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 80後妹子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

2020-12-06 上遊新聞

華龍網消息,「我走了就沒辦法擁抱你,我不走就沒辦法養活你。」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60斤廢紙筒為小蜜蜂築一個五彩斑斕的巢,小石頭和樹枝拼成一幅畫,這是鄉村孩子的藝術作品,也是李光敏溫暖孩子的一種途徑。近日,一場主題為「和小蜜蜂一起的生活——生態藝術季牽手鄉村兒童守護中華蜂」的展覽在重慶十方藝術中心開幕,李光敏家鄉——南川區三泉鎮蓮花村的16名青少年兒童來到現場。

在一片掌聲中眼泛淚花,她語氣溫柔:「幫助他們,就像幫助曾經的自己,那個小時候常常無助的我,那個常常自卑的我。」

那一年,在蓮花村寫信的女孩

蓮花村有個美麗的名字,位於重慶南川區偏南一隅,李光敏1982年出生於此。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李光敏成為了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那時候,九年義務教育還沒有免費,打工潮剛剛興起。李光敏的父母已經無法靠種地和賣烤菸葉,供養考上縣重點中學的女兒。他們在接到女兒入學通知後,就啟程外出打工。

「12歲那年,眼淚開始伴著我入睡。」她隻身抵達縣城初中那個陌生的環境,盼望著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她給父母寫信,寫些什麼她已經記不清,但在父母的記憶裡,每一封信都讓父母淚如雨下。

「我最怕我的生活一成不變。我最害怕今天與明天一個樣,成長的腳步因舒適的環境而停歇。」捧著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編制「鐵飯碗」,三年後她萌生去闖一闖的心。她成為人民日報社《環球人物》雜誌的的一名編輯,後又跳槽至香港《鳳凰周刊》,擔任時政和調查記者。

汶川地震三周年的災區回訪,讓李光敏接觸到公益。為了撰寫《汶川地震傷員康復困境》,她遍訪四川綿竹、北川、江油、青川等地。一路的採訪見聞和隨之而來的思考改變了她。在採訪中接觸到現在就職的公益機構,她看見有效組織和現代康復如何改變地震傷員的命運,也看到民間組織的力量——作為社會的第三部門,它可以解決一些當下政府和企業不願或者無力解決的社會問題。

作為一個十足的行動派,她2014年辭去調查記者,入職一家公益機構。汲取汶川地震傷員康復的經驗教訓,完成了生平第一個公益項目——魯甸地震傷員康復項目。

曾經的自己,該拿什麼療愈你

一個留守兒童曾對李光敏說:「我最大的願望,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頓飯。」

和父母一起吃頓飯,多麼簡單的事,卻有孩子要為此許願,這個回答令人難忘。她將工作焦點對準鄉村學校裡許多個「曾經的自己」。

結合關注多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及實戰經驗,李光敏發現,留守兒童面臨最大的問題並非經濟困難,而是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造成的心理問題。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自我評價嚴重偏低,換句話說,就是自卑,嚴重缺乏自我認同。同時,一直以來家庭和學校「離農教育」論調,也影響著孩子們對家鄉的認同感。

「幫助留守兒童,不是給錢就能解決,而是要通過一種力量,解決他們歸屬感的問題,喚醒他們對自己的認同、對家鄉的認同,讓他們擁有堅定的自信。」

這種力量從何而來?答案是,從孩子對家鄉的切身體驗中來,從藝術中來!

藝術對心靈的療愈和慰藉作用,一直被世人所認可。李光敏和團隊開始尋找一種適合鄉村孩子的藝術表達形式,讓孩子們藉以表達自身情感需求。他們排除了成本昂貴的油彩畫、樂器等藝術方式,因為一旦資助撤出,項目將難以為繼。他們把目光投向鄉村自身擁有的資源。

「這一方面是基於項目的可持續而考慮,另一方面,只有認識到家鄉的價值,鄉村孩子才可能建立真正的自信。」李光敏說,在外求學工作的二十多年,家鄉給了她很大的精神力量。正因如此,她於2015年聯合家鄉的朋友共同發起成立了南川區第一個專注於自然教育的公益組織——山水鄉愁自然中心,致力於「讓我們的後代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蓮花村兒童空間,是山水鄉愁自然中心的第一個自主項目。兒童空間的活動內容從農耕體驗、習慣養成到藝術體驗、自然體驗等不一而足。但團隊越做越覺得,得有一個聚焦的主題,將孩子的能力提升、情感表達、自我認同、社會責任等都囊括進去,以讓孩子的體驗更系統化。

