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李光敏幫助的是留守兒童,也是曾經的自己。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4日6時訊(記者 連肖/文 受訪者/圖 林楠/欄目主持)「我走了就沒辦法擁抱你,我不走就沒辦法養活你。」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60斤廢紙筒為小蜜蜂築一個五彩斑斕的巢,小石頭和樹枝拼成一幅畫,這是鄉村孩子的藝術作品,也是李光敏溫暖孩子的一種途徑。近日,一場主題為「和小蜜蜂一起的生活——生態藝術季牽手鄉村兒童守護中華蜂」的展覽在重慶十方藝術中心開幕,李光敏家鄉——南川區三泉鎮蓮花村的16名青少年兒童來到現場。
在一片掌聲中眼泛淚花,她語氣溫柔:「幫助他們,就像幫助曾經的自己,那個小時候常常無助的我,那個常常自卑的我。」
那一年,在蓮花村寫信的女孩
蓮花村有個美麗的名字,位於重慶南川區偏南一隅,李光敏1982年出生於此。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李光敏成為了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那時候,九年義務教育還沒有免費,打工潮剛剛興起。李光敏的父母已經無法靠種地和賣烤菸葉,供養考上縣重點中學的女兒。他們在接到女兒入學通知後,就啟程外出打工。
「12歲那年,眼淚開始伴著我入睡。」她隻身抵達縣城初中那個陌生的環境,盼望著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她給父母寫信,寫些什麼她已經記不清,但在父母的記憶裡,每一封信都讓父母淚如雨下。
「我最怕我的生活一成不變。我最害怕今天與明天一個樣,成長的腳步因舒適的環境而停歇。」捧著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編制「鐵飯碗」,三年後她萌生去闖一闖的心。她成為人民日報社《環球人物》雜誌的一名編輯,後又跳槽至香港《鳳凰周刊》,擔任時政和調查記者。
汶川地震三周年的災區回訪,讓李光敏接觸到公益。為了撰寫《汶川地震傷員康復困境》,她遍訪四川綿竹、北川、江油、青川等地。一路的採訪見聞和隨之而來的思考改變了她。在採訪中接觸到現在就職的公益機構,她看見有效組織和現代康復如何改變地震傷員的命運,也看到民間組織的力量——作為社會的第三部門,它可以解決一些當下政府和企業不願或者無力解決的社會問題。
作為一個十足的行動派,她2014年辭去調查記者,入職一家公益機構。汲取汶川地震傷員康復的經驗教訓,完成了生平第一個公益項目——魯甸地震傷員康復項目。
曾經的自己,該拿什麼療愈你
一個留守兒童曾對李光敏說:「我最大的願望,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頓飯。」
和父母一起吃頓飯,多麼簡單的事,卻有孩子要為此許願,這個回答令人難忘。她將工作焦點對準鄉村學校裡許多個「曾經的自己」。
結合關注多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及實戰經驗,李光敏發現,留守兒童面臨最大的問題並非經濟困難,而是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造成的心理問題。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自我評價嚴重偏低,換句話說,就是自卑,嚴重缺乏自我認同。同時,一直以來家庭和學校「離農教育」論調,也影響著孩子們對家鄉的認同感。
「幫助留守兒童,不是給錢就能解決,而是要通過一種力量,解決他們歸屬感的問題,喚醒他們對自己的認同、對家鄉的認同,讓他們擁有堅定的自信。」
這種力量從何而來?答案是,從孩子對家鄉的切身體驗中來,從藝術中來!
