始終處於運動變化之中。。(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戰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
這個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對萬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一定尺度熄滅。
我們走下而又沒有走下同一條河流。我們存在而又不存在。
生與死,夢與醒、少與老,是同樣的東西。後者變化,就成為前者,前者便回來,則稱為後者。
萬物都根據這個邏各斯生成。誰不認識並進而服從邏各斯,誰就無法獲得智慧,把握真理。
3.巴門尼德
簡介
巴門尼德(約公元前515年~前5世紀中葉以後)是一位誕生在愛利亞(南部義大利沿岸的希臘城市)的古希臘哲學家。他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愛利亞派的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他是色諾芬尼的學生,同時也受到畢達哥拉斯派成員的影響。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
核心思想
存在著存在,不存在著不存在。
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
如果我們所想的東西並不因此就存在,我們就思想不到存在。
你找不到一個思想是沒有它所表達的存在物的。
你應當學習各種事情,從圓滿真理的牢固核心,直到毫不包含真情的凡夫俗子的意見。
借理性來洞觀,那非存在之物如何如何通過理性而必定存在了;因為理性是不會將彼此聯繫的存在物分開的。
4.普羅提諾
簡介普羅提諾(公元205-270年),又譯作柏羅丁,新柏拉圖主義奠基人。生於埃及,233 年拜亞歷山大城的安漠尼烏斯為師學習哲學 ,曾參加羅馬遠徵軍,其目的是前往印度研習東方哲學。此後定居羅馬,從事教學與寫作。其學說融匯了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思想以及東方神秘主義,視太一為萬物之源,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復返太一,與之合一。其思想對中世紀神學及哲學,尤其是基督教教義,有很大影響。大部分關於普羅提諾的記載都來自他的學生波菲利(公元232-304年)所編纂的普羅提諾的傳記中。
核心思想
如果眼睛沒有變得像太陽,它就看不見太陽。
當人觀看具體的美時,不應使自己沉緬其中,他應該認識到具體的美不過是形象,暗示和一片陰影。他應當超越它,飛升到這種美的本源那兒去。
神聖的事物具有三個本質,第一個本質是太一,第二個本質是心智,第三個本質則是靈魂。太一高於心智,心智高於靈魂,靈魂生成萬物。
宇宙是上帝的流溢物,我不能說他是什麼,只能說他不是什麼。
理智就是照射到靈魂中的光,就像至善是照到理智中的光一樣。
真正的自我是由思想和邏各斯組成的,只有從感性生活轉向思想,又通過思想轉向上帝,才能實現它的使命。
靈魂的最終目的是在上帝的精神中找到歸宿。
5.安瑟爾謨
簡介安瑟爾謨(又譯安瑟倫,約1033~1109),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家、神學家,極端的實在論者,被稱為"最後一名教父和第一個經院哲學家"。
核心思想
凡是智慧不能理解的,就應該虔誠崇敬信仰。
我們並非為了信仰而去理解,而是為了理解而信仰。詞語不僅僅是聲音或語法習慣,而是代表我們心外的實在事物。
誰不能理解許多人何以會在種上是唯一的人,他也不可理解幾個位格的每一個都是上帝,加在一起又是唯一的一個上帝。
6.斯賓諾莎
簡介巴魯赫·德·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猶太人,近代西方哲學公認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
斯賓諾莎出生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從西班牙逃往荷蘭的猶太家庭。年輕時進入培養拉比的宗教學校,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他仍然堅持哲學和科學的研究,他的思想通過通信方式傳播到歐洲各地,贏得人們的尊重。1677年不幸死於肺癆,享年45歲。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爾哲學原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知性改進論》等。
核心思想
那些在生活中最常見,並且由人們的行為所表明,被當作是最高幸福的東西,歸納起來,大約不外三項:財富、榮譽、感官快樂。縈繞人們的心靈,使人們不能想到別的幸福的,就是這三種東西。
不嘲笑,不悲哀,不怨天尤人,而是去理解。
愛好永恆無限的東西,可以培養我們的心靈;最值得我們用全力去追求,去探尋。
我讓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無論誰,只要他願意,都可以為自己的幸福而死,只要我僅僅為真理而生。
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實體,也不能設想任何實體。
只有憑藉上帝,我們才可能真正完善。
必須對人的本性有起碼的理解,以便達到人的可能的最高本性。
人越有理性,就越自由,就越真實,就越完善。
遵從自己的感情和意見的人,是奴僕;僅僅按照理性的引導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主意;人各有所好;每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嗜好……這些諺語不過說明,與根據理性認識事物相比,人們寧可根據大腦的天性表象事物。表象進行分離,而只有理性才進行統一。從表象能力的愛好出發,產生出爭執,最終是懷疑主義,而從理性出發,則產生出一致和真正的洞識。
三種認識方式:一是感官的認識,眼睛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耳朵聽見什麼就是什麼,這是最表象的認識;二是理性的認識,這需要藉助概念推理而成,實際上就是指科學、哲學的認識;三是直觀的認識,類似東方的頓悟,直達與絕對無限者的領域。
可口之味,醇釀之酒,有節取用,以滋補善養;芳草之美,園花之香,善自欣賞;此外,服飾、音樂、遊藝、戲劇等,凡足以使自己娛樂,而無損他人之事,都是哲人正當應做之事。
日常刺激我們的感情,大都是起於身體感受較多的部分,因此多數情感都過度,而且牢牢束縛著心靈,使其單獨關注一物,而不能思想他物……我們也常常看見,許多人為一物所激動,甚至那物不在眼前,也確信其不在眼前。……真正講來,貪婪、虛榮心、淫慾等雖沒有認作病症,事實上都是一種瘋狂。
我知道,要解除民眾的迷信和要解除他們的畏懼是同樣不可能的。我知道,民眾的頑強就是固執,民眾不是由理性引導的,而是為對讚揚和責難的盲目熱情所吸引。因此,民眾以及所有與民眾有同一種情感的人,我都不邀請他們來讀。
7.老子
簡介老子,又稱老聃(前571年—前471年之後)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核心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8.龍樹
簡介龍樹(人名)菩薩名。生於阿周陀那下,故名阿周陀那。以龍成道,故字曰龍。著名的大乘佛教論師,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大約活躍於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間,他首先開創空性的中觀學說,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核心思想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
人生有限而思想恆流傳。這份大哲學家名單並不是固定的,你應當建構自己的心靈家園。閱讀大哲學家,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傾聽智慧之聲,但作為普通讀者,我們最要緊的不在於對大哲學家的研究或死守哲學家的教條(沒有哪個大哲學家會要求你這樣做),更不在於用他們的片言隻語來裝點空虛的靈魂,而在於通過與偉大心靈的交流對話,通過他們的思想和人格,找到我們自身最真實、最有價值的存在。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請分享給更多人。
整理者舒生,90後生活廢才,一直在跋涉的文字匠,大閱讀教育倡導者,行智學院主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