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推廣自然教育?

2021-01-22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在自然教育領域,有一本堪稱入門教科書式的資料——《林間最後的小孩》,而《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和王西敏的談話,也是從這本《林間最後的小孩》開始。

        王西敏:「我最得意的事就是翻譯了《林間最後的小孩》這本書,以及讓自然教育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為平臺,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發展。」

王西敏(左二)帶領公眾夜遊植物園

        從愛好觀鳥到人生目標

        要說為什麼會做自然教育,那一定要從王西敏最初的觀鳥開始說起。目前中國觀鳥人群已經小有規模,保守估計都有幾萬人,可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中國觀鳥的人數還很少,不過幾百人的規模。王西敏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學習生物的朋友帶去觀鳥,才意識到:「原來除了麻雀,鳥是有名字的,不同的鳥有不同的名字。」這觸發了他對觀鳥的興趣,原來鳥也有如此豐富的世界。

        那時他總是和三五好友去野外觀鳥,但在觀鳥的過程中卻發現很多問題:大多中國人對「鳥」和「觀鳥」有很深的誤解。一方面,由於部分中國人的「吃貨」特性,很多鳥被抓來吃。另一方面,當跟別人提起觀鳥的時候,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就在鳥籠裡看唄,有啥技巧。」「不就是麻雀嗎,有什麼好看的。」基礎知識的欠缺,造成了很多諸如此類讓人啼笑皆非的問題。

        在觀鳥的過程中,王西敏慢慢感受到,其實很多人潛意識裡與他一樣是喜歡鳥的,但由於知識的缺乏和無人引導的困境,讓大多數人脫離與鳥的聯繫,意識不到觀鳥的樂趣。而那時的王西敏覺得,讓更多人去觀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單純地想要把好玩的事推薦給更多的人,也更想把這些可愛的生靈保護好。

        為此,王西敏穿上警服成為一名警察,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想保護鳥類,把抓鳥的犯罪分子抓起來。」願望很美好,可現實卻給了他沉痛的一擊——抓鳥捕鳥的違法行為屢禁不止。王西敏越來越意識到,人的思想意識如果不能提升高度,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勞,教育才是最該開展的工作,讓更多公眾去了解鳥,了解自然,從心底熱愛自然,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確定目標後,已經是碩士學位的王西敏還是申請了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打算出去學習更多與自然保護相關的知識。申請獎學金面試時,面試官問道:「你想去美國讀什麼?」

        王西敏:「我不知道讀什麼,我只想讓更多的人喜歡鳥。」

        面試官:「那你是不是想讀鳥類學呢?」

        王西敏:「不,我不想讀鳥類學,純鳥類學的學術研究不是我的興趣所在,我是中文系出身,又當過老師,我最想做的是讓更多的人通過觀鳥來喜歡上鳥,進而喜歡上大自然,願意保護自然。」

        面試官推薦:「美國有一個專業叫環境教育,非常適合你。」

        2006年,王西敏到了美國,開始學習環境教育,經過接觸,他心中大喜,這個專業果然很適合他,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業,帶人們深入自然,觀察鳥,觀察自然,了解生態系統的運行,這是多麼讓人開心的事業。

孩子在草地裡記錄觀察到的蟲子

        翻譯《林間最後的小孩》

        在美國學習的過程中,王西敏讀了環境教育專業的必讀書——《林間最後的小孩》,書的主要內容講述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城市化越來越嚴重,電子產品逐漸佔領了人們的生活,家長出於對孩子安全的擔心,讓其在室內呆的時間很長,很少有機會去戶外活動。在作者的眼裡,橄欖球等有組織的戶外活動都不是真正的戶外活動,真正的戶外活動應該是自由自在地在森林裡玩耍,搭一個小木屋、撿幾片葉子、挖一個水坑。

        《林間最後的小孩》這本書給了王西敏很大的震撼,因為在美國學習環境教育的他每天都跟美國的孩子們在一起,美國有很多大型公園,並且任何一個國家公園都在運行自然教育的項目,學校每學期都會組織森林學習的課程,除此之外,還有無數從事自然教育的機構。在王西敏的眼中,美國的自然教育系統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但即使這樣,本書的作者還是強調,美國孩子跟大自然的聯繫太少了。此時疑問就在王西敏的心中浮現:「中國呢?中國現在是什麼情況?」