李光敏想到自己的堂弟。在同齡人父母都外出打工時,堂弟一直擁有父母的陪伴。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堂弟的爸爸養蜂。在夏秋之交的季節,拿一個拍子守在布滿蜂箱的山下替蜜蜂驅逐「侵略者",貫穿了堂弟的整個童年到少年記憶。

李光敏曾問堂弟,山下的他如何及時知道山上的哪一個蜂箱出了狀況。他說:「當蜂群遭遇危險的時候,就會派岀幾隻蜜蜂來找我。」

「我無法完全理解他和蜜蜂之間這種獨特的默契,但我內心深處對這種超越了物種的連結充滿了好奇和敬畏。」李光敏說。團隊在訪問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的專家時得知,中華蜂的數量在百年來減少了80%以上。隨即,她和團隊發起以守護中華蜂、友好環境為主題的自然教育公益項目。

大自然,藏著孩子們的情感表達

蓮花村每個參加公益活動的孩子,都有一個「自然名」。

小狗、清水、貓王、大象、芒果……家裡養了幾隻貓的孩子自稱貓王,喜歡吃芒果的孩子取名芒果。「大自然是平等的,我們希望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到這種平等。」

每周末,蓮花村的孩子都會來到營地蜜蜂人家,跟大廚和蜂一起飯菜烹飪、農事體驗,讓孩子們與自然建立連接,讓他們了解垃圾分類、廢棄物新生、無痕旅遊……

活動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名叫清水的孩子,一度堅持每周六早晨5點起床,走2個小時山路來參加活動,雖然辛苦但他樂此不疲。在團隊的長期堅持下,一些曾經不願交流的孩子,漸漸變得開朗和樂於溝通。

蓮花村蜜蜂博物館的營造計劃很快出爐,村委會提供了兩間房子作為場地。他們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逐步完成對蜜蜂相關問題的探究,並以藝術創作的形式呈現探究的成果。借四川美術學院牽頭的生態藝術季的契機,重慶十方藝術中心和木下木上工作室團隊的藝術家們與自然教育團隊得以匯集,指導孩子創作藝術品。

60斤廢紙筒為小蜜蜂築成一個五彩斑斕的巢,用小石頭和樹枝拼成一幅畫,充滿童趣和鄉村風情。在李光敏眼裡,這些作品不僅僅是作品,而是鄉村孩子藉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甚至泥土石頭,做出的自我情感表達。這種表達,擁有心靈療愈慰藉之功效。

名叫老鷹的小女孩,平日裡靦腆又內斂。在11月中旬啟幕的「和小蜜蜂一起的生活」鄉村兒童生態藝術展上。老鷹自告奮勇擔任了講解員的角色,並在開幕式上作為孩子代表發言。李光敏把老鷹的照片和視頻發給老鷹的父親,對方高興得連連道謝。

和老鷹一樣,半個多月來,蓮花村的孩子被無數觀眾看見,也被無數看見的力量所溫暖。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需要我,我也有能力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李光敏認為,孩子一旦被需要,就會發現自身的價值,從而產生自我認同,產生自信。這也是她啟動自然教育項目,幫助留守兒童的終極意義。

她曾經是故鄉的留守兒童,如今是故鄉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雖常住北京,但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和故鄉產生緊密連結,於她而言是件幸福的事。

「我原來一直以為是那些孩子需要我,但現在越來越覺得,是我需要他們。在我的成長路上,很多人幫助我,並且不求回報。我現在就是像他們當年幫助我一樣,幫助更多需要被幫助的孩子! 」

