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的喀什,是素有「絲路明珠」之美稱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具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獨特區位優勢,被定義為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區域中心、中巴經濟走廊的廊橋。獨特的戰略位置奠定了喀什在「一帶一路」中作為支點城市的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
喀什,位於最為神秘的橫軸——北緯40度線附近。北緯40度線地區穿越首都北京,貫通祖國最遼闊的東西疆域,成為人們最關注的地理帶、經濟帶、文化帶。在地震科學的視角中,北緯40度線附近地區是各大板塊的交界處,曾發生過多次大地震:美國舊金山大地震、葡萄牙裡斯本大地震、日本十勝近海地震、義大利波察坦以南地區地震、中國海城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地震行業內著名的原地復發13次6級強震群就發生在喀什地區。
喀什地震臺的建立,有著特殊的地震背景。喀什從地震構造角度上講,位於南天山西段與西崑侖交界地段,強烈的擠壓形成了特殊的地震構造環境。它的西和西北部是隆起帕米爾高原,南和東南部是下降劇烈的塔裡木盆地,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地震構造帶。從地震科學研究的角度講,這裡是觀測研究地震的最理想場所。因此,建臺伊始,我國地震學和地震預報研究的領軍人物、最早從事地震預測預報工作的地震科學家梅世蓉先生就來到這裡,指導建設和科研工作。
1965年7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喀什地區水利局實驗室院內選址,架設了SK型地震儀並正式投入使用,這就是喀什地震臺的前身。1970年新疆地震大隊在喀什地區疏附縣荒地鄉勘選新址,1971年6月建成喀什地震臺並投入使用。喀什地震臺建成時間雖不比西山鷲峰地震臺等老臺站建臺時間早,但可以說是中國記錄到地震最多的臺站。
喀什臺建在荒地鄉,「荒地」,顧名思義,是當時喀什市郊區荒涼的地方。為了儘量避免人類活動對地震儀器幹擾,遠離城區是當時所有地震臺選址的十分重要的參考因素,地震臺周邊人煙稀少,基礎設施欠缺。為了保障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準確記錄地震監測數據,臺站是全年24小時不離人的。喀什地震臺的用房全部建在荒地上,當時連院牆都沒有,大家都輪流住在臺站。飲用水需到3公裡外的河邊去挑。冬天河水結冰,就只能飲用臺站邊上的澇壩(水坑)水,又渾又苦又澀。採購生活必需品以及寄送資料、發送電報數據必須進城,交通工具只有「11路」公交車(兩條腿)。儘管如此,臺站各族職工依然把臺站當家,用業餘時間種了果樹、修了院牆、建了花園。
喀什及周邊地震多是出了名的,其中有兩個地震令我們難以忘懷。一個是1985年的烏恰7.1級地震,烏恰縣城破壞嚴重,是新中國建國後第一個因地震遷址的縣城,這不禁讓人感慨地震災害的無情,感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關心,感慨地震人肩負責任之重大、使命之光榮。另一個是2003年2月24日巴楚6.8級地震,這次地震導致268人死亡,4805人受傷,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後傷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從2004年開始,在國家和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實施抗震安居工程。各級幹部群眾持之以恆、大力推進、久久為功,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基本實現了鄉村安居房全覆蓋。這些安居房經受住了80餘次5級以上地震的考驗,切實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減少人員傷亡。最近的2020年1月19日伽師6.4級地震僅造成1人死亡2人輕傷,這在80年代是不可想像的。這項偉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根本性改變了農村不設防的局面,改善了農村地區的居住環境和社會面貌,增強了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
建設安居房的依據是國家頒布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它劃定了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築的地震設防要求。區劃圖的編制除了要依據歷史地震資料、地震地質資料等,還需要地震臺常年的監測資料。正是依據越來越豐富的地震監測資料和地震科學研究,才使得我國區劃圖的更新速度和科技含量更快更高。
如今,在一代代地震人日夜堅守、齊心共建下,喀什地震臺遷入新址,啟用了新的觀測場所和新的辦公場所,建起了樓房。目前,喀什地震臺擁有測震、電磁、形變、地下流體四大學科觀測手段,管轄70個站點84臺套儀器的運維任務,管轄範圍東西跨度為550公裡,南北跨度接近600公裡。作為國家測震基準臺,負責全球7級地震、周邊國家6級地震、全國5級地震快速反應任務,測震和地磁數據參與國際資料交換,肩負著南天山西段地震監測、預報、大震現場應急、救援等任務。
地震臺站人的堅守,是融入了個人感情生活,也是著迷於地震發生原因的神秘吸引力,更是對地震科學探索的執著。為人民謀幸福、謀安全,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每一個地震人的使命,也是每一個地震人想要破解地震密碼的情愫。基礎地震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在戈壁荒漠、在林間山頭選臺,臺站人只能和胡楊倚靠,與山石握手,在旅遊時大漠胡楊、山青水秀是大自然的風情萬種,在年復一年的儀器維護過程中卻是飛沙走石、山高路遠的艱苦環境。
監測是地震科學的基礎,寶貴的地震監測數據,是科學研究的基礎,產出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為抗震設防工作提供重要依據,產出的其他防震減災產品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那麼堅守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伴隨喀什地震臺成長的還有地震系統不少專家、領導。喀什臺為新疆地震局培養了眾多的骨幹人才。原臺長魏斌2002-2003年就代表中國地震局參與了中國第十九次南極科學考察,是首批進入南極架設數字地震臺的科考人員。新疆地震局每年都會派新參加工作的同志到喀什地震臺進行為期一年的基層鍛鍊。
一代代地震人的相守,成就了喀什地震臺這個先進的集體。
1982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團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999年 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009年再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與喀什臺共同成長的還有新疆的地震監測事業。從開始的烏魯木齊和喀什兩個地震臺、2臺套儀器,到目前在運行的臺站共計307個(未包含強震臺網)、儀器393臺套、測項645個。每年向社會公告有感速報地震約300個左右(佔全國有感地震的30%-50%),每年記錄可定位的地震目錄條數達22000餘條(約佔全國編目總數的20%左右),保證了基本的社會服務功能。我們仍有大量的臺站人員在堅守,他們無怨無悔、默默奉獻,他們及子女與地震臺同成長,與防震減災事業共進步。
作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 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