        那個時候在中國,還沒有人知道自然教育是什麼,而更令人難過的是人們並不覺得與自然失去聯繫是糟糕的問題。學生時代的王西敏在國外同學面前誇下海口:「這本書我要翻譯成中文,把它帶到中國去。」少年難免有輕狂的語態,但青春歲月從不缺熱血,更不能低估熱血的力量。

        美國的學習生涯結束後,王西敏回到國內,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教育項目的負責人找到王西敏,說他們已經組織了一批志願者對《林間最後的小孩》進行了初步的翻譯,希望他能幫忙校對一下。王西敏很高興地應承下來,和當時環境教育領域的資深人士郝冰一起完善了翻譯過程中缺少的資料,改正了翻譯上的錯誤,為《林間最後的小孩》的出版做了大量修訂工作。因為時間稍有倉促,書中的很多翻譯還存在細小的問題,可即使這樣,這本書在當時中國自然教育領域還是掀起了閱讀的熱潮,但凡做自然教育,必看《林間最後的小孩》。

        幾年後,書的版權到期,也給了王西敏一個彌補欠缺的機會,經過第二次修訂,成為現在市面上的這版《林間最後的小孩》。很多自然教育機構在起步的時候是很困難的,因為很多家長不理解為什麼要花錢讓機構帶孩子出去「玩」,好像帶孩子「玩」是一件誰都能做好的事,並不能意識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很多自然教育機構在做活動時會免費贈送家長一本《林間最後的小孩》,家長看完後就會明白為什麼要開展自然教育,由此打開了市場。毫不誇張地說,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自然教育的發展。

孩子在紙鳥巡遊課程中搭建鳥窩 孫建攝

        為保護做教育

        回國初期的王西敏有些茫然,因為2009年中國的自然教育還是一片空白,「報國無門」的王西敏先後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瑞爾保護協會等組織做了一些直接參與保護環境的工作,可保護工作越深入,他越清晰地認識到:光做保護是不夠的,如果想讓更多人意識到大自然的美麗,讓更多人享受自然的美好,然後,大家共同去保護這個美麗的星球,那麼,這一切,都要回歸「自然教育」。王西敏說:「我為保護做教育。」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西敏到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觀鳥,被這裡獨特的環境深深吸引了。植物園裡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白天有絢爛的花朵,夜晚有閃著螢光的螢火蟲,還有抬頭便能清晰望見的銀河。景觀優美,還是遊客成群的旅遊景區,這樣的客觀條件,非常適合自然教育工作的開展。那時植物園正好招聘科普教育組長,王西敏憑藉豐富的閱歷,順利入職。

        國內很多旅遊景點遊客較多,卻沒有科學內涵,但版納植物園又是旅遊景區又是科研機構,王西敏文科出身,難免對一些專業知識有所欠缺,但在版納植物園內,卻有一大批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和學生,科研氛圍十分濃厚,隔三差五就會發表文章或舉辦學術報告會,嚴肅又有趣,這樣的氛圍非常適合開展科學傳播和基礎教育工作。雄厚的科研基礎加上王西敏在美國學習的技巧和理念,版納植物園的環境教育很快就在中科院、植物園系統乃至社會上樹立起了很高的知名度。

        現在的王西敏,就職於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負責自然教育工作。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杭州植物園共同建立了桃源裡自然中心,專注城市型自然教育的發展。以杭州為試點,在杭州植物園裡每周都有面向公眾免費的自然教育課程,讓更多的人了解自然教育到底是什麼,體驗大自然的美好,從而激發對自然的熱愛。

        「想像一下,如果有那麼一天,你作為遊客來到杭州,1天可能感受不到,但如果呆上3天5天,總有那麼一次能發現周圍有一批人在講解大自然,關於植物、動物或者鳥,這將是多麼有意思的一件事!」說這些話時,王西敏眼睛炯炯有神,甚至有些手舞足蹈,那是懷著對自然的熱愛而說出來的美好嚮往。

