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州市慧心小學:為留守兒童築一個「家」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湖北省荊州市慧心小學:為留守兒童築一個「家」

  5日,湖北荊州市公安縣慧心中英文學校畢業生張曉慧,回到母校看望還在學校值班的校長劉瓊。談及學校的生活,11歲的張曉慧聲音哽咽,十分不舍。這所84%均為留守兒童的小學,8年來,為留守兒童築起了一個溫暖的「家」。

  慧心中英文學校是一所中英文並重的全日制民辦小學。創立之初,只有由倉庫改建而成的教室,總共只有8名教師,以及23名學生。學校法人熊禮濤介紹,1997年他開始創辦幼兒園, 2005年,學前班的23名學生畢業,在家長的一再要求下,他著手創辦小學,與8名因聯村辦校後下崗的教師一道經營學校。當時接收的23名兒童,成為學校第一批學生。

  劉瓊1993年就開始當小學語文老師,2005年應聘到該校,從最初的教師做起,成為現在學校的校長。她十分負責,每天六點多鐘就到學校上班,也是最晚一個離開學校的。劉校長對學校情況很清楚,她介紹,學校975名學生中,90%來自於農村,84%是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因此學校815名的學生就在學校住宿,在學校生活的日子多達200餘天。

  據悉,公安縣共有66所小學,由於外出務工人員比較多,留守兒童佔學生的絕大比例。公安縣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縣教育局長劉信科還多次來慧心中英文學校檢查指導工作,強調教學和安全問題。

  慧心小學一律用校車接送學生,車停好後,老師必須先下車,然後要「手對手」的與學生的親人交接,如此一來,著實解決了家長的後顧之憂。7歲的喻豔就是該校二年級的學生,她家住在石首市高基廟鎮顯濟壇村,平日裡住校,學校每兩周放一次假,她就坐校車回家,家裡人樂得輕鬆,也少了擔心。

  劉瓊說,留守兒童的現象是全社會都關注和關心的問題。由於與父母聚少離多,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孤獨感,甚至有的或多或少還存在一些心理和性格方面的缺陷。

  對此,學校專門給每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開學之初和節假日是學生最容易想家的時候,這時學校老師會對個別情緒波動比較大的學生實行「親情一幫一」,有的生活老師還會把孩子帶回自己的家住幾天,臨時充當媽媽的角色,讓學生感受家的溫暖,變得更加活潑開朗。

  學校每間寢室裡都還安有一部「親情電話」,方便學生在想父母時撥通父母的電話,也便於老師與家長溝通。為了增進教育合力,學校規定老師每月進行一次電話家訪,半學期一次書面家訪,一學期進行一次面對面家訪,促進老師與家長的互動,也及時反饋孩子的成長狀況。

  為了讓留守兒童感受溫情,學校老師儘可能放下威嚴,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對低年級的學生,老師會邊幫邊教他們剪指甲、洗漱護理等。每間寢室還會住一名生活老師,半夜起來為學生蓋被子。萬一有個頭疼腦熱,老師會及時將學生送到醫務室甚至是校外醫院,對每名學生吃什麼藥,什麼時候吃,老師都銘記於心,對學生的關懷照顧可謂無微不至。

  平常上課時,老師都會細心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注意力不集中、比較倦怠的樣子,老師都會去摸摸孩子的頭,問一下情況。有次,一年級一小朋友上課時不小心拉肚子,老師趕緊照顧他回寢室更換衣服,還親手幫他洗被糞便弄髒的衣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老師從未有過怨言。

  為了不讓學生養成攀比的習慣,這所民辦學校沒考慮盈利問題,學校裡沒有開設小賣部,晚上還會將晚點心發到寢室。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學校總是予以關照,有的老師還自發將家裡的衣物拿來送給學生,讓學生家長很是感動。

  對於學校未來發展,劉瓊躊躇滿志,「為了保證質量,學校已經拒絕招生了。想到要讓更多有需求的留守兒童能享受到較好的教學資源,學校已經申請批地,建設新校區。」她說,湖北城鎮化發展潛力巨大,未來更多農村學生要到城鎮就學,民辦學校能很好填補教育需求的缺口,「做教育要深感責任重大,做教育就是創未來。」(曾凡順)

