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日上午十點,星星樹第二期兒童自然教育引導員培訓營的學員們相聚在武侯區玉林四巷.愛轉角,開始第二次培訓課程。
上午由狗尾巴草—周瑾老師給我們帶來《時代變化中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講座。
周瑾老師先拋給我們兩個問題:
1.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去哪裡)
2相聚兩問(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為什麼在這裡?)然後周瑾老師給我們分享了她的個人成長學習經歷,為我們解答了上面的兩個問題,也給了我更多關於人生的思考,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我一直認為,是因為要教育孩子,要給孩子找到一群夥伴,所以我在這裡,我們在這裡。
接下來,周瑾老師讓我們分組梳理觀看《家園》後的思考。對,我們是父母,我們為了孩子在這裡,我們也是這個時代的組成,因為我們關注自然,因為我們熱愛這土地。
周瑾老師也給我們分享了幾本好書《林間最後的小孩》、《驚奇之心》,《寂靜的春天》等,再次闡述了自然教育與現代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國家對自然教育的不斷重視。
最後周瑾老師最後給我們留下「相聚兩問—人生三問」的思考,以及餐前一問,在這個點子/智能時代,我們能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生命經驗」中的一部分嗎?
講座結束,葉紫校長給周瑾老師獻上自家院子裡的植物,嗯,還加上有真情,有感動,有歡樂的「表白」。
陽光親和的太陽哥哥分享了他幾年前首次參加星星樹自然活動的感受。瞧,深情回憶,掩飾不住眼中光芒的太陽哥哥。
接下來是探索零到三歲、四到五歲、六到九歲、九到十二歲,四個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遊戲特點的分組任務。「戲精」學員在表演(配圖)。零到三歲:翻箱倒櫃、吸手指、執著地尋找地上的細小物品;四到五歲:拋沙子、揉眼睛,沙池中各種讓父母擔心的操作;六到九歲:小群體「三個字」遊戲,對規則的堅定執行,對違規者的零容忍和指責。九到十二歲:態度強硬地提出各種要求,表達質疑、反抗......
葉紫校長講解兒童教育的時空問題
通過植物和無尾鳳蝶的一生引導學員覺察: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對應著不同的形態,成長是一個非漸進、非勻速的過程。兒童成長也不只是外表所見的簡單長高,他們的內在也呈現出不同的生命形態需要我們看見。前有太陽老師動態、強參與性遊戲帶來的感受,後有葉紫校長靜態理論分析,教學效果怎麼能不「槓槓」的,學員表示——我們都記在心裡了。
如同日月循環、四季輪迴,萬物皆有時,讓一切發生在其應該發生的時間點。
在開展兒童自然教育活動的時候,遵循自然之時與兒童成長之時的規律——這是星星樹團隊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
接下來太陽老師還邀請學員參與,演示了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特點的四個兒童小遊戲:小石頭砍柴,尋找春天,石頭剪刀布與進化、大樹與甲殼蟲。這些遊戲將運動、歌謠、藝術和自然教育與兒童成長的階段性特點完美結合在了一起。
課程最後,學員們各自舉著關鍵詞,即為太陽老師充當了「人肉提詞器」又強化了知識點,哈哈,與學員們有互動的開腦洞操作。
在學員們傾聽精彩課程的同時,工作團隊的夥伴各司其職的做著各自分工的工作。瞧瞧我們的「小當家」魔鬼魚給大家準備的手工冰粉,課間吃上一碗,清爽舒心,暖意濃濃。每一份用心都是愛!
特別鳴謝:
「創綠家」公益基金提供本期培訓的部分資金支持
玉林北路黨群服務中心和玉林四巷-愛轉角提供本次培訓場地支持
發起於2015年6月 , 致力於公益環境教育推廣的志願者團體,通過親子自然教育、推廣演講、生態讀書會等方式,引導大眾探索自然、感受自然、認知自然,並為保護環境付諸行動。
「星星樹」是一個關於孩子,關於自然的夢。
期待有一天,即便生活在水泥森林、電子媒體中的都市孩子,也能拉著爸爸媽媽的手,在山林間奔跑、玩耍,在自然裡探索、感受,在造物中領悟、思索。期待有一天,在對自然和自我的探索中,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會發光的星星,匯成一棵充滿生命力和希望的樹,溫暖他人,照耀世界。
星星樹親子團是自助互助親子共同學習成長的志願者團體,所有成員都是家長志願者。
以自然環境為學習和活動場域,每個月開展一次活動,以易子而教的方式,集合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實行混齡且長期的環境教育。
2015年7月—2016年6月每月在成都開展一次親子自然活動,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志願者家庭。
2016年9月,正式成立星星樹親子團。
目前已成長為由彩虹團、田野團、山海團、育成會三團一會組成的複式團。
本文由橙子,樹記錄,由雲雀進行圖文編輯,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並郵件xingxing_shu@sina.cn告知我們。
內容推薦、回應、合作可發郵件至xingxing_shu@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