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高山鄉的報告丨留守兒童想媽媽 向「心靈小屋」傾訴

2020-12-08 浙江在線

2017-02-17 09:2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應全 胡昊 區委報導組 蘭劍 視頻編輯 唐夢霞

編者按:大學生在基層生活、工作得好嗎?遇到了什麼難題和困惑?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選擇麗水蓮都區最偏遠、海拔最高的峰源鄉,調查大學生們在基層就業的情況。首篇推出碩士豬倌林昌俊,第二篇推出麗水蓮都區峰源鄉大學生公務員蔣洪勇。第三篇推出囿山小學峰源校區教師群體。

「你想爸爸、媽媽嗎?」記者問。

「想啊,可是沒有辦法。」女孩說。爸爸在外地打工,媽媽很多年前就跑了。

「老師對你好嗎?」

「好。他們教我們吹葫蘆絲,教我們打桌球,教我畫竹畫,就沒那麼想了。」

「媽媽來看過你嗎?和媽媽有聯繫嗎?」

「沒來看過。和媽媽有聯繫,用微信。」女孩說。

記者一聲嘆息,又感到有些放心。

在麗水市蓮都區囿山小學峰源校區,來自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不是特例,而是許多。

來自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怎麼會天天有笑容?教師們該怎麼應對,才能讓他們減少思念,沒有心理陰影,從而健康地成長?記者通過走訪,來這裡尋找答案。  

2月17日,記者走進囿山小學峰源校區,諾大的校園裡寧靜祥和,空空蕩蕩,籃球場、桌球室、圖書閱覽室、師生宿舍、浴室、食堂等各種設施非常齊全,但是師生數量不多。  

囿山小學峰源校區寧靜祥和。照片均由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應全、胡昊、區委報導組蘭劍攝

據該校校長葉永海介紹,峰源鄉只有一所小學和一所附屬幼兒園。2013年8月,峰源小學與囿山小學結成城鄉緊密型共同體,掛牌囿山小學峰源校區。學校有7個班級(含幼兒園),學生共61名,其中小學47人(住校生22人)、幼兒園14人。隨著人口外流加劇,生源逐年減少,最少的一年一年級學生僅入學3名。

2月16日,囿山小學峰源校區,一個教室只有4個人在上朗讀課。

儘管學生數量少了,但教師的數量比較充足。峰源校區共有15名教師(其中兩名代課教師),其中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有13人,基本是畢業不久的師範類專科、本科大學生。教師性別女多男少,有5名男教師、10名女教師。全校師生加起來只有76人。     

老師們在接受記者採訪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學校留守兒童多,其中許多又是單親家庭。這種雙重屬性是學校學生構成的最大特點,也是教師們教書育人需要攻克的最大難點和重點。

當地複雜的歷史和經濟狀況,造成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多。留守兒童的母親多來自雲南、貴州等地,有的甚至來自越南,生下孩子後,有的回到老家生活,有的則不辭而別、不知所蹤。父親又為了生計,一般外出打工,將孤單的孩子交由爺爺、奶奶照顧,家庭教育質量堪憂。因此,教育留守兒童的責任、解決孩子們成長煩惱的問題都落在這群年輕教師身上。  

一張張照片展示社會各界對留守學生的關愛。

如果公開談論留守兒童的話題,我們的心情一定不會輕鬆,甚至會略顯沉重,然而記者在校園裡看到,這些孩子十分陽光、樂觀、懂禮貌,見人主動熱情地打招呼,沒有誰見到陌生人就遠遠躲開。學校是怎麼做到的?細細一番深究之下,是老師們潛移默化立德樹人、育人,將愛心、細心、真心化作一道道溫暖的陽光,照亮孩子們的心靈。

王智文:「心靈小屋」藏好孩子們的秘密 

我們聽說過樹洞的故事——我今天在這裡向樹洞靜靜訴說,樹洞與我做了一個交易。樹洞替我永久將秘密封存,但作為交換條件,我必須在以後的生活中快樂。

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峰源校區。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比一般孩子多。針對留守兒童多的情況,學校3年前專門成立「心靈小屋」,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由年輕教師王智文負責。

