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地教育如何與自然教育融合發展

2020-11-26 中國林業新聞網

        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加速了人們對自然、對自然教育行業的思考。今年4月份中國林學會主辦了「自然教育研學營地高端論壇」,7位嘉賓線上直播分享了關於自然教育、研學營地教育實踐的相關課題。今天編輯選取了「科普遊子自然教育」創始人馬慶宇演講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營地內開展燈誘活動

        馬慶宇 本報記者 果叮咚 本報通訊員 王秀珍

        最近幾年,營地教育活動越來越多地向自然教育活動轉變,自然教育成為營地教育的新趨勢。

        傳統的營地教育活動大約有50-60種。一些高空項目:露營、土木搭建工程、探險、軍事體驗;一些體能挑戰、競賽類項目;一些單人或團隊的遊戲體驗;還有一些非遺的手工製作、角色扮演等。

        自然教育的活動內容更加集中,是在各種自然環境中結合具體物種建立人在自然中的學習關係。自然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結合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把動植物知識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給人們。在不同類型的體驗中,提升人們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能力,同時讓人們重新建立自然觀,調整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由此可見,營地教育和自然教育雖有不同,但也有很多相通之處。自然教育給營地教育帶來新的客流,營地則選擇合適的地點,做好接待設施,能實現自然教育在野外不太容易實現的活動,這使二者非常容易結合。

        摸清資源 設計活動

        營地教育活動應摸清本地的自然資源,利用資源開展相關活動。植物資源是最基本的自然資源,除植物資源外,鳥類、昆蟲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嚙齒類等自然資源也都非常重要,做好營地內自然資源的本底調查,用植物輔助構建生物多樣性,營造良好的課程開展環境。

        鳥類活躍,叫聲好聽,鳥類資源最容易引起家長及孩子的注意,只要營地周圍有六七種鳥經常出現,摸清它們的活動規律,就可以設計出有趣且長期穩定的觀鳥活動。除了準確定種,對鳥的體型、羽毛、數量進行觀察外,還要設計出不同的記錄表,觀察鳥在營地周圍活動的規律,它們和營地的關係(比如人類扔垃圾,有的鳥總在垃圾堆附近活動;或人類種植作物,鳥經常圍繞作物活動等)。一年四季,營地如果給鳥類在不同季節配置不同的植物作為食物(比如有的植物產漿果,有的產堅果,有的提供花芽),就可以用這種辦法打造營地的生物多樣性,方便開展更多跟鳥類相關的活動。

        昆蟲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資源。有些昆蟲雖然常見,但如果把這種生命展開,變成故事,變成揭秘,變成科學研究,對孩子們的吸引度是非常高的。昆蟲不光植物上有,山上、地裡、水中都有,這種常被忽略的種群,探索起來,樂趣無窮。條件適合的營地,晚上還可以做燈誘活動,讓昆蟲在營地教育中發揮作用。

        除此之外,營地內的其他物種,例如蝸牛有哪幾種、松鼠有哪幾種,都要調查得十分清楚,弄清物種和營地環境的相互關係,動物自身的科學屬性,才容易設計出體驗和探索環節,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對蛇的利用。如果營地中有蛇,沒有必要為了安全而全面驅除、「談蛇色變」,只要帶隊老師足夠專業,控制好隊形和活動形式,在保證安全且不傷害蛇的前提下讓孩子們觀察到蛇,甚至與蛇有些簡單互動,這將是非常難忘的自然體驗。

        除植物、鳥類、昆蟲及其他的可見動物外,土壤、水、風都是可以開發的自然資源。土壤的檢測、氣候氣象的科普、水中微生物的檢測,都可以開展多種課程活動。很多營地不重視地質資源,營地處在什麼樣的巖石層,發育自什麼樣的地質年代,這裡的山水,這裡的溝溝坎坎,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怎麼來的……只有把這些摸清楚,活動才好開展。

昆蟲資源對孩子有很大吸引力

        營地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4個誤區

        一直以來,營地在開展自然教育活動時容易闖入誤區,尤其以下幾點十分值得注意:

        一是有些活動非常僵化,以五感類的活動最為突出。五感活動是調動感官與大自然對話,讓人沉浸在大自然中並感受信息,活動雖好但怕生硬執行。設想一下,如果在夏季的樹林裡,孩子們在草地上活動,蚊子嗡嗡飛來了,如果此時還不讓孩子動,還繼續要求孩子閉上眼睛聆聽大樹呼吸的聲音,結果只能聽到孩子們啪啪打蚊子的聲音。這樣僵化的執行五感活動,肯定沒有很好的效果,甚至導致孩子對自然教育有錯誤理解。