        「我們希望能在杭州作出樣板,讓政府和公眾都認識到自然教育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並在全國推廣和實施。」王西敏這樣說。真有那一天,人人愛護環境,與自然建立緊密的聯繫,和諧共處也就並非難事。

        桃源裡自然中心供圖

相關焦點

  • 讓我們的自然教育擁有靈魂
    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川貝·茄子是我們的一位老朋友,之前常作為翻譯活躍在日本的自然教育培訓活動中。在她第一次做翻譯的時候就遇到了一群蓋婭自然體驗師,他們提到自己是自然體驗師的時候不經意流露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讓川貝·茄子記憶猶新。
  • 自然教育和環境教育到底有什麼區別?
    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環境教育,就應該儘可能地考慮到以上這5個要素,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僅僅告訴別人知識是不夠的」重要的理論依據,因為還要考慮其他4個要素呢!這也是為什麼在上文中提到,即便我那時還不知道環境教育這個詞,但我已經在和福特獎學金辦公室老師的交流過程中,表露出了和環境教育一致的理解——要通過觀鳥活動去影響人、改變人。
  • 自然教育:保護從教育開始
    春天是適合踏青出行的好時節,也是開展自然教育的好時機,在全國自然教育的熱潮中,我們挑選展示以下5所經驗豐富的機構,讓我們來看看它們是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的。        打造自然教育之城 杭州植物園
  • 自然教育:讓自然回歸日常生活
    「在新時代探索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自然教育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和創新的意識,來讓我們的教育效果更好地體現出來。」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表示。  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論壇2018年年會近日在廣東深圳舉辦。
  • 星星樹第二期兒童自然教育引導員培訓營第二次課
    6.10日上午十點,星星樹第二期兒童自然教育引導員培訓營的學員們相聚在武侯區玉林四巷.愛轉角,開始第二次培訓課程。上午由狗尾巴草—周瑾老師給我們帶來《時代變化中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講座。周瑾老師先拋給我們兩個問題:1.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去哪裡)2相聚兩問(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 在線教育:3個有效的推廣拉新小方法
    教育行業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近年來,在線教育更是頻繁出現在人們的眼中,也讓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在線教育的隊伍,而生源一直都是大家的首要關注問題,不管大機構還是小機構,都逃不掉,要生源得先有流量,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獲取流量的方法。
  • 為什麼說大中小企業SEM競價推廣相對於SEO網絡營銷推廣越來越重要
    本篇文章給大家分析「為什麼說大中小企業SEM競價推廣相對於SEO網絡營銷推廣越來越重要」,下面開始今天的內容。首先大家要清楚網絡營銷、SEO網絡推廣、SEM競價推廣三者的關聯,網絡營銷指企業在網上的一切營銷活動,又稱全網營銷,SEM競價推廣和SEO網絡推廣是網絡營銷的兩種方式。SEO網絡推廣是免費推廣,特點是效果慢,利於品牌宣傳。
  • 恩瑪教育創始人常立茹:把自然融入教育 讓教育自然發生
    在本次訪談中,常立茹女士向我們介紹了恩瑪國際教育獨到的教育理念:「恩瑪是英語IMP小精靈的中文諧音,我認為孩子就像小精靈一樣,聰明、善良,會不經意間給我們很多驚喜,恩瑪品牌注重的是『把自然融入教育,讓教育自然發生』,我堅信為孩子營造一個豐富的
  • 愛,讓教育自然發生
    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教育的實施者是教師,教師的教育觀對教育的結果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教育工作方針。優秀的教師應該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優秀教師在需要在哪些方面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讓教育自然發生呢?《要相信孩子》一書中給了我們很多指導和啟發。
  • 自然教育研學,為什麼不能錯過騰衝北海溼地?
    人類所欣賞,還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和意義——自然教育研學。那接下來,我們就說說——自然教育研學,為什麼不能錯過騰衝北海溼地?60萬年前,火山噴發後滋養的草種經由各種飛鳥等傳播落在這片土地,此後水草生長、盤結,人類在此繁衍、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國內唯一的亞熱帶高原堰塞湖苔草型湖泊
