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湖北荊州市公安縣慧心中英文學校畢業生張曉慧,回到母校看望還在學校值班的校長劉瓊。談及學校的生活,11歲的張曉慧聲音哽咽,十分不舍。這所84%均為留守兒童的小學,8年來,為留守兒童築起了一個溫暖的「家」。
慧心中英文學校是一所中英文並重的全日制民辦小學。創立之初,只有由倉庫改建而成的教室,總共只有8名教師,以及23名學生。學校法人熊禮濤介紹,1997年他開始創辦幼兒園, 2005年,學前班的23名學生畢業,在家長的一再要求下,他著手創辦小學,與8名因聯村辦校後下崗的教師一道經營學校。當時接收的23名兒童,成為學校第一批學生。
劉瓊1993年就開始當小學語文老師,2005年應聘到該校,從最初的教師做起,成為現在學校的校長。她十分負責,每天六點多鐘就到學校上班,也是最晚一個離開學校的。劉校長對學校情況很清楚,她介紹,學校975名學生中,90%來自於農村,84%是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因此學校815名的學生就在學校住宿,在學校生活的日子多達200餘天。
據悉,公安縣共有66所小學,由於外出務工人員比較多,留守兒童佔學生的絕大比例。公安縣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縣教育局長劉信科還多次來慧心中英文學校檢查指導工作,強調教學和安全問題。
慧心小學一律用校車接送學生,車停好後,老師必須先下車,然後要「手對手」的與學生的親人交接,如此一來,著實解決了家長的後顧之憂。7歲的喻豔就是該校二年級的學生,她家住在石首市高基廟鎮顯濟壇村,平日裡住校,學校每兩周放一次假,她就坐校車回家,家裡人樂得輕鬆,也少了擔心。
劉瓊說,留守兒童的現象是全社會都關注和關心的問題。由於與父母聚少離多,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孤獨感,甚至有的或多或少還存在一些心理和性格方面的缺陷。
對此,學校專門給每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開學之初和節假日是學生最容易想家的時候,這時學校老師會對個別情緒波動比較大的學生實行「親情一幫一」,有的生活老師還會把孩子帶回自己的家住幾天,臨時充當媽媽的角色,讓學生感受家的溫暖,變得更加活潑開朗。
學校每間寢室裡都還安有一部「親情電話」,方便學生在想父母時撥通父母的電話,也便於老師與家長溝通。為了增進教育合力,學校規定老師每月進行一次電話家訪,半學期一次書面家訪,一學期進行一次面對面家訪,促進老師與家長的互動,也及時反饋孩子的成長狀況。
為了讓留守兒童感受溫情,學校老師儘可能放下威嚴,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對低年級的學生,老師會邊幫邊教他們剪指甲、洗漱護理等。每間寢室還會住一名生活老師,半夜起來為學生蓋被子。萬一有個頭疼腦熱,老師會及時將學生送到醫務室甚至是校外醫院,對每名學生吃什麼藥,什麼時候吃,老師都銘記於心,對學生的關懷照顧可謂無微不至。
平常上課時,老師都會細心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注意力不集中、比較倦怠的樣子,老師都會去摸摸孩子的頭,問一下情況。有次,一年級一小朋友上課時不小心拉肚子,老師趕緊照顧他回寢室更換衣服,還親手幫他洗被糞便弄髒的衣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老師從未有過怨言。
為了不讓學生養成攀比的習慣,這所民辦學校沒考慮盈利問題,學校裡沒有開設小賣部,晚上還會將晚點心發到寢室。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學校總是予以關照,有的老師還自發將家裡的衣物拿來送給學生,讓學生家長很是感動。
對於學校未來發展,劉瓊躊躇滿志,「為了保證質量,學校已經拒絕招生了。想到要讓更多有需求的留守兒童能享受到較好的教學資源,學校已經申請批地,建設新校區。」她說,湖北城鎮化發展潛力巨大,未來更多農村學生要到城鎮就學,民辦學校能很好填補教育需求的缺口,「做教育要深感責任重大,做教育就是創未來。」(曾凡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