        二是科學性差。有些營地對昆蟲、鳥、花的種名、屬名出現錯誤,拿一些不科學的傳說當作教育內容,甚至當作教材,不求甚解。舉個例子:很多營地懸掛人工鳥巢,但實際90%以上的人工鳥巢懸掛活動是不規範的。人工鳥巢的懸掛是一件非常科學的活動,首先要對營地所在的地區有哪些鳥類、環境中有什麼樣的植物、結什麼樣的果子、能夠承載多少只或多少種鳥、到底是哪種鳥進行具體確定。確定之後才能知道這種鳥體長多少、翼展多少,需要什麼樣子的人工鳥巢,鳥巢開口開多大、朝哪個方向懸掛,哪個時間點掛、掛多高、掛到什麼樣的樹上或固定到什麼樣的位置上,這是一套非常科學、嚴謹的工作。而現在懸掛人工鳥巢有點像木工活動,教孩子們開心地做完人工鳥箱後,出去隨便找個地方就掛了。為了孩子方便,有些懸掛的還比較低,這僅僅是一個形式,起不到保護鳥類的作用。

        三是很多營地活動的目的不夠明確,比如做標本。對每一個標本,每一個動物或植物,每一次為自然體驗獻身的物種,我們都要帶著愛去看它,要尊重生命,心存感恩。不能到野外隨便抓了什麼就可以做標本,這都不是開展活動的目的。做標本的物料最好實現來源的多樣化,市場上就有很多養蟋蟀、蝗蟲、獨角仙的,買上幾百個、幾千個,往冰箱裡一存,能用很久,這樣就不至於對生態造成破壞,帶給孩子的觀念也不是倡導到野外抓東西。

        四是營地常常不注意活動內容的本土化落地。什麼叫本土化落地?比如說造紙活動,很多營地經常開展:把材料打碎製漿,如果做環保再生紙,還要摻入一些廢紙殼、廢紙箱,用植物造紙則需要選用一些植物的枯葉和纖維,但很多活動中造紙的材料全部是購買來的,這並不能展示一個營地的活動特色。更好的方法是利用營地周圍的本土植物開展活動,展示本土化特色,顯然效果會更好。

        培養人才 讓融合更迅速

        自然教育那麼好,對營地教育的借鑑意義那麼大,那怎麼能結合得更好呢?

        在營地運營中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結合營地的鳥、植物、水生態、昆蟲以及其他資源做成公益課程或活動走進校園,慢慢影響、吸引客戶。二是製作自然教育手冊來影響營地客戶。三是與自然教育機構廣泛合作,讓更多的自然教育機構以營地為平臺,吸引流量。

        如果營地沒有專業的自然教育師資力量怎麼辦?

        首先要量力而行,投入與主要客群成正比。如果有一定數目的客戶,就需要1-2位自然教育領域的老師,即使不是資深的自然教育培訓師,也至少受過專業培訓,對自然教育活動執行做過一些研究。

        他們對自然教育課程的把握要高於營地內其他的運營管理人員,有足夠的話語權,要有能力與專業自然教育工作者溝通,能認識到營地中自然資源的最大優勢,懂得用這些優勢與其他專業機構合作,從長久來看,營地培養有這類人才,絕對不會吃虧。

        如果營地想快速進軍自然教育領域,還可以採購成熟的自然教育課程,與所在城市的專業自然教育機構合作,實現共贏。

越來越多營地引入動物

        營地設施應滿足自然教育需要

        無論開展什麼活動,保證安全都是重中之重。從自然教育執行的角度出發,人跟植物互動時可能會觸摸或踩踏,但有些植物會導致過敏甚至有毒(如漆樹類、蠍子草類等),這些植物的位置和相關安全配置都需要特別注意。

        營地中,在哪做採集,在哪做觀察,休息點在哪兒,廁所在什麼位置,需要做記錄的場景是否有可以停留的區域,區域夠不夠大,這些基礎問題都需要明確標註清楚。

        營地要從滿足自然教育活動實施的角度考慮功能配置和相關位置關係。教室不一定豪華,但一定要有,在河北白洋澱的一個營地中,「科普遊子」有一間蘆葦稈教室,能夠播放PPT,雖然簡陋,但也已經做過一百多場活動了。

        如果是親水活動,水邊能站人的區域修多寬?水質如何?有的水池中有噴泉或增氧設備,水中要引電線,這樣的環境則更需要保證安全。

        蛙類探索活動中,怎麼保證孩子不容易落水?昆蟲類活動中,如何防止獵蝽、馬蠅等蜇傷、咬傷?燈誘活動中,電線如何管理從而避免觸電?觀鳥活動中,鳥類的掩體怎麼搭建?怎麼保證人與鳥的安全距離?這些問題都需要提前預案,做好準備。

