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7 09:2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應全 胡昊 區委報導組 蘭劍 視頻編輯 唐夢霞
編者按:大學生在基層生活、工作得好嗎?遇到了什麼難題和困惑?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選擇麗水蓮都區最偏遠、海拔最高的峰源鄉,調查大學生們在基層就業的情況。首篇推出碩士豬倌林昌俊,第二篇推出麗水蓮都區峰源鄉大學生公務員蔣洪勇。第三篇推出囿山小學峰源校區教師群體。
「你想爸爸、媽媽嗎?」記者問。
「想啊,可是沒有辦法。」女孩說。爸爸在外地打工,媽媽很多年前就跑了。
「老師對你好嗎?」
「好。他們教我們吹葫蘆絲,教我們打桌球,教我畫竹畫,就沒那麼想了。」
「媽媽來看過你嗎?和媽媽有聯繫嗎?」
「沒來看過。和媽媽有聯繫,用微信。」女孩說。
記者一聲嘆息,又感到有些放心。
在麗水市蓮都區囿山小學峰源校區,來自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不是特例,而是許多。
來自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怎麼會天天有笑容?教師們該怎麼應對,才能讓他們減少思念,沒有心理陰影,從而健康地成長?記者通過走訪,來這裡尋找答案。
2月17日,記者走進囿山小學峰源校區,諾大的校園裡寧靜祥和,空空蕩蕩,籃球場、桌球室、圖書閱覽室、師生宿舍、浴室、食堂等各種設施非常齊全,但是師生數量不多。
囿山小學峰源校區寧靜祥和。照片均由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應全、胡昊、區委報導組蘭劍攝
據該校校長葉永海介紹,峰源鄉只有一所小學和一所附屬幼兒園。2013年8月,峰源小學與囿山小學結成城鄉緊密型共同體,掛牌囿山小學峰源校區。學校有7個班級(含幼兒園),學生共61名,其中小學47人(住校生22人)、幼兒園14人。隨著人口外流加劇,生源逐年減少,最少的一年一年級學生僅入學3名。
2月16日,囿山小學峰源校區,一個教室只有4個人在上朗讀課。
儘管學生數量少了,但教師的數量比較充足。峰源校區共有15名教師(其中兩名代課教師),其中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有13人,基本是畢業不久的師範類專科、本科大學生。教師性別女多男少,有5名男教師、10名女教師。全校師生加起來只有76人。
老師們在接受記者採訪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學校留守兒童多,其中許多又是單親家庭。這種雙重屬性是學校學生構成的最大特點,也是教師們教書育人需要攻克的最大難點和重點。
當地複雜的歷史和經濟狀況,造成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多。留守兒童的母親多來自雲南、貴州等地,有的甚至來自越南,生下孩子後,有的回到老家生活,有的則不辭而別、不知所蹤。父親又為了生計,一般外出打工,將孤單的孩子交由爺爺、奶奶照顧,家庭教育質量堪憂。因此,教育留守兒童的責任、解決孩子們成長煩惱的問題都落在這群年輕教師身上。
一張張照片展示社會各界對留守學生的關愛。
如果公開談論留守兒童的話題,我們的心情一定不會輕鬆,甚至會略顯沉重,然而記者在校園裡看到,這些孩子十分陽光、樂觀、懂禮貌,見人主動熱情地打招呼,沒有誰見到陌生人就遠遠躲開。學校是怎麼做到的?細細一番深究之下,是老師們潛移默化立德樹人、育人,將愛心、細心、真心化作一道道溫暖的陽光,照亮孩子們的心靈。
王智文:「心靈小屋」藏好孩子們的秘密
我們聽說過樹洞的故事——我今天在這裡向樹洞靜靜訴說,樹洞與我做了一個交易。樹洞替我永久將秘密封存,但作為交換條件,我必須在以後的生活中快樂。
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峰源校區。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比一般孩子多。針對留守兒童多的情況,學校3年前專門成立「心靈小屋」,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由年輕教師王智文負責。
在峰源校區,今年31歲的王智文是為數不多的「外來戶」,而且是全校唯一每周七天都留守校園的老師(其他教師周末大多回麗水市區)。他是雲南昭通人,2013年從麗水學院中文師範專業畢業以來一直在該校工作。
王智文老師在輔導學生閱讀女童防止性侵的宣傳手冊。
該校校長葉永海為什麼確定他作為學校心理輔導員的最佳人選,想必他身上具有某種優秀品質。
通過接觸,記者發現王智文善良、細心、考慮問題比較周到,非常懂得兒童心理,注意維護學生們的尊嚴。記者還了解到,他2015年被評為蓮都區「孝老愛親好人」——平時拿到手的工資一部分寄回家供弟妹讀書,孝敬老人、為家裡購買肥料;每年春節和暑假,必定背上幸福的行囊,長途跋涉兩天兩夜,從麗水上火車,到金華轉車到貴陽,再轉車到昭通,然後坐汽車、步行回到山頂的家中。歷經這麼艱難的旅程,只是為了回老家看看親人。
名為「心靈小屋」的學校心理輔導室設立在教學樓二樓。記者在「心靈小屋」看到一隻特殊的泡沫箱子,裡面裝著幾百張內容不便翻看的紙條,上面寫著學生們心靈深處的小秘密。
