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人的堅守

2020-12-05 四川省地震局

眾所周知的喀什,是素有「絲路明珠」之美稱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具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獨特區位優勢,被定義為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區域中心、中巴經濟走廊的廊橋。獨特的戰略位置奠定了喀什在「一帶一路」中作為支點城市的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

喀什,位於最為神秘的橫軸——北緯40度線附近。北緯40度線地區穿越首都北京,貫通祖國最遼闊的東西疆域,成為人們最關注的地理帶、經濟帶、文化帶。在地震科學的視角中,北緯40度線附近地區是各大板塊的交界處,曾發生過多次大地震:美國舊金山大地震、葡萄牙裡斯本大地震、日本十勝近海地震、義大利波察坦以南地區地震、中國海城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地震行業內著名的原地復發13次6級強震群就發生在喀什地區。

喀什地震臺的建立,有著特殊的地震背景。喀什從地震構造角度上講,位於南天山西段與西崑侖交界地段,強烈的擠壓形成了特殊的地震構造環境。它的西和西北部是隆起帕米爾高原,南和東南部是下降劇烈的塔裡木盆地,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地震構造帶。從地震科學研究的角度講,這裡是觀測研究地震的最理想場所。因此,建臺伊始,我國地震學和地震預報研究的領軍人物、最早從事地震預測預報工作的地震科學家梅世蓉先生就來到這裡,指導建設和科研工作。

1965年7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喀什地區水利局實驗室院內選址,架設了SK型地震儀並正式投入使用,這就是喀什地震臺的前身。1970年新疆地震大隊在喀什地區疏附縣荒地鄉勘選新址,1971年6月建成喀什地震臺並投入使用。喀什地震臺建成時間雖不比西山鷲峰地震臺等老臺站建臺時間早,但可以說是中國記錄到地震最多的臺站。

喀什臺建在荒地鄉,「荒地」,顧名思義,是當時喀什市郊區荒涼的地方。為了儘量避免人類活動對地震儀器幹擾,遠離城區是當時所有地震臺選址的十分重要的參考因素,地震臺周邊人煙稀少,基礎設施欠缺。為了保障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準確記錄地震監測數據,臺站是全年24小時不離人的。喀什地震臺的用房全部建在荒地上,當時連院牆都沒有,大家都輪流住在臺站。飲用水需到3公裡外的河邊去挑。冬天河水結冰,就只能飲用臺站邊上的澇壩(水坑)水,又渾又苦又澀。採購生活必需品以及寄送資料、發送電報數據必須進城,交通工具只有「11路」公交車(兩條腿)。儘管如此,臺站各族職工依然把臺站當家,用業餘時間種了果樹、修了院牆、建了花園。

喀什及周邊地震多是出了名的,其中有兩個地震令我們難以忘懷。一個是1985年的烏恰7.1級地震,烏恰縣城破壞嚴重,是新中國建國後第一個因地震遷址的縣城,這不禁讓人感慨地震災害的無情,感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關心,感慨地震人肩負責任之重大、使命之光榮。另一個是2003年2月24日巴楚6.8級地震,這次地震導致268人死亡,4805人受傷,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後傷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從2004年開始,在國家和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實施抗震安居工程。各級幹部群眾持之以恆、大力推進、久久為功,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基本實現了鄉村安居房全覆蓋。這些安居房經受住了80餘次5級以上地震的考驗,切實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減少人員傷亡。最近的2020年1月19日伽師6.4級地震僅造成1人死亡2人輕傷,這在80年代是不可想像的。這項偉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根本性改變了農村不設防的局面,改善了農村地區的居住環境和社會面貌,增強了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

建設安居房的依據是國家頒布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它劃定了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築的地震設防要求。區劃圖的編制除了要依據歷史地震資料、地震地質資料等,還需要地震臺常年的監測資料。正是依據越來越豐富的地震監測資料和地震科學研究,才使得我國區劃圖的更新速度和科技含量更快更高。

如今,在一代代地震人日夜堅守、齊心共建下,喀什地震臺遷入新址,啟用了新的觀測場所和新的辦公場所,建起了樓房。目前,喀什地震臺擁有測震、電磁、形變、地下流體四大學科觀測手段,管轄70個站點84臺套儀器的運維任務,管轄範圍東西跨度為550公裡,南北跨度接近600公裡。作為國家測震基準臺,負責全球7級地震、周邊國家6級地震、全國5級地震快速反應任務,測震和地磁數據參與國際資料交換,肩負著南天山西段地震監測、預報、大震現場應急、救援等任務。

地震臺站人的堅守,是融入了個人感情生活,也是著迷於地震發生原因的神秘吸引力,更是對地震科學探索的執著。為人民謀幸福、謀安全,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每一個地震人的使命,也是每一個地震人想要破解地震密碼的情愫。基礎地震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在戈壁荒漠、在林間山頭選臺,臺站人只能和胡楊倚靠,與山石握手,在旅遊時大漠胡楊、山青水秀是大自然的風情萬種,在年復一年的儀器維護過程中卻是飛沙走石、山高路遠的艱苦環境。