在峰源校區,今年31歲的王智文是為數不多的「外來戶」,而且是全校唯一每周七天都留守校園的老師(其他教師周末大多回麗水市區)。他是雲南昭通人,2013年從麗水學院中文師範專業畢業以來一直在該校工作。  

王智文老師在輔導學生閱讀女童防止性侵的宣傳手冊。

該校校長葉永海為什麼確定他作為學校心理輔導員的最佳人選,想必他身上具有某種優秀品質。

通過接觸,記者發現王智文善良、細心、考慮問題比較周到,非常懂得兒童心理,注意維護學生們的尊嚴。記者還了解到,他2015年被評為蓮都區「孝老愛親好人」——平時拿到手的工資一部分寄回家供弟妹讀書,孝敬老人、為家裡購買肥料;每年春節和暑假,必定背上幸福的行囊,長途跋涉兩天兩夜,從麗水上火車,到金華轉車到貴陽,再轉車到昭通,然後坐汽車、步行回到山頂的家中。歷經這麼艱難的旅程,只是為了回老家看看親人。  

名為「心靈小屋」的學校心理輔導室設立在教學樓二樓。記者在「心靈小屋」看到一隻特殊的泡沫箱子,裡面裝著幾百張內容不便翻看的紙條,上面寫著學生們心靈深處的小秘密。

王智文解釋說,孩子們心裡的很多小秘密,不好意思跟老師講,但喜歡給老師悄悄寫紙條,有文字、有圖畫,以反映想念父母、講述學習困惑、傾訴成長煩惱為主,有些行為還必須立即去矯正。王智文無論多忙,有信必復,然後找適當的機會,把回信悄悄地塞到學生手裡。  

王智文老師在和學生談心。

有的留守兒童寫著:「我好想遠方的父母,可是父母不愛自己了,感到好無助、不快樂。」王智文在悉心安慰、開導孩子的同時,也注重發揮自己的文藝特長,教孩子們吹笛子、葫蘆絲等樂器,讓他們找到快樂、忘卻煩惱。

作為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的苗族子弟,王智文兼任全校樂器輔導員,負責竹文化「竹樂清音」課程,吹起笛子、葫蘆絲等樂器,有模有樣、技高一籌。

他的學生夏雨菲也是留守兒童,喜歡音樂、跳舞,在王老師悉心指導下,通過兩周時間的練習,不僅能用葫蘆絲熟練吹奏出《荷塘月色》這樣的高難度曲子,還在鄉政府大禮堂參加元旦表演,博得大家的陣陣掌聲。

學校的老師們也群策群力,教孩子們跳竹竿舞和火筒舞、畫竹板畫,培養他們的特長,豐富他們的生活。

在王智文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放著一包糖。他笑著解釋:「孩子來這裡受到表揚離開時,我會給他一顆糖作為獎勵。孩子如果在這裡受到批評,離開時,我也會給他一顆糖,讓其他孩子知道他今天受到表揚,而不是受到批評。孩子的心很敏感,要照顧孩子的尊嚴,讓他們每個人都開朗自信。」這一顆顆飽含愛心的糖果,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吳菊青:「知心姐姐」願意聽聽知心話   

 像王智文這樣細心的,不止一人。

記者在校園裡遇到今年25歲的「知心姐姐」吳菊青。她是蓮都區太平鄉人,從麗水學院數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在該校教二年級數學、六年級科學。

吳菊青老師在上課。

出身單親家庭的吳菊青一直自立自強,讀大學期間就靠勤工儉學、做家教等籌集學費。她格外關心班上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常常以自己的經歷鼓勵孩子們自強自立,心裡要陽光、對生活要樂觀,成了學生們的「知心姐姐」,堅信教書可以成就孩子的未來、改變孩子的命運。  

缺少母愛的留守兒童特別需要得到老師關照,但是自尊心又很強。「有些孩子逆反心理比較強,我單獨找他聊聊,講講自己的經歷,讓他們放下心來信任你、親近你,這樣才會感覺和你是朋友,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吳菊青說,學生感冒發燒了,她呵護有加;孩子們有什麼困難,她私下向孩子了解情況;有的孩子幾周不洗澡,她拿出香皂,讓孩子在學校浴室洗得乾乾淨淨。  