        最後有個小建議,如果條件具備,營地可以打造一個自然生態實驗室,投入不多但能做大量的自然類小科研課題,當外面有風霜雨雪,不適合戶外活動時,在屋內還能開展很多自然體驗,這會使這個營地更有吸引力。

        作者簡介

        馬慶宇 博物學者,參與國內外多個動植物研究和科普項目,熟悉植物、昆蟲、鳥類、哺乳動物、海洋生物等領域,帶領團隊為國內多個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和自然風景區開發研學線路和課程。

        傳統文化研究學者,參與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課程開發工作,為多家大型國有旅遊企業做研學課程開發。

        華北自然教育網絡專家委員會工作委員會主任,前《中國科學報》資深編輯,中科院副高級職稱,現為科普遊子自然教育平臺活動指導。參加過國內外30多個自然保護區的科考活動,為多個營地提供活動策劃和課程設計,帶隊自然科學和文化考察活動300餘次;在全國多家科普場館以及中小學校開展自然科普講座200餘場,發表科普文章200餘篇。

相關焦點

  • 北緯37度童趣自然營地——營地教育與文旅地產的共生發展
    2019年11月20日,北京田園自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與山東鼎甌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鼎甌集團」)籤署全面合作協議,雙方以濟南北緯37°童趣自然營地為起點,基於童趣自然營地的商業模式和教育內核,開展在營地教育於研學旅行項目上的深度合作,成立營地項目運營管理公司,聯合經營管理鼎甌集團全國地產項目中的實體營地項目
  • 對自然教育營地課程開發的5條建議,值得一讀再讀!
    導語 營地教育是青少年們到特殊的場地進行活動和體驗的一種教育。 這種場地一般都遠離城市,親近自然。自然教育作為新型的教育形式,它與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有很大差異。
  • 營地研學:日本自然教育學校課程體系、投資合作、開發要點
    系列一、自然體驗與引導:這不僅僅是一種「戶外體驗」,品嘗富士山的自然是一年【春】體驗整個身體的Satoyama的小空間「水稻種植和泥濘淋巴的實驗經驗和觀察生物」;「富士山水徒步旅行」。【夏】興奮的感覺「淋浴爬山」吸引人的本能;你如何生活在大自然中?「收購戶外技術」一生一次的夏季「大廳營地訓練」。【秋】湖泊探險「湖皮划艇」;肉來自哪裡?
  • 星空露營、樹頂漫步,這是今夏炙手可熱的自然教育營地!
    4.學會如何做選擇要知道,「選擇」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所以在夏令營課程安排中,孩子每天都需要自己做各種各樣的選擇,並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5.學會感恩父母在營地時,孩子不得不凡事都依靠自己去完成,在實踐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他們將了解到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從而學會感恩,這可比讓他們在書本上或者說教中學會感恩來的有效多了。
  • 中國最具國際範兒的熱帶雨林保護自然教育與研學產品
    勐遠仙境雨林保護項目熱帶雨林回歸計劃(Rainforest Restoration Project)與聯合國機構、以及北上廣深的小夥伴們合作開展,融合了多項國際化元素:勐遠仙境雨林保護項目一是項目得到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能力培訓辦公室的支持,以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指引,在達到一定的條件下,參與者可獲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證書;
  • 景區「潮汐現象」明顯 中英智慧教育植入研學營地是個好路子嗎?
    編者按:審視當下,文旅目的地發展正不斷面對新挑戰,景區門票經濟迎來拐點、旅遊者消費需求分層、旅遊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新型體驗項目成為目的地轉型升級所亟需,專注於提供消費內容的強運營型公司正迎來發展契機。
  • 狄邦對話國開教育:如何發展教育集團的核心能力?
    狄邦對話國開教育:如何發展教育集團的核心能力?:如何發展教育集團的核心能力?,他們以對話的形式圍繞「如何發展教育集團的核心能力"展開討論。因此,我們的課程研發,首先會基於合作學校萊爵公學的課程體系,結合本土實際情況來進行研發和中西融合。國開教育畢竟是市場的後進者,在充分整合萊爵公學教學資源的同時,適當時候我們也會根據市場客觀需求,引入其他國際主流優質課程體系,以空間置換時間,爭取後來者居上。   朱非一:狄邦還在不斷的探索與國內外的學校合作模式,如何把優秀的教育理念有機融合,如何產生新的課程。
  • 【小鹿營地教育】暑假一起去科考吧~
    1680/人微信分享價1580微信分享+3人團報1480小鹿營地教育,中國營地教育聯盟(CCEA)成員,歷時5年實踐研究,圍繞中國青少年兒童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特徵,以「發現自我」「發現科學」「發現世界」等科學思維作為核心,研發並編纂了國內首套成體系的營地教育課程
  • 如何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體系?
    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教育的方式也被迫發生變化。疫情期間,孩子們也不得不暫別喜愛的校園,迎來持續時間最長的假期延長生活。老師們的工作也不得不從線下轉到線上,從教室來到雲端。因此對於教培機構來說,今年最火的一個詞可能就是線上線下融合。