相關焦點

  • 振興地方經濟 讓留守兒童家團圓
    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留守兒童們每天都盼著過年,因為爸爸媽媽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大人們過完年外出打工來年新年才回來,成了這個村子習以為常的事情。 即將成為「童伴媽媽」的俄木克羅是村子裡幼兒園的一名老師,談到留守兒童,她說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很抗拒跟外界交流,但他們很堅強。
  • 正直小學:紮實做好留守兒童及特異體質學生關愛工作
    針對當前留守兒童、特異體質學生數量增多的問題,各班認真開展調查,了解其父母在外務工、工作,以及他們在家的監護人信息,努力做到對每一個孩子進行登記建檔,記錄其成長過程,並實行動態管理。二是及時心理輔導。組織全體教工參與關愛活動,通過「留守兒童之家管理」「道德與法制」 「我們都是一個大家庭」 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生命安全、醫學常識等具體培訓,走近孩子們的心靈,有效幫助其解決入學習慣、有效溝通、家庭教育等問題中的煩惱,樹立責任意識,以達到及時進行心理關愛的效果。三是搭建活動平臺。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60斤廢紙筒為小蜜蜂築一個五彩斑斕的巢,小石頭和樹枝拼成一幅畫,這是鄉村孩子的藝術作品,也是李光敏溫暖孩子的一種途徑。
  • 留守兒童的「龍媽媽」
    重慶日報記者 張浩淼  10月10日,在梁平縣明達鎮天台小學校園,年輕教師劉梅看到夾著書本走來的龍華英老師,急忙上前攙扶,焦急地說:「龍媽媽,你有心臟病,醫生不讓出院,就別來上課了!」  15年前,龍華英是劉梅的老師。那時,劉梅父母外出務工,留下她和多病的奶奶在家,劉梅成了「留守兒童」。
  • 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 80後妹子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60斤廢紙筒為小蜜蜂築一個五彩斑斕的巢,小石頭和樹枝拼成一幅畫,這是鄉村孩子的藝術作品,也是李光敏溫暖孩子的一種途徑。
  •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
  • 志願者創作公益歌曲,呼籲社會關注留守兒童
    小小屋頂承載著你的努力,打開書本又是另一個天地。在這個大大的世界裡,還有很多奧秘等著你去探尋。我們相信人生有無限的可能,總是路上會有許多艱難仍要勇於突破……」「愛在行動」公益組織成立於2014年3月,從成立開始,組織每年暑假都會去山區的小學進行支教。去年他們在贊皇縣南峪小學支教,發現村裡有很多留守兒童。
  • 南平建陽區小湖中心小學開展關愛留守困境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11月19日,南平市建陽區民政局、建陽區心雨心理健康輔導站工作人員到小湖中心小學開展「大手牽小手」關愛留守困境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活動中,未成年心理健康輔導站卓仕梅老師為孩子們上了一堂非常有意義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 江油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
    近日,江油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先後走進新興小學、新春小學、雁門小學、彰明小學、西屏小學、小溪壩小學開展「愛心守護,希望同行」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江油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分別為6所學校800餘名留守兒童送上了學習用品,並與孩子們親切交談,關心詢問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勉勵他們感恩奮進,用學習充實自己,用行動回報社會。同時,還為新春小學、雁門小學、小溪壩小學、西屏小學4所學校分別捐贈了一臺桌上型電腦。
  • 南昌航空大學志願者帶領留守兒童走進飛機庫 手工製作飛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數目日益上漲,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愈來愈多。  為了讓留守兒童們能感受到社會的絲絲溫暖,6月21日,南昌航空大學青春築夢,讓愛飛翔——南昌航空大學「春雨計劃」保衛小學服務隊開展了「昌航築夢,讓愛飛翔」活動,帶領保衛小學的孩子們進行到校參觀學習。
  • 來自高山鄉的報告丨留守兒童想媽媽 向「心靈小屋」傾訴
