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60斤廢紙筒為小蜜蜂築一個五彩斑斕的巢,小石頭和樹枝拼成一幅畫,這是鄉村孩子的藝術作品,也是李光敏溫暖孩子的一種途徑。
-
來自高山鄉的報告丨留守兒童想媽媽 向「心靈小屋」傾訴
和媽媽有聯繫,用微信。」女孩說。記者一聲嘆息,又感到有些放心。在麗水市蓮都區囿山小學峰源校區,來自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不是特例,而是許多。來自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怎麼會天天有笑容?教師們該怎麼應對,才能讓他們減少思念,沒有心理陰影,從而健康地成長?記者通過走訪,來這裡尋找答案。
-
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 80後妹子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結合關注多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及實戰經驗,李光敏發現,留守兒童面臨最大的問題並非經濟困難,而是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造成的心理問題。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自我評價嚴重偏低,換句話說,就是自卑,嚴重缺乏自我認同。同時,一直以來家庭和學校「離農教育」論調,也影響著孩子們對家鄉的認同感。
-
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鎮:「課後公益課堂」成留守兒童心靈港灣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在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鎮侯家莊村,有一個「課後公益課堂」,是為農村留守兒童「課後服務」而開設的。孩子們每天放學後在這裡讀書,做遊戲,學習傳統文化,在外打工的家長也能安心工作,沒有後顧之憂。
-
信陽潢川三小安排心理團輔課,激勵留守兒童做有心靈韌勁兒的人
河南商報記者 肖風偉 通訊員 甕啟兵 張紅為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全面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6月24日上午,信陽潢川三小特邀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信陽市溮河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首席諮詢師、陽光姐姐郭鑫芳,為五年級留守兒童送上一場溫暖的心理健康團輔活動
-
留守兒童的「龍媽媽」
那時,劉梅父母外出務工,留下她和多病的奶奶在家,劉梅成了「留守兒童」。是龍華英將劉梅帶在身邊像母親一樣照顧她,從此,劉梅和其他「留守兒童」一樣不再叫「龍老師」而改口叫「龍媽媽」。 「龍媽媽做的菜比什麼都好吃!」 1977年,高中畢業的龍華英回到家鄉明達鎮紅巖村當上了教師。年輕的她在日記中寫道:「我願用一生照顧山村的孩子。」
-
程海峰代言《暖鋒公益》探望太陽村留守兒童
原標題:程海峰代言《暖鋒公益》探望太陽村留守兒童齊魯晚報11月14日訊:留守兒童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的問題,很多的實例就發生在你我的身邊,一直存在著。生活所迫,父母要出去打工維持生計,孩子不得已就在老家或者親戚那裡或者就自己住學校,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可以在自己的孩子身邊,我想這個答案是絕對的。
-
振興地方經濟 讓留守兒童家團圓
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留守兒童們每天都盼著過年,因為爸爸媽媽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大人們過完年外出打工來年新年才回來,成了這個村子習以為常的事情。 即將成為「童伴媽媽」的俄木克羅是村子裡幼兒園的一名老師,談到留守兒童,她說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很抗拒跟外界交流,但他們很堅強。
-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
-
讓「中華龍」重新點燃留守兒童夢想
自「衡陽市百千萬藝術童伴一一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實施以來,該校校長易智勇又點燃了重新組隊的念頭,經與幫扶支教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商議,由衡山新場市九年一貫制學校重新組建一支兒童舞龍隊,由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組建一支舞龍支教隊,帶著孩子們一起把曾經的「中華龍」重新舞起來。
-
江蘇最美退役軍人俞曉冬: 「古箏媽媽」為「山娃娃」們插上音樂翅膀