  • 自然教育:保護從教育開始
    本報記者 果叮咚        近幾年,自然教育事業在我國方興未艾,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這與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眾越來越支持自然保護,注重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教育學校正式揭牌,助力自然教育發展_綜合_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系統展示了地理、動植物科普知識,梅花鹿文化,和保護區發展歷程等多種類型的科學和文化知識。彭澤縣黃花鎮中心完小的師生合影魏運華理事長就推動自然教育學校可持續發展提出要求,要通過具有專業水準的自然教育導師、志願者隊伍及專業教育機構,將自然教育傳遞到學校、社區、企業等社會的各個地方中去,進一步推動資源優勢互補
  • 恩瑪教育創始人常立茹:把自然融入教育 讓教育自然發生
    2018年11月27日,恩瑪國際教育創始人常立茹女士出席了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的「迴響中國」騰訊教育盛典,恩瑪國際教育榮獲「年度影響力國際教育品牌」,在本次「享全球智慧,創教育未來」主題活動中,與眾多教育專家、行業楷模、教育企業掌門人、校方代表等共襄盛舉,一起探討中國教育發展成果,展望未來教育發展新方向。
  • 肖瀟:德國的美育融合教育
    德國的美育融合教育  □肖瀟  德國,是傳統工業型社會,著重倡導「融合社會」這個新教育的概念,加之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教訓後,更加注重和倡導社會應該具有「多元化包容性」。  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最初源自社會學概念。融合教育在德國是不分年齡段的,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學都一併通用。
  • 英文浸潤@自然戶外與音樂藝術——高端自然營地繽紛冬令營(Jan.31-Feb.5)
    、股東自然體驗師自然搭建導師LEAVE NO TRACE (LNT無痕山林)講師自然之友環境教育志願者PDC樸門永續設計規劃師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師營地教育博物講師美國AHA初級急救員十年以上戶外經驗平靜而有節奏的自然生活方式,為孩子們帶來生命的滋養
  • 如何以STEM教育引領教育未來?
    如何以STEM教育引領教育未來?《STEM 2026》旨在推進STEM教育創新方面的研究和發展,並為之提供堅實依據。該報告提出了6個願景,力求在實踐社區、活動設計、教育經驗、學習空間、學習評價、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促進 STEM 教育的發展,以確保各年齡階段以及各類型的學習者都能享有優質的 STEM 學習體驗,解決 STEM 教育公平問題,進而保持美國的競爭力。‍
  • 玩轉英語戲劇融合教育!濰坊這所學校開啟英語教育新模式……
    一個關於小動物如何保護自然的《雙語森林》,將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家園的理念融入節目之中,既新穎獨特,又貼近生活。戲劇表演的形式多種多樣,按種類分為話劇、歌劇、戲曲、音樂劇等,按文化背景差異,又分為西方戲劇、中國戲曲、印度梵劇等。
  • 自然教育:讓自然回歸日常生活
    「在新時代探索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自然教育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和創新的意識,來讓我們的教育效果更好地體現出來。」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表示。  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論壇2018年年會近日在廣東深圳舉辦。
  • 教育遵循自然思想總結
    教育遵循自然: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1、亞里斯多德首次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柏拉圖把教育看成是實現理想國家的主要手段。亞里斯多德更是把人作為「城邦的動物」「政治的動物」,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使人過著幸福的生活,具有良好的德性。
  • 雲南:西雙版納雨林回歸計劃成自然教育新潮
    1月8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雨林回歸計劃」(Rainforest Restoration Project)國際志願者項目在雲南西雙版納勐遠仙境圓滿結束。「雨林回歸計劃」國際志願者項目以保護熱帶雨林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兩岸三地)五批123名志願者參與。
  • 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的發展趨勢
    人工智慧技術與學校教育融合成為一種未來趨勢,這為個性化學習和個別化學習的實現提供了技術保障,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智能教育」作為重點任務被寫入2017年頒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成為人工智慧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