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31歲的曹瑞是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中心學校唯一一名英語老師。全校3至6年級,大約80個孩子的英語課都要她來上,加上兼代計算機課,每周至少要上16節課,如果算上自習課,一周代課量還要更多。「基本上,每天上午後兩節課一直到放學,都有課。」
從去年年底開始,曹瑞參加了一項針對鄉村英語教師的線上培訓項目——完全利用課餘時間和寒假,她不但學完了所有在線課程,還參加了在線口語班。在吳忠70名參加培訓的鄉村英語教師中,她成為完成進度最高的老師之一。
4月中旬,曹瑞和一百餘名來自甘肅、青海、寧夏、四川、雲南五地的優秀鄉村英語教師齊聚成都華陽中學,參加由英孚教育中外教學團隊提供的英語教師培訓之旅。
曹瑞對封面新聞記者說,她2014年來到金積中心學校,成為一名鄉村英語教師。她所在的學校,輻射周圍2-3個村,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兒童。「(學生們)所有英語知識全部都是來源於老師,來源於課堂,來源於學校。他們的爸爸媽媽也不懂英語。」
中央電化教育館副館長韓駿在「中國鄉村英語教師培訓項目」活動上致辭。
城市孩子很容易獲得的資訊和教育資源,對農村孩子來說卻是很難想像的。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啟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
曹瑞戴著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鏡,說起學生來就止不住笑,「還是有很多方法呀!比如,興趣小組活動,孩子們可以唱唱歌,跳跳。看看迪斯尼的動畫片,他們都非常感興趣。跳皮筋時,他們可用英語數數,早上和我見面時,必須用英語打招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還是比較濃的。」
曹瑞面臨的問題是鄉村教育困境的一個縮影——師資匱乏,教育任務繁重,教師自身能力提升機會缺乏。
2018年,一篇《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報導讓公眾認識到,技術對教育均衡發展的巨大力量。
2018年11月,中央電化教育館與英孚戰略合作,由各省電教館系統遴選和組織教師,以「教育+網際網路」方式促進優質資源共享,計劃三年內培訓3000名以上鄉村英語教師。此次為期兩天的培訓,標誌著2018-2019年度「英孚全球助學計劃——中國鄉村英語教師培訓項目」進入第二階段。
雲南騰衝和順鎮中心小學尹賽英說,這是她參加的第一個專門針對英語能力的培訓,雖然教學任務不輕,但還是利用課餘時間盡力完成了培訓,「對我能力是很大提升。」
一位高一英語老師對記者說,「哪怕晚上11點,也要打開電腦學一會,好像找到了高中時的拼勁。」
中央電化教育館副館長韓駿表示,「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我國現階段仍面臨區域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不均衡問題,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師資力量和教師教學質量相對薄弱,缺乏英語學習語言環境。希望通過線上線下學習、中外教師間的經驗分享,賦能鄉村英語教師,為西部孩子們的英語課堂注入動力。」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對鄉村教育投入不斷加大。2018年中央財政劃撥45億元全面落實生活補助政策,惠及127萬名鄉村教師;2018年特崗計劃招聘8.5萬多人;推進地方師範生公費教育,每年吸引4.5萬名高校畢業生到鄉村任教;實施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首批向西藏、新疆新增援派教師4000人;啟動銀齡講學計劃,組織招募1800名優秀退休教師到鄉村支教;改革實施國培計劃,2018年培訓鄉村教師、校長120多萬人次……
上月底,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田祖蔭在介紹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時表示,截至目前,全國2717個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佔總縣數92.7%。中西部地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數佔比達90.5%,有16個省份整體通過評估認定。
在培訓課上,記者看到,這些來自西部的鄉村英語教師圍坐在一起,眼睛緊緊跟隨著給他們上課的外教,努力回答每個問題。
曹瑞說,「如果還有機會,希望他們(外教們)能到我們村裡看一下,或者在課堂上展示教學,讓我們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