記者手記:李光敏幫助的是留守兒童,也是曾經的自己。

華龍網記者 連肖/文 受訪者/圖 林楠/欄目主持

原標題:百姓故事 | 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記者手記:李光敏幫助的是留守兒童,也是曾經的自己。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4日6時訊(記者 連肖/文 受訪者/圖 林楠/欄目主持)「我走了就沒辦法擁抱你,我不走就沒辦法養活你。」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
  •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這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裡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
  • 留守兒童的「龍媽媽」
    那時,劉梅父母外出務工,留下她和多病的奶奶在家,劉梅成了「留守兒童」。是龍華英將劉梅帶在身邊像母親一樣照顧她,從此,劉梅和其他「留守兒童」一樣不再叫「龍老師」而改口叫「龍媽媽」。  「龍媽媽做的菜比什麼都好吃!」  1977年,高中畢業的龍華英回到家鄉明達鎮紅巖村當上了教師。年輕的她在日記中寫道:「我願用一生照顧山村的孩子。」
  • 來自高山鄉的報告丨留守兒童想媽媽 向「心靈小屋」傾訴
    老師們在接受記者採訪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學校留守兒童多,其中許多又是單親家庭。這種雙重屬性是學校學生構成的最大特點,也是教師們教書育人需要攻克的最大難點和重點。當地複雜的歷史和經濟狀況,造成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多。留守兒童的母親多來自雲南、貴州等地,有的甚至來自越南,生下孩子後,有的回到老家生活,有的則不辭而別、不知所蹤。
  • 快評慢談丨用音樂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快評慢談丨用音樂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2020-11-11 20:20:52 據介紹,這所學校四面青山連綿,有留守兒童1361人,佔學生總數近9成。學校專門挑選孤僻、叛逆或家庭特別困難的孩子組成合唱團,教會他們唱歌。  對留守兒童來說,學校能有個合唱團真挺難得。從七八歲開始,父母外出務工,筆者就成為留守兒童,學校開設的主要課程除了語文就是數學,音樂課則可有可無。這是挺無奈的現實。
  • 「小海豚計劃」讓留守兒童不再想念
    富德生命公益項目"小海豚計劃"繼去年發起"讓愛團圓"活動後,在疫情大背景下,特別推出了"關愛留守兒童"公益活動:捐贈智能學習機給201名留守兒童。學習機內除了包含著父母的勵志話語,還有孩子們的夢想,志願者的來信以及抗擊「瘟疫」的逆行英雄講述的故事等等,給留守兒童以鼓勵和陪伴。雖然近幾年來,留守兒童群體得到了政府、媒體的重視,但也無法彌補他們童年時期父母不在身邊的孤單。
  • 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鎮:「課後公益課堂」成留守兒童心靈港灣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在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鎮侯家莊村,有一個「課後公益課堂」,是為農村留守兒童「課後服務」而開設的。孩子們每天放學後在這裡讀書,做遊戲,學習傳統文化,在外打工的家長也能安心工作,沒有後顧之憂。
  • 百色市積極發揮兒童服務站作用 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6個兒童服務站自啟動以來,累計服務時長約3000小時,總計服務兒童17000人次,總入戶走訪300餘次,資源連結20餘次。服務涉及項目點周邊多個社區、鄉鎮,有效緩解留守兒童面臨的各類問題,助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規範管理,夯實工作基礎。兒童服務站是基層開展兒童關愛服務的重要陣地。百色市民政局高度重視,認真謀劃,有序推進。
  • 新晃:留守兒童的「太陽媽媽」
    村裡有一個50開外的帶頭人——村關工委主任楊鳳玉,她視村裡留守兒童為親生兒女,所以村寨的人們都稱她為「太陽媽媽」。「我們不能看著他6歲就無人管,外出去討飯,這樣的話,我們還算這裡的人嗎?」說這話的就是新晃縣扶羅鎮紅星村黨支部書記、村關工委主任楊鳳玉。該村李家寨留守兒童李家坤,6歲時父親患病不幸去逝,母親在其父親患病期間就已離婚而去,一切不管。
  • 振興地方經濟 讓留守兒童家團圓
    俄木克羅已經數不清這是第幾次被孩子們問到這樣的問題。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留守兒童們每天都盼著過年,因為爸爸媽媽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大人們過完年外出打工來年新年才回來,成了這個村子習以為常的事情。
  • 讓「中華龍」重新點燃留守兒童夢想