她身患癌症,5年來一邊與病魔頑強抗爭,一邊堅持義務為山村留守兒童進行古箏訓練。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從未中斷。她培養了近40名懂音樂的山裡娃,她用人間大愛為有音樂夢想的農村孩子打開了一扇窗。她就是江蘇最美退役軍人——俞曉冬。從金陵到金寨,從紫金山到大別山,通過5年的播種和耕耘,俞曉冬把音樂的力量注入了「山娃娃」的心靈,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音樂之窗。
-
桃源縣楊溪橋鎮:趣味親子遊戲點亮了留守兒童的心燈
為進一步促進家庭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學習、生活環境,拉近學校、社會與家庭的聯繫,解決兒童中特別是留守兒童群體裡普遍存在的親情失落、學習失教、心理失衡等問題,12月4日下午,桃源縣婦聯家長學校課研組、楊溪橋鎮婦聯攜手桃源縣若水家庭教育服務中心一行在楊溪橋鎮沙堤村家長學校開展了異彩紛呈的「親子遊戲」活動,50餘位親子參加了此次活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及其祖父母。
-
百色市積極發揮兒童服務站作用 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6個兒童服務站自啟動以來,累計服務時長約3000小時,總計服務兒童17000人次,總入戶走訪300餘次,資源連結20餘次。服務涉及項目點周邊多個社區、鄉鎮,有效緩解留守兒童面臨的各類問題,助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規範管理,夯實工作基礎。兒童服務站是基層開展兒童關愛服務的重要陣地。百色市民政局高度重視,認真謀劃,有序推進。
-
正直小學:紮實做好留守兒童及特異體質學生關愛工作
針對當前留守兒童、特異體質學生數量增多的問題,各班認真開展調查,了解其父母在外務工、工作,以及他們在家的監護人信息,努力做到對每一個孩子進行登記建檔,記錄其成長過程,並實行動態管理。二是及時心理輔導。組織全體教工參與關愛活動,通過「留守兒童之家管理」「道德與法制」 「我們都是一個大家庭」 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生命安全、醫學常識等具體培訓,走近孩子們的心靈,有效幫助其解決入學習慣、有效溝通、家庭教育等問題中的煩惱,樹立責任意識,以達到及時進行心理關愛的效果。三是搭建活動平臺。
-
新晃:留守兒童的「太陽媽媽」
村裡有一個50開外的帶頭人——村關工委主任楊鳳玉,她視村裡留守兒童為親生兒女,所以村寨的人們都稱她為「太陽媽媽」。「我們不能看著他6歲就無人管,外出去討飯,這樣的話,我們還算這裡的人嗎?」說這話的就是新晃縣扶羅鎮紅星村黨支部書記、村關工委主任楊鳳玉。該村李家寨留守兒童李家坤,6歲時父親患病不幸去逝,母親在其父親患病期間就已離婚而去,一切不管。
-
田野調查:遊戲將把留守兒童帶往何方
原標題:田野調查 遊戲將把留守兒童帶往何方 留守兒童遊戲之殤(二) 遊戲工業捕獲留守兒童的秘密不能由遊戲完全「背鍋」,遊戲本身並不完全構成問題的實質。相較於城市兒童,留守兒童面臨更多生活無意義感的境遇,在城鄉社會結構、寄宿制教育以及村莊生活環境的壓抑和單調之苦中,電子遊戲逐漸成為留守兒童逃離生活無意義感的唯一選擇。 在現實社會結構的影響下,遊戲工業的捕獲機制更容易運作。但遊戲具體是通過哪些因素滲透並強化其影響的?遊戲會將留守兒童帶往何方?
-
【在一起 中國留守兒童報告】「每個人,都不應該是一座孤島」寫給...
(藍信封供圖/圖)歷時7年,3000多位大學生志願者接力,用最原始的手寫書信,為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打開一個情感出口。「沒有一個簡單的方式讓你一下子理解整個群體,只能是每一個個體的留守兒童。和你產生連結的一個個孩子多了,你才對這個群體產生理解和認識。」小燕,13歲,留守兒童。她寫了一封信,談死亡。
-
在音樂中獲得勇氣--「先鋒尚善、一同歌唱」兒童公益音樂會在京舉行
同心公益基金理事長孫恆正在致辭同心少年合唱團的孩子們正在演唱《打工子弟之歌》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鄭可欣):值此六一國際兒童節,「先鋒尚善、一同歌唱」兒童公益音樂會暨「一同歌唱——困境兒童音樂賦能計劃」啟動儀式6月1日下午在北京舉行。
-
「小海豚計劃」讓留守兒童不再想念
富德生命公益項目"小海豚計劃"繼去年發起"讓愛團圓"活動後,在疫情大背景下,特別推出了"關愛留守兒童"公益活動:捐贈智能學習機給201名留守兒童。學習機內除了包含著父母的勵志話語,還有孩子們的夢想,志願者的來信以及抗擊「瘟疫」的逆行英雄講述的故事等等,給留守兒童以鼓勵和陪伴。雖然近幾年來,留守兒童群體得到了政府、媒體的重視,但也無法彌補他們童年時期父母不在身邊的孤單。
-
竹山:「紅指甲」溫暖世界兒童日 點亮留守兒童的「心燈」
11月20日,在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世界兒童日」,竹山縣麻家渡鎮九年制學校開展了「相守『紅指甲』溫暖留守兒童」豐富多彩的相守活動,師生一直守望、相助,一起快樂相守。 活動中,師生一起開展塗上紅指甲和貼上愛心標共秀美、紅指甲組成紅五星、從我指尖到你心頭等創意手勢的雙留守、共相守活動,一點紅、一份愛溫暖瀰漫、愛心播撒的瞬間,讓留守老師和留守學生在「相守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