監測是地震科學的基礎,寶貴的地震監測數據,是科學研究的基礎,產出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為抗震設防工作提供重要依據,產出的其他防震減災產品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那麼堅守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伴隨喀什地震臺成長的還有地震系統不少專家、領導。喀什臺為新疆地震局培養了眾多的骨幹人才。原臺長魏斌2002-2003年就代表中國地震局參與了中國第十九次南極科學考察,是首批進入南極架設數字地震臺的科考人員。新疆地震局每年都會派新參加工作的同志到喀什地震臺進行為期一年的基層鍛鍊。

一代代地震人的相守,成就了喀什地震臺這個先進的集體。

1982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團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999年 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009年再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與喀什臺共同成長的還有新疆的地震監測事業。從開始的烏魯木齊和喀什兩個地震臺、2臺套儀器,到目前在運行的臺站共計307個(未包含強震臺網)、儀器393臺套、測項645個。每年向社會公告有感速報地震約300個左右(佔全國有感地震的30%-50%),每年記錄可定位的地震目錄條數達22000餘條(約佔全國編目總數的20%左右),保證了基本的社會服務功能。我們仍有大量的臺站人員在堅守,他們無怨無悔、默默奉獻,他們及子女與地震臺同成長,與防震減災事業共進步。

作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 張勇

相關焦點

  • 中國地震人:永遠堅守著那份初心
    中國地震人:永遠堅守著那份初心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1930年,中國地震觀測的先驅者李善邦先生來到北京鷲峰山,建立了北京鷲峰地震臺,這是中國第一個使用近現代科學方法觀測地震的地震臺。
  • 【特稿】結緣地震監測一位七旬老人的40載堅守
    一邊是監測地震40載至今不改的初心,一邊是他患有嚴重心臟病因勞累過度時而暈厥的身體。妻子馬鳳珍心知肚明,然而,面對老伴王建榮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堅守,她只好陪伴左右,默默陪護!  「人活著總要幹點事,只不過我選擇的這件事在別人看來有些『生僻』而已。」王建榮樂呵呵地說。
  • 地震中 平凡人的堅守
    婚禮中缺席的新郎,不能給最愛的人最美的婚禮,卻是在為災區救援獻力;站在救援現場外的軍人,他不能與戰友並肩奮戰,卻是戰友們的救命哨音;還有高舉吊瓶一小時的小夥,或許沒有精彩的救援事跡,但卻在傷者最痛苦的時候給她安慰和鼓勵。這些平凡人激勵人心的照片,同樣是最美的畫面。
  • 地震觀測:一群與時間賽跑的人
    此後,他又參與籌建了烏魯木齊臺並指導建設了天津靜海等多個地球物理觀象臺,為國家地震觀測事業的發展寫下生動註腳。  「每當地震發生後,團隊會迅速整裝出發,越早趕到現場布設流動地震臺,越能獲取一手觀測資料。地震救援隊往往朝著人多的地方去,而我們是哪裡安靜就去哪裡,人員嘈雜會干擾地震觀測效果。」
  • 凌晨,有多少成都人的睡夢被一場地震驚醒?
    凌晨,有多少成都人的睡夢被一場地震驚醒?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月3日0點5分,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福洪鎮(北緯30.74度,東經104.46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震中烈度為6度。四川立即啟動三級響應。
  • 地震臺網中心蔣海昆:攀登地震預報科學高峰
    按時組織召開支部組織生活會和民主評議黨員,與黨員談心談話、查擺問題,帶頭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使預報部支部成為防震減災事業上攻堅克難的排頭兵和堅守奉獻的戰鬥堡壘。蔣海昆帶領預報部團隊取得了突出成績,榮獲多次先進集體稱號。
  • 堅守荒漠的採油人
    嚴寒天氣下,石油工人不畏嚴寒,堅守在採油一線,保證油井正常生產。新華社記者 藍翔 攝1月7日,青海油田獅子溝採油作業區的石油工人對自噴井進行洗井作業後擰緊閥門(1月7日攝)。青海油田獅子溝採油作業區位於柴達木盆地西部的荒漠之中。嚴寒天氣下,石油工人不畏嚴寒,堅守在採油一線,保證油井正常生產。
  • 轉行、肆業、堅守,稅務「地震」一周年,影視行業都經歷了什麼?
    在短短的一年裡,影視行業從項目到公司運營方向,再到從業人的職業轉型和外界資本的投資心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至今仍堅守在這個行業的人,既有咬牙堅持的,也有被項目套牢無法脫身的,但更多的是用愛發電的理想者,還有篤信這個行業至暗時刻已經過去的樂觀者和職業人。無論各自的出發點如何,在此,大家都在等待舉杯歡慶的黎明到來。
  • 南北地震帶地震趨勢討論會在成都召開