一次上班會課,一個孩子給吳菊青遞上紙條:「老師,我想申請困難補助,但我不敢,因為覺得丟臉。」吳菊青看到後,私下找到孩子,了解到她家並不寬裕,姐姐在上大學。她開導孩子說,申請補助並不是丟臉的事情,表揚她遇到困難懂得求助,答應以後有機會就為她爭取,儘量做到公平公正。    

還有一個堅強面對生活磨礪的女孩,其境遇令記者感到深深的同情。先是她媽媽離開家庭遠走高飛,她本人曾經被拐賣到外地,後來歷經一番曲折,才回到麗水。女孩最近個性上出現偏差,喜歡跟人唱反調,一次故意躲起來好幾個小時,就是讓人找不到她。吳菊青和孩子成了好朋友後,女孩告訴她:「爸爸在外地打工,除寄錢外,不太關心我。我唱反調,就是為了讓你們更加關注我。」經過細心開導,老師們對她更加愛護,還主動找老師談心:「我可以單獨來找你嗎?我今年要好好學習。」得到孩子的信任,吳菊青總是特別開心:「你只要關心學生一下,她對你就特別好。」

記者查看學生寢室。

朱虹:零基礎的孩子也是天使,不能歧視

這種拳拳愛心,不光體現在經驗豐富的教師身上,在剛剛踏上崗位的年輕教師身上也能看到閃光點。

1993年出生的朱虹去年畢業於麗水學院,家在麗水經濟開發區。雖然才來一個學期,但對關愛留守兒童也頗有經驗:孩子的頭髮髒了,打電話給他家裡給他洗洗;有些孩子口吐髒話,提醒家長要有榜樣意識;孩子有什麼困難,也願意找老師說說。

朱虹老師是90後。

有個孩子也是單親家庭,爸爸在麗水市區打工。他從別的學校轉來讀二年級,既不會拼音,更不會識字,也從來不做作業。朱虹發現他性格孤僻,平時一聲不響,問他問題既不點頭也不搖頭,老師不在時卻經常大笑。朱虹耐心開導他,他昨天寫了5個生字,今天在老師的鼓勵下寫到30個,雖然沒有達到100個字的指標,朱虹仍滿心歡喜,誇獎他有進步。「每個孩子都有差異,我們都要因材施教。零基礎的孩子也是天使,我們不能歧視,只能通過價值觀的引導、正能量的灌輸,讓他一點一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朱虹說。

除學校教育外,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也十分關心,送來書包、文具和圖書等,還為孩子們的寢室免費裝上格力空調,讓他們的冬天不再寒冷。就在記者採訪的當天,恰逢蓮都區司法局志願者來給孩子講「開學第一課」,不僅教孩子們如何遠離五花八門的毒品,而且帶來農村兒童防止性侵害的宣傳手冊,讓孩子們早識邪惡、遠離黑手。    

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愛心、細心、真心將如沙漠甘泉般滋潤孩子心田,呵護他們茁壯成長。