王智文解釋說,孩子們心裡的很多小秘密,不好意思跟老師講,但喜歡給老師悄悄寫紙條,有文字、有圖畫,以反映想念父母、講述學習困惑、傾訴成長煩惱為主,有些行為還必須立即去矯正。王智文無論多忙,有信必復,然後找適當的機會,把回信悄悄地塞到學生手裡。
王智文老師在和學生談心。
有的留守兒童寫著:「我好想遠方的父母,可是父母不愛自己了,感到好無助、不快樂。」王智文在悉心安慰、開導孩子的同時,也注重發揮自己的文藝特長,教孩子們吹笛子、葫蘆絲等樂器,讓他們找到快樂、忘卻煩惱。
作為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的苗族子弟,王智文兼任全校樂器輔導員,負責竹文化「竹樂清音」課程,吹起笛子、葫蘆絲等樂器,有模有樣、技高一籌。
他的學生夏雨菲也是留守兒童,喜歡音樂、跳舞,在王老師悉心指導下,通過兩周時間的練習,不僅能用葫蘆絲熟練吹奏出《荷塘月色》這樣的高難度曲子,還在鄉政府大禮堂參加元旦表演,博得大家的陣陣掌聲。
學校的老師們也群策群力,教孩子們跳竹竿舞和火筒舞、畫竹板畫,培養他們的特長,豐富他們的生活。
在王智文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放著一包糖。他笑著解釋:「孩子來這裡受到表揚離開時,我會給他一顆糖作為獎勵。孩子如果在這裡受到批評,離開時,我也會給他一顆糖,讓其他孩子知道他今天受到表揚,而不是受到批評。孩子的心很敏感,要照顧孩子的尊嚴,讓他們每個人都開朗自信。」這一顆顆飽含愛心的糖果,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吳菊青:「知心姐姐」願意聽聽知心話
像王智文這樣細心的,不止一人。
記者在校園裡遇到今年25歲的「知心姐姐」吳菊青。她是蓮都區太平鄉人,從麗水學院數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在該校教二年級數學、六年級科學。
吳菊青老師在上課。
出身單親家庭的吳菊青一直自立自強,讀大學期間就靠勤工儉學、做家教等籌集學費。她格外關心班上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常常以自己的經歷鼓勵孩子們自強自立,心裡要陽光、對生活要樂觀,成了學生們的「知心姐姐」,堅信教書可以成就孩子的未來、改變孩子的命運。
缺少母愛的留守兒童特別需要得到老師關照,但是自尊心又很強。「有些孩子逆反心理比較強,我單獨找他聊聊,講講自己的經歷,讓他們放下心來信任你、親近你,這樣才會感覺和你是朋友,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吳菊青說,學生感冒發燒了,她呵護有加;孩子們有什麼困難,她私下向孩子了解情況;有的孩子幾周不洗澡,她拿出香皂,讓孩子在學校浴室洗得乾乾淨淨。
一次上班會課,一個孩子給吳菊青遞上紙條:「老師,我想申請困難補助,但我不敢,因為覺得丟臉。」吳菊青看到後,私下找到孩子,了解到她家並不寬裕,姐姐在上大學。她開導孩子說,申請補助並不是丟臉的事情,表揚她遇到困難懂得求助,答應以後有機會就為她爭取,儘量做到公平公正。
還有一個堅強面對生活磨礪的女孩,其境遇令記者感到深深的同情。先是她媽媽離開家庭遠走高飛,她本人曾經被拐賣到外地,後來歷經一番曲折,才回到麗水。女孩最近個性上出現偏差,喜歡跟人唱反調,一次故意躲起來好幾個小時,就是讓人找不到她。吳菊青和孩子成了好朋友後,女孩告訴她:「爸爸在外地打工,除寄錢外,不太關心我。我唱反調,就是為了讓你們更加關注我。」經過細心開導,老師們對她更加愛護,還主動找老師談心:「我可以單獨來找你嗎?我今年要好好學習。」得到孩子的信任,吳菊青總是特別開心:「你只要關心學生一下,她對你就特別好。」
記者查看學生寢室。
朱虹:零基礎的孩子也是天使,不能歧視
這種拳拳愛心,不光體現在經驗豐富的教師身上,在剛剛踏上崗位的年輕教師身上也能看到閃光點。
1993年出生的朱虹去年畢業於麗水學院,家在麗水經濟開發區。雖然才來一個學期,但對關愛留守兒童也頗有經驗:孩子的頭髮髒了,打電話給他家裡給他洗洗;有些孩子口吐髒話,提醒家長要有榜樣意識;孩子有什麼困難,也願意找老師說說。
朱虹老師是90後。
有個孩子也是單親家庭,爸爸在麗水市區打工。他從別的學校轉來讀二年級,既不會拼音,更不會識字,也從來不做作業。朱虹發現他性格孤僻,平時一聲不響,問他問題既不點頭也不搖頭,老師不在時卻經常大笑。朱虹耐心開導他,他昨天寫了5個生字,今天在老師的鼓勵下寫到30個,雖然沒有達到100個字的指標,朱虹仍滿心歡喜,誇獎他有進步。「每個孩子都有差異,我們都要因材施教。零基礎的孩子也是天使,我們不能歧視,只能通過價值觀的引導、正能量的灌輸,讓他一點一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朱虹說。
除學校教育外,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也十分關心,送來書包、文具和圖書等,還為孩子們的寢室免費裝上格力空調,讓他們的冬天不再寒冷。就在記者採訪的當天,恰逢蓮都區司法局志願者來給孩子講「開學第一課」,不僅教孩子們如何遠離五花八門的毒品,而且帶來農村兒童防止性侵害的宣傳手冊,讓孩子們早識邪惡、遠離黑手。
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愛心、細心、真心將如沙漠甘泉般滋潤孩子心田,呵護他們茁壯成長。
14872949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