    3年前,衡山新場市九年一貫制學校就有過一支這樣的舞龍隊,當時外聘的老師是曾經在鄉鎮舞龍隊裡工作過的耄耋老師傅。考慮到老師傅身體原因,這支隊伍慢慢解散了。自「衡陽市百千萬藝術童伴一一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實施以來,該校校長易智勇又點燃了重新組隊的念頭,經與幫扶支教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商議,由衡山新場市九年一貫制學校重新組建一支兒童舞龍隊,由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組建一支舞龍支教隊,帶著孩子們一起把曾經的「中華龍」重新舞起來。
  • 巾幗暖冬行——翠屏區婦聯關心慰問留守兒童
    巾幗暖冬行——翠屏區婦聯關心慰問留守兒童 2020-11-28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信陽潢川三小安排心理團輔課,激勵留守兒童做有心靈韌勁兒的人
    河南商報記者 肖風偉 通訊員 甕啟兵 張紅為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全面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6月24日上午,信陽潢川三小特邀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信陽市溮河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首席諮詢師、陽光姐姐郭鑫芳,為五年級留守兒童送上一場溫暖的心理健康團輔活動
  • 雙峰荷葉鎮開展「少年強則國強」關愛留守兒童活動
    紅網時刻4月17日訊(雙峰站記者 彭牡 通訊員 田園)為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多關愛、更多扶持、更多鍛鍊,努力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全面發展,4月15日,荷葉鎮人大、民政所、荷塘村聯合雙峰縣益馨社會發展中心共同開展的「少年強則國強」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公益活動在荷塘村
  • 湖北省荊州市慧心小學:為留守兒童築一個「家」
    這所84%均為留守兒童的小學,8年來,為留守兒童築起了一個溫暖的「家」。  慧心中英文學校是一所中英文並重的全日制民辦小學。創立之初,只有由倉庫改建而成的教室,總共只有8名教師,以及23名學生。學校法人熊禮濤介紹,1997年他開始創辦幼兒園, 2005年,學前班的23名學生畢業,在家長的一再要求下,他著手創辦小學,與8名因聯村辦校後下崗的教師一道經營學校。
  • 程海峰代言《暖鋒公益》探望太陽村留守兒童
    原標題:程海峰代言《暖鋒公益》探望太陽村留守兒童齊魯晚報11月14日訊:留守兒童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的問題,很多的實例就發生在你我的身邊,一直存在著。生活所迫,父母要出去打工維持生計,孩子不得已就在老家或者親戚那裡或者就自己住學校,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可以在自己的孩子身邊,我想這個答案是絕對的。
  • 田野調查:遊戲將把留守兒童帶往何方
    小龍則直言自己不喜歡姐姐,是因為姐姐老和自己搶手機。小龍希望爸爸在家,「我經常和姐姐打架,但爸爸向著我,會訓姐姐,讓我先玩手機」。但同時,小龍又覺得「父母在家或不在家其實都是一個樣」。小龍回憶,平時爸爸在家的時候不會和小龍姐弟有太多的互動,而是直接把手機扔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玩。  研究團隊發現,留守兒童遊戲行為日益呈現出低齡化的傾向。
  • 圖片報導:留守兒童快樂學科普知識
    原標題:留守兒童快樂學科普知識   1月11日,江蘇大學志願者來到鎮江市丹徒區世業實驗學校,開展「留守兒童快樂學科普」活動。他們通過自己研發製作的掃地機器人、風力製造器、智能小車、水循環處理器等,為結對幫扶的留守兒童演示講解各種科普作品的功能,指導孩子們在操作體驗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圖為志願者與留守兒童一起操作智能小車。
  • 正直小學:紮實做好留守兒童及特異體質學生關愛工作
    針對當前留守兒童、特異體質學生數量增多的問題,各班認真開展調查,了解其父母在外務工、工作,以及他們在家的監護人信息,努力做到對每一個孩子進行登記建檔,記錄其成長過程,並實行動態管理。二是及時心理輔導。組織全體教工參與關愛活動,通過「留守兒童之家管理」「道德與法制」 「我們都是一個大家庭」 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生命安全、醫學常識等具體培訓,走近孩子們的心靈,有效幫助其解決入學習慣、有效溝通、家庭教育等問題中的煩惱,樹立責任意識,以達到及時進行心理關愛的效果。三是搭建活動平臺。
  • 志願者創作公益歌曲,呼籲社會關注留守兒童
    去年他們在贊皇縣南峪小學支教,發現村裡有很多留守兒童。為了讓大家對留守兒童多些關注,2017年夏天「愛在行動」公益組織的志願者王妍在贊皇縣南峪村小學支教時,為大山裡的留守兒童專門創作的歌曲《無限可能》。如果你有機會從贊皇縣南峪小學門前路過,就能聽到那裡的孩子們哼唱的歌。歌曲問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志願者特別希望能有專門的團隊幫忙,將這首歌拍成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