    雲南、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內蒙古、重慶、貴州、湖北、四川等10個省(市、區)地震局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地殼應力研究所、地震預測研究所、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等單位的分管領導和專家共50餘人參加會議。
  • 記者帶你探秘地震監測,看安丘地震臺如何實時把脈地球動態
    其實,看似安分的地表之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大小不一的地震。為了能及時預防地震災害並提前發出預警,地震臺站應運而生。7月24日上午,在唐山大地震紀念日來臨前,記者探訪作為全省六個國家基本臺之一的安丘地震臺,揭秘地震監測「神兵利器」,探訪如何實時把脈地球動態。扛著20多斤的測量儀器 每天至少行走幾萬步7月24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安丘市金冢子鎮的安丘地震臺。
  • 冬日裡, 他們是堅守崗位的平安「守夜人」
    冬日裡, 他們是堅守崗位的平安「守夜人」 信息來源:鞍山市公安局發布時間:2021-01-11瀏覽次數:次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但事關生死的戰鬥,疫情防控依然是當前最緊要的工作。
  • 九寨溝地震中10個平凡人的故事,每一個都是人生
    九寨溝地震過去兩天了,根據阿壩州政府應急辦的消息,九寨溝縣應急辦書面報告,經初步核查,截至8月10日12時,「8·8」九寨溝7.0級地震已致20人死亡(其中遊客6人,本地群眾2人,未查明身份12人,新增1人未查明身份),431人受傷(重傷18人,其中17人重症傷員已轉移至成都、綿陽救治,1名重傷員暫在松潘縣醫院救治。
  • 地區地震部門赴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 爭取援助
    圖1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支持阿里地震工作座談交流為進一步爭取地震系統特別是地震災害專業工作力量援助和支持,推進阿里地區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作,2020年12月30日,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陳華靜主持召開支持阿里地區地震工作座談會。
  • 汶川地震10年了,那些讓人潸然淚下的畫面依舊觸目驚心!
    △ 2008年5月17日 一位從汶川映秀救出的老大爺正在帳篷裡接受緊急治療,全家十幾人唯一倖存的他眼含淚花。△ 2008年5月26日 什邡市洛水鎮李冰村,山崗上埋葬了108位學生的青春。他們的墓碑,只是一塊塊磚頭,沒有名字,只有編號。
  • 電影《靈魂大地震》開機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滬隆重舉行
    《靈魂大地震》開機儀式大合影 《靈魂大地震》總導演 方向明 電影《靈魂大地震》講述一個小學校長在直面靈魂深處的貪婪原罪時,顯露出一個知識分子不斷變化出的精神狀態的故事。
  • 日本人是如何防範地震的
    隨著綿陽北川屢次發生3次地震,再次讓我們認識到地震造成的危害。我國自改革以來約共發生5次大地震:邢臺7.2級地震、雲南大關7.1級地震、遼寧海城7.3級地震、唐山7.8級大地震、汶川7.8級大地震等以及全國範圍內的N次中小地震。這些災害無時不在提醒我們生命寶貴,以及需掌握必要的防範地震的安全知識。
  • 日本人的「地震預測史」
    在第二屆日本地震學會年會上約翰·米爾恩做了題為「日本地震科學」的報告,提出地震學家的主要任務就是能夠找到方法預測出地震的發生,並且他也給出了許多地震前兆的例子。1891年濃尾地區發生M8.0級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引起了日本政界和學術界震動。
  • 日本人的「地震預測史」
    在第二屆日本地震學會年會上約翰·米爾恩做了題為「日本地震科學」的報告,提出地震學家的主要任務就是能夠找到方法預測出地震的發生,並且他也給出了許多地震前兆的例子。1891年濃尾地區發生M8.0級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引起了日本政界和學術界震動。被濃尾地震所激勵,明治政府在1892年立即成立了帝國地震調查委員會。
  • 致敬「逆行」與堅守的海外招商人 | 吉布地項目 「最可愛的人」​
    一群最可愛的人,或逆行、或堅守,他們盯緊防疫抗疫、抓牢經營發展,用勇敢和汗水澆灌出了一朵不斷綻放的沙漠之花。百年君今天分享「逆行」與堅守的吉布地招商人故事。 吉布地抗疫先鋒隊項目團隊裡這群「最可愛的人」胸懷全局、不畏險阻、勇挑重擔,他們是一支勇於擔當的隊伍、英雄的隊伍、能打勝仗的隊伍。 吉布地最美「逆行者」「逆行」戰疫,這是光榮使命
  • 零下30度找油人的堅守
    當前,他們承擔的董1井三維地震項目,是勝利油田在新疆準噶爾盆地中4區塊部署的第一塊二次地震採集項目,肩負著中4區塊油氣勘探再突破的使命。「這次勘探,要求進一步提高解析度,識別12米以上的儲層和斷距10米的低序級斷層。」SGC2105隊隊長張光全說。項目工區位於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