  • 自然教育課程怎樣落地生根
    我園通過長期實踐和探索,創設了具備園所文化特質的「自然教育課程」。怎樣讓園本課程在幼兒園「落地生根」?園長作為幼兒園的領軍人物,又需要做些什麼?樹好課程實施的「指南針」在自然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影響著我們的行動。「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這也是我們團隊一直在實踐中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 與大自然對話 | 自然教育解讀
    是非觀念,這是我們所有教育的一個前提。為什麼一直強調要符合當下?因為隨著環境、年代的不同,它的思維觀念可能是有著很大的波動。而且每個個體處在不同的環境當中,分辨對錯的標準可能也不太一樣。我認為我們的教育很重要,就是幫助受教育者去明確、建立當下的一個是非觀念。      第二是簡單的六個字——學會解決問題。那麼學會解決問題,很多人會把解決問題只用於工作、生活。
  • 自然教育基礎培訓
    我們立足華南,關注中國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通過為公眾特別是親子家庭提供創新多元的自然教育課程、生態旅行和自然解說員培訓,讓公眾重拾與自然之間的連結,建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生活方式,促成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美好未來。
  • 時尚的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體驗中學習自然知識並建立自然聯結,樹立尊重生命、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態世界觀,達成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  濟南市南部山區有一所國家級自然學校——葉子的四季自然學校。自然學校有鮮明的季節感和自然變化,以體驗式教育為核心,學生在哪裡,教室就在哪裡。
  • 廈門、武漢中小學開啟人工智慧教育試點,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近期,廈門和武漢市教育局相繼發布通知,表示將在百所中小學開展人工智慧教育試點,逐步推廣編程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探索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 營地教育如何與自然教育融合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加速了人們對自然、對自然教育行業的思考。今年4月份中國林學會主辦了「自然教育研學營地高端論壇」,7位嘉賓線上直播分享了關於自然教育、研學營地教育實踐的相關課題。今天編輯選取了「科普遊子自然教育」創始人馬慶宇演講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教育遵循自然思想總結
    教育遵循自然: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1、亞里斯多德首次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柏拉圖把教育看成是實現理想國家的主要手段。亞里斯多德更是把人作為「城邦的動物」「政治的動物」,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使人過著幸福的生活,具有良好的德性。
  • 黃多多9歲塗口紅,13歲染頭髮,黃磊開放式教育適合推廣嗎?
    黃多多和何炅合作演出《水中之書》,已經非常自然、成熟,和大人沒有兩樣。黃磊是按照一個公主的標準在培養她,而且培養得很好,如果我是黃磊,也會這樣做。網友們都很羨慕黃多多有這樣的家長。更是有一堆營銷號開始炒作黃磊的教育的方式。黃磊確實做得挺好的,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值得我們普通人推廣。首先經濟方面就是最大的問題。
  • SEM競價推廣為什麼燒錢?
    許多傳統行業公司在使用競價推廣的過程中,覺得費用高、效果不符合期望值。一個月花費成千上萬的廣告費,諮詢電話卻寥寥無幾。打電話諮詢的人少了,按漏鬥原理,成交就更少。SEM競價為什麼這麼燒錢?現在競價推廣競爭激烈,各行各業都在做推廣,有的關鍵詞單價幾十上百,沒有經驗不敢輕易嘗試,每天被各個同行、各個推銷點上幾次花費確實令人頭疼。SEM競價究竟為何這麼燒錢呢?
  • 蒸汽機教育自然探索課程
    加拿大哲學家Allen Carlson給出一個命題:「自然全美」,大自然都是美的,並具有多層次的美感。通過關注、觀看、考察、記錄、繪畫、拍攝、分類、實驗、撰寫報告等,不但能夠塑造審美能力,而且會發現萬物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通過尋找溝通、理解等途徑以尋求自我認知和與萬物的可持續性共生,「博物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