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營地教育是青少年們到特殊的場地進行活動和體驗的一種教育。
這種場地一般都遠離城市,親近自然。自然教育作為新型的教育形式,它與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有很大差異。
但本質上,它們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它能夠提升青少年的創新能力、 團隊意識,在青少年的責任感培養、習慣養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雖然營地教育在短時間之內不一定對孩子們的成績有很大提升,但它對青少年在他們未來的成長中是起到巨大意義的,例如它能增強孩子們之間的合作能力、團隊意識和交流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讓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孩子們在營地教育活動中收穫的不僅僅是開心的時光,更是以後的人生目標和技能。
作者結合當前我國青少年所面臨的體質下降、動手能力差等現實問題,對自然教育營地課程開發給出了一定的建議。
01
自然課程的系統性
營地教育的課程設置是以教育目標和培養目標為基礎而開設的。
國外營地教育已形成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各國雖然各有偏好,但戶外營地教育體系大體相同。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營地教育已經到達了穩定成熟的發展階段,國際露營聯盟營地教育的特色歸納為體驗式教育,在自然中的教育,運用自然 的教育以及理解自然的教育四個方面。
野外體驗生活、自然界觀察、學習社會的文化以及進行戶外的運動是目前自然教育營地課程的主要體系。
02
自然課程的創新性
興趣是青少年學習的最好老師。培養激發青少年興趣是開展營地教育的首要環節。
因此,在實際實施中,營地工作者應秉持創新意識,發揮專業知識與技能,為青少年開發更多更好的營地課程。
營地工作者要對營地教育事業充滿熱情和激情,在不斷開拓創新的同時,也要遵循課程開發的方法和原則。
營地課程要具有明確的目標和充實的內容,同時也要具有集體的實施方法,評價細則以及相應的考核方法。
03
自然課程的豐富性
營地教育是開放場景下融合各類教育的特殊教育形式。
課程主要包括播種勞作、捕捉昆蟲等自然戶外活動;拼畫、製作昆蟲標本等人文藝術課程;甚至還包括科學創作。
目前,營地教育的課程內容偏向不同,課程豐富的同時也各具特色,比如說製作昆蟲標本凸顯動手能力,而播種勞作則更注重戶外特色。
04
自然課程的互動性
如今的青少年物質生活極其豐富,被喻為「吃薯片用晶片」的一代。
國際青少年面臨的生活體驗稀薄、人際交往困難等問題,同樣也困擾著我國的青少年。
青少年教育問題日趨嚴重,常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而自然營地教育,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有效途徑。
自然營地教育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可以增加青少年的生活體驗,能夠幫助青少年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孩子們會學會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
05
自然課程的趣味性
自然課程具有極高的趣味性,可分為親自勞作、自然觀察、社會文化學習三個部分。
讓孩子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去感受、去觸摸、去嘗試、去學習,這樣讓他們進行觀察比較,直觀感知,加深對學習對象的認識,引起他們學習的探究興趣。
文章來源:《度假旅遊》
原文標題:《研學旅行中的自然教育營地課程開發探討》
內容僅供學習研究交流使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