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川貝·茄子是我們的一位老朋友,之前常作為翻譯活躍在日本的自然教育培訓活動中。在她第一次做翻譯的時候就遇到了一群蓋婭自然體驗師,他們提到自己是自然體驗師的時候不經意流露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讓川貝·茄子記憶猶新。今年4月,川貝·茄子走進了第44期蓋婭自然體驗師黃山站集訓營,讓一直都是「傳說中」的自然體驗師培訓變成了自己真正參與過的培訓。她說,5天的培訓經歷讓她經歷了很完整的體驗和學習,就像一場大型活動。那麼,5天的培訓最讓她印象深刻的又會是什麼呢?
培訓傳播的理念
從培訓中各位講師傳遞給學員的理念可以看出,各位講師對於教育本身有著高度的理解。這就讓我們學習到的自然教育擁有了靈魂,不論自然教育這個名詞可能有著多少種名詞,是多少種教育的交叉領域,首先它的立足點一定是教育。自然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小而美傳遞自然的美好,但是真正的目標是為了人,為了社會,我們為著一個更大的目標在努力。
這個理念我非常贊同,感受到了強烈的共鳴,今後只希望自己在真正實踐時能夠不被眼前的瑣碎遮住雙眼,陷入「為了活動而活動」的泥淖。其次是深深貫穿在培訓中的志願者精神和理念,之前我對這些其實並不是很了解,雖然北京奧運會的時候我們也有過服務的經驗,但是那時候只是很被動地接受學校的組織,內心充滿了茫然,等我回到北京後我願意加入到自然之友和蓋婭的志願者的群體中。
講師的個人積累和素養
個人積累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通過很多細節可以感覺到每位講師對課程和帶領活動的不斷打磨,不斷的試錯才有了今天的安排和課程。不過還是要提到知識的積累此處給我幾百字讓我抒發一下對楊斧老師的敬仰之情。楊老師對植物知識和生態系統環境的一體性,宏觀的視野讓人高山仰止,仿佛一本移動的人形百科全書。楊斧老師的存在讓培訓多了一層新的維度。
至於個人素養方面,我認為三位講師對於學員的關注和休息時間和每位學員進行充分溝通互動,都顯示了教育者的專業素養。自然體驗師培訓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是講師作為朋友和學員交往的過程,自然體驗師之間的凝聚力和強烈的歸屬感和講師的這些努力是分不開的。
理想的課程安排
把自然遊戲安排到第一天這一點,我認為非常理想。通過自然遊戲的破冰,可以讓來自天南海北聚到黃山學習的學員們比較快地融入到一起。之後的培訓內容的小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其實我還挺怕生的,這5天內我還是努力的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按照講師的建議爭取和各種沒有怎麼說過話的夥伴一起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努力突破詞彙語境和腦迴路的差異,與不同的人溝通,達成一致,理解和觀察不同的人,是一種非常好的練習。獲得這種能力,不僅對實際帶課程的協作有利,理解了這一過程也能理解受眾,乃至受眾在面臨合作的時候可能會遇到的溝通障礙合作障礙,進而進行引導。
其實想說的還有很多,但是因為有提交總結的deadline,一分一秒都不會寬限。之後的感想還會繼續分享的!
文:川貝·茄子
圖:第44期體驗師培訓講師組
—跟著這段視頻,回味下體驗師培訓的精彩瞬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