藝術對心靈的療愈和慰藉作用,一直被世人所認可。李光敏和團隊開始尋找一種適合鄉村孩子的藝術表達形式,讓孩子們藉以表達自身情感需求。他們排除了成本昂貴的油彩畫、樂器等藝術方式,因為一旦資助撤出,項目將難以為繼。他們把目光投向鄉村自身擁有的資源。
「這一方面是基於項目的可持續而考慮,另一方面,只有認識到家鄉的價值,鄉村孩子才可能建立真正的自信。」李光敏說,在外求學工作的二十多年,家鄉給了她很大的精神力量。正因如此,她於2015年聯合家鄉的朋友共同發起成立了南川區第一個專注於自然教育的公益組織——山水鄉愁自然中心,致力於「讓我們的後代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蓮花村兒童空間,是山水鄉愁自然中心的第一個自主項目。兒童空間的活動內容從農耕體驗、習慣養成到藝術體驗、自然體驗等不一而足。但團隊越做越覺得,得有一個聚焦的主題,將孩子的能力提升、情感表達、自我認同、社會責任等都囊括進去,以讓孩子的體驗更系統化。
李光敏想到自己的堂弟。在同齡人父母都外出打工時,堂弟一直擁有父母的陪伴。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堂弟的爸爸養蜂。在夏秋之交的季節,拿一個拍子守在布滿蜂箱的山下替蜜蜂驅逐「侵略者",貫穿了堂弟的整個童年到少年記憶。
李光敏曾問堂弟,山下的他如何及時知道山上的哪一個蜂箱出了狀況。他說:「當蜂群遭遇危險的時候,就會派岀幾隻蜜蜂來找我。」
「我無法完全理解他和蜜蜂之間這種獨特的默契,但我內心深處對這種超越了物種的連結充滿了好奇和敬畏。」李光敏說。團隊在訪問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的專家時得知,中華蜂的數量在百年來減少了80%以上。隨即,她和團隊發起以守護中華蜂、友好環境為主題的自然教育公益項目。
大自然,藏著孩子們的情感表達
蓮花村每個參加公益活動的孩子,都有一個「自然名」。
小狗、清水、貓王、大象、芒果……家裡養了幾隻貓的孩子自稱貓王,喜歡吃芒果的孩子取名芒果。「大自然是平等的,我們希望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到這種平等。」
每周末,蓮花村的孩子都會來到營地蜜蜂人家,跟大廚和蜂一起飯菜烹飪、農事體驗,讓孩子們與自然建立連接,讓他們了解垃圾分類、廢棄物新生、無痕旅遊……
活動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名叫清水的孩子,一度堅持每周六早晨5點起床,走2個小時山路來參加活動,雖然辛苦但他樂此不疲。在團隊的長期堅持下,一些曾經不願交流的孩子,漸漸變得開朗和樂於溝通。
蓮花村蜜蜂博物館的營造計劃很快出爐,村委會提供了兩間房子作為場地。他們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逐步完成對蜜蜂相關問題的探究,並以藝術創作的形式呈現探究的成果。借四川美術學院牽頭的生態藝術季的契機,重慶十方藝術中心和木下木上工作室團隊的藝術家們與自然教育團隊得以匯集,指導孩子創作藝術品。
60斤廢紙筒為小蜜蜂築成一個五彩斑斕的巢,用小石頭和樹枝拼成一幅畫,充滿童趣和鄉村風情。在李光敏眼裡,這些作品不僅僅是作品,而是鄉村孩子藉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甚至泥土石頭,做出的自我情感表達。這種表達,擁有心靈療愈慰藉之功效。
名叫老鷹的小女孩,平日裡靦腆又內斂。在11月中旬啟幕的「和小蜜蜂一起的生活」鄉村兒童生態藝術展上。老鷹自告奮勇擔任了講解員的角色,並在開幕式上作為孩子代表發言。李光敏把老鷹的照片和視頻發給老鷹的父親,對方高興得連連道謝。
和老鷹一樣,半個多月來,蓮花村的孩子被無數觀眾看見,也被無數看見的力量所溫暖。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需要我,我也有能力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李光敏認為,孩子一旦被需要,就會發現自身的價值,從而產生自我認同,產生自信。這也是她啟動自然教育項目,幫助留守兒童的終極意義。
她曾經是故鄉的留守兒童,如今是故鄉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雖常住北京,但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和故鄉產生緊密連結,於她而言是件幸福的事。
「我原來一直以為是那些孩子需要我,但現在越來越覺得,是我需要他們。在我的成長路上,很多人幫助我,並且不求回報。我現在就是像他們當年幫助我一樣,幫助更多需要被幫助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