1487294910000

相關焦點

  • 快評慢談丨用音樂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快評慢談丨用音樂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2020-11-11 20:20:52 據介紹,這所學校四面青山連綿,有留守兒童1361人,佔學生總數近9成。學校專門挑選孤僻、叛逆或家庭特別困難的孩子組成合唱團,教會他們唱歌。  對留守兒童來說,學校能有個合唱團真挺難得。從七八歲開始,父母外出務工,筆者就成為留守兒童,學校開設的主要課程除了語文就是數學,音樂課則可有可無。這是挺無奈的現實。
  • 留守兒童的「龍媽媽」
    重慶日報記者 張浩淼  10月10日,在梁平縣明達鎮天台小學校園,年輕教師劉梅看到夾著書本走來的龍華英老師,急忙上前攙扶,焦急地說:「龍媽媽,你有心臟病,醫生不讓出院,就別來上課了!」  15年前,龍華英是劉梅的老師。那時,劉梅父母外出務工,留下她和多病的奶奶在家,劉梅成了「留守兒童」。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60斤廢紙筒為小蜜蜂築一個五彩斑斕的巢,小石頭和樹枝拼成一幅畫,這是鄉村孩子的藝術作品,也是李光敏溫暖孩子的一種途徑。
  •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
  • 新晃:留守兒童的「太陽媽媽」
    村裡有一個50開外的帶頭人——村關工委主任楊鳳玉,她視村裡留守兒童為親生兒女,所以村寨的人們都稱她為「太陽媽媽」。「我們不能看著他6歲就無人管,外出去討飯,這樣的話,我們還算這裡的人嗎?」說這話的就是新晃縣扶羅鎮紅星村黨支部書記、村關工委主任楊鳳玉。該村李家寨留守兒童李家坤,6歲時父親患病不幸去逝,母親在其父親患病期間就已離婚而去,一切不管。
  • 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 80後妹子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曾經的自己,該拿什麼療愈你一個留守兒童曾對李光敏說:「我最大的願望,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頓飯。」和父母一起吃頓飯,多麼簡單的事,卻有孩子要為此許願,這個回答令人難忘。她將工作焦點對準鄉村學校裡許多個「曾經的自己」。
  • 「小海豚計劃」讓留守兒童不再想念
    近日,睿睿參加了「愛的留聲機」活動,和媽媽在網上重逢。富德生命公益項目"小海豚計劃"繼去年發起"讓愛團圓"活動後,在疫情大背景下,特別推出了"關愛留守兒童"公益活動:捐贈智能學習機給201名留守兒童。學習機內除了包含著父母的勵志話語,還有孩子們的夢想,志願者的來信以及抗擊「瘟疫」的逆行英雄講述的故事等等,給留守兒童以鼓勵和陪伴。
  • 百色市積極發揮兒童服務站作用 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6個兒童服務站自啟動以來,累計服務時長約3000小時,總計服務兒童17000人次,總入戶走訪300餘次,資源連結20餘次。服務涉及項目點周邊多個社區、鄉鎮,有效緩解留守兒童面臨的各類問題,助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規範管理,夯實工作基礎。兒童服務站是基層開展兒童關愛服務的重要陣地。百色市民政局高度重視,認真謀劃,有序推進。
  • 振興地方經濟 讓留守兒童家團圓
    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留守兒童們每天都盼著過年,因為爸爸媽媽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大人們過完年外出打工來年新年才回來,成了這個村子習以為常的事情。 即將成為「童伴媽媽」的俄木克羅是村子裡幼兒園的一名老師,談到留守兒童,她說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很抗拒跟外界交流,但他們很堅強。
  • 信陽潢川三小安排心理團輔課,激勵留守兒童做有心靈韌勁兒的人
    河南商報記者 肖風偉 通訊員 甕啟兵 張紅為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全面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6月24日上午,信陽潢川三小特邀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信陽市溮河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首席諮詢師、陽光姐姐郭鑫芳,為五年級留守兒童送上一場溫暖的心理健康團輔活動
  • 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鎮:「課後公益課堂」成留守兒童心靈港灣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在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鎮侯家莊村,有一個「課後公益課堂」,是為農村留守兒童「課後服務」而開設的。孩子們每天放學後在這裡讀書,做遊戲,學習傳統文化,在外打工的家長也能安心工作,沒有後顧之憂。