    老師們在接受記者採訪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學校留守兒童多,其中許多又是單親家庭。這種雙重屬性是學校學生構成的最大特點,也是教師們教書育人需要攻克的最大難點和重點。當地複雜的歷史和經濟狀況,造成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多。留守兒童的母親多來自雲南、貴州等地,有的甚至來自越南,生下孩子後,有的回到老家生活,有的則不辭而別、不知所蹤。
  • 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英語戲劇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在可愛童真的歌聲中,孩子們穿著可愛的服裝,聲色並茂地表演著不同的小動物,英語老師則化身為一位魔術師,帶領著孩子們進行故事編創與排演……這是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英語戲劇教學中的場景。當英語與戲劇結緣,會給英語教學帶來什麼新的火花?師生又能從中收穫什麼樣的成長?
  • 南陽市人大代表張準:關愛留守兒童 守護「少年的你」
    南陽市人大代表張準向源潭鎮疫情防控指揮部捐款(央廣網發 通訊員 魏保棟 供圖)唐河縣源潭鎮洪瑞書院學校(央廣網發 通訊員 魏保棟 供圖)央廣網南陽1月12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魏保棟 李豪)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是鄉村治理的迫切需要,更是促進農村家庭和諧乃至社會穩定的需要
  • 田野調查:遊戲將把留守兒童帶往何方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團隊(以下簡稱「研究團隊」)基於多年來對河南、江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成果,力圖揭示遊戲的社會後果。  「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  10歲的小晨正在上小學四年級,「媽媽兩年才回來一次」。
  • 新晃:留守兒童的「太陽媽媽」
    懷化新聞網訊 (通訊員 姚茂江 於飛 田元春)在湘黔交界巍峨的天雷山脈大山腳下,溫文爾雅的平溪河畔,有一個群山環抱、綠蔭擁簇的侗鄉苗寨叫紅星村。村裡有一個50開外的帶頭人——村關工委主任楊鳳玉,她視村裡留守兒童為親生兒女,所以村寨的人們都稱她為「太陽媽媽」。
  • 「小海豚計劃」讓留守兒童不再想念
    為給姐妹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母親只能外出打工,每年只能回家過年幾天。近日,睿睿參加了「愛的留聲機」活動,和媽媽在網上重逢。富德生命公益項目"小海豚計劃"繼去年發起"讓愛團圓"活動後,在疫情大背景下,特別推出了"關愛留守兒童"公益活動:捐贈智能學習機給201名留守兒童。
  • 綿陽鄉村少年宮免費開放 讓留守兒童有好歸宿
    央廣網綿陽7月18日消息(記者韓民權)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對於80、70後甚至60後、50後的人們來說,「少年宮」這個詞是一個既溫馨又遙遠的記憶。1953年,師承蘇聯的中國第一個少年宮在上海建立,目的是鞏固兒童在學校獲得的知識;發現兒童個人創造才能;組織文化休閒活動。一句話,「將最好的地方給予兒童」。
  • 雙峰荷葉鎮開展「少年強則國強」關愛留守兒童活動
    紅網時刻4月17日訊(雙峰站記者 彭牡 通訊員 田園)為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多關愛、更多扶持、更多鍛鍊,努力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全面發展,4月15日,荷葉鎮人大、民政所、荷塘村聯合雙峰縣益馨社會發展中心共同開展的「少年強則國強」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公益活動在荷塘村
  • 山東好青年「山東哥哥」隋剛:傾心11年幫扶留守兒童 籌資幾十萬...
    早在2002年夏天,剛剛踏入社會的隋剛,從新聞節目中看到貴州土家族留守兒童羅秀梅因為家庭貧困面臨失學的消息,當時,還處在實習期,月工資只有300塊錢的隋剛,當即決定幫助這位渴望上學的孩子重新走回課堂,從此,他無論自己的日子過得多麼緊,都定期從不高的工資裡省出很大一部分給羅秀梅寄錢寫信,鼓勵她好好學習,後來,隋剛從媒體上看到苗嶺山區還有很多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留守兒童,心酸裡,隋剛記下他們的地址
  • 竹山:「紅指甲」溫暖世界兒童日 點亮留守兒童的「心燈」
    11月20日,在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世界兒童日」,竹山縣麻家渡鎮九年制學校開展了「相守『紅指甲』溫暖留守兒童」豐富多彩的相守活動,師生一直守望、相助,一起快樂相守。   活動中,師生一起開展塗上紅指甲和貼上愛心標共秀美、紅指甲組成紅五星、從我指尖到你心頭等創意手勢的雙留守、共相守活動,一點紅、一份愛溫暖瀰漫、愛心播撒的瞬間,讓留守老師和留守學生在「相守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