  • 【在一起 中國留守兒童報告】「每個人,都不應該是一座孤島」寫給...
    (藍信封供圖/圖)歷時7年,3000多位大學生志願者接力,用最原始的手寫書信,為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打開一個情感出口。「沒有一個簡單的方式讓你一下子理解整個群體,只能是每一個個體的留守兒童。和你產生連結的一個個孩子多了,你才對這個群體產生理解和認識。」小燕,13歲,留守兒童。她寫了一封信,談死亡。
  • 「媽媽逃跑了」,沒娘的孩子就這樣成為另一種留守兒童
    孫小隆甚至覺得自己可以本能地甄別出一個人有沒有媽媽,「沒媽的人就是跟別人不一樣」,他樸素地認為,「這個人要麼脾氣特別暴躁,要麼特別不愛說話。」 在過去10多年間,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鄧紅博士也一直在圍繞農村留守兒童,包括單親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她的發現和孫小隆的結論竟有些許相通之處——媽媽外出家庭裡的孩子,要比爸爸外出家庭中的更加情緒化。
  • 南陽市人大代表張準:關愛留守兒童 守護「少年的你」
    南陽市人大代表張準向源潭鎮疫情防控指揮部捐款(央廣網發 通訊員 魏保棟 供圖)唐河縣源潭鎮洪瑞書院學校(央廣網發 通訊員 魏保棟 供圖)央廣網南陽1月12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魏保棟 李豪)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是鄉村治理的迫切需要,更是促進農村家庭和諧乃至社會穩定的需要
  • 田野調查:遊戲將把留守兒童帶往何方
    原標題:田野調查 遊戲將把留守兒童帶往何方 留守兒童遊戲之殤(二)  遊戲工業捕獲留守兒童的秘密不能由遊戲完全「背鍋」,遊戲本身並不完全構成問題的實質。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團隊(以下簡稱「研究團隊」)基於多年來對河南、江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成果,力圖揭示遊戲的社會後果。  「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  10歲的小晨正在上小學四年級,「媽媽兩年才回來一次」。
  • 【暖新聞】我不要沙灘城堡只要父母陪伴……留守女孩唱《驕傲》讓...
    當思念如瘋草一樣,小小的心靈何處安放?小女孩選擇用了歌聲。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與江蘇省婦聯、江蘇省兒童基金會聯合推出2018「和你在一起·助學圓夢」系列報導,和你一起傾聽孩子的夢想之聲。女孩流著淚說:「希望爸爸媽媽回來陪陪我們,當時沒敢給爸爸看,怕他看到了擔心,怕他想太多。」
  • 湖北省荊州市慧心小學:為留守兒童築一個「家」
    這所84%均為留守兒童的小學,8年來,為留守兒童築起了一個溫暖的「家」。  慧心中英文學校是一所中英文並重的全日制民辦小學。創立之初,只有由倉庫改建而成的教室,總共只有8名教師,以及23名學生。學校法人熊禮濤介紹,1997年他開始創辦幼兒園, 2005年,學前班的23名學生畢業,在家長的一再要求下,他著手創辦小學,與8名因聯村辦校後下崗的教師一道經營學校。
  • 媽媽小屋,傳遞愛的溫度
    它們就是聊城市總工會專為哺乳期媽媽和年幼孩子建設的「媽媽小屋」。以周到細緻的服務免除哺乳期媽媽的尷尬,體現了這座城市的人文關懷和文明高度。  置身小屋就像回家一樣  11月26日,陰,聊城室外溫度5攝氏度。上午11點12分,年輕的媽媽王慧敏抱著9個月大的嬰兒,找到聊城汽車總站工作人員,想找地方給孩子換尿布、餵奶。聊城市汽車總站站長李秀雲便將她引導至候車大廳的「媽媽小屋」。  「沒想到小小的屋子裡配置如此齊全,打開空調的小屋暖暖的。
  • 中青報:留守兒童面臨生活無意義感,遊戲將把他們帶往何方
    遊戲會將留守兒童帶往何方?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團隊(以下簡稱「研究團隊」)基於多年來對河南、江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成果,力圖揭示遊戲的社會後果。「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10歲的小晨正在上小學四年級,「媽媽兩年才回來一次」。
  • 南昌航空大學志願者帶領留守兒童走進飛機庫 手工製作飛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數目日益上漲,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愈來愈多。  為了讓留守兒童們能感受到社會的絲絲溫暖,6月21日,南昌航空大學青春築夢,讓愛飛翔——南昌航空大學「春雨計劃」保衛小學服務隊開展了「昌航築夢,讓愛飛翔」活動,帶領保衛小學